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元網絡文化下價值觀沖突及整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網絡文化作為現實文化的延伸和發展,參與對象、信息內容、傳播形態較傳統文化而言更加趨向于多元化趨勢。鑒于價值觀沖突主要源于文化的多元化現實,網絡文化的多元化勢必會進一步加速和放大價值觀沖突,使價值觀沖突突破以往的地域限制,更加的激烈和頻發,甚至在不同代際之間也表現得更加突出和明顯。因此,為有效整合多元網絡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價值觀,減少價值觀沖突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集結政府、社會等各種力量,采用“軟”“硬”兼施的方法進行整合。
【關鍵詞】網絡文化;多元化;價值觀沖突;整合
伴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展,人類飛速步入了電子E時代,“Internet”于我們不再是那么遙不可及,它給我們生活日常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與世界的距離拉近了,足不出戶便可知曉當今世界發生的大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通過郵件、QQ、微信等工具輕易就能進行交流和溝通;同時,網上購物、網上營銷、網上辦公等也大大簡化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伴隨著這種新的方式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人們也切身體會到原來的工作生活方式、原來的價值觀念等方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涇渭分明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現在想要區分開來不再那么容易,現實生活與虛擬的網絡社區也不再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領域,他們早已在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不知不覺渾然一體。他們的這種結合催生了一種全新的、多元的網絡文化的誕生。網絡文化的多元特性造就了一個多元文化、多元思想、多元價值的網絡社會。這個多元的網絡社會在帶給人們豐富的信息流量,以及超越以往任何時期極大知情權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信息抉擇的難題和價值觀念的沖突。因此,研究多元網絡文化背景下價值觀問題就尤為重要。
一、網絡文化及其多元化
“網絡文化”一詞,一般認為是從英語“Cyberculture”翻譯而來的,[1]Cyberculture由Cyber-和culture組成,cyber-來源于科技術語cybernetics(控制論),控制論是用電子系統比擬人類神經系統的學科。[2]后來隨著計算的廣泛應用,人們更加愿意接受cyber-意指電子媒介的無邊無際的虛擬空間,[3]從而衍生出cyberculture,即網絡文化。由此可見,網絡文化是電子信息時代的特定產物,是文化發展到電子信息時代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獨特形式,同時也是文化進步不可避免的一種發展趨勢。他的提出和傳播源于大眾傳媒,和計算機網絡是密不可分的。對于網絡文化的界定,目前有200多種釋義,在文字的表述和實質內容上存在顯著的差異,至今難能統一。但從定義的本質層面來看,學者們的分歧實際上主要還是所研究的切入點存在差異。從目前學者們給出的200多種定義來看,切入的角度大致有兩個方面:從網絡技術本身的角度出發,大家普遍認同網絡文化是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進行拓展或者變革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式樣;另一個是以文化的特性為切入點,強調網絡的思想特性,網絡內容的文化屬性方面。本文認為網絡文化應該更加側重其文化內涵方面,是指人們以計算機互聯網為其物質基礎,以網絡語言為其唯一的載體,并在一定的規則和制度的約束下所創造的以網絡信息、網絡理念、網絡精神等為基本形式的精神產品。[4][5]網絡文化作為現實文化的延伸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多元的文化,他的多元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參與對象多元化文化與區域、民族是不可分割的,特定區域、特定民族都有其自身獨特的文化。但是網絡文化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隨著現代計算網絡的發展,網絡文化的傳播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致使不同階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網民參與其中,成為了網絡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可以說每一個網民都是網絡文化的載體,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任意選擇,在瀏覽吸收網絡信息的同時,發表自己的見解,許多極能體現傳統文化特色的內容,都隱藏在網民的具體言行之中。
(二)信息內容多元化與傳統文化相比,網絡文化是一種包容文化。在網絡文化的環境中,因不同的歷史、地理、政治等因素而形成的不同文化都處于同一個交流平臺。所表現的內容未經選擇,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體育、金融、藝術等各個方面,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先進與落后的、積極與消極的、高雅與低俗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所有文化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虛擬的、多元化的世界共同體。[6]
(三)傳播形態多元化眾所周知,傳統文化的傳播是以傳統的紙質閱讀方式為主,出現了諸如甲骨文、竹簡、銘文、石刻、報紙等傳播媒介。但是,隨著電腦的普及,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文化的傳播不再局限于以往傳統傳播方式,而是將圖、文、聲、像的形式整合成一體,形成了電子圖書館、電子博物館、電子展覽館、網絡劇場、網絡音樂等媒體,大大豐富了網絡文化的傳播形態。
二、多元網絡文化背景下價值觀沖突審視
(一)價值觀沖突的內涵價值觀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存在,是個體心理結構的核心要素,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講,價值觀念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意義或價值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深層的認識,是人們關于價值判斷標準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價值信念、價值理想的觀念系統,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本身行為所伴生結果的影響、意義、作用所作出的總體評價,[7]也是人們行動的指南和基本準則。從本質上來講,價值觀是人們在各自物質利益關系和文化基礎上對于價值的理解和取舍。因此人們對價值進行評價時所作出的取與舍、肯定與否定必然引起價值觀沖突的產生,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價值觀沖突是多元價值相互競爭的一種不穩定狀態,是價值觀念之間的彼此競爭與相互否定。[8]價值觀沖突實際上可以歸納為人們價值方向上的沖突、價值標準的沖突、價值解釋的沖突,是人與人的沖突。[9]
(二)價值觀沖突源于文化的多元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雙向互動過程”,從此意義上說,自從有了人類活動就有了人類的文化,[10]文化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是對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精神和物質雙層生活的抽象和概括,能被傳承和傳播,具有育人、化人的功用。文化多元化是與文化一元化相對立的概念,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內容,價值觀念的沖突順其自然就是文化多元化的必然產物。理論界目前對于文化多元化尚無統一定論,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多元化進行了闡釋,側重點各異,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認為文化多元化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在其社會發展過程中,在繼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基礎上,吸收其他國家或民族的優秀文化,從而形成以本國或民族文化為主,外來文化為輔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和諧社會氛圍。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講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也即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合而不同”,世界各種文化和平競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
(三)多元網絡文化加速和放大了價值觀沖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價值觀沖突在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沒有網絡信息時代那樣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價值觀沖突的地域范圍越來越廣。不同地域范圍由于其地形環境、歷史發展狀況等的差異,因此在每一片土地上都會孕育著具有本地域特色的獨特文化,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廣大的網民由于受其民族、種族、宗教、國家、地位、角色等的不同,他們對同一事情的價值評價存在較大的差異,價值觀沖突在所難免。但是,由于傳統文化依靠以人的身體為載體或者以人際傳播為主,由于受文化傳播方式及通訊運輸等條件的限制,人們的活動范圍局限于一定的地域范圍,其所處的社會文化同質性較高,價值坐標也相對單一,價值取向基本相同。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是一個“數字化”的虛擬世界,他不受現實社會的時空限制,“地球村”和“世界性”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得以充分展開,任何一種“區域性”的文化現象都可跨越數字鴻溝和語言障礙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引起強烈的反響,繼而演變成一種“全球性”的文化現象。隨之而來蘊含在文化當中的價值觀亦能沖破之前的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擴展,價值觀沖突的地域范圍越來越廣。
2.價值觀沖突的程度較現實社會更加激烈。互聯網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廣泛性、隱匿性的特點,這給人們帶來了廣闊的自由發揮空間,但同時也為部分網民在網上“為所欲為”提供了便利條件。在網絡上,網民不必要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也沒必要面對面相互進行溝通,人們只需要在聊天室、OICQ、BBS,以數字化的形式通過“人機交往”完成。一串數字符號,任一名字、任一性別就可以在某一虛擬社區暢敘胸懷、指點江山,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做任何自己希望的事,和世界各地聯網的人進行交流。可以說,這是一種以開放、自由和虛擬為特征的文化。[11]在這種文化氛圍下,沒有國別之分、沒有貴賤之分,價值觀不盡相同的人們聚集在一起,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融聚在一起,各種意識、各種觀念相互交織,相互碰撞,盤根錯節,遠比現實社會復雜得多。如何從越來越龐雜的“價值堆”中淘出真正適合自己的價值觀本身已成為困擾網絡社會人們的真正難題,價值觀沖突愈加直接和明顯。
3.價值觀沖突發生的頻率更高。電子信息時代,網絡文化的多元化帶來了信息淘汰與更新速度的迅速增長,隨之而來價值觀念的震蕩和沖突更加的頻發。有人把互聯網喻為當今世界最高級別的“高速公路”。[12]這條“高速公路”所承載的信息量之多,傳播速度之快,更新周期之短是傳統信息媒體望塵莫及的。[12]通過互聯網超鏈接的方式一個網站24小時內甚至可以更換上千上萬條信息,重大社會事件或新聞瞬間便能以立體式傳播方式傳遍全球每個有網絡的角落,價值隨著信息流在網絡的空間中快速游蕩并不斷更新。甚至有些網絡媒體為了私利進行各種不實的宣傳,招式層出不窮,“犀利哥”、“春哥”的事例比比皆是,加上媒體本身對于各種報道的態度又不盡相同,人們根本無暇思考、判斷其真偽,不知道該聽信誰家之見。由此一些網民會選擇用玩世不恭的態度來對待網絡媒體信息,跟隨網絡步伐加快自己價值觀的變化頻率,價值觀沖突也就不可避免越來越頻繁。
4.不同代際之間的價值觀沖突更加的突出。價值觀最鮮明的特點是具有較強的主觀性,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和理解往往根據個人內心的尺度來進行衡量和評價。不同代際群體由于其生活環境、身體狀況、心理特征以及所接受的教育等方面各不相同,所以在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上也就存在明顯的代際差異,尤其在網絡信息時代,這種代際差異更加突出。互聯網在20世紀90年代初進入中國,到2009年以新浪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被廣泛使用,這對于60/70后群體來說,互聯網的出現是在他們價值觀形成基本穩定之后才開始流行起來,因此他們價值觀很大程度上還是通過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而獲得,也更加的傾向于傳統價值觀念。然而,對于80/90/00后來說,互聯網可以說就是他們生活的本身,他們把互聯網作為社會表達和獲取社會資源的基本工具,互聯網反過來更加方便和快捷地向他們灌輸各種價值觀念和價值思潮,如此一來,價值觀的代際分化日益明顯,具有強烈的客觀存在性。
三、多元網絡文化背景下價值觀整合的必然性及其策略
(一)多元網絡文化背景下價值觀整合的必然性價值觀的整合就是把各種價值觀綜合起來,確立一種人們普遍接受、支持和遵從的共享價值觀念體系。[13]在我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已經全方位地介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同時,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網絡文化的多元化猶如一把雙刃劍,它極大推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又因其信息泛濫而妨礙社會的發展。比如說在多元網絡文化影響下,部分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網民群體對西方價值觀盲目崇拜,甚至懷疑我國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理想信念迷茫,價值選擇困惑,過分依賴網絡,缺乏自主分析的能力等。因此,在這樣一個多元網絡文化流行的大環境下,為了社會的均衡發展,必然需要樹立一個為全社會所共同認可并遵循的共享價值觀念體系來進行調節和整合人們之間的不同價值觀念,以減少社會的沖突甚至斷裂,促進社會的有效整合與均衡、協調發展。
(二)多元網絡文化背景下價值觀的整合策略
1.加強法治“硬”調節,發揮政府的網絡監管作用。互聯網時代,網絡文化參差不齊,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因此,我們要加強網絡監管的力度,完善網絡法律法規建設,努力凈化網絡文化大環境。網絡社會是一個給予人們最大限度自由的社會,在這里人們可以享受空前的言論和行為自由權利。但是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自由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自由,絕對自由的最終結局只能是不自由。目前我國網絡法律法規嚴重滯后,網絡犯罪的懲治無法可依,無據可行,這也正是我國目前網絡犯罪猖獗的根本原因所在,網絡自由也就無從談起。[14]因此,及時制定相應的網絡法律法規刻不容緩。具體而言,政府和其他相關部門要強化對網絡的監管力度,對一些傳播不良信息的網站要實施重罰,對一般的網站要成立相關機構過濾低俗、不健康的網絡信息。另外,立法機構要及時制定和完善相關的網絡法律法規,要嚴格執法,使其在價值觀整合過程中發揮積極的監管作用。
2.加強道德規范“軟”調節,發揮網絡的輿論導向作用。如果說法律法規是強制性的,是“外化”社會價值規范的“硬”調節,那么道德規范則把社會主導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內心信念和行為準則,是“內化”社會價值規范的“軟”調節。[15]網絡文化多元時代,要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環境,就必須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宣傳導向,強化道德規范的“軟”調節作用,積極倡導我國傳統道德規范,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內化為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重視輿論導向機制的建立,營造“以符合道德規范為榮,不符合道德規范的言行舉止為恥”的道德人文環境,讓人們不由自主地贊揚和褒獎現實中的崇高道德現象,自覺抵制和譴責不良道德行為。
3.加強網絡媒體自身建設,發揮網絡的工具價值效應。在電子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虛擬的網絡社會,他即獨立于現實社會,與現實社會存在很大的差別,同時又深受現實社會的影響,與現實社會存在密切聯系,他是現實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傳播工具。不容置疑,多元網絡價值觀的整合更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手段來進行,即充分發揮網絡的工具價值效應,即將網絡作為傳播、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陣地,營造一個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氛圍。具體而言:在網絡宣傳方式上,可以利用電子論壇、聊天室等人們習以為常的工具進行有針對性地宣傳和溝通,讓人們更加樂于自主鑒別不良信息,自覺抵制不良思想、觀念的侵襲;網絡宣傳內容上,盡量與人們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注重網絡信息的實效性、廣泛性和動態性,通過選擇“精”、“全”、“新”、“近”的正能量信息吸引人們的注意,讓人們自覺接受教育,主動接受教化。
4.加強價值觀教育,激發個人主體意識觀念。主體意識即個體的自我意識,是個體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價值觀念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社會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普遍認為我國的價值觀教育往往是通過灌輸的方式疏導給受教育者,很少關心他們是否真正認同,這非但不能解決問題,有時甚至適得其反。在網絡文化多元背景下,影響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因素更多、更加復雜,往往牽涉到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而且較之以往,人們更加主張個體本位,倡導個性發展,因此對其價值觀教育也不能純粹靠學校或者純粹靠社會,而是要從整體上統一協調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種教育合力。另一方面,應該改變以往灌輸式教育方針,利用多渠道、多形式教育方式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價值觀教育,使其認清我國社會主義的現實國情,進一步堅定和鞏固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念,即便在無人監管的環境下,也能主動避開不健康、消極的知識傳播,遠離消極人群和場所,從而為自己營造積極正面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自主能動地建構與社會發展、時代要求相適應的價值觀念體系。總之,網絡文化多元背景下的價值觀沖突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愈演愈烈,但是網絡文化是一種適應人類生存的文化模式這個事實卻不可否認,為了減少網絡文化多元對人們價值觀所帶來的沖擊,我們應該以“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指針,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武器,集政府、社會輿論、網絡和網民自身等多方力量統領人們價值觀的協調發展,以便使人們在未來的網絡社會中找到更適合人類的生存方式。
作者:夏丹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