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校校園文化的建構及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校園視覺文化建設
早在原始部落時期,人類就學會運用個性迥異的服飾打扮、圖騰設計、建筑風格及語言習慣等來進行形象界定,以增強本部落成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學校視覺文化是學校對外塑造形象的主要工具,是傳遞其整體信息最直接、最直觀的部分。它能將自身的基本精神的內涵與其他學校的差異性表達出來,并讓人一目了然地掌握其中傳達的信息,達到識別、認知的目的。具體來講,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構建學校的視覺文化:
(一)校園生態環境的凈化、綠化、美化凈化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的最外在表現,校園凈化要做到“五無”,即地面無雜物,墻面無污漬,桌椅無印刻,門窗無積塵,衛生無死角。學校通過值周等勞動制度,讓學生參與學校衛生環境養護工作,讓校園環境的美充滿生命力;學校在草坪等地安置溫馨的提示牌,在花和草之間增添形象各異、頗具藝術氣息的石頭,讓校園文化多一分寧靜與沉淀;學校借助植樹節之際,發動全校師生為綠化增色,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種植班級樹,并在樹旁設立說明牌,讓班級學生有一片灌溉愛護之地,也讓畢業的學子返校時可以看到這曾經親手栽種的樹,引起無限美好的回憶;學校根據校園建筑規劃設計進行綠化布局,如教學區綠化的寧靜、生活區綠化的溫馨、休閑區綠化的清新、運動區綠化的簡雅等,根據具體要求進行具體布局,體現出校容校貌美的韻味,滿足師生教學和生活中的審美需求,使他們融入所構建的美麗校園中。
(二)校園標志造型的系統化、規范化、統一化校園的標志造型包括校標、校徽、校服、校園網、學報、宣傳欄、畫冊、宣傳標語、指示牌、信封、稿紙以及交通工具上的標識等。統一、規范、系統的標志造型能增添學校視覺文化的美感,顯示出學校獨特的精神內涵。校標、校徽、校服等設計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含義。學校建立伊始,要利用一系列的標志造型,如學校統一的活動服裝,印有學校校標的宣傳冊、畫冊、信封,學校網站的圖標等,來提升學校的識別度。此時的標志造型只是一個符號。當校園文化建設成長到一定階段,原本符號性的標志就具有了生命力,能折射出一種精神。當人們看到某個校標、校徽,就會對這所學校充滿敬意。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喚起師生的自豪感、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也是校園文化構建的終極目的。
(三)校園教育教學系統的標準化、人文化學校的教學樓及內設的教室、辦公室是師生學習工作的主要場所,是師生群體素質、文化品位的集中體現,更是校園常規管理、文化建設的展示窗口。學校為使教室具有統一的布局,定制了標準的展板,位置固定,內容由各班級充實,達到既統一標準又展示班級特點的目的,融標準性與教育個性于一體;學校對班級的衛生潔具進行統一安置管理,對飲水機等物品實行畫線定位,讓教室整體更有序、整潔;學校的教師辦公室實行“7S”[1]管理制度,統一定制標準的教師辦公桌、作業柜等辦公設施;對桌面物品的擺放做了統一的規定,創設整潔、整齊、莊重的辦公環境;根據專業特點,在辦公室內張貼規格統一又具有特色的名言、工作準則、座右銘等,彰顯各個辦公室的文化氣息。
二、校園行為文化建設
校園行為文化主要是指師生員工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群體及社團活動以及由之表現出的校風、班風、學風等。它是學校的作風、精神狀態和人際關系的動態體現,也是學校精神、價值觀和辦學理念的動態反映,是校園整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優良的品位對學生的成才和道德人格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規范了師生的行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才能讓校園行為文化成為學校精神的折射,才能保證學校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如某職業學校采取準軍事化的管理,就是一種行為文化建設。學生的出操,歸隊時的整齊方陣,甚至是早上課間操的跑操運動,都成為體現學生精神面貌的窗口,也是校園文化的展示。一個班級有秩序的行進方式,呈現的不僅是隊伍的整齊、秩序的穩定,更多的是代表一個班級的文明素養。一個簡單的有序行走就是一扇窗口,展示著校園行為文化最精彩的畫面。
校園行為文化建設制度包括學生德育積分管理制度、學生獎懲制度、學生行為規范、值周班制度、住宿生條例、畢業制度等與教育教學相關的一系列制度。于教師而言,包括教學“八認真”檢查制度、推門聽課制度、課堂教學情況每日信息反饋表報告制度、終端檢測實行教考分離制度、簽到簽離和請假公出制度等一系列教育教學工作制度。制度文化在推行過程中應講究“剛柔并濟”,講究與人性化的結合。學校要充分利用各種載體進行宣傳教育,如以某主題月活動為載體,打造“和諧校園、書香校園”。堅持選樹典型,讓師生在正面激勵中遵章守紀,如借成人禮儀式,引導學生正確做人、做事、做學問。校園中的每個人都有精神需要,都蘊含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在獲得激勵時,人的精神力量得到開發,激勵越多,所開發的精神力量就越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選典型、樹榜樣,形成人人趕超先進、個個爭當先進的良好局面。同時要注意心理疏導,中職生處于成長階段的敏感期,容易產生困惑與叛逆,正面的心理疏導能讓學生在自我暗示中約束自己。良好的校園行為文化建設,除了有完整的規章制度,還必須有負責將各項規章制度予以執行和落實的組織機構和隊伍。因此,還必須加強相應的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要專設相應的制度落實小組,如辦公室“7S”檢查小組、教學工作勞動紀律檢查小組、工作效能檢查小組等。通過剛性制度與柔性督促的有效結合,規范學校師生的教育教學行為,確保校園制度建設落到實處,并使其真正起到規范師生言行的功能,真正發揮制度文化在校園行為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三、校園理念文化建設
校園理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指導教育教學行為及管理經營活動的最高價值標準,是一切辦學行為的起點,是校園文化的靈魂。校園理念文化主要包括學校辦學理念、文化觀念、歷史傳統等,是一所學校辦學思想、價值追求、育人特色的集中體現,是被學校大多數成員認可并遵循的共同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和生活信念,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學校文化的靈魂所在。理念文化既是學校辦學歷史的積淀、辦學經驗的提煉,又是學校發展的指針,它激勵全校師生及學生家長樹立共同的教育理想,并為學校弘揚傳統、開拓未來、打造特色、提升品質而奮斗。學校工作盡管千頭萬緒,但首要的就是必須提出一個科學的、先進的、明確的、符合學校實際的辦學理念,通過辦學理念來引領學校的辦學實踐,用辦學理念來統一思想、凝聚人心、激發活力,使學校走向科學發展之路。
校園的理念文化是漸進的積累過程,由點到面,再到整體。最初是空洞的、缺乏生命力的,可能只是幾個漢字的表達。但是,經過幾代人集體的構建與積累,它能折射出學校的精神。它與學校的校標、校徽等相融合,成為學校文化的代言。校園理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行為文化的行動指南,行為文化構造出良好的視覺文化,而視覺文化又折射出理念文化,三者相互交融,相輔相成,呈螺旋式上升狀,共同打造出學校獨有的文化氛圍,提升學校的教育品質及競爭力。
作者:應靜波單位: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