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西方文化下的工業化時代特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9世紀,西方進入資本主義的全面確立和發展階段。當時有兩個重要因素支配整個西方社會的歷史進程:一是從英國開始的工業化擴展;二是法國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觀念的傳播。工業化使人更加認識到自身的力量,人的價值得以更充分的體現,而“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主張則要求尊重人的價值。這兩股浪潮不僅極大地促進了西方物質文明的進步和民主化的進程,同時也為豐富工業化時期的西方文化奠定了基礎。
(一)工業化時代文化的背景
起始于18世紀中期、完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工業化時代文化的背景中,有三點需要特別強調,那就是工業發明、自然科學的發展以及工業化社會的來臨。
西方工業發明肇始于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工業革命,它是從紡織業中的工作機的發明以及瓦特改良蒸汽機開始的。這場革命迅即蔓延至歐美,各種新發明新創造層出不窮,極大地改變了西方的社會面貌。工業發明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在紡織工業領域,除了英國的系列發明外,還有軋棉機、印花機、亞麻精紡機等,實現了紡織工業的機械化;在金屬加工業領域,各種鉆床、車床不斷得到改進;在動力裝置方面,蒸汽機的效率不斷提高,內燃機應運而生,電動機也有了發展;冶金業有了顯著技術進步,鋼鐵產量猛增;化學工業作為新興生產部門,在玻璃制造、炸藥、染料、人造肥料等方面成就顯著;在印刷業方面,排字機、輪轉印刷機帶來印刷業的進步,同時也刺激了造紙工業的蓬勃發展;交通運輸業方面,蒸汽機車、蒸汽輪船問世,鐵路建設迅猛開展。除上述成就外,還產生了許多重要的技術發明,如電話、留聲機、電燈、照相術等。
技術的發明創造離不開自然科學的發展。19世紀前期自然科學最重要的成就是三大發現,即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細胞學說由德國植物學家M•J•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泰奧多爾•施旺共同創立。細胞學說認為,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構成單位和功能單位,揭示了生物界在細胞層次上的統一性和共同起源,對神創論和形而上學是一個有力的駁斥。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由英國科學家威廉•湯姆遜提出,認為物質運動的總能量守恒,物質運動形式相互轉化的能量是不滅的,是物質本身所固有的,從而揭示了自然物質運動的統一性,有力地證實了哲學上的運動不滅原理。C•R•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物種是變化的,是不斷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的,自然界種種生物都是通過這個過程演化而來的。在整個進化過程中,適合生存的生物得到保留并形成新種,不適合生存的生物則被淘汰。19世紀前期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為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提供了自然科學的理論依據,受到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評價。
工業發明和自然科學的進步使得西方社會順利地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由蒸汽時代過渡到電氣時代。工業化過程的順利進展離不開科學的進步,大量的科學理論和技術發明被廣泛應用于實際生產,使得物質產品產量急劇增加,物質文明越來越豐富。工業化帶來了城市化,城市將生產、居住、服務、消費集中于同一地域,一方面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則由于社會生活越來越復雜,導致了很多社會問題:社會不公、貧富差距擴大、拜金主義大行其道、道德淪喪等。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沖擊著“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主張。如何反映并克服這一矛盾,構成19世紀西方文化的主要內容,思想文化領域中的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自由經濟理論、空想社會主義的濟世方案、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19世紀末,西方社會經歷了一個民主化進程,先后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所有這一切,都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
(二)工業化時代文化的特征和思潮
工業化時代西方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理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工業化時代也是科學的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大發展,西方文化取得了豐碩成果。19世紀科學技術所取得的成就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首先,人們認識到世界是物質的,是由自然界進化而來的,并不是由上帝創造的,人們逐漸放棄上帝造人的謬論,宗教崇拜成為可有可無的個人信仰。其次,人們認識到世界是統一的。19世紀以前,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是孤立片面的,很少從事物內在的聯系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最后,人們認識到事物是在矛盾的運動規律中發展的。自然科學取得的重大發現為人類認識和改造社會提供了借鑒,人們對科學理性懷著敬意和樂觀的精神。
二是西方文化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特點。18世紀時,因受啟蒙運動宣揚的世界主義思想的影響,西方文化往往超越于國界,呈現出一致性色彩。19世紀時,由于各國所經歷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各異,以及“自由、平等、博愛”向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等不同方向的演化,各國文化異彩紛呈,擁有各自的文化重心,如英國的經濟理論、法國的文學藝術、德國的思辨哲學等,使得西方文化色彩斑斕、相得益彰。美國民族文化也蓬勃興起,并很快躋身世界之林,為其在20世紀主宰西方文化鋪平了道路。工業化時代的文藝思潮主要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種。浪漫主義作為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潮,產生于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在藝術上與古典主義相對立,屬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一種意識形態。浪漫主義文學以抒發個人感情、表達個人的理想為主題,是19世紀初歐洲社會發展現實在文學領域的反映。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是在人們對啟蒙運動“理性王國”的失望,對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幻滅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不滿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當時的現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啟蒙學者的華美約言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浪漫主義文學分為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
積極浪漫主義作家敢于正視現實,批判社會的黑暗,反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殘存的封建因素,同時對資產階級本身所造成的種種罪惡現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滿反抗戰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來。消極浪漫主義者不能正視社會現實的尖銳矛盾,采取消極逃避的態度。他們從對抗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出發,反對現狀,留戀過去,美化中世紀的宗法制,幻想從古老的封建社會中去尋找精神上的安慰與寄托,實際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貴族階級沒落的思想情緒在文學上的反映。現實主義(又稱批判現實主義)是19世紀30年代首先在法國、英國等地出現的文藝思潮,后波及俄國、北歐和美國等地,成為19世紀歐美文學的主流。19世紀的現實主義思潮既是歷史的繼承,又是現實的創新。它總匯了18世紀以前的文學經驗,擺脫了古典主義的理性原則,克服了啟蒙時代現實主義的說教成分和浪漫主義的主觀性。它從古典主義和啟蒙時代文學中接受了社會分析因素,從浪漫主義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漸喪失了前代文學中特有的樂觀主義,沾染了無法擺脫的悲觀主義。現實主義從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中,從人與環境的多種關系中去描寫人及其典型性格,再現社會生活的真實。現實主義在對現實作出尖銳的揭露和批判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現實主義在繪畫,尤其是文學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在19世紀中期出現并迅速發展,這既是該時期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這種發展在文學領域的體現。
作者:馬敏 邢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