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文化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網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相關領域,進而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面對新時代網絡文化帶給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只有結合其特點不斷探索,才能找到其適合的培育路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創新的局面。
關鍵詞:信息技術;網絡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路徑
1網絡文化的特點
1.1網絡文化是一種數字文化
網絡文化對于信息的存儲和傳播是以數字化的方式進行。首先,它的信息高速準確傳遞。其次,數字化拓展了信息存儲的空間。最后,網絡文化使互聯網傳遞多種形式的數字化信息。
1.2網絡文化是一種虛擬文化
首先,網絡空間是一個虛擬的空間而不是有形空間。其次,網絡行為是虛擬的,它是把人的真實的實踐活動轉移到虛擬空間,模糊了真實與虛擬的界限。
1.3網絡文化是一種開放性文化
通過在自由開放的網絡上傳播信息,網絡文化體現了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在網絡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網絡技術的運用使網絡文化突破了時空的障礙,達到了時空無阻。
1.4網絡文化是一種平等個性文化
在虛擬的網絡空間,網絡用戶在虛擬空間的匿名特點使人人都可平等參與網絡。另外,網絡文化注重創新的個性文化,這就激發了個人創造的熱情。
2網絡文化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2.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多樣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多樣化成為可能的前提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在網上可以自由的隨意傳輸信息,這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豐富而全面,內容的客觀性和可選擇性也隨之增多。
2.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開放
網絡文化是自由的,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探討自己關心的話題,可以即時在網上查找信息并與他人進行交流,不受時間和時空的限制,開放性的教育空間代替了原來狹小的教育空間。
2.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豐富
如今信息網絡迅速發展,信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想要更好地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就要及時發現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況,因此快速掌握各種最新信息才能使思想在政治教育更具實效性。
2.4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
如今的信息時代,引導學生選擇正確信息應當是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我們要使之取代向學生灌輸信息的傳統方式,傳統的“教師—學生”機制更要與新式的“教師—網絡—學生”的網絡信息機制實現互通。
3網絡文化帶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3.1大學生政治觀受到巨大的影響
網絡的開放性的特征,使思想政治教育沒有了國界、地域的限制。大學生的政治觀受到的巨大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偏差;另一方面,網絡的垃圾信息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的形成。
3.2大學生精神生活受到極大的沖擊
網絡的虛擬性和多邊性極大沖擊著傳統思想道德規范,網絡的互動性和直接性也產生了不良的傾向,這直接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進而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約束力明顯減弱。
3.3大學生行為產生不良傾向
大學生心理意識和角色意識受網絡文化的影響很大,各種各樣的極具蠱惑和誘導的思想言論使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受到強烈的沖擊。網絡文化也會產生人際交往的銳減和冷漠的傾向,這說明網絡文化中的信息垃圾也對傳統道德行為規范也產生了沖擊。
4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路徑
4.1培育良好的網絡政治文化
網絡政治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政治文化形態,是在傳統政治文化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培育網絡政治文化:首先,大學生網絡政治文化觀念急需轉變。其次,要通過優化網絡來開發大學生網絡政治文化資源。大學生的網絡政治文化培育者應樹立政治民主化觀念,網絡政治文化培育工作應樹立重在引導的觀念也要樹立網絡政治信息資源意識。
4.2培育良好的網絡精神文化
為了適應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我們要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精神文化。首先要逐步構建完善的網絡信息環境,進而大力開發網絡信息資源。其次要堅決抵制網絡糟粕文化的負面影響。批判繼承前人的優秀文化成果,還要敢于吸收、善于吸收外來精神文化的精華。最后,對大學生網絡精神文化的培育網上引導是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與網下教育相結合。
4.3培育良好的網絡制度文化
網絡制度文化是網絡文化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構成了人類網絡行為活動的習慣和規則。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制度文化通過以下兩種方法:一種是系統培育法。首先轉變傳統觀念,改革舊有模式;其次,建設校園網絡制度文化;最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網絡生活方式。另一種是循序漸進法。根據網絡制度文化培育的一般規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推進培育。
參考文獻:
[1]許丹丹,李金龍.網絡文化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3):73.
[2]白楠楠.高校網絡文化嵌入個性化人才培養的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5):185-186.
[3]欒雁雁.網絡文化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探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2):181-182.
作者:李瑾瑾 單位:南昌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