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根據筆者收集的赴韓漢語教師志愿者所遇真實案例,尤其在跨文化交際中表現出的問題,進而分析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應具備哪些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去韓國后應注意哪些問題,希望以期給其他漢語教師尤其是赴韓漢語教師志愿者一些啟發和幫助。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入鄉隨俗;語言能力;禮儀文化
一、引言
隨著經濟科技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加快,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世界上學習漢語的人數越來越多,對漢語教師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1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說:“語言從來是民族或國家之間建立聯系、溝通心靈的橋梁,在當前這樣的時代,其連接溝通的作用更遠遠超越歷史上任何階段。漢語作為中華民族和外部世界溝通的最得力的工具,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漢語文化博大精深,但漢語的發音和漢字很難,這是全球漢語初學者的共同感受,所以如何讓各國想學漢語的朋友們輕松地學習漢語,是目前漢語國際推廣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和挑戰。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需要大批的專業人士投入到傳播中華文化的行列中來,肩負起加快漢語走向世界的歷史重任。為了積極推廣漢語,促進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傳播,2004年國家漢辦啟動了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利用我國漢語為母語的人力資源優勢,向世界上有需求的國家提供漢語教師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我們已經對120多個國家派出四萬多名漢語教師志愿者。這些漢語志愿者在推動漢語教學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使漢語國際化有了很大的成果,但在發展過程中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2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志愿者教師大多數都是大學畢業生或者在讀研究生,自身并沒有教學經驗或者社會經歷,所以她們在海外的日常生活和教學有很多需要適應的問題,尤其是跨文化交際問題,這對志愿者的教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為了幫助志愿者教師更好地適應海外教學生活,更快地提高文化適應能力,研究國際漢語教師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國際漢語教師應具備的跨文化交際素養
1.研究背景韓國作為“漢語熱”高燒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志愿者需求量很大的國家之一。我國第一家孔子學院就是在韓國率先成立的,韓國教育部于2005年在全國中小學開設了漢語課程,主要分為“漢語選修課”和“漢語課后課”,于此之后漢語的地位在逐步提高,但同時韓國也是漢語教師產生跨文化交際適應問題最明顯的國家之一,筆者赴韓進行漢語教學已有十個月,期間收集了一些身邊發生的真實案例和資料,希望對其他漢語教師有所啟發和幫助。
2.案例呈現案例一:筆者在去韓國之前已經了解到韓國是一個非常注重外貌的民族,所以作為外國人更加要注意自己的儀容,但去了以后發現他們對外貌的注重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不僅老師、學生甚至老人都會化妝,但其中給筆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們的學生:第一次進入韓國課堂時,比起感嘆韓國教學設施的完善,更讓人感嘆的是學生們的妝容,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初中,初中的學生們普遍都畫著精致的妝容,而且若不帶妝上課,她們會帶上口罩。有一次由于早上時間匆忙筆者沒有化妝,去了教室以后學生以為老師生病了而不停地詢問,這讓只是沒有化妝的筆者有些尷尬,不知要作何回答。在韓國,人們人人都非常注重儀表,不僅包括衣著,還有發型、妝容等,不論男女老少都很講究,連洗碗的奶奶都會畫著精致的眉毛,男生也會非常注重服飾搭配講究發型,想必這也是韓范、韓國代購這么火爆的原因之一吧。在培訓時老師就強調要保持自己的儀容整潔,化淡妝,而且去了韓國的學校都會發現進門需要換拖鞋,所以學生和老師都會準備一雙自己的拖鞋;韓國人飯后都會刷牙,筆者猜想可能是韓國人吃的食物的味道特別重而且辛辣,而且韓國人很喜歡喝咖啡,所以需要刷牙來保持口腔干凈清新。案例二:韓國的學校規定老師和學生必須中午都在學校用餐,筆者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的餐飯中湯和飯的位置和其他所有老師都是相反的,筆者第一次意識到飯和湯的擺放也是有講究的。中國人吃飯不一定需要勺子,但對韓國人來說勺子和筷子是必備的,所以筆者有時會一手拿筷一手拿勺,此時一旁的其他老師就會投來奇怪的眼神。在查閱網上資料后才知道雖然在中國父母從小就教導吃飯要拿起碗筷吃,手不捧碗可能還會挨罵,但在韓國端起飯碗或者拿起勺子和筷子一起用都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3韓國人吃飯的順序是用右手先拿起勺子,喝完一口湯后,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飯,然后再喝一口湯、再吃一口飯,這幾道程序之后就可以隨意地吃任何東西了。與中國很大的不同的地方是勺子在韓國人吃飯過程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負責盛湯、撈湯里的菜、裝飯,不用時要架在飯碗或其它食器上,因為不能用嘴接觸飯碗,所以勺子就顯得尤為重要。案例三:剛去韓國學校的時候,學生們上課的時候會經常問一些文化相關的問題甚至是很敏感的問題,有些問題會讓中國人覺得不可思議,而且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問題他們也一無所知。這都是因為對中國缺少了解,學習漢語重要,學習中國的文化同樣重要,所以在教漢語的同時,相關中國文化的講解是必要的,可以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將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使他們對中國文化更加有興趣。學一門語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主動性,經過文化課的講解,學生會對漢語產生更大的興趣。3.案例分析以上真實案列可以反映出跨文化交際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這就需要國際漢語教師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活動。
4胡文仲指出,出現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原因有三種:第一是認識上的誤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中最常有的誤解是認為對方與自己無較大差異。一旦對方所做出的行為與自己的預期相差很遠,就會感到困惑、失望,從而導致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出現障礙,甚至導致交際失敗。第二是刻板印象。盡管我們并沒有與某種文化接觸,但我們往往可能已經通過其他方式對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第三是民族主義。就是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觀念和標準等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們的行為舉止、交際方式、社會習俗、管理模式以及價值觀念等。基于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際理論,作為國際漢語教師應具備的跨文化交際素養:第一,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韓兩國在禮儀方面有很大不同,尤其韓國在餐桌禮儀、長幼有序等方面非常講究,所以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和我國的交際習慣相同。應當提前了解并學習一定基本的禮儀,如果能夠更多了解當地文化禮儀,提高文化敏感性,跨文化交際的順利程度就會越高。第二,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涉及一些敏感的政治話題,對于中國的刻板印象需要國際漢語教師慢慢地引導改變。我們要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向周圍的老師、學生介紹香港、澳門、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屬于中國。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可能是學生們見過的第一位中國人,志愿者們的形象會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他們對中國、中國人的看法,這也是為什么說志愿者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通過語言介紹和實踐來化解這些刻板印象。第三,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產生民族中心主義的思想,用自己的思維習慣來理解他國人的行為,案例中我們可能只明白了化妝打扮的重要性,但并沒有真正了解到韓國人認為注重外貌是對其他人表示尊重的行為。我們要多與本土老師和學生溝通,站在交際對象的角度思考,進一步了解他們的行為觀念,進而可以知道自己以后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真正理解這些行為的意義,然后將這些注意事項投入實踐中,更好地入鄉隨俗。第四,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外語能力又是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重要保證,具備一門或者多門外語交際技能對提高跨文化交際成功率至關重要。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應該加強派出國語言的學習,更好地與其他學生、老師進行交流,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概率。而且也能使我們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所以學好當地語言對漢語教師自身來說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結語
作為漢語教師志愿者,不僅要多了解當地文化,同時也要提高自身的實力,努力擔負起傳播中華文化、推廣漢語的責任,出色的完成教學任務,成為一名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和收集的真實案例,筆者認為國際漢語教師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作為一名志愿者,一定要提高文化敏感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通過閱讀書籍或是相關資料,關注新聞或是收集互聯網上的信息等方式加深對派往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風俗、地理等方面的認識,不斷積累當地國家的背景知識。比如韓國這個國家在禮儀文化方面就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在派出之前就了解一定文化知識,這樣不論是在與學生交流時還是其他當地人交流時我們都能盡量做到入鄉隨俗,用當地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盡量減少沖突。在上課之前要提前向本土教師了解一下學生們的學習風格,每個國家的學生都有自己的不同特性,只有在有所了解以后才能對癥下藥,設計出適合當地學生的教學方案。比如韓國學生上課時自由程度很高,如果像要求中國學生上課時一樣遵守很嚴格的課堂紀律,可能會讓學生感到自己的人權受到侵犯,而且也會大大降低學生對漢語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因為學生自由度很高,學校的教學設備也比較好,如果在課堂上設計一些活動或者觀看一些和韓語有關的視頻,更能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學習者進行適當的文化輸入,使他們了解與本國文化背景的不同之處,從而產生興趣,更好地學習漢語,學習漢語文化。比如韓國學生會對中國的地理、飲食、日常生活甚至是政治都非常感興趣,因為和本國差異很大,所以適當的增加一些文化課的內容,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做一些傳統工藝,讓他們親身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親近中國文化。此外,漢語教師還應查閱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相關的教學書籍,學習新的專業理論和教學方法,然后結合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將理論付之實踐,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當然了,學好當地語言,是增強與學生溝通,幫助自己適應派出國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在派出前就應該加強學習,然后再派出后繼續加強,有了語言環境以后,學習語言就更加容易了。其次,教師也應當提高當地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當其沖的應該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影片、朗讀詩歌、學唱中國歌等方式,一方面可以豐富課堂內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習者感受中國的歷史文化,社會習俗等。比如韓國學校的漢語教學目標以口語為主,所以教科書中都是以對話為主,只學單詞不學語法,很難讓學生們真正懂得句子的內涵,也很難有舉一反三的效果,所以漢語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教一些基礎的語法,也要介紹中國的文化知識,讓學生們了解中國人說話的方式,可以通過設計一些活動來學生們親身感受,也同時能提高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好地接受與本國家不同的文化差異。最后,漢語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5有研究表明,人們經常通過他人對自己做出的反應進行自我批判。所以,老師應該多給學習者提供指導,幫助他們找到有效的交際方法。老師還應當主動且有策略的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可以采用玩游戲或者組織活動的方式,當學習者取得較好的成績或是進步時,應該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這樣學習者在得到充分的肯定后才會更有信心和積極性的去學習。如果學生在交際中出現錯誤或是表達不當時,老師也應該及時的指出錯誤并且鼓勵他說出正確的句子,不讓他們有心理負擔。而對于交際能力較差的學生,更需要給予較多的關心和更多表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有信心的去通過練習來提高現有的水平。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研出版社,1999.
[2]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研出版社,2015.
[3]梁天祎.《中韓跨文化交際中的禮儀文化差異淺析》.《青年文學家》.2016年3期.
[4]畢繼萬,張占一.跨文化意識與外語教學[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5):72—76.
[5]王曉音.對外漢語教師素質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西安:2013:262.
作者:齊瑞 馮瑞貞 單位: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