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語境下的文學翻譯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與文學翻譯相關的概念解析
(一)文化與語言
文化是人類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人類實踐活動所創造的精神財富與物資財富的總和。人類學家泰勒認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包括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知識、習俗等,還包括社會成員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與習慣。Hall認為,文化現象是人類在長期歷史條件下不斷應付身邊各種情況而形成的社會心理、思想認識、行為習慣等。語言是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交往中形成的交際工具,是人類交流思想、溝通情感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語言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到民族心理、民族意識、歷史傳統、社會習俗、地域風貌等內容;語言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并隨著文化進步而不斷發展變化。同時,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人們無法從文化交流活動中將思想意識分離出來,使語言成為傳遞文化的基本工具。
文化語境指語言運用中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價值理念、社會心理等以及決定語言系統特征的所有文化形式。英國學者馬林諾夫認為,文化語境是某一語言團體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語言特點、價值觀念等,涉及哲學、政治、歷史、科學、傳統等方面的內容,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語境,同樣的表達在不同文化語境中有著不同的意義。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人們總是依靠特定的語言情景理解作品中的詞語或句子,而這種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有著密切聯系,學者韓禮德就認為,文化語境是情景語境的抽象化社會系統,情景語境體現著文化語境。在文學創作中,創作者深受文化環境的影響,并使作品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因而,文學翻譯涉及到很多文化因素,比非文學翻譯更為復雜,需要譯者有廣博的文化背景。文學家茅盾說過,文學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將原文的文化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閱讀原文時能和讀原著那樣受到啟發與感動。在跨語境翻譯中,翻譯者要準確把握文化語境,深刻理解原文體現的文化現象。語言學家馬克認為,跨文化翻譯中會因文化差異而產生文化交流障礙,如果譯者不能把握源文化傳遞的全部信息,就會使翻譯失去文化交流功能。
二、影響文學翻譯的文化因素
(一)思維方式
東西方文化差異首先體現在思維方式上,東方人重感性、經驗;西方人重理性、推理;東方人重整體、直觀,西方人重個體、抽象。在語言表達上,西方人會將主客體嚴格區分開來,用抽象的事物名詞作為句子主語,漢語則常將人稱代詞作為句子主語;英語會將句子重心放在前邊,將定語從句、狀語從句等與主句分開,而漢語習慣于講清事實再得到結論,常將句子中心放于后邊,將修飾語放到中心詞前邊,這種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的差異直接影響著跨語境文學翻譯。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就可以翻譯為“KongYijiwasamanasthelong-gownedcustomerwnousedtodrinkinstanding”。
(二)歷史文化
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相同事物可能有不同文化意蘊,如英文中的sea,sport,race,fire,castle等詞語的含義就非常豐富,而漢語中“梅、蘭、竹、菊、江”引發的聯想、產生的文化意境遠非西方人能理解。在長期發展中,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歷史文化,并涌現出許多有民族特色的人物與事件,使文化呈現出濃郁的民族色彩。如西方歷史中偉大的軍事家拿破侖被英國、普魯士等國聯軍在滑鐵盧擊潰,幾乎全軍覆沒,從而形成典故“遭遇滑鐵盧”;在中國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蜀漢“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在荊州被東吳軍隊擊潰,并形成了“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典故。這里的“遭遇滑鐵盧”與“敗走麥城”雖然是不同民族和歷史的事件,卻有著相近的含義,均表達了人陷入絕境的含義。如美國大片Gonewiththewind包含著許多中國文化沒有的內涵,可以意譯為《亂世佳人》,“亂世”交代了美國南北戰爭這個特殊的戰亂時期,佳人是指影片女主角,通過這種翻譯形象展示了女主人公坎坷的人生經歷。
(三)自然環境
在不同的地域條件下,人們會形成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如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的中國,東方有著溫暖的含義,但處于歐洲西北海岸的英國的東方非常寒冷,令人厭惡;漢語中的成語“四面楚歌”“南柯一夢”等都和特定地理環境有著密切聯系,如果僅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很容易被別人誤解,因此,應被翻譯為“四周都被包圍”“美夢或虛幻的快樂”。再如“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中的“西北流”就與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有著密切聯系,但這使沒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讀者很難理解詩句的含義。
三、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與制約
文化語境是社會結構的產物,是語言系統的生存環境,具體情景語境源于文化語境,原文語篇是源語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而譯文語篇是在目的語文化背景下傳播。奈達說過,對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比掌握語言技巧更重要。在特定文化語境中,詞匯表達了人們的情感體驗、感性認識,將善惡、美丑、吉兇等思想情感體驗附加于詞匯上,使詞語有著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文化特色。
(一)源語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文學作品是在源文化背景下產生并傳播的,作品翻譯深受源語文化語境及作者文化背景的影響。在文學翻譯中,文化語境占據重要位置,如果不了解源語言文化語境,就很難恰到好處地將文學作品翻譯出來。如魯迅的《阿Q正傳》中,“他對于‘男女之大防’卻歷來非常嚴”,中國傳統社會中男女之間有著嚴格界限,儒家提倡“男女授受不親”,但西方人并不具備這樣的文化背景,因此,要用意譯法將句子譯為“herigorouslyobservedthegreatbarrierthatshouldbetwixttheheandtheshe”,準確再現了原文表達意圖與思想內涵。中國名著《儒林外史》中的“三年前被蛇咬,如今夢到繩子也害怕”翻譯為“Theburntchilddreadthefire”,但這種翻譯會失去原文的意味,因為西方文化中蛇是令人恐懼的動物,如果將“蛇”“繩子”都直接翻譯出來,就能很好地展現中國文化的內涵。再如《紅樓夢》中的“你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翻譯時會涉及到詞語“呂洞賓”,呂洞賓是中國道教文化里的神仙,這些西方人并不了解,因此可以用意譯加注釋的方式翻譯,“YouarelikethedogthatbitLuTungpin,ungratefulthing!———youbitethehandthatfeedsyou”,這樣能保持原文風格,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又如經典名著《紅樓夢》中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天”就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既是神秘莫測的、人類無法反抗的未知力量,也指無可奈何的宿命論觀點,翻譯家Hawkes就譯為“Manproposes,Goddisposes”,將原文的佛教文化背景轉變成基督教文化背景,迎合了歐美讀者的文化習慣。
(二)譯入語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由于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社會制度、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同樣的意義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可能需要用不同的語言表達。譯者與讀者都生活于特定的文化語境中,他們會受特定文化語境的影響,對外國文學的接受深受所處歷史文化環境的制約。目的語讀者是文學翻譯的接受者,他們接受外國文學作品是通過文化過濾而產生的,所謂文化過濾是指根據自身文化積淀與文化傳統對外來文化進行選擇、分析、借鑒、重組。如《紅樓夢》中,“世人都曉神仙好”中的“神仙”是中國道教文化的“術語”,西方人很難理解“神仙”的真正含義,為此,可以將“神仙”翻譯為“salvation”(基督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再如“Well,it’stheoldstoryofthestitchinme”,如果將“thestitchintime”翻譯為“趁早縫一針,省得來日補九針”,這樣雖然能夠表述清楚原文的意思,但并符合中國人的用語習慣,因此應譯為“小洞小補,大洞吃苦”。
(三)譯者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翻譯者都生活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之中,這使他們形成了特定的翻譯風格。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決定了語言的差異性,在文學翻譯中總會遇到各種文化障礙,好的文學翻譯不僅取決于譯者對原作的理解,還取決于他對原作承載的文化意蘊的把握。作為文學翻譯活動的主體,翻譯者不僅要熟練掌握各種翻譯技巧,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這樣才能翻譯出既忠于原著及源文化,又能為讀者接受和認可的文學作品。在文學翻譯中,試圖將源語文化價值體系強加給譯語文化價值體系是不可取的,將源語文化排除于譯語文化之外也是危險的。為此,譯者能夠采用文化歸化、文化異化、文化詮釋、文化融合、文化阻斷等方式進行文化翻譯。
四、結語
文學作品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與思想內涵,文學翻譯不僅是語義轉換,更是文化交流與溝通。在文學翻譯中不僅要熟練掌握語言技巧,還要了解文學作品蘊涵的文化思想,這樣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文學作品。
作者:王愛玲單位:河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