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媒體中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新媒體環境的演變使得國內高校的文化建設逐步趨向多元化發展。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新媒體的發展局限已被打破,其不僅在現代人們生活及工作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在當前高校發展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高校中,新媒體環境能夠有效改變高校單一的文化傳播方式,將其發展至網絡平臺,從網絡平臺中建設屬于高校的文化特點,并發展特色文化內涵,打造一個網絡與現實共存的大型文化平臺,并從中擴大高校文化影響力,使高校校園文化實現良好建設與高效傳播。對此,為進一步探討,本文針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效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展開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
新媒體;高校校園;網絡文化
一、引言
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方式及傳播方向主以圍繞報紙、雜志、廣播等途徑進行,而在伴隨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下,新媒體開始成為高校的第五大媒體平臺。在高校文化的傳播上,高校的文化傳播方向主要從精神、制度、價值等文化方向創造文化氛圍,而在傳播渠道上,高校在融入新媒體環境后,能夠使文化建設與傳播方向發生重大變化,并改變文化的傳播方式,將其形成公共平臺,突破了文化傳播單一的格局畫面,使其在網絡的大力推廣下增強高校文化的吸引力,使高校學生能夠積極吸高校文化,為高校的文化建設帶來有力支持。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意義
高校校園文化是繼承高校歷史內涵及教學理念的重要文化。從高校的未來發展來說,文化的建設不僅表達了高校的發展思想,其也是指引高校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的重要指標。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上,高校傳統的建設渠道主要從雜志、???、廣播等方式進行建設,這些建設方式大多都繼承了傳統高校的建設模式,并在多個高校中得到廣泛應用。在伴隨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播方式及建設平臺開始發生變化,且在信息的傳播效率上相較于以往實現了高校、高速、無空間阻礙的傳播特點,能夠使信息在后立即得到有效同步傳播。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新媒體的網絡平臺為信息的建設提供了公共平臺,并將主導權交由每個人手中,每個人都能夠對信息進行自主建設與傳播,以中心的信息內容實現個人與個人的傳播方式,中間不需進行任何的管理與約束,這使得信息傳播成了自由舉動,而該建設與傳播方式也更適合當前青少年所追求的傳播理念。在高校校園的文化建設上,新媒體環境的融入必然會改變高校文化的建設方式,并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改變高校文化的傳播范圍,將其以公眾形式的方式呈現于網絡平臺,使其得到更多學校與學生的認識。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途徑與方法
第一,加強高校網絡文化的推動與引導。高校文化代表的是高校的教導精神與發展理念,這意味著高校網絡文化的建設方向需具備高校特有的文化特色,并遵循高校精神理念,將高校傳統的文化內涵轉化為外在呈現,根據文化內涵設計高校文化體系,使新媒體與高校網絡文化形成良好銜接。在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上,高校需將媒體網絡良好地融入于校園當中,并積極推動高校網絡文化的發展,引導高校文化走向網絡平臺,使其更易得到受眾群的接受。在推動與引導上,高校需從兩大方向進行實施:
第一,設計符合高校文化的宣傳體系
每個高校都具備獨特的文化理念,高校在轉移建設方向時,需從綜合因素思考建設內容,可從語言力量上加深高校學生對文化內涵的印象與認識。比如我院鄺邦洪院長提出來的“以德為行,以學為上”教育思想,“五進”活動,既突出我院的教育目標,高度涵蓋了全面育人的深刻含義,又保障信息文字的簡潔與記憶簡易度,使我院校園文化建設實現良好傳播。首先,高校需從文化標識進行建設,對文化建設的字體要求及顏色要求進行合理設計,并對校園文化信息及內涵結合現代教學理念進行進一步完善。同時,高??山Y合校園各個景觀區域命名傳播文化內涵,根據景觀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使其有效渲染高校校園氛圍,增強文化的渲染力;其次,根據多媒體新元素改變傳統文化傳播方式,傳統的高校文化子主要具備公信力高、導向力強的特點,基于該優勢前提,高??蓪⑽幕ㄔO以轉述的方式將其進行傳播,不可完全照搬,利用新媒體各個功能建設高校文化電子雜志期刊,將高校各個文化在網絡平臺中開展,并在選擇文化信息內涵時,把握信息內容的先進性,引入當下校園文化的熱點信息,并將傳統典型的文化內容做好宣傳,提高校園文化的吸引力。
第二,建設高校校園網絡文化交流平臺
新媒體技術改變的不僅僅是信息的傳播方式,還有人們的交流方式。為使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得到有效推廣與傳播,高??筛鶕W絡文化建設所需,建設相應的文化交流平臺,充分利用QQ、微信等軟件平臺構建通訊平臺,強化師生間溝通,并加強對學校網絡文化的宣傳,可通過校園文化撰寫文章、文化作品集等方式引導學生加強對高校校園文化的認識,鼓勵高校各個班級創建網絡交流平臺,建設班級組織交流網站,并將其拓展至社團平臺中,建設不同社團的網絡文化平臺,使高校中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實現統一與集中化。
第三,建設針對性高校網絡特色化文化理念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根本是以學生為主體中心,因此,在建設時,高校需始終以學生為前提作為建設目標,將學生作為文化建設與傳播的宗旨。這表示著,高校在建設網絡文化時,需結合高校學生興趣方向及心理特征出發,建設符合高校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內涵,以此提高文化的吸引力,使高校的網絡文化擺脫傳統固定單一、缺乏新意的信息內涵,將高校文化與思想政治有效結合,并根據高校學生對文化內涵的需求建設針對性的高校網絡特色化文化理念,使其得到更多學生的青睞。院??赏ㄟ^組織開展主題班會、專題講座及場景再現等方式讓學生更好的認識網絡不道德行為帶來的危害,邀請受害者現身說法強化渲染力,動員學生承擔起維護網絡純凈責任,將道德號召內化成個人心靈感悟,進而在網絡應用中規范自身行為,和網絡不文明行為做斗爭,營造健康良好的網絡環境。第四,建設穩定水平高的網絡環保隊伍。一方面,要積極打造一支在校黨委領導下,由院校宣傳部、網絡中心、政工人員、學生代表等組建一個理論水平高、技術精的網絡信息監管隊伍,職責就是密切注意新媒體信息動向,及時有效的收集、分析及評價信息,把握最佳時機,占領新媒體斗爭制高點。另一方面,要積極建立紅色網絡志愿隊。基于新媒體環境特性,決定著其優化單單靠少數人參與和努力是無法取得效果的,需全社會參與和努力,共同遵守網絡規范,行動和目標一致才可實現。對在網絡上屢次傳播反動信息、開展非法網絡活動者提出警告并給予教育引導,對院校的貼吧、論壇等發出的謠言及時發現、刪除,并通報處理。當代高校學生的思想異常活躍,對新事物有很強的探知欲,學習并掌握新的技術,現階段諸多“紅色網站”都是這些學生建立和維護的,且大部分高校園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的管理者和信息制作者都是學生。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樹立高校形象與品牌的重要建設,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方式及方向開始發生巨大變化,校園文化的傳播不再局限于校園內,而是通過網絡公眾平臺,走出局限性傳播范圍,使文化內涵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上,高校需積極加強高校網絡文化的推動與引導,并建設高校校園網絡文化交流平臺,增強校園文化的互動,并建設針對性高校網絡特色化文化理念,使高校在文化精神的傳播下形成專屬的特色形象,這是建設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馮莉,田園.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05):669-673.
[2]陳林.計算機網絡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14,16(03):100-102.
作者:陳永鋒 單位:廣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