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借精英文化之力提升網絡文化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如果以公用計算機互聯網開始籌建的1995年為起點,那么至今中國互聯網已經走過了20多個年頭。20多年間,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新及其與社會環境的碰撞交流,孕育出了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樣式,構建出了新奇的網絡文化景觀。網絡文化中的不和諧音符網絡文化是在互聯網這一國際計算機網絡中自由傳輸的“地球村文化”,是網絡文化行為、網絡文化產品、網絡文化事件和網絡文化人物的綜合體,包含博客文化、播客文化、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動漫、惡搞文化等五花八門的樣式和內容。網絡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是多樣的、復合性的,既讓人稱奇,也讓人困惑。這一與高精技術結伴而生的文化“遺傳”了互聯網全球性、交互性、虛擬性、自主性和快速傳播的特點,可以突破傳統文化的諸多限制,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代表了社會時尚和潮流,其影響力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尤其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成為了當下對年輕人產生“精神教化”作用、支配年輕人思維和行為方式勢力很強的文化類型。然而,網絡文化的發展中也有很多不和諧的音符,它在帶給人們興奮、驚喜之余,也給社會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帶來了諸多挑戰。作為與中國文化傳統在倫理觀念、家庭觀念、社會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的文化類型,網絡文化已然形成了對傳統文化、傳統道德價值以及當下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網絡文化的偏差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當前互聯網上意識形態話語權爭奪的白熱化,在這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誰從文化上進行了占領,誰就能把握網上輿論的主動權,就可以利用網絡釋放更多正能量。因此,要治理網絡文化亂象,就必須加強對網絡文化的建設。精英文化蘊含價值范導品格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是順應互聯網治理趨勢的必要舉措。隨著互聯網普及程度的加深,互聯網治理正在由過去只對網絡內容生產者進行監管規制,轉變為以教育引導網絡內容消費者為側重、監管與建設并重。當堵則堵,對網絡中出現的不健康內容離不開強有力的監管;但是事后封堵、追懲的方式帶來的往往是暫時性的轉移,要真正扼制不良行為和不良信息,從長遠來看,需要側重強化事前預防,將其與事后追懲有機結合起來。眼下事前預防的關鍵是要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提升網絡用戶的自律意識、防范能力和網絡運營商的社會責任感。就這方面來說,強化精英文化對網絡文化的介入,從發揮精英文化的引導示范作用入手,提升網絡文化“以文化人”的功效,教育網民和網絡從業者強化自律意識,引導他們在網絡上“一吐為快”時不違反法律法規、不傷害網絡文化,以此來形成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提升網絡的自凈功能,不失為一條好的策略。
1.重振精英文化的價值范導作用。
亞里士多德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因為人自知生存的困惑,從誕生之日起就從沒有停止過對自身的反思與探索,對理性升華的形而上追求是人的本能和自然趨向。顯而易見,網絡文化難以承擔這一重任。網絡文化的根本癥結就在于它所宣揚的“畸變”的世俗化生存方式,它只看眼前無視過去與未來,沒有傳統的維度,也不追問理想和生命的意義,故意淡化甚至掩埋形而上的人文思索,精英文化所推崇的永恒的價值和雅致的趣味被消解,無法釋放人們追求形而上的本能沖動,難以在靈魂深處掀起“革命”。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一文中曾指出:“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恒的規律。”①對網絡文化來說,精英文化就是“較高的文明”。精英文化是與網絡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類型,它由人文知識分子創造和傳播,預設了一種無限精神的存在,維護、推崇真理和道義,關注精神和意義,承擔著社會教化的使命,發揮著價值范導的作用。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精英文化一直被作為社會價值理念的主要代表,它的獨特品格就是一種超越大眾的現世生活、對人生表達終極關懷的文化氣質,是超驗的美,有著為人的生存進行精神救贖的能力,對社會的進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引導和教化作用。當前精英文化有必要也更有責任提升網絡文化的人文品格、改變網絡文化的偏差,引導網絡文化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不過近年來社會的轉型對精英文化產生了沖擊。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浪潮帶來了多種文化思潮,沖擊著我們舊有的價值觀念和精神理想,傳統的價值體系正在消解和崩潰,主流價值觀逐漸喪失主導地位被邊緣化。對于網絡文化占領的日常生活,精英文化也力不從心——“不僅不能對社會現象進行理性的分析,從而形成一種價值規范,引導社會的良性發展,反倒是消解于商業化、平面化的大眾文化的潮流當中,成為庸俗化的‘喉舌’”②——難以再詮釋現代文化的核心價值,逐漸遠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2.建立精英文化與網絡文化的良性互動。
精英文化是高品質的文化,它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倡導社會優秀文化品質,繼承了傳統文化的衣缽,同時又具有前瞻性、開拓性。精英文化可以寄托和拓展人性,可以啟迪和升華心智,更加接近真理、理想和人生魅力。精英文化的低迷和價值失落、知識分子的彷徨和自我迷失,不僅會助長包括網絡文化在內的大眾文化的一家獨大,而且會使精英文化在面對中國文化深層價值體系建構沉淪衰落的局面和當代文化整體下滑的趨勢時,難以有所擔當。所以當前中國文化問題的關鍵并不是大眾文化、網絡文化“過盛”,而是精英文化取向下滑,以致欠缺好的“文化價值導向”,高雅不被看作高雅、低俗不被看作低俗,在似是而非的雅俗共賞中,健康、優秀的內容“被瓦解”“被踐踏”“被敗壞”。要改變網絡文化“一路高歌”、大眾文化一家獨大,以及精英文化“雖生猶死”“沒有力量”“沒有建構能力”的局面,肖鷹教授認為需要建立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這種互動的缺失已經造成了當前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敵對局面和惡性循環,這對兩種文化以及整個文化體系的發展都是不利的。那么,如何建立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肖鷹教授進一步提出,精英文化應當“對大眾文化有一種共時的理解和關注”,同時還應當有“立足于傳統、著眼于未來的文化認知”,并且要保持“獨立的文化批評”。③面對網絡文化人文關懷淡化、網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缺乏共識的情況,精英文化需要重整旗鼓、重建文化理想。一方面,精英文化要堅守高雅文化的品格,祛除浮躁和重利,改變被抑制和被邊緣化的現狀,堅決抵制成為市場的附庸,以及成為大眾文化、網絡文化的陪襯;另一方面,精英文化要擔負起對網絡文化的監督和批判,在承認網絡文化存在合理性、不摧毀網絡文化的基礎上為網絡文化的發展提供參照,提供超驗的目標,及時發現有違人文精神關懷的錯誤取向,促成網絡文化的審美救贖。對網絡文化的批判,可以一定程度地回歸到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學界和批評界所持有的精英批判立場,知識分子應當擔負起精神關懷的職責,要有自己的判斷、自己的主見,要批判、抵制網絡文化給人們帶來的思想麻醉,不能簡單地理解和欣賞,但也要避免極度地貶低。對于精英文化來說,網絡文化這一“他者”有著開放納新的品質,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傳播經驗,可以為精英文化的發展提供“養料”。精英文化需要吸取網絡文化緊貼日常生活的實踐經驗,不能割裂與人的生存狀態的聯系,更不能像傳統知識分子那樣自恃清高、抱持偏見、與生活對立起來。知識分子不能把這一舉動看作在啟蒙受挫和受到市場擠壓的情況下為了重返廟堂的權宜之計,而是應當建立起與網絡文化的對話關系,取長補短,互利雙贏。譬如由國信辦指導、央視網策劃制作的系列原創公開課節目《網絡大講堂》,邀請了國家信息技術安全研究中心總工程師、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等專家學者,面向以青少年為主的互聯網活躍用戶群體,講解網絡安全、網絡法制、網絡道德、網絡文化和網絡創新五大方面內容。節目以貼近網民生活的互聯網熱點事件為例,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等在各自研究領域的專業性優勢,從技術和理念、思索和交流等多維度分享,為網絡發展輔以精妙詮釋,向網絡道德注入人性情感,給網絡空間賦予家國使命、人文關懷,將個體網絡行為上升到文化底蘊、時代內涵、社會和諧、國家安全戰略等層面來認識,能夠為構筑科學、文明、健康、守法的互聯網環境與陣地起到積極的作用。不過,在這一過程中,精英文化應當始終保持作為“主體”的清醒認識,警惕網絡文化的“腐蝕性”,要意識到網絡文化的“他者”資源既可以提供新的機遇,也可能帶來價值取向上的挑戰:市場邏輯的敘述有可能忽視精英文化的內涵,消解精英文化的深沉思想和厚重韻味,掩埋精英文化的靈韻,使其喪失終極關懷的價值維度
參考文獻:
①龍其林:《大眾狂歡: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化透析》[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②孫華:《中國互聯網發展及治理研究》[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年版
③喬新生:《互聯網絡監管要有創新思維》[J],《青年記者》,2016年5月上
作者:荀潔 單位: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