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科技語類翻譯研究新視角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引言
科技翻譯作為一項跨文化交際活動,在科技知識傳播、科技成果和科學家介紹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相對于文學翻譯研究,科技翻譯研究存在滯后的困境;范武邱(2012)、Olohan(2016)和陳善偉(2015;2017)等學者對科技翻譯研究、科技翻譯理論和科技翻譯教材等方面的困境、問題及對策做了厘清與思考。“無論在操作方式或工具使用方面,研究和學習有關翻譯的科技問題令人興奮,且富有思辨性和挑戰性。科技翻譯涉及要識別和評估原文和譯文,以及如何通過閱讀文本了解科技的主題及相關術語;涉及把握科技專家的交際方式,包括在處理技術數據、專利說明書或科技研究論文的交際方式;涉及把握科技語類(genre),雖然有些語類我們可能較少接觸,但對科學研究、探索技術至關重要”(Olohan2016:2)。順應時代對科技翻譯教學及科技翻譯研究的呼喚,Routledge公司出版了MaeveOlohan的專著《科技翻譯》。
2.科技翻譯的性質、數據資源、技術與語類
《科技翻譯》(ScientificandTechnicalTrans-lation)主要由技術翻譯(technicaltranslation)和科學翻譯(scientifictranslation)組成。在第一章“科技翻譯作為一項職業活動”中,科技翻譯被視為一種社會語境中的職業活動。傳統意義上,科學家的科學實踐屬于中性的、客觀的、無價值評判的活動;但這種觀念受到了挑戰。換言之,科學與文化、社會密切關聯,可能受到意識形態和政治因素的驅動;技術常作為解決諸多人類問題的手段,我們應細究其動機、影響和效果(Olohan2016:6-7)。科技翻譯分為兼職翻譯和全職翻譯,譯者可兼任項目經理、客戶經理、術語員、校對員等角色。科技翻譯者應知識淵博、技術熟練,具有好奇心、上進心和較強的適應能力。根據歐盟委員會口譯總司(ServiceCommunInterprétation-Conférences,CSIC)(EMT,2009)的描述,譯者能力包括:翻譯服務能力、語言能力、跨文化能力、信息發掘能力、主題分析能力(thematiccompetence)和技術處理能力。科技翻譯猶如科技寫作,要求譯者了解科技翻譯的語類,把握在特定交際語境下的話語使用方式及其交際目的,掌握翻譯任務和行業規定。第二章“科技翻譯數據資源”焦點在科技翻譯資源的收集與開發。翻譯技術包括收集和處理術語的工具,以及專題型(specific)和參考型(reference)語料庫和語料庫引擎等翻譯工具。例如,譯者可利用歐盟演說的平行語料庫與歐洲藥品評估局(EMEA)的生物學語料庫,以及歐盟的術語庫(IATE)、聯合國術語庫(UNTERM)等。譯者應學會MateCat等翻譯記憶系統以及PatentTranslate等機器翻譯系統。技術翻譯部分(第三章至第五章)討論技術說明手冊、產品數據、技術手冊、專利說明等語類的翻譯。第三章焦點技術產品的說明性(instructional)語類及其翻譯。技術說明書、使用指南、操作或安裝說明書屬于注重實用性與可讀性的語類,翻譯時要注意語類的常規,注重術語的完整性和前后的一致性,同時要考慮文化因素,采用文化適應策略(culturaladaptation),并確保譯文清晰明了。技術數據表(TDS)和技術手冊兩大語類及其翻譯是第四章討論的重點。各公司制作的產品技術數據表在格式、內容和特征上有所不同,但一般涵蓋產品說明、質量數據、公司信息以及促銷產品的文本。翻譯此種語類時,要遵循原文本的結構和格式,參考已有的術語庫,確保譯文準確,術語使用標準化和術語的前后一致。技術手冊旨在運用營銷策略來促銷產品、向讀者宣傳其性能和優勢,附有產品的技術信息;譯者要運用合適的表達方式傳遞出原文的信息和促銷功能。第五章“專利”重點討論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及其翻譯。專利申請和說明書語類一般包括摘要、標題、說明、權利要求、繪圖等內容,其書寫遵循約定俗成的格式和語言表達方式。譯者可借助歐洲專利局(EP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專利數據庫、TAPTA機器翻譯工具進行翻譯。專利翻譯有其交際目的,但譯文應盡可能向原文靠近,或采用直譯方式,將原文的實事和信息如實譯出,盡可能使譯文清晰明了,力避含糊,讓讀者能領會到原文的種種意味。另外,專利申請屬法律語言和法律文體,翻譯時要注意術語、詞匯使用及措辭的規范性和嚴謹性。科學翻譯部分(第六章和第七章)焦點在科學知識的交流,介紹專門的科學研究及科普報道。第六章“科研論文與摘要”重點考察科學家的科研論文和摘要等文體。專門的科學文本有各類多語種文本,翻譯時要進行語類分析,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與語類常規,理解科技文本的內容和主題,借助語料庫等資源以把握文本中的專業術語、概念、語法隱喻、元話語(metadiscourse)等文體特征,細究文本的修辭和元離散功能(metadisursivefunction)。英語作為科技國際性交流的主流媒介,在跨語際的科技翻譯中可能出現顛覆英語霸權的傾向。科技翻譯也可能會出現各種變異現象,變異程度取決于不同話語系統的特性和異同程度以及交際者之間知識體系的差異程度。這要求譯者具有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以便選擇相應的翻譯行為。第七章“大眾科學”(又譯“科普”popularscience)著重考察科普新聞文體,例如專業期刊文章、新聞稿、新聞條目、科普新聞報道、講演、研究中心網頁、科普書籍等文體及其翻譯。科普類文體具有一定的層級性,從高到低的次序為:科普的文章、科普經費提案、科技紀錄片、科普新聞網頁、科技博物和公民科技計劃等文體。受制于社會文化政治因素和讀者知識結構和期盼等因素,翻譯過程中,科技新聞報道等語類中的文化特性和隱喻會出現本土化和再敘事(reframed)現象,或者變異現象。
3.對當今科技翻譯研究與實踐的啟示
3.1科技翻譯研究的視角獨特
時代語境要求我們需進一步關注科技翻譯及其理論。正如《譯者》專輯《翻譯的科學》(2011)(ScienceinTranslation)的推介所言:翻譯在科技知識傳播和科學家介紹中的作用仍未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研究者習慣上對科技翻譯理論興趣不大。但是,我們面臨新的形勢:第一,科技翻譯不僅迎來了新的挑戰,而且,語言服務日益興旺;第二,科技翻譯作為職業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語境下的制造、軟件、醫療等領域對翻譯需求量大;第三,一些職業譯者的調查報告表明,能勝任專業化翻譯的譯者更容易拿到高薪(Olohan2016:7-8)。基于科技翻譯的現實,一些學者開展相應的探索(Wright&D.Wright1993;Byrne2012;Chan2017)。Olohan的新作融合了上述著作的優點,并在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的系統化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該著作研究視角宏觀、獨特,融合語料庫、文體學、文化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方法;研究內容涵蓋較廣,不僅對科技翻譯活動做了新的界定和闡釋,而且為科技翻譯提供科技翻譯數據資源和科技翻譯工具,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語境下討論科技說明書、科技數據表和手冊、專利、科技研究論文和摘要以及科普等主題及其相應的語類和語類翻譯。Olohan能從宏觀的跨學科視角考察科技語類翻譯,得益于她的研究和實踐經歷。
3.2翻譯工具與語類翻譯有機融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翻譯技術的應用
尤其是翻譯語言大數據及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的應用,科技翻譯中的語類分析、詞組選擇、術語提取、譯本比較、譯文評估等變得更加快捷便利。顯然,掌握翻譯日趨的技術化(technologization)顯得尤為重要(Olohan2016:4)。Olohan重視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相關學科的研究途徑,真正將科技或翻譯技術與科技語類翻譯結合起來,做到技術應用與翻譯實踐的有機結合,突破傳統上就科技文本而討論科技文本翻譯以及脫離翻譯技術而討論科技翻譯實踐的模式。Olohan介紹了許多語料庫資源、語料庫建設和翻譯工具;當然,語料庫資源非常豐富,有專業的語料庫和開放式語料庫,也有本土化的語料庫資源例如Babelfish,WordLingo等翻譯系統,或者用于視聽翻譯的工具。但是,《科技翻譯》一書不可能全面覆蓋各科技專業的翻譯數據資源和所有的翻譯工具。關于翻譯科技在翻譯中的運用,《翻譯技術的未來》(Chan2017)介紹了翻譯技術在科技翻譯中的運用和作用。為普及翻譯技術在科技翻譯中的應用和提高科技翻譯人才的技能,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語料庫分析工具、Translog、眼動技術(eyetracking)在翻譯研究和實踐中的應用日益得到重視。而且,一些高校或研究機構研發和建設相應的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和翻譯術語庫等。
3.3焦點科技語類翻譯及其跨文化交際特征
根據Werlich在《英語語篇語法》(1976)的劃分,語篇類型可以分為描寫類、敘述類、解釋類、議論類和說明類語篇。各種科技語類承載著各異的寫作常規、交際目的和交際功能,具有顯著的專業性特征,其措辭和表達遵循一定的書寫格式。分析各種科技語類包括術語與詞組等層面的文體與表達對科技翻譯而言顯得尤為重要。Olohan以“科技語類”為主線貫穿全書的寫作與論證,相對其他著作(Byrne2012;傅勇林、唐躍勤2012;康志洪2012),所涵蓋的語類及其翻譯的涵蓋面更廣。語類分析作為科技翻譯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應根據語言服務產業的需求,關注更廣泛的科普與專業科學的語類,探索、分析、歸類和研究科技翻譯的語類,將語類分析與科技翻譯的社會文化語境結合起來,考察各種ESP語類的常規、語用、功能等信息,尋求適當的翻譯工具和翻譯表達方式。科技翻譯被賦予跨文化的人文特性,而不是一種僅傳遞信息或格式化的翻譯活動。“科技作為社會或文化活動,可能受到意識形態和政治因素的驅動”(Olohan2016:7)。《譯者》專輯《翻譯的科學》在推介中指出,“科學被視為公共文化、機構、敘事和修辭實踐活動”。顯然,為更好地考察科技及其承載的文本和科技翻譯,要將科技語類及其翻譯置于社會文化語境中,分析科技文本的特征和交際功能、科技知識傳播的社會文化語境,以及翻譯對科技知識結構和體系的作用。根據Olohan和Byrne的觀點,科技翻譯不僅是“一項職業活動”(Olohan2016:6-25),而且“是一項復雜的交際活動,涉及各種科技語類的特定信息處理與跨語言翻譯,要求譯者具有專業的語言知識和寫作技能,具有研究和理解概念的能力,并將它們呈現給不同的讀者”(Byrne2012)。Olohan(2016)強調科技翻譯的社會和文化性質,從文化學、交際學、傳播學等視角探索科技語類翻譯。例如,她結合上述學科的研究方法考察科技翻譯中的譯者身份及其對科技翻譯政策的理解、行業術語和文書常規的遵循、對科技語類常規和交際目的的理解,對翻譯讀者期盼的把握,以及對期刊和出版規則的掌握等。Olohan指出,科技語類翻譯均要考慮科技專業的語類常規與特征、科技交流的語境、使用者的背景知識和期盼、各種語類的功能、原文和譯文的話語體系和知識體系、語言和語篇選擇、科技翻譯、出版和發表的語種選擇、翻譯策略的選擇、科技傳播手段、各類傳媒的要求、文化特性等。這為我們重新審視科技翻譯提供了諸多值得探索的新視角。
3.4引領科技翻譯教材編寫
當前,許多國家的譯者培訓項目越來越多,公司或機構對碩士層面的職業譯者的需求日增;學術培訓項目為受訓者提供理論和概念分析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譯者的知識和技能、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Olohan2016:3-4)。《科技翻譯》可能是西方近二十年第一部用英語編寫的專門為翻譯碩士等高層次學習者使用的科技翻譯專著和教材。它吸收了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為科技翻譯和科技知識傳播提供新的研究途徑。正如這部書所描述的出版目的:旨在彌補相對較少的英語科技翻譯教材,為研究生提供科技翻譯教程。學生通過學習科技翻譯知識、技能、訓練,以熟練分析和掌握科技語類翻譯。通過學習,學生的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把握科技工作者交流的某些獨特方式;了解科技文本的陳述方式和修辭目的;了解職業譯者處理科技翻譯的操作行為;分析原文本以及原文和譯文使用的概念,為翻譯做準備;學會可用于科技翻譯實踐的相關數據資源;產出自己的科技翻譯作品;學會用該領域的元語言驗證其翻譯抉擇的正確性;學會評估自己的譯作和他人的譯作(Olohan2016:2-3)。通覽全書,《科技翻譯》所涵蓋的內容能夠為實現上述預期的目的提供保障,較好地解決了科技翻譯教材存在的問題(冷冰冰2016)。換言之,它特別關注科技翻譯的實際操作性知識、數據資源的使用與創建、譯者思維能力尤其是語類分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未來的科技翻譯教材編寫不僅要著重科技手段的應用,而且要繼續重視科技翻譯語類的研究,并結合本地化、區域化、民族化和國際化的實踐開展教學,也應借助與科技翻譯相關的已有研究成果,驗證自己的翻譯判斷和抉擇是否正確,重點可以落在培育譯者分析能力、評估能力和創造能力等高級思維技能的培養(Olohan2016:4)。
4.結語
Olohan的著作特色鮮明,不乏真知灼見,具有明顯的學術自覺。它注重思考科技翻譯的問題與出路,真正將翻譯技術與科技翻譯結合起來,將科技工具運用到科技語類分析及語類翻譯的實踐中,突破傳統上從單一的視角以科技文本為對象從文本層面討論科技文本翻譯,或者僅囿于對翻譯工具的介紹等。更重要的是,她將科技翻譯與宏觀因素結合起來,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跨學科的綜合視角,用現實職場的語料考察科技語類及其翻譯,將本土化與全球化結合起來,探索科技知識和科技產品傳播、科學家、科普介紹及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為發揮翻譯在科技交流、科技產品流通的作用提供可操作的理論和實踐指導。Olohan以創新的學術意識描述科技翻譯尤其是科技語類翻譯與科技翻譯工具聯互的圖景,引領讀者深入思考科技翻譯活動。正如KellyWashboune在該書封底面上的評論:“就其內容選擇、編排、論證及教學法而言,《科技翻譯》為譯者的職場訓練開拓了新的視野,兼顧‘縱挖橫拓’,從譯者及其所處的多維語境考察科技翻譯的過程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在探索主要科技領域的現實問題、語類和情景方面,該著作預示著真正教科書的時代的來臨”。隨著AI大數據時代的到來,Olohan的著作無疑是翻譯研究者和實踐者的福音。
作者:曾慧妍 曾文雄 單位: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