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校園文化界說,校園文化的主要含義和特征,建設校園文化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文化類型;文化表意;生活方式;校園文化建設
一、何謂校園文化?
我們偏向于用這種意義來界說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教育文化的一種,它反映辦學者的教育思想,本身就是也能影響、組織、協調學校成員的精神、思想、言行,托起整個教育活動。換一種說法,校園文化是學校人共同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共同價值取向,固化為學校人集體的無意識。校園文化是學校人活動和創造的結果。校舍修建成什么樣子,在當下是建筑設計師留給學校的特殊模型,不理解教育的建筑師的作品具備非教育性或者更差勁就不用奇怪。學校以這種建筑進行二裝、三裝都難如意。學校人也會搞出非教育的校園,這種事情時有發生。陶行知有一句話不可不認真研習、時時反復體會,即“鄙人謂教育能造文化,則能造人;能造人,則能造國家”。[1]教育者和辦學者要學習創造文化,要善于創造校園文化,以此來育人,進而服務國家。對“厚載”和“誠誠懇懇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等理念,許多學校都愿意采用作為校訓;“兩小兒辯日”的塑像,恐怕是小學的標志代表。變換這樣兩種模板,即理念和形象是學校可以借鑒為校園的文化和景觀創意的。有學者指文化有兩個特征,一是綿時性,一是群眾性。有人解釋說,綿時性包括來路久遠,積淀深厚,持續發榮。人們的共同生活方式不可能在短時間建設成功,需要綿時的生成。群眾性指文化是人們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共同堅守的結果。只有積淀深厚,才會鍛煉出集體的無意識,使文化具備陶冶和染鍍功能。學者們認為,文化有四種表意:一是精神文化及其文字理念系統;二是行為文化,包括師生員工的形象、衣著、舉止、結隊、操練等;三是制度文化,包括明文規定、鄉規民約;四是物質文化,包括環境文化和器物文化。
二、校園文化的視角
把校園文化分成六大類是新近探索,對于校園文化的設計者和實施者,這一分類比較方便和清楚,包括文核、文脈、文思、文質、文成和文景。文核是學校的基本價值取向,源于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和學校的教育思想,也反映著社區的文化基因。所謂校園文化統領力和衍生力(指導作用、引領作用、生發機能、聚合力量)主要源于文核的精神意涵,一般通過校訓傳達出來。“厚載”是業界非常熟悉的理念,源于《易》,卻集成學養修養的主體。再如,“厚德敦品,為時育才”,這樣的八個字具備文核特征。厚德近于立德,敦品近于樹人,與“立德樹人”有一致性,而且有變化,一所學校這樣用,使校與校能夠區別,可能體驗出創造感。“為時育才”揭示辦學以育人為旨歸,與時俱進,意在當下,屬意未來,與教育規律相貼合。學校研制校訓以傳達文核,而追求校校各別,困難不小。合適的可以拿來,多在詮釋上下功夫。語言表述可以不拘,短小緊束,雅致曉暢就好。校訓是文核的主要形式,還有培養目標、校風、學風等。在中小學學,初擬校訓不一定人人都理解,應該有一個解釋和消化過程。對文脈的理解,會因時而變,不會一語成籖。文脈包括學校的傳統、辦學成績和經驗、有影響力的人和事,以及寓意浩蕩、意深悠遠的名言金句。凡學校自開辦開創至今綿延著的明線暗線都傳遞著文脈,其中最主要的是精神、思想、作風、情懷、態度等。校園的文核取自文脈是必然現象。有的校訓一以貫之,有的則有所改動,但是,主要成分仍然如彼。后來的學校人,不必因為學校歷史的長短、名聲的響亮程度、經驗的厚薄而耿耿于懷。
關鍵是好自為之。對文脈善于發掘,深挖下去,當然會有新得。善于解析,在敘舊時能夠編新;因事可以悟人,因人可以醒事,都在利用文脈。認識歷史要有時代感,借鑒歷史應該服務現在。文脈散在社區里,文脈儲在校友心底。所以,發掘文脈當有采風的工夫,在繁忙中,利用閑暇和碎片時間,可以逐漸獲得。新學校歷史不長,但學校人有閱歷和經驗,這也是文脈。文思一般指思維特征、學習態度和方法、學風。校園文思是集體生活方式的基本成分。思路決定出路,文思的意義特別要緊。嚴謹治學的學校,辦學方向具足認知和經驗基礎,方略有勁,層次分明,細節不茍且。那些創新意識強、改革積極性高的學校能夠響應發展的腳步,不故步自封,更富生氣。能夠開放、善于學習的學校,目擊八方,思及四海,“三個面向”能夠落在實處,如果要辦所謂未來學校,他們比較靠譜。十幾年的課改,人與人不同,收獲各異,對那些愿意學習、愿意改變的教師,在探索中不僅有收獲,而且收獲不小。而看到不合適就有抵觸情緒的教師,收獲就難說了。同樣一件事,態度不同,思路行為也不同,制約結果,對這種現象,是需要反思的。人的思路有時很難改變,如果校園環境里集體的民主氣氛和學術機制優良,通過集思廣益是能夠創造一種新改變的。所以,一所學校的思路靠大家來出新,擁有這種文化,學校會日日新、月月新、常新的。文質是生活方式等造就的,“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嘛!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塑造人。現在不少學校,動輒把調門拉得極高,于是,他們把文質彬彬、氣度非凡看作學校的育人目標。當然,這也可以。在社會交際里,人的形象魅力和風度是一種力量,影響交流過程,條件不錯會導致良好的結果。在學校里,有所謂形體訓練、演講比賽、禮儀養成、誦讀練習、隊列操練,這類課程的價值之一就在培養文質。一個人與他人對話,是否善解人意,是否體貼關注,亦屬于文質特點。文質優雅、言談在理入情者,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培育這種文質,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一要靠訓練產生由外向內的外鑠,一要由內而外的內生。不同場合,對人的行為有不同要求,而文質尚好的個體總是受人歡迎的。
我們知道,中國人參與國際事務者人數偏少,除了基本學養和語言能力外,在文質方面也需要進一步養成。的文質征服全世界,很能說明它的重要性。集體和個人都要有成就感。爭取成就、創造成就而不因些許成就而驕傲,是一種美德。文成的意義在這里。提倡成就與《成功學》教人的套路心軌不一樣。對于個人,成就是靠靜心、持久、努力、鉆研和實行獲得的,集體的意義在于為個體創造環境、氛圍、條件,把文成擺在集體的目標內。如果這兩方面出現沖突,這個集體就有毛病和問題了。在集體里,須養成人人做事高調、做人低調,為事業盡顯個人的聰明才智的風氣格調。當事業里的他人有所需要的時候,大家給以援手,“當出手時就出手”,文成必盛。為此,學校還要建立一定的規制,當集體和事業將要或者已經文成時,有人收集、有人管理、有人展示,大家支持和保護成就的所有者,使之心安理得,獲致敬重和獎掖。長此以往,學校因成就而獲得社會贊譽,其教育力當與時精進,對社會的貢獻必能日日增長。最后說文景。把以上五個方面和其他內容概括起來,加以提煉,用藝術手法,用物化的途徑固化在學校就成為文景。集結在這個程序和手續中的,是全校師生的心智才能,全校師生都參與其中創意、討論、修改,在形成“文”的過程中,也就“化”著,且為以后的文化教化奠基。文化的第一要義就在其間。學校的建筑、形態、色調、標識、植被、道路,等等,構成校園文化的基礎條件。再有適當的文字符號、櫥窗、畫幅、牌匾、楹聯、塑像、景點,文景就差不多建成了。文景可能因需要而修改,但是,頻繁的再建卻是敗筆。好材質、慎設計、巧施工應該齊備,雖然不會一勞永逸,卻能夠致遠。校園文化的物質化表達,需要專門家潤飾,以便淘盡藝術語言為我所用。“以簡約莊重的手法表現學校人的精神風貌,用圣潔高貴的哲思傳達教育家的旨趣情懷”是文景的靈魂,其目的是化育化人。文化的意義確定了,在文化意義上使素質教育生根開花結果,是辦學校的不二法門;校園文化建設是素質教育的真正奠基,我們對此深信不疑。
三、關于校園景觀
自2005年教育部要求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以來,無論學校地處城市還是鄉村,校園景觀都有或大或小的變化,學校更加美觀了。校園賞心悅目,方便安全,學生和家長很是歡喜。由此,稍加引導,學生愛惜校園的言行增強,學生的習慣有所順和,景觀的教育作用發揮著效益。陶行知說過:“我主張學校要給人看[2]……陣有陣容,校有校容。有其內必形諸外。我們首先要重藝術化的校容。”[3]人們看事物,一瞥之間首先見到的是外貌,可能還有氣質之類。所以,校園文化建設不能不顧景觀。景觀除美好外,更有安全、便捷、效用、經濟、簡約方面的考慮。安全為大,處處當能周全,須臾不可輕忽。便捷有通暢、近便、平順等。功能要比較齊全,智能化水平要講究,甚至可以往提振啟發效果方面思考。經濟主要講節約,該投資的不能省,當省的不能亂花。我們主張校園建設、布置、裝飾要簡約。簡約的環境清爽、通透、宜人,能夠給學生以想象空間。有些人主張繁華,什么樣的繁華?怎樣繁華?必須講清楚、說明白,給取舍以根據。在布局上,我們以為可以取“明媚濃蔭,曲徑通幽,參差錯落,景點飛播”。在植被上,我們主張“古樹名木,奇花異草,挺荷睡蓮,秀蔓柔藤”,而且自建苗木基地,把校園景觀建設與勞動教育結合起來,既經濟,還有鍛煉和習養意義。景觀還包括設置宣傳告示設施,等等。景觀是校園文化的形象和概括的表達,但是,景觀的教育意義有局限性,無法傳達出學校文化的確切、清晰、有力、透徹和集中的主張,所以,校園景觀不等于校園文化。兩所都很秀美古樸的校園景觀,其教育主張并不一定相同相似,甚至可能互相抵觸。這與大自然的意義相類。大自然本無文化的意義,人們對其感受體驗,品味出文化成分,全賴感受者的文化程度和心境。校園景觀不等于校園文化,卻能夠反映學校人的文化興味,欲達到可人境界,不僅關涉校園建設者的功底,還應該仔細調查研究,方能取得置身其中人的認同和悅心。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全集(卷1)[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59.
[2]陶行知全集(卷2)[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09.
[3]陶行知全集(卷4)[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91.
作者:姚文忠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