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文化下倫理道德的危機與現實選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網絡的發展勢如破竹,網絡文化的蔓延使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學習和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革。作為活躍在網絡世界前沿的大學生,扮演著網絡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和接受者,網絡文化的迅速普及,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文章詮釋了網絡文化的內涵意義和網絡文化的特征,分析了網絡文化影響下大學生倫理道德面臨的危機,并對這種危機產生的原因進行探討,最后從原因出發提出了應對大學生倫理道德危機的現實選擇。
關鍵詞:網絡文化;大學生;倫理道德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網絡文化”應運而生。網絡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漸次發生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首要表現就是伴隨互聯網規模和技術的發展,人們花費在網絡世界的時間也越來越多。不可否認的是網絡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截至2017年6月,我國有網民7.51億,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54.3%,比全球平均水平49.7%高出4.6個百分點。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24億,占網民規模的96.3%[1]?;ヂ摼W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行為、觀念、倫理道德,甚至是改變了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意識結構。《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公布的網民學歷結構數據顯示,大專及以上學歷網民占比達20.7%,從網民職業結構來看,學生群體在網民中占比最高,達24.8%。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用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網絡文化消費和創造的生力軍,網絡文化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倫理道德觀念。因此,開展網絡文化與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關系的研究,對切實加強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意義重大。
1網絡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文化的概念非常復雜,不同領域的學者都試圖從本領域的視角來給文化下定義,但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得到公眾認可的定義。中西方的百科全書中通常認為文化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長河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對于文化的分類,也存在很多不同的分類標準。網絡文化作為文化的下位概念,是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逐步豐富和發展起來的。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人們對網絡、網絡文化的內涵、特征以及網絡文化的來龍去脈的研究還很不充分,只有理清這些概念,我們才能夠進一步研究網絡文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國外對于網絡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研究成果豐碩,網絡文化研究在國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將網絡作為新興事物來介紹的流行網絡文化研究階段;二是以網絡虛擬社區和網絡在線身份為研究熱點;三是以批判的眼光研究網絡文化的階段[2]。而國內對于網絡文化的研究,開始于1996年的“數字化浪潮”,國內學者開始大量的翻譯外文著作,國內相繼出版了一系列網絡文化研究專著,例如郭良的《網絡文化叢書》(1997)、劉良海的《網絡文化導論》(2005)和黃新國等主編的《穿越時空的美麗:大學生與網絡文化》(2008)。國內對于網絡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網絡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網絡文化起源、內涵和特征的探討,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絡安全與網絡道德等方面。對于網絡文化的概念,國內外學者們都有不同的論述。
美國學者DavidPorter認為網絡文化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種文化現象的綜合[3]。但是,被人們廣泛熟知的則是人類學家愛德華•B•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文化概念:“文化或文明,從廣泛的民族性來講,應是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4]陶善耕等認為:“網絡文化是以網絡為載體和媒介,在網絡世界自由進行文化信息的獲取、傳播、交流、創造,并對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和文化形式產生影響活動?!盵5]劉陽認為網絡文化是一種網絡精神創造,它以網絡物質的創造發展為基礎。綜觀國內外學者的觀點,不難發現網絡文化不僅涉及面廣,而且仍處于不斷的發展演變中,這或許正是網絡文化難以定義的原因。對于網絡文化的內涵詮釋,歸根結底是要把它放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技術發展階段上進行理解,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網絡文化主要是指以互聯網為媒介的,體現網絡時代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各種文化現象、過程的綜合。明確了網絡文化的概念和網絡文化的發展過程,就明確了網絡文化的特征。因為網絡文化的發展依附于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因此網絡文化具有區別于其他形態文化的顯著特征:1)虛擬性與現實性;2)開放性與共享性;3)有序性與無序性。
2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倫理道德帶來的危機
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網絡文化的迅速發展,使得大學生倫理道德的養成既面臨機遇,又充滿挑戰。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網絡成為大學生打開知識大門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并且是大學生表達情感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場所。大學生在享受網絡文化帶來的便利和益處時,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消極影響也十分突出,因為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成熟穩定,缺乏準確的判斷力和辨別能力,所以在魚龍混雜的網絡文化中大學生首當其沖。
2.1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帶來的危機
網絡文化的發展,使得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呈現新的特點,并以新的內容和形式在網絡世界延續著。大學生在互聯網絡世界多元價值觀念的交流和碰撞中進行選擇和被選擇,其后果往往是多數大學生開始變得迷茫和無所適從[6]。有些國家憑借其網絡技術的絕對優勢以及擴張本能,潛移默化地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其價值觀念、社會文化及生活方式,甚至宣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等消極頹廢思想,對大學生正確政治信仰的形成和政治立場的堅定極為不利,對大學生正確思想政治素質的形成造成沖擊。長期受西方世界價值觀主導的網絡文化的影響,會讓大學生對本民族的文化、價值觀產生質疑,甚至崇洋媚外。長此以往,對大學生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人的隨意性被強化,使得大學生很容易在網絡世界進行一些有悖于現實道德,甚至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行為。例如發表過激言論、散布謠言、制造混亂等,這些都是網絡無政府主義的表現,不利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養成和政治素養的提高。
2.2對大學生道德品質帶來的危機
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使得大學生在網絡世界極易放縱自己的行為,擺脫現實世界的道德束縛。這也讓網絡上充斥的各種外來思想、外來觀念有了可乘之機。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和多元化,必然產生多元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尤其是在我國網絡話語權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可塑階段的大學生長期受到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勢必會對我國的傳統價值觀念產生懷疑,逐漸接受、認同西方的價值觀念,導致倫理道德觀念的錯位;網絡也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網絡世界日益成為人們宣泄情感、聊天交友的主陣地,這種“人機交往”的模式,必然會導致現實世界人際交往的疏遠和淡化,造成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冷漠;由于網絡道德規范體制機制不健全和網絡立法的嚴重滯后,對各網絡行為主體還不能形成有效的約束,大學生違反網絡道德已屢見不鮮。
2.3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帶來的危機
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主要是指過度依賴和沉溺網絡造成的危害。沉迷網絡會讓人性格變得孤僻,逃避社會現實,失去對學習和娛樂活動的興趣,容易把對現實世界的情感和喜怒哀樂寄托到網絡世界,正常的人際交往越來越少,最終導致感情淡薄,人格異化;長時間沉迷于網絡,使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下降,無法適應現實社會的生活,喜歡獨來獨往,和家人朋友的關系疏遠,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封閉,習慣于在網絡世界表達思想和宣泄情感。其次,大學生在網絡世界可以扮演各種角色,如果不能很好的實現網絡身份與現實身份的自由轉換,很容易發生心理錯位,導致大學生人格障礙,這些對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都是極為不利的[7]。
3大學生易受網絡文化影響的歸因分析
3.1對大學生主觀因素的歸因分析
《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網民的職業結構來數據顯示,學生在網民中所占的比例最高,達24.8%,可見學生已經成為我國網民的主力軍。在學生網民中,大學生網民占有相當一部分比例。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穩定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道德認知模糊,在思想和行為上仍然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網絡信息良莠不齊,這就要求大學生具備一定的信息篩選和識別能力。與現實世界相比,在網絡世界大學生或許更容易找到宣泄情感的出口,但是他們的非理性情緒也被網絡文化的虛擬性和隱匿性所放大,容易產生情緒化和感情用事。同時,由于大學生對新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使他們難以抵擋形形色色的網絡誘惑,甚至在明知道自己行為不妥的情況下,仍不愿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自律意識淡薄,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大學生身心發展還不成熟,可塑性大,開放的網絡文化和多元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倫理道德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3.2對網絡文化自身特點的歸因分析
伴隨互聯網應用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花費在互聯網上面的時間越來越長。網絡的普及和信息社會的建設,使得大學生與網絡的聯系日益緊密。網絡文化良莠不齊,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學生倫理道德觀念必然遭受一定的沖擊。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西方國家以網絡為手段強勢輸入西方世界價值觀念。西方國家憑借其先進的網絡技術和強勢話語權,企圖利用網絡手段輸入西方世界的倫理價值觀念,作為國家未來發展中堅力量的大學生,理所當然成為各種勢力重點拉攏和影響的對象。2)現有網絡監管體制無法對網絡主客體形成有效監管。由于網絡技術本身的限制,無法對所有的網絡消息進行有效的識別,加上網絡信息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一些不法分子的投機取巧,使得不良文化、垃圾信息充斥互聯網,加上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勢必會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產生沖擊[8]。3)網絡的虛擬性和隱匿性放大了網民的隨意性。網絡的虛擬性和隨意性,使得很多大學生戴著“面具”上網,其在現實世界遵守的規則和束縛,在網絡世界可能會被其完全打破,做出違反網絡道德的行為。
4網絡文化視域下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現實選擇
在報告中強調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互聯網的綜合治理體系,為全社會營造清朗的網絡文化運行空間?;ヂ摼W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我們必須根據網絡文化的復雜性和大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特征,積極探討新形勢下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4.1加強網絡監管,凈化網絡運行環境
營造清朗的網絡文化運行空間,需要法律的保障。堅持依法治網,在法律的基礎上去規范、引導網絡文化的發展方向,是促進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9]。由于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多元性,多數網絡主體網絡道德意識淡薄,網絡行為失范,政府必須通過不斷完善網絡法律法規來規范網絡主體的行為,實現依法建網、依法管網、依法用網。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互聯網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差距還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措施方法不靈活、缺乏可操作性,法律法規的制定始終滯后于網絡技術的進步,對新出現的網絡現象不能及時跟進。各網絡主體只有受到法律法規的制度約束,并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才能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才能不斷從網絡上獲取新知識、汲取新營養。
4.2強化網絡素質,實現自律和他律相結合
法律和道德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加強網絡立法是網絡文化發展的基礎,法律發揮的是他律的作用;提高網絡素質,增強道德自律能力,是從自律角度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抵制不良網絡信息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負面影響,除了法律強有力的保障,還應該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自律意識,實現他律和自律相結合,讓其主動對網絡信息進行篩選和識別并做出選擇,進而全面規范大學生在網絡世界的行為。倫理道德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律性,強化大學生的網絡素質,必須增強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讓大學生自覺篩選和抵制不良信息,減少因為主觀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當前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當務之急[10]。首先,要加強大學生對網絡的認知教育,使其充分認識和了解網絡文化真實面貌,知道在網絡世界什么應該提倡、什么應該禁止,通過增強道德自律,減少或避免網絡失范行為的發生,這是大學生理性使用網絡的基礎和前提。其次,要培養大學生的“慎獨”精神,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喚起大學生網絡文化主體意識,促使其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通過自我約束,把外在的規范內化為自覺履行道德責任的信念,從而指導自身的網絡實踐活動,規范網絡行為。
4.3拓展思政教育內容,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如何適應網絡文化、積極運用網絡文化是我們應該不斷思考的問題,網絡文化環境中的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需要根據網絡文化環境中體現出的不同文化背景來增加教育內容。課堂教育作為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課堂教學內容直接影響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效果。網絡文化環境的復雜性對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內容也要因時而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觀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都是在網絡文化環境下應該強化的教育內容,要善于運用網絡的傳播手段,把這些正面聲音和先進文化融合到網絡宣傳、網絡文化和網絡服務中。
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使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的提升不僅僅體現在學校教育中,更需要落實到平時的行為中,做到依法上網,文明上網。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時代價值,不斷挖掘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對大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樹立大有裨益,從而抵擋外來文化的滲透侵蝕。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7:13.
[2]周茜.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14.
[4]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儂,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陶善耕,宋學清.網絡文化管理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2,16(2):83-85.
[6]廖丹.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6.
[7]王權.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影響及教育對策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13.
[8]于安龍.虛擬的網絡與真實的道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網絡道德之維[J].中國青年研究,2016(8):103-108.
[9]孫靜.網絡文化對當今大學生政治觀的影響及教育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10]劉素芬.網絡文化環境下大學生價值觀引導的策略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5):129-131.
作者:張開洪;段魯玉;羅志敏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