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常態下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通的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經濟新常態下,高校將更緊密服務地方經濟,企業轉型升級對于人才綜合素養的要求也在提高,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碰撞融通加速。在分析兩種文化的關聯度和融通意義的基礎上,針對校企文化融通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從將企業文化精髓融入高校“三觀”和“三風”教育、準確定位校企文化融通關鍵、明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主線、拓展校企文化融合方式方法、以創新創業引領校企文化融通等五個方面提出了校企文化融通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
新常態;校企文化;融通;對策
“新常態”這一概念是2014年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的,同年的11月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演講上,再提經濟新常態的三大特征。其中,經濟增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其實質是宏觀經濟背景下經濟結構重大調整和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必然結果,表明我國經濟走上一條內涵式發展道路。為了使人才培養的結構和質量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2015年國家三部門聯合出臺了《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的文件,明確提出高校要提升以應用為驅動的創新能力,廣泛開展面向中小微企業的技術服務,強化對產業和專業結合程度、實驗實習實訓水平與專業教育的符合程度、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等方面的考察。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553所(含獨立設置民辦普通高校、獨立學院、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219所。而在全國1200多所本科院校中,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占50%以上,轉型將使高校大學生與企業的聯系與學加強,整個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方面的碰撞將更加激烈。
一、高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通的必要與可能
(一)新常態下高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通的意義
1.高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通,有利于高校自身建設與發展。校園文化吸收企業文化的優勢和長處,構建特色校園文化,為高校的持續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打造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推動高校的全面健康持續發展[1]。
2.高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通,有利于培養符合現代企業用人標準的應用型人才。突破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途徑,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大學生競爭能力,進一步提高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引領經濟新常態。
3.高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通,有利于消除大學生踏入工作的適應期,實現從校園到企業的平穩過渡,調整大學生心理預期,降低用人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提高企業的軟實力。
(二)高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關聯度分析
企業文化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國家,是一種企業管理理論,企業文化具有激勵凝聚、協調約束、節約成本、教育等功能。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市場分工的細致化,企業的競爭已經由資源、企業能力或人力資本要素轉向制度和文化的競爭,在微觀層次上企業文化成為影響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因素[2]。校園文化是校園文化主體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學的校園文化有規章制度、人文環境、專業體系特色和對外形象四個維度。在當前形勢和新常態要求下,應用型高校在人才培養和促進就業方面主動服務地方,在采用傳統方式如校企合作辦學、企業實習等模式和創新深化合作交流等方面加強與企業的對接,大學生傳達的校園文化與企業環境下的企業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在所難免,兩種文化在發揮目標導向、激勵約束和創新創造等方面的關聯度大大加強。
二、新常態下校企文化融通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畢業生基本企業文化涵養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源管理越來越規范,特別是新常態下企業走“內涵式”質量化發展道路,所需人才要求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腳踏實地、樂觀豁達、科學務實的生活態度;專業素質強,專業技能高;綜合素質高,整合資源能力強,團隊合作能力強[3]。總之,新常態下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要求已經不再是低層次的專業對口、工作踏實等,而是涵蓋了大學生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精神風貌、人際交往、企業忠誠等方面的多元要求。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求高校必須要主動適應企業所需。應用型高校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要素,將思想道德、職業道德、人文素質教育模塊內容貫穿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在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和學習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增強職業素質教育的針對性,為學生能順利融入企業、減少適應期奠定基礎。
(二)高校學生對優秀企業文化的學習與傳承問題
普通高校向應用型大學轉變,首先教育模式要從重理論教學輕實際操作向教學和實習實踐相結合轉變;應該擴展校園文化建設內涵對學生畢業后專業從事的行業發展現狀、文化理念等;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來加強學生對所學專業和行業優秀的企業文化的認識認同與互動,以便進入企業后能迅速了解企業追求的核心競爭力和目標,并潛移默化地成為企業文化的傳承者,為達成企業績效和實現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新常態下校企文化融通的具體對策
新常態將企業人力資源質量和高校人才培養更緊密地聯系起來,校園文化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反映學校和企業的軟實力,而將兩者更多地融合,則需要進一步探索高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通的路徑。我們提出具體對策如下:
(一)將企業文化精髓融入高校
“三觀”和“三風”教育中“三觀”和“三風”是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校風、學風、教風。企業也有核心價值觀和企業風尚,如創新、團隊合作、責任心、以客戶(人)為本等等。因此,找出與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企業風尚相協調的企業文化,凝練與“三觀”和“三風”相契合的精神,在學校的規章制度、治學理念、校園環境氛圍、課堂教學以及實踐活動中加以引導和訓練,形成學校與企業互通的文化生態,在思想意識層面向學生傳播有時代感和普遍意義的企業文化基本內涵。建立職業精神培育機制,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完善人文素養教育課程體系,推動學生職業技能訓練與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推進優秀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將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加強人文社科類課程、傳統文化和國情類課程、人生與哲學類課程、文學藝術類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類課程建設,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社交禮儀與大學語文等列為全院人文素質必修課程;積極推進學院人文素質課程公共平臺建設,增加人文素質類選修課程;引入網絡通識課程,通過大規模網絡課程教學,實踐探索翻轉式課堂教學,實現人文科學素質課程教學普及化,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準確定位校企文化融通關鍵提升融通實效
高校教師之于大學生文化養成具有示范作用。打造“雙能型”師資隊伍,應確定為校企文化融通的關鍵之一。“雙能型”師資是指教育教學及實踐能力強,既具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能力,又具有科技創新、開展產學研合作能力的師資隊伍。高校要采取“引、聘、送、下、帶”和專任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互兼互聘,雙向交流”等方法,堅持"校企共建"原則,建立校企雙方互兼工作崗位、互派專業人才、互聘技術職務、共同培育教師、共同解決教學課題和生產技術難題的“互派共育”機制。通過“國培”、“省培”項目,根據專業建設需要,加大教師赴國內外重點高校進修、訪學力度,為不同層次的骨干教師提供與之相適應的訪學研修機會。選派教學、科研骨干教師到國內重點高校和大型先進企業進行合作研究和深造,不斷提高專業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激發“雙能型”師資隊伍整體活力。企業評價人才的標準就是視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效果。企業都希望大學生能夠零距離就業,盡量縮短適應期。因此,校企文化融通的另一關鍵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校期間就應該自覺學習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和文化,注重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積極加入實踐服務團隊,深入各地企業開展專題調研、社會實踐和專業見習活動,通過對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熟悉提升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充分利用各種平臺和載體,積極提升自身社會適應和社會實踐能力、人際溝通和合作能力,培養團結協作精神,以便進入企業后能迅速與企業融為一體,形成融洽的合作氛圍。
(三)明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主線推進高校校企文化融通
在學院現有校內外辦學資源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建設校企協同育人新機制。一是試點現代學徒制。根據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高校要依托集團化辦學企業資源,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遴選優勢專業與知名企業試行現代學徒制。校企雙方共同研制招工招生、培養、就業方案,實行工學交替下的彈性學制,建立校企共同考核評價機制。建立職業精神培育機制,學徒班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完善人文素養教育課程體系,推動學生職業技能訓練與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推進優秀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不斷提高學徒班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二是參與集團化辦學或組建高校聯盟。高校應立足地方產業發展規劃,面向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求,聯合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科研機構、中高職及應用性本科院校,參與集團化辦學或組建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醫學教育聯盟、高師聯盟等,激發學校辦學活力,促進優質資源開放共享。合作過程中,積極引入企業資源,充分挖掘校企合作內在契合點,建立“校企共融、文化共育、價值趨同”的文化交流平臺和基于“情感和文化融合”的溝通機制,促進彼此間溝通和理解。高校院系按照各行業、各專業的不同職業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如“走進企業活動日”等特色社會實踐活動。借鑒企業管理經驗,進一步完善學生宿舍6S管理制度并加以推廣。組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創研中心、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皖江名家講堂、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皖浙校園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構筑高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通高地。三是強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高校要依托集團化辦學或高校聯盟,校企共同改建、擴建集生產、教學功能于一體的嵌入式“校中廠”、“廠中校”,校企共同培育學生的職業操守。同時與知名企業合作開展訂單班,將企業文化帶進課堂,全方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4]。
(四)拓展校企文化融通方式方法提高企業文化認知度和認同感
一是探索校內實訓+技能競賽實戰+校外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校內實訓突出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針對性,強化學生職業素質培養,使職業技能提高與職業精神培養相融合的主線更清晰。校企合作編寫實訓規章制度,規章制度融入企業文化元素和企業核心精神并懸掛在實訓室墻上,使學生在校內實訓過程中就受到企業文化熏陶。匯聚教授、技能大師的力量,實行校企雙導師制,制定激勵性教學酬金制度,鼓勵一流師資積極參與校內實訓,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企業需求;將各類技能大賽引入教學環節,實施彈性學分制,鼓勵以賽代教、賽教一體、以賽代考、賽考一體、進行學分折算。通過承辦和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大賽,如大學生國際貿易技能大賽、英語競賽、數學建模競賽、計算機設計大賽、原創動漫大賽等,使大學生感受企業文化、認同企業文化,提升高校專業特色和知名度。校外實習分每學期的校外短期實訓和畢業前的頂崗實習兩類,能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校外實習考核以學生工作崗位績效和職業素養為主,通過全面詳細地了解企業現狀,使學生提高對企業文化的認知度和認同感,理性就業。二是積極拓展精品文化載體。豐富校園文化育人載體,在人才培養、教學科研、服務社會、文化傳承中彰顯具有行業企業特色的高校校園文化,融入行業企業核心價值理念,發揮企業文化育人功能,培養大學生職業精神,實現大學生與就業崗位無縫對接[5]。打造校園精品文化融合載體,依托專利大賽等創新活動,形成學技能、練技能、比技能的“技能文化”。以校園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各類講壇等精品活動為載體,采集知名校友資料、征集和整理實物文獻、拍攝紀錄片等方式講述校史、學校發展和勵志故事等,讓廣大師生關注學院辦學理念、文化特色、發展脈絡以及核心價值觀等,形成多元繁榮的“社團文化”。依托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建設,打造融合自然美、人文美、藝術美的“景觀文化”,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多措并舉,形成具有生命活力和發展潛力的獨特校園文化。促進產業文化和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引導學生樹立立足崗位培訓、增強本領、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培養崇尚勞動、敬業守信、創新務實的職業精神。
(五)以創新創業引領高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通
創業是更高層次的就業,要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積極倡導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樹立崇尚創新、創業致富的價值導向,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將奇思妙想、創新創意和“金點子”轉化為創業行動。要深入探析高等教育對企業文化的需求,著力營造企業育人情境和氛圍,積淀豐富的創新創業文化,組建由創新創業教育教師以及企業、專家組成的創新創業導師團參與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優化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體系,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指導,設立“講堂班”、“沙龍班”、“體驗班”等教育項目,開發“模擬班”、“特訓班”、“深造班”和“游學班”等獨具特色的創業班,培養有強烈創業意愿的同學成為創業“種子選手”和“創業引領者”。以創業帶就業,完善大學生創業模擬實訓中心、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科技園建設,強化孵化器功能,吸引各類創業投資,引導和推動創業孵化與教科研技術成果轉化相結合,完善技術支撐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并投入專項資金建設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硬件保障,推進專業實訓室等各類創新資源向學生免費開放,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左莉.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對接研究[D].燕山大學,2006.
[2]張開云,葉為真.企業文化再認識內涵、功能及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2).
[3]范小波,張春香.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指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12).
[4]華文健.企業文化與大學文化的對接研究[D].青島大學,2011.
[5]徐建平.融入企業文化培養高素質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8(20).
作者:王榮才 吳紅 單位: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