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文學翻譯海外出版現狀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文學翻譯在海外出版的數量少、銷量小、受眾少、影響小。其原因既有意識形態的影響,也有文化的差異,既有閱讀習慣的差異,又有期待視野的不同。除此之外,最大的原因是出版與傳播問題。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是中國出版業“走出去”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在尋求政策支持的同時,建立出版機構的海外分銷渠道,尋求與國外出版集團的有效合作方式,塑造中國文學翻譯的形象與內涵,打造核心競爭力,是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中國文學翻譯;海外出版;現狀;問題;對策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工程起始于1951年創刊的《中國文學》雜志以及其后的“熊貓叢書”,《中國文學》雜志的初衷是向海外讀者宣傳中國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這些翻譯作品在海外發行遇冷,大多數作品并沒有為西方讀者所接受,以至于雜志在2001年停刊,這不能不說是對中國文化“走出去”工程的巨大打擊。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化“走出去”被黨和國家提高到文化戰略的高度,中國文學“走出去”啟動了三大工程。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再次激發了中國文化界、學術界對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的巨大熱情,學術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討論,對于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的討論主要集中于翻譯質量、翻譯策略、翻譯人才等方面。[1-3]學界討論的這些方面固然重要,但是正如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聶震寧先生曾指出:“中國文學走出去,最緊缺的人才是中介人才,就是能夠了解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同時又能夠了解國際市場,和國際出版機構有很好的合作背景的中介機構。”[4]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最終要面對的是外國讀者,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實質是跨文化傳播,這其中最重要的中介環節就是出版發行,解決好了出版發行的問題,讓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國優秀文學作品,中國文學翻譯才可能真正實現“走出去”的目標。
1中國文學翻譯海外出版的現狀
與從國外引進的作品相比,中國文學翻譯作品“走出去”的數量屈指可數。中國作品的出口與海外作品進口極不平衡。據統計,2004年,中國總共購買了美國出版的3932本書,但美國出版機構只購買了16本中文書。[5]2009年,美國共翻譯出版了348本文學新書,但其中只包括8本中國小說,僅占美國外國文學出版總數的4%。[6]中國對國外作品的譯介自晚清“西學東漸”以來就不曾停歇,每年出版的海外作品多不勝數。可以說西方文化的強勢影響有增無減,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雖然日益增強,但文化與文學走出去的少之又少。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數量非常有限,在這些走出去的作品中影響力如何呢?根據2011年《中華讀書報》的分析,在美國市場,中國文學作品無人問津,完全處于邊緣地位。“2008年到2010的三年間,美國出版英譯漢語文學作品分別為12、8和9種,共計29種,其中,當代中國內地作家的長短篇小說僅19種,可謂一少二低三無名:品種少,銷量低,且沒有什么名氣,幾乎無一進入大眾視野。亞馬遜北美店銷售榜1月11日的排名顯示,畢飛宇的《青衣》排在第288502位,《玉米》排在第325242位,而莫言的《生死疲勞》和《變》,排位均在60萬名之外。以小說類的三年內新書計,10萬位之后的排名,表明其銷量是非常非常低的。余華的《兄弟》也排在第206596位,姜戎的《狼圖騰》則排到了第84187位,相對同胞們的其他作品而言,已屬非常可觀”。[7]可見,中國文學在海外出版的數量少,銷量小,受眾少,影響小。如果連大多數西方人都不曾閱讀過中國最優秀的文學作品,又如何能指望西方人通過閱讀中國文學作品來了解中國文化和當代社會。因此,有必要搞清楚這其中的各種緣由,尋找中國文學的“走出去”之路。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既有意識形態的影響,也有文化的差異,既有閱讀習慣的差異,又有期待視野的不同。除此之外,最大的原因是出版與傳播問題。迄今為止,我們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傳播途徑。首先,國內出版社在向西方推介中國文學翻譯作品時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國內市場依然是大多數出版社的主要市場,海外市場是一個陌生的市場,具有高風險和不確定性,所以很多出版社不愿意冒險進行海外投資。其二,很多出版機構不具備進軍海外市場的能力。對于外海市場缺乏了解,國際化的出版發行人才匱乏,對海外市場分銷模式缺乏深入研究,嚴重影響了國內出版機構進軍海外市場的熱情。其三,國內出版機構數量眾多,分散,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集中程度不高,資金規模不大,整體實力不強,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也難以集中精力和資源推出精品。而海外市場化的出版機構,如蘭登書屋、企鵝出版社、貝塔斯曼等都是高度集中的企業,國際化程度很高,市場運營能力很強。國內出版機構進軍海外市場無法回避與這些巨型跨國企業的競爭。其四,文學翻譯作品屬于通俗讀物和大眾讀物,達到一定的發行量方有利潤,而國內出版機構在海外缺乏發行渠道,能否盈利成為出版機構最為擔心的問題。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出版機構缺乏向海外推介中國文學作品的內在動力。出版企業是市場主體,激發出版機構的活力,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政府以政策和適當的資金支持這些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才可能真正激發出版機構參與海外市場競爭的活力。第二,中國文學翻譯作品在海外的發行機構選擇失當。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大多由一些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大學出版社主要是學術性的出版機構,主要面向大學師生和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而文學作品是大眾讀物,不僅要面向精英群體,也要面向普通大眾。大學出版機構的傳播力有限,作品難以傳播到普通閱讀群體中,受眾群體非常有限。而大型的市場化的出版機構運營出版文學作品經驗豐富,渠道通暢,更擅長通俗讀物的推介。在與國外出版機構合作的過程中,中國的出版機構缺乏主動權和控制權,文學作品的選取和發現主要由外國機構控制,導致作品推介單一和片面。第三,中國出版機構推介中國文學翻譯作品模式單一。在海外出版的中國文學作品大多數是現當代作品,中國文學與文化源遠流長,浩如煙海,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勝枚舉。古代文學作品很多在海外已經廣為人知,如《趙氏孤兒》、《孫子兵法》、四大名著、寒山的詩歌等。而中國現當代文學,由于意識形態的原因,西方讀者一直帶有意識形態的偏見或東方主義的情結。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翻譯“走出去”工程完全是由政府主導的,帶有很強的宣傳意味。在既有的文化偏見基礎之上,往往會激起西方讀者的抵觸情緒;此外,中國文學作品大多是通過文化交流的形式進入海外市場,這種典型的文化輸出形式很難被別人認同,這也是當年的“熊貓叢書”遇冷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中國文學翻譯海外出版的策略
文化產業與文化“走出去”已經被提高到了文化戰略的高度,所以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應該與國家新聞傳播戰略相一致。早在2003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就提出發展我國新聞出版業的“走出去”戰略;2006年,新聞出版總署提出《新聞出版業“十一五”發展規劃》,規劃了新聞出版業“十一五”發展的八大重要戰略。其中,第七項是積極實施中國出版業“走出去”戰略,指明出版業“走出去”的目標和手段。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是中國出版業“走出去”的重要內容和途徑,積極地向西方推介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尋求政策支持的同時,建立出版機構的海外分銷渠道,尋求與國外出版集團的有效合作方式,塑造中國文學翻譯的形象與內涵,打造核心競爭力。首先,整合國內具有對外傳播與出版經驗的機構,合理配置優質資源,避免單兵作戰,形成合力。其目的一是可以出精品,二是可以增加與外資機構的談判籌碼。國內出版機構如外文出版社、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譯林出版社、外教社等都具有出版外文圖書的經驗與實力,應該群策群力,建立統一協調的機構或部門,整合這些出版社的人才、資本、渠道等資源,集中精力推出一系列精品。第二、與海外市場化的大型出版機構合作,建立合資公司或合作部門。海外出版機構熟悉海外市場,擁有銷售渠道,與這些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不失為一條捷徑。通過與這些機構的合作,逐漸熟悉海外市場的營銷與資本運營,把握海外市場的消費習慣,最終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和分支機構。第三、推廣中國文化與文學不能只依靠某幾個部門或者出版社,應該統合國家對外宣傳機構、孔子學院、出版社、高等院校、社會組織以及民間機構的力量,全方位、多層次地介紹中國文學精品,擴大中國文化的傳播范圍。首先,在華的海外留學生群體、駐華使館以及外資公司駐華員工等是溝通中西文化的紐帶,不應該忽視他們的影響,應該積極向他們推介中國文學。其二、國內各個大學在海外的校友會與留學生群體,在西方大學任職的華人群體,西方大學的東亞系和亞洲研究系都熟悉中國文化與文學,這些群體也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中介。孔子學院應該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重鎮。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實質是中國文化的跨文化傳播。理想的跨文化傳播是主體間的傳播,也就是說,傳受雙方是平等自愿的,不能一方把意愿強加于另一方。跨文化傳播理論提醒我們中國翻譯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要盡可能避免宣傳的口吻和措辭,以他者的智慧表現自我,注意傳播技巧、傳播渠道以及充分的受眾研究。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龐德對中國詩歌的譯介就是出于對中國文化的需要,因此,我們應讓西方讀者了解到中國優秀文化的普世價值以及與西方文化的共性,克服交流的無奈,尋找中西文化的共通之道,才能實現中國文學從“走出去”到西方自覺接受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參見耿強.文學譯介與中國文學走出去[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5).
[2]胡安江.中國文學走出去之譯者模式及翻譯策略研究——以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為例[J].中國翻譯.2010(6).
[3]高方,許均.現狀、問題與建議—關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思考[J].中國翻譯,2010(6).
[4]李蕓.中國文學走出去,翻譯是道坎[N],科學時報,2007-09-06.
[5]孟曉光.理智看待中國文學走向世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09-23.
[6]桑稟華.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小說:論英譯中文小說[A].中國作家協會.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演講匯編[C].2010.
[7]康慨.一少二低三無名:中國當代文學在美國[N].中華讀書報,2011-01-12.
作者:田靜 單位:重慶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