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院校文學教育現狀及思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現行高等教育體系中,各高校尤其是藝術院校課程設置以專業課程教育為主,公共課程為輔,文學教育更加弱化,日漸邊緣化。主要原因無外乎高考指揮棒后遺癥、高校課程設置欠合理、文學教師教學方式陳舊、學生學習熱情低落等。新時代文學教育的建構,方法主要有文學教育意義的重塑、文學教育觀念的轉變、文學教育方式的改革、文學教育內容的豐富。惟此,文學教育才能回歸藝術教育的本源。
關鍵詞:藝術院校;文學教育;思辨
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一百二十周年校慶前夕,前往北京大學考察,與師生座談時說到,大學要“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他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如何“明德”,怎樣“親民”,乃至達到“至善”,僅靠專業知識熏陶是遠遠不夠的。一百年前,王國維在《文學與教育》中慨而嘆曰: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學家;1902年,梁啟超在《新小說》創刊號上說,“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這些都表明,文學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國家的進步與發展,需要經濟,需要科技,需要文化,更需要文學的滋潤與沉淀,以豐富國民的精神世界。簡而言之,大學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培養有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的一代新人,藝術院校人才培養中做到“明明德”、“親民”、“至善”的重要途徑是文學教育。然而,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下,高等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愈發凸顯,反映在藝術院校的文學教育中,大學生文學知識掌握匱乏,文學作品閱讀空洞,文學素養普遍低下?;诎不帐撔滦臀幕瘡娛〗ㄔO和加快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大背景考慮,改革文學教育方式,提高大學生文學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藝術人才,亟待藝術院校思考與實踐。
一、藝術院校文學教育現狀
“文學”和“藝術”是不分家的兩個概念,但是現如今藝術院校的文學教育逐漸淡忘這兩者之間的聯系和關系。文學教育在很多高校,重視程度排在專業課、思政課、外語和計算機等課程之后,很多專業不開設或者只作為選修課程。這種現象在藝術院校更加明顯,以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為例,該校整合安徽省優質藝術類高等教育資源,2013年12月省政府批準成立,是獨立設置、獨立管理的安徽大學二級學院,由省教育廳主管的獨立法人單位和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納入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序列管理。該校專業設置以藝術學學科為主,涵蓋音樂與舞蹈學類、戲劇與影視學類、新聞傳播學類、美術學類、設計學類等學科專業。8個專升本專業中,戲劇影視導演(中國舞表演方向)、音樂表演、戲劇影視導演(播音主持方向)、視覺傳達設計、繪畫等5個藝術專業未開設文學類課程。戲劇影視導演(戲劇影視表演方向)專業拓展教育中開設文學作品賞析(36課時),戲劇影視導演(黃梅戲表演方向)專業拓展教育中開設文學作品賞析(36課時),廣播電視學專業專業素質教育中開設《中外文學作品賞析》(72課時)。(引自《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匯編(2015)》,《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專升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匯編(2016)》),普通本科專業中僅數字媒體藝術和音樂表演2個專業在公共基礎教育中開設《大學語文》(36課時)。從中不難看出,文學教育無論在課程定位、課程設置、課時安排,還是在教學團隊、師資隊伍、經費投入等方面,都呈現出不斷弱化和邊緣化的趨勢。作為藝術院校,文學教育應該是各藝術門類教學的基礎,基礎扎實了,才能更好地提煉和深化藝術作品。
二、文學教育弱化成因分析
藝術來源于生活,文學就是生活的呈現和再現,文學是很多藝術門類的母體。藝術人才培養離不開審美教育,更離不開文學教育。文學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美化人的靈魂。然而,很多高校尤其是藝術院校忽略了文學教育的基礎功能———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
(一)高考指揮棒后遺癥藝考是很多文化課薄弱的考生進入理想高等院校的捷徑。這些考生在備考期間,重視專業課的提升,輕視文化課的學習,他們關注的重點是省考或??嫉呐琶?。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后遺癥凸顯:文化課尤其是文學基礎薄弱,學習文學課程等公共課熱情低落,忽視文學教育在藝術專業學習中的作用。“如果說我們的國民教育出現了嚴重的塌方,文學教育該屬于重災區,其原因蓋出于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盵1]
(二)高校課程設置不合理長期以來,藝術院校也像其他院校一樣分為兩類:研究性、應用型,都是致力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的辦學任務。在課程設置中,大多傾向于專業基礎和專業必修課程,忽視文學教育所屬的公共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受制于學分和課時,為數不多的文學課程也被碎片化地解讀成“作品賞析”或“作品選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痛苦萬分,不能系統地體系化地教學,學生也只能浮光掠影、蜻蜓點水。“當學術書籍汗牛充棟而文學書被擠到角落時,當文學變成‘他們的文學’,學術反而變成‘我們的學術’時……我們都是文學的背叛者?!盵2]
(三)文學課程教學方式陳舊藝術院校的文學教育有別于漢語言文學或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的文學教育,它是人文教育或通識教育。藝術院校的文學教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方面:傳播知識;培養人文素養;提高審美和表達能力。如果老師在教授文學時,只把文學當做一門知識,淡忘文學的藝術屬性,那么這樣的文學教育是干癟的、無趣的。藝術院校文學教育的考核方式集中在填空、名詞解釋、簡答和論述時,文學的優勢和魅力消失殆盡,文學的價值無從體現?!拔膶W教育者把文學僅僅當成一種知識進行傳授,忽視了文學的藝術屬性,忽視文學作為藝術的最本質的特征———形象”。[3]文學教育就與“文化”的主要功能“以文化人”背道而馳了。
(四)學生學習熱情低落藝術院校的文學課程日漸邊緣化,是中國高等教育現狀的真實反映。學生重視專業課的學習,熱衷于英語、計算機以及專業資格證書的學習,對于公共課或選修課形式呈現的文學課程,存在60分萬歲的心理。教材沒有通讀,課堂鉆研其他課程或玩弄手機,更沒有課下廣泛的文學閱讀,很多藝術院校學生的閱讀量和文學水平停留在中小學階段。有人稱這類大學生為“高學歷、低文化”,何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些高校通過開具必讀文學作品書目或者教室內安裝手機袋等方式,試圖改變其現狀,收效甚微。很多藝術院校大學生沒有閱讀習慣,也沒有閱讀積累。即使閱讀也只是停留在網絡文學或快餐文化,“大學生閱讀的功利性和娛樂性是文學教育最大悲哀”。[4]
三、文學教育重塑創新探究
(一)文學教育意義的重塑文學教育不光是文學知識的積累,更多的是對人的主體意識和生命意識的認知和思考。真善美是文學教育的內核,尤其是美。黨的指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將“美麗”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之一,并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劃清了清晰的路線圖,為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指明了努力方向。文學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其意義是不可替代的。藝術院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同時,不能忘記其肩負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兩大任務。在藝術創作、藝術展演中,謳歌、重塑和再現新時代的真善美、公序良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文學教育觀念的轉變觀念的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文學教育需要擯棄實用化、功利化的錯誤傾向。文學首先是人學,文學教育要培養自由的思想和豐富的人性。這也符合現代大學精神,德國重視獨立思考,美國強調個人自由,前蘇聯推崇技術人才。中國很多大學的章程都有“建立現代大學制度”這樣的表述,如何建立這是一個亟待解決問題。中國現在還沒有統一表述的大學精神,只散見于一些名校,如北京大學北大精神是以中國文明為根基,容納古今中外諸多思潮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所進行創新的精神結晶。藝術院校就是要培養學生,能夠以文學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創作者心靈世界、再現理想藝術境界。
(三)文學教育方式的改革文學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審美素養的培養和積累,高等院校尤其是藝術院校,都不能忽視文學教育在整個教育架構中是作用。若想改變藝術院校文學教育日漸衰微的現狀,革新現有的教育教學方式勢在必行。首先,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不能兩張皮。因材施教,教無定法是我們熟知的教育理念,但是文學教育,教師和學生是有機統一的,不能像其他專業課程,師傅帶徒弟或者所謂的大師工作室。文學教育需要大量的紙質閱讀,在閱讀中體察、體驗和體會?!胺艞壩膶W閱讀是文學教育最大的悲哀、最大的不幸、最大的失敗?!盵1]其次,轉變文學教育觀念。文學教育首先是人文精神教育,教育主管部門要在資源配置、師資培訓和經費投入方面予以傾斜。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貧w紙質書籍,提倡經典作品閱讀。最后,采取以賽促教等方式。每一年國家級、省級和廳局級的文學類賽事很多,在實際教學中,以某一賽事為引領,完成階段性的賽事既是課程教學的需要,也是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2017年以來,我承擔《中外文學作品選讀》和《大學語文》兩門課程時,注重發揮以賽促教的作用,組織學生參加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安徽省級賽,安徽省首屆“誦讀經典飛揚青春”微閱讀主題活動、安徽省第一屆校園讀書創作活動和學校舉辦的春聯征集大賽,其中張展等同學的《李白的詩詞與神仙道教信仰》獲得2018年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安徽省級賽微課與教學輔導類漢語言文學課程一等獎;汪博、李凱兩同學分獲安徽省首屆“誦讀經典飛揚青春”微閱讀主題活動、安徽省第一屆校園讀書創作活動一等獎,多位同學獲得二三等獎和優勝獎。這些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文學課程的興趣,教學有了抓手,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四)文學教育內容的豐富文學類課程教學內容陳舊,選取作品不具有多樣性和代表性,教材更新緩慢,大多是知名教材只是再版和修訂。搜狐教育2018年5月24日刊載了《復旦教授開出的“不必讀”書單,幫家長排除選書干擾項》。文中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峰最近給本科生開出了不必讀書目,值得我們思考。嚴峰認為,絕大多數的中國古典小說,絕大多數的從“五四”到1949年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絕大多數從1949年到1976年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絕大多數的當代中國人寫的歷史小說,絕大多數的西方通俗小說,所有名著的續書,很多經典的哲學著作,所有的成功學、心靈學、雞湯類書和所有的陰謀論類書都不必閱讀。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現如今文學教育的弊端,主要是文學教育范式的簡單粗暴,沒有人情味。文學不是一陳不變的,文學教育的內容也要與時俱進。在尊重文學經典的同時,要選取展現時代脈搏和美好生活的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文學教育中,老師的角色轉變了,自身的文學修養提升了,課堂教育手段更新了,文學教育能夠緊密聯系社會生活,聯系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發自內心喜歡文學,學習文學和愛好文學。文學教育的終極目標之一是培養文學能力,這種能力包括文學感受能力、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學表達能力。重新認知和重塑文學教育的地位和價值勢在必行。當然,改變藝術院校的文學教育現狀,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學教育生態體系或環境,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但是迫在眉睫。教育主管部門要在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等方面給予指導和支持,藝術院校要在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內容等方面變革和創新,文學類課程教師要加強學習,夯實自身文學功底,掌握課內和課外兩個文學教育的陣地。作為藝術院校要領會文學在藝術創作和藝術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在學好專業基礎課程的同時,不能忽視文學這一藝術母體的作用。惟此,文學教育才有希望,藝術院校才能培養“高素質、強能力、精才藝、善應用”的“德藝雙馨,知行合一”的高級藝術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魯樞元.河東,河西———也談文學理論三十年[J].長春:文藝爭鳴,2007(09).
[2]郜元寶.為熱帶人語冰———我們時代的文學教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
[3]高旭國.知識化和功利化使大學文學教育遠離文學[J].長沙:現代大學教育,2008:5.
[4]陳靜.論大學文學教育的現狀與出路[J].呼和浩特:前沿,2013:2.
作者:李衛國 單位:安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