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功能翻譯論對文學翻譯適用度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分析功能翻譯論的理論基礎,探討了功能翻譯論與文學翻譯之間的可能聯系,結合功能翻譯論中文本規約、功能加忠誠和語義及交際翻譯觀與在文學翻譯實踐中的體現,提出功能翻譯論能合理解釋文學翻譯中諸多現象,對文學翻譯具有較大的適用性的觀點。
關鍵詞:功能翻譯論;文學翻譯;適用
1概述
隨著語言的功能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翻譯實踐與研究中也越發關注譯本的功能。一般說來,翻譯研究的功能觀具有微觀與宏觀之別(張美芳2005)。微觀層面的功能翻譯論依托功能語言學和語用學,在語篇分析基本框架內切入譯本,其分析模式相對固定,較為注重對譯本語篇功能的研究;而宏觀層面的功能翻譯研究則是依托文本類型學、目的論和功能及忠誠等理論,關注目標語境中譯文能夠實現的功能及可能采取的翻譯策略,并提出應“依翻譯目的選翻譯策略”的思想。當前,國內一般意義上的功能翻譯論主要就是以德國多位翻譯研究者為代表的宏觀層面上的翻譯觀,因而該文重心也集中于該層面的翻譯理論與文學翻譯間的關系的辨析上。
2從功能翻譯看文學翻譯
在宏觀層面,功能翻譯理論“側重功能或文本功能”,對翻譯各種理論進行研究,其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二:一是初期目的論、文本類型學和翻譯行為說等理論的提出及其相應研究,二是以功能加忠誠原則為補充,及對初期研究所受批評的回應。分析功能翻譯論與文學翻譯的關系,就得從這些核心思想入手,探討其背后與文學創作與翻譯的聯系。弗米爾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翻譯“目的論”,并指出“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該理論認為一切翻譯行為都是由相應行為的目的所決定的,即“目的決定手段”。最高規則下有兩個附屬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前者指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以原文作者向源語讀者提供的信息為材料,向譯語讀者提供信息,其必然考慮譯入語讀者的狀況,包括他們的背景知識、文化情境和接受能力等,并極力提供順應譯入語文化、切合交際情景的可接受信息。所謂“忠實”指譯者視原文所需翻譯信息來源與出處,這樣譯入語文本必然會跟原文產生某種關系,并且“翻譯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解讀”可以用來解釋上述譯入語文本與原文之間的關系(諾德2001)。在批判曼特瑞所提的“目標文本可完全獨立于原文”這一觀點的基礎上,諾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誠”學說。她所提的“功能”指能夠使得譯文在譯入語的語境中按預定的方式進行運作的所有因素;忠誠則是“譯者應同時對原文和譯文環境負責,對原文信息發送者和目標讀者負責,屬于人際范疇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諾德2001)。文學語言注重語言的形象性。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通過語言來塑造形象,進而反映來歷史和社會,以期使讀者能從文學作品中受到熏陶與教育。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等各類文學文本的語言都注重形象性特征,但各自又具有其自身的文體特點。意境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說、散文、詩歌中。因此文學翻譯時譯者往往會在忠實意義的基礎上追求文學作品所含的感情和韻味,而在形式上較為自由。翻譯文學作品的方法爭論自古就有,集中體現在了諸多“兩分”針對上,如“直譯與意譯”、“歸化與異化”等。功能翻譯論仿佛為文學翻譯實踐中的這些看似的矛盾和對立中啟迪了解釋理由,存在即合理,“目的決定手段”。從宏觀層面的功能翻譯論看,文學作品是典型的“創造性作品”,其“表情”特征顯著,屬于表情文本,原作者具有較高地位,信息傳遞方式較為特別,語言注重形象性。賴斯(2001)曾指出,文學作品語言具有審美性,文本注重形式,翻譯行為的目的在于表現其形式,應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國內學者如陳剛和胡維佳(2004)、文軍、高曉鷹(2003)、吳南松(2003)、王小鳳(2004)等都通過譯例分析論證了功能翻譯論在文學翻譯和文學批評中的作用,都提出了功能翻譯理論能夠(或部分)適用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實踐。
3文學翻譯中應用功能理論的嘗試
3.1從文本類型和目的論看文學翻譯
作為功能翻譯論的基礎之一,文本類型學說能夠幫助譯者辨證思考及選擇確定實現特定的翻譯目的時所需達到的對等程度。如上所述,文學作品屬表情型文本,仿效與忠實原作者是譯者選擇翻譯方法時的優先考慮。而目的論是功能翻譯論的核心,對翻譯方法的選擇具有顯性的解釋力,也是諸位譯者對自己翻譯行為尋找理由的一個重要依據。例:IlovemylovewithanE,becauseshe’senticing;IhateherwithanE,becauseshe’sengaged;Itookhertothesignoftheexquisite,andtreatedherwithanelopement;hername’sEmily,andshelivesintheeast.(DavidCopperfield:163)董秋斯譯文:我愛我的愛人為了一個E,因為她是Enticing(迷人的);我恨我的愛人為了一個E,因為她是Engaged(訂了婚的);我用我的愛人象征Exquisite(美妙),我勸我的愛人從事Elopement(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愛彌麗),她的住所在East張谷若譯文:我愛我的愛,因為她長得實在招人愛。我恨我的愛,因為她不回報我的愛。我帶著她到掛著浮蕩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談情說愛。我請她看一出潛逃私奔,為的是我和她長久你親我愛。她的名字叫愛彌麗,她的家住在愛仁里。在此例中,可見董先生本著忠實性原則,極力譯出了原文的文字游戲,為了忠實原作者,通過中英文對應的方式來體現這個文字游戲,達到表情功能。然而,譯文卻讓人感覺費解,語言拗口且別扭,實難再現原文的文學感染力。而張先生的譯文則是采用了以“愛”來對應原文字母E,通過音韻來處理原文的文字游戲,可歸結為仿效了原作者,卻沒有嚴格忠實于他。從傳統的文學翻譯策略看,這兩譯文在“直譯-意譯”、“歸化-異化”等二元對立的選擇間大有嘴仗可算;而從功能翻譯論的文本類型觀點看,兩個譯文都是可接受的,都是“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因為兩種譯法的目的不同。兩者從功能翻譯論的角度看都有存在的理由,不必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然而,筆者以為在應用功能翻譯論來指導或評析文學翻譯實踐時,對“目的決定手段”認可的同時,是否還該對“譯者的主體性”有清晰的認識?功能翻譯論一個備受指責之處就在于其過于關注譯文的功能而有“廢黝原文,夸大譯者”之嫌,這樣會使譯者失去羈絆,導致原文信息的增減,甚至會出現惡意翻譯的行為,對原文權威產生損害。從這一點看來,功能翻譯論對文學翻譯的指導性還是需要在充分考慮譯者能力、翻譯目的等諸因素的基礎上而提出,并不是一個普適且權威的實踐指導理論。
3.2從功能加忠誠看文學翻譯功能
加忠誠學說修正了激進功能主義中關于原文作者和翻譯者之間的關系,是對當時對于功能翻譯理論諸多批評的回應。諾德批判了曼特瑞的文本功能觀點,即“文本的價值完全從屬于其目的功能,它只是實現交際功能的工具,目標文本可以完全獨立于原文文本,譯者只需對目的環境負責”,進而提出“沒有原文,就沒有翻譯,譯者應同時對原文和譯文環境負責,對原文作者和目標讀者負責,這一責任被稱作“忠誠”(1991)。可以說,該理論是以“翻譯目的為核心”,又兼顧原文作者、譯者和讀者多邊關系的一個理論。功能加忠誠理論的核心是“翻譯綱要、原文分析及對翻譯問題的分類”(張美芳2005)。“翻譯綱要”指翻譯委托人對翻譯提出的要求;原文分析為譯者提供決定依據:1)翻譯任務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與譯文功能相關,3)采用何種翻譯策略。翻譯問題主要為語用、文化、語言和文本方面的問題,處理時應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在此思想引領下,文學翻譯就可以忠實和準確地再現原著風貌,又不會產生譯者的過度發揮,出現“過猶不及”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說,功能翻譯論是適用于文學翻譯的。例.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譯文1:WhathaveIbeendoingduringthe8,000fleetingdaysexceptwaveringandwandering?譯文2:Intheseovereightthousandhurrieddays,whathasbeenlefttomebesideshesitation?此處散文《匆匆》的兩譯文的預期功能都是“向國外介紹一些優秀的中國現代散文作品”(張培基2007);預期讀者以對漢語感興趣的國外友人和國內英語學習者為主。從翻譯綱要考慮,兩譯文類似。在原文分析中,從文內因素看譯文1對原文中“匆匆”翻譯選用了“fleeting”,較形象地表示出時間的短暫性,轉瞬即逝性,這是客觀存在,我們無法控制。譯文2使用了“hurried”一詞,營造出了一種“匆忙”與“慌張”之感,主觀意味較強,并沒有能夠再現“時光悄然而逝”的意境,語言也不夠具有美感。相較而言,“fleeting”能夠更好地表現原作者在文中所體現出的情感,即面對時間逝去時的無奈與惋惜之情。這種內在情感與無奈是原文的韻味所在,是譯者應該原封不動地保留給譯文讀者的,也是忠誠于原文作者和委托人的關鍵。從語言層看,兩譯文所用的“waver”和“hesitate”均含“猶豫,躊躇”之意,能夠表達漢語“徘徊”的表層意義。從文化與語用角度看,“hesitate”是常用詞匯,通常用來指“行動前的猶豫,特別是面對某具體事件時的不決”;“waver”一詞含畏縮不前之意,指行動上的猶豫不決,特別是因為優柔寡斷而難以采取行動。比較意義后,我們能發現后者與原文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詩人不平心靈的主題吻合,再現了原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的情感。從功能加忠誠角度看,譯文1在對原文的分析和翻譯問題的處理上都更勝一籌,譯文更符合文學翻譯的特點。
4結語
從上文分析可知,功能翻譯論在許多方面也適用于指導文學翻譯中的策略選擇。在翻譯文學作品時,譯者所需考慮因素相對較多,翻譯策略表現為較高的選擇復雜性,功能翻譯理論的一些規約和分類有時難以全面且有力地解釋文學文本的所有翻譯實踐與策略選擇,但在很多方面該理論還是能夠為文學翻譯實踐提供相應的解釋性指導。
參考文獻:
[4]程海燕.從功能翻譯理論看文學翻譯的翻譯方法[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5(3):73-75.
[5]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6]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孫巖;吳永紅;張艷雷 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