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方文化觀初步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作為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一名偉大人物,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他對待中西文化的態度與其當時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家庭環境、個人知識結構、個性差異和思維方式等密切相關。其中西方文化思想始終堅持以愛國主義情懷為主題,以高度辯證的科學觀點和態度,貫穿民族性與人民性并存,包容性和開放性共濟的主線。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形成了科學理性的中西方文化思想,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長遠的指導性意義。
關鍵詞:
;中國文化;西方文化
一、出生及成長的社會歷史背景
(一)國內外社會歷史背景誕生于1898年,當時西方社會正處于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歐洲成為了世界的政治中心,各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國家和人民展開了激烈斗爭,由此引發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后資本主義的弊端充分暴露,歐洲逐漸走向衰落。當時的中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艱難處境,中華民族瀕臨危急存亡,中華文化也遭到了西方文化的嚴重挑戰。1919年,更是激起了中國社會各種思潮激烈的論戰,一些留學生的回國,帶來了西方的先進文化思想。西化論者以陳獨秀、、胡適為代表;東方文化派以杜亞泉、梁啟超等為代表,就東西方文化的異同、如何看待新舊文化的關系和中國文化的出路何在等問題展開了思想論戰。這場論戰實際上是中國封建舊文化與西方資產階級新文化的斗爭。陳獨秀、等激進知識分子正是在此背景下,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竭力宣揚西洋近代資本主義文化,猛烈沖擊封建思想文化。面對如此激烈的文化碰撞局面,做出了科學觀察國內實際情況,實際考察國外發展狀況的選擇。
(二)個人家庭背景及學習經歷,出生于淮安,6歲時因家庭各方面原因全家搬至淮陰生活,并在外祖父家塾讀書。在嗣母的指導下他閱讀中國優秀的詩詞歌賦、古典小說、通鑒野史等,為后來的在歷史和古漢語學習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10~1913年在東北東關模范學校度過了三年的少年學習生活。他奮發學習,好學不倦,“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913~1917年在南開接受“新學”教育,受到當時進步思潮的影響,他進一步認識到國內政治的黑暗腐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義無反顧地參加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用實際行動踐行愛國主義革命理想。1917年中學畢業后,開始留日生活。十月革命之后,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各種思想涌入日本,他閱讀了許多馬恩著作以及介紹社會主義的一些文章。1919年“五四”前夕回國,隨后國內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他在朦朧中看到了中國的出路,曾在參加學聯合會覺悟社時就提出了這個團體要本著“革心、革新的精神;對于一切社會生活采取評論態度;要灌輸進世界新思潮。[1]”1920~1924年在旅歐時期,在立足對歐洲社會實況進行認真考察的基礎上,通過對各種社會思潮的反復探索、推求和比較,使其思想發生了新的轉變,從而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并且成為了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二、以高度辯證的觀點和科學態度對待中西方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一)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既保留又批判在五四時期,社會各種思潮掀起了一場激烈的“東西文化論戰”,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上沒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態度,這與他從小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有關。正如他所說:“一個人幼年所受的影響,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風上長期存在。[2]”即便后來成為了一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仍然認為:“我們走入革命,創造新的社會,當然得脫離舊的觀念,創造新的觀念。問題在于熱和建立一個新觀念。過去我們否定一切,就是說舊的一切不好。固然舊的觀念不否定,就不會脫離它。但是要否定它不對的,不是否定它的真理部分,不是所有事物都不好。[3]”在時期,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反對孔子所說的一切,認為凡是歷史上留下來的一切舊的東西都無用,因此否定了一切。對于今天來說,我們不僅要加以區分傳統文化與封建文化的差異,而且要把舊文化里的可用的部分接受下來,即批判的接受。當時有人提出中國文字晦澀艱深,亦拋棄方塊字,改用西方字母。認為其有悖事理,并指出:“夫國立于天地,必有與立,語言文字,是大端也。語言文字者,國魂所憑,國粹之所寄也”,“吾國立國,蓋四千余年,語言文字,以人種之未變,遂流傳至今,蔚為文化所系,國魂所憑,國粹所寄。[4]”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并非全盤保留和套用。發現,中國文化曾長期領先于世界文明,近代則很落后;既有激勵奮發進取的美德,也有封建思想和舊習俗觀念的混雜其中。在區別傳統文化與封建文化的基礎上,對封建文化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要用歷史主義觀點看待封建文化,“不能把歷史事件同今天的生硬情況進行對比,要注意發現其中合理的有益的東西。在封建時代,凡是起過一些進步作用,對廣大人民有好處的東西,都應該肯定。[5]”
(二)對待西方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縮短了世界各國交往的距離,加快了東西文化交流的節奏。在新的文化融匯大潮中,如何合理鑒別和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成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發展不容回避的重要課題。在“五四”前后,以“喚醒同胞”和“灌輸世界新思潮”為己任,積極傳播新思想和西方文化,同時對如何吸收西方文化也進行了思考。旅歐期間,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他目睹了西方世界大變動后的狀況,發現了資本主義的弊端,更加感到中國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的道路,鄭重指出:“我們不能人云亦云,誤認為中國尚必須守著那機械式的變化,盡量接受那流毒未己的資本主義。中國的發展應該“以中國今日的情勢”為依據,并將眼光“終須放到全世界上來。[3]”從民族特點出發,在文化發展方面堅持以我為主,積極汲取其他文化的精華,與狹隘的民族主義有本質的區別。預見到整個世紀文化的發展,必須根植于各民族文化的繁榮。他堅信民族文化是開放的系統,整個人類文化的繁榮必須通過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幾代人的交流和融合才能實現。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也不是在與世隔絕的狀況下發展起來的,我們的民族從來都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的,每一次文化發展進步都離不開民族間大規模的交流、融合。表示:“腐朽的資產階級思想我們是不能接受的,應該加以批判。”、“但是科學技術不分國界,對于全人類都是有用的。[6]”在封建時代我國就去印度取經,鴉片年戰爭后,我國先后派人到日本和歐美留學,從西方和日本吸收了一些科學知識,滿足了當時的一些需要。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并將其用來指導我們的革命實踐,才取得了今天新中國的勝利。
三、以人民性與民族性為原則,包容性與
開放性并存的文化主線來指導中國文化建設對待中西方文化,始終堅持以人民性與民族性為原則,包容性與開放性并存,并且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指導我國文藝工作的開展,尤其是建國后對于與世界接軌交流緊密的藝術工作,更是取得了長足進展。首先,堅持了貫穿世界文化共通的人民性原則。指出:“既然我們是人民的藝術隊伍,是代表著勝利了的中國人民的藝術隊伍首先就必須具有充分的人民性。[3]”從人類社會發展來看,世界人民的藝術發展,不管是經歷社會制度變遷,還是發展階段的不同,在每個不同的時期,都是勞動人民占大多數,因此人民性在文化與藝術中占主導地位。“所以,人類歷史都是貫穿著這樣一個人民性,即真正代表人類的是勞動人民。人民性就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性,這就是我們懂得人家藝術和人家能夠理解我們的藝術,欣賞我們的藝術的根源[7]”。其次,堅持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性原則。指出:“對于我們的民族傳統,不能采取粗暴的態度,好的我們要保存起來,還要發揚它。[3]”就是要求我們要把本民族的優秀傳統和外國的精華結合起來,要以共同性的思想貫穿其中,同時又要表現出自己的特點,這就意味著,對待文化,我們既要尊重世界勞動人民的共性,也要體現出中華民族優秀的個性,同時也要注意借鑒和吸納文化的多樣性。這二者結合起來,才會得到世界的欣賞和認同,否則民族性是不能被理解的。最后,堅持包容性和開放性并存的原則。在如何正確對待我國傳統文化遺產和西方外來文化這一問題時,他指出:正確地對待我國傳統文化遺產和外國先進文化是我國新文化建設的科學保障和重要前提,加強文化建設要做到:一要立足現實需求,傳承革命精神?!拔覀円脷v史唯物主義的眼光來分析歷史”[8]。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經過實踐的檢驗,在一定歷史時期起過進步作用,對廣大人民有益的,歷史沉淀下來值得肯定的文化遺產,尤其是革命傳統,我們一定要繼承,并使其揚光大;二要博采世界各國之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茖W技術沒有國界,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在我國文化建設發展中要以我國民族本土文化為主,外國文化為輔,要根據我國民族文化幾千年來的歷史積淀,通過具有中國特色的多民族融合的語言表達形式,進一步創造出具有中國氣派、中國作風的民族燦爛文化。
參考文獻
[1]任貴祥,李東郎.細說[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統一戰線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文化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4]南開大學歷史系,天津歷史博物館編.五四前后同志詩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79.
[5].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文選(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8]徐行.南開學者縱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孔曉菲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政治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