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西方文化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中西文化的異同
漢語和英語在兩種文化當中都承擔了交流的使命。在發展方向上,兩種語言都朝著更加開放、更加便于達意、形式更加簡化的目標努力。目前最新的科技信息仍然由發達國家的語言,尤其是英語來傳播。中西文化的差別之一在于雙方對科學技術的認識程度不同。古代中國思想的不足之處在于缺乏科學技術的意識。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和西方的一些國家在文化發展上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當代大學生要全力學習西方語言與文化,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將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1.信仰方面。中國人傳統的世界觀和信仰與佛教、道教、儒教緊密相連,其中的佛教思想盡管來自于國外,并非本國土生,但是經過多年的傳播和影響,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當中。三教并存是常見的局面,而且從唐代起,儒、道、禪三教逐漸走向融合。而現代中國人又信奉以當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代表的馬列主義。因而中國人的世界觀和信仰也同樣表現為傳統觀念與現代思想結合的復合體。西方人的基本世界觀和信仰反映在他們傳統的宗教信仰中。基督教就是他們的主要信仰,圣經就是他們信奉的教義。在近代,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奉資本主義。因此他們所擁有的是基督教教義與資本主義思想相互雜糅的世界觀。
2.思維模式方面。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生存環境下,經歷萬年的風雨磨礪,養成了特有的民族個性特征,也形成了他們特有的思維模式。主要表現在中國人在思維方面總是與外部世界的客觀事物的形象相聯系,結合重現在大腦里的相關的物象進行思考,他們擅長的思維形式是形象思維。西方人的祖先所處的歷史條件和生存環境不同于中國人的祖先,因此逐步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西方人所擅長的思維方式是與現實世界物象相脫離的抽象思維,是基于邏輯推理和語義聯系的邏輯思維。這些其實是受印歐語系語言特征的暗示和誘導所致。
二、豐富學生的大學英語文化背景知識
1.在大學英語的課堂上,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課下應該為學生精心準備跨文化方面的教學資料,選擇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感知英語學習的氣氛,培養他們的綜合文化素養。學生的學習需要一定的氣氛,只有較好的氣氛才能更好地帶動學生感知英語文化。激發學生的英語交際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學習西方文化,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或者文化知識講座,還可以展開英語角或者英文歌曲比賽等形式。掌握更多的跨文化知識;也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集中表現西方思想文化、精神信仰、習俗等電影作品,不斷豐富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
2.豐富學生的業余英語文化生活。拓寬文化知識傳授渠道,豐富學生的英語校園文化生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便利。大學的英語課堂時間是有限制的,所以校園文化生活在大學英語學習方面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要求學生每天有規律的看英語新聞,不同民族新聞文化表現形式的差異,既凸顯在新聞的文體當中,也隱含在新聞文體的傳播方式當中。新聞是非常方便的、也是非常便捷的英語學習方式。看英語的新聞,在一定的時間內必然會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閱讀英語國家的報刊,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西方文化,讓學生在實景交流中強化文化意識,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除了看英語新聞,還可以鼓勵學生讀西方的小說,尤其是名著作品。西方小說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小說對于社會問題的關注是不言而喻的。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在文化的領域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說的核心是故事,而故事作為文學的基本要素總是吸引龐大的群體,所以我們的當代的大學生也必須加入閱讀英語小說這個群體來提高跨文化的交際能力。
3.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如果教師沒有過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只能對學生進行空洞說教,只會對教材進行照本宣科,不能給學生提供具體實用的案例,無法創設生動有效的情景,更不能讓學生獲得直接的體驗和深刻的感悟。教師專業素養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即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實踐。教師的專業精神具體包括教育理念、專業態度和師德。教師專業知識主要包括學科知識、實踐知識和教育類知識。教師的專業能力主要包括教學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
大學英語的教學方式是豐富多彩的,但對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教學的任務任重道遠。西方文化的語言環境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可以出國學習,身臨其境去感知西方文化,為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語言是人類活動最為重要的工具,人類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語言進行溝通和交際。大學英語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肩負起把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的重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者:陳慧晶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