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文化戲劇發展與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梳理了青海地理、經濟、文化等方面現有資源,探討青海(玉樹地區)民間故事開發與提升的可能性。探析青海跨文化戲劇交流的理論與實踐:首先敘述了青海玉樹跨文化戲劇交流的理論依據;其次,以玉樹地區民間故事改編為戲劇演出為例,闡述跨文化戲劇交流的實踐;第三,就青海地區如何抓住機遇,提出包括民間故事等文化資源進行廣泛挖掘、深度提升以及推廣宣傳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青海玉樹;民間故事;戲劇改編;跨文化戲劇交流
古代絲綢之路,源于人們對社會經濟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向往與參與。青海人民的勤勞智慧,夯實了這一路程的堅強基礎。其中,包括玉樹地區在內的青海各地的民間故事,是綿延在絲路悠久歷史文化中的燦爛結晶。本文以玉樹地區民間故事改編為戲劇演出為例,分析研究在有利的地理位置、優秀的文化特色和強勁的經濟發展之整體推進中,青海地區如何抓住機遇,對包括民間故事等文化資源進行廣泛挖掘、深度提升以及推廣宣傳的可能性。
一、青海地理、經濟、文化等方面現有資源分析
青海優勢資源對構建各民族共同繁衍、共同發展的民族交匯和民族交融有著重要意義。與新疆、西藏等地不同,青海是西北部地區一個具有漢族、藏族、蒙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等多民族的省份。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存,生活在這里的回族和撒拉族等民族一直和中亞、西亞各國有著密切的經貿往來,特別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藝術表現等方面與眾多信奉伊斯蘭教的絲路沿線國家有較多聯系。在全面決戰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我們既為青海的優勢喝彩,也為青海存在的某些不足擔憂,這主要表現在:青海雖然身居“一帶一路”要沖之地,但因置身內陸,多年以來在把對外開放作為加快自身發展的動力不夠;在主動融入世界經濟格局中獲得更多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機會不多。特別是作為一個民族大省和民族文化重鎮,在文化先行的歷程中,對包括民歌、民間故事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意識較弱,缺整合與推廣的力度。
二、青海(玉樹地區)民間故事開發與提升的可能性
法國學者、《藝術哲學》作者丹納指出:“有關人類的一切事實,不管是肉體的還是道德的,都有其原因,并受法則的支配;因此,一切人類創造——藝術、宗教、哲學、文學以及道德的、政治的、或社會的現象,都只不過是那些必須由科學方法所確定的普遍原因所造成的結果。”[1]依據這種方法,它所確定的普遍原因會在青海(玉樹地區)造成怎樣的文化現象或文化結果呢?藏族民間故事是青海歷史文化的璀璨明珠。然而,由于歷史原因,青海玉樹地區的民間故事及傳播、宣傳,與其作為一個民族大省的地位不太匹配。這主要表現在: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出版物外,對民間故事長期以來的收集與保存分散且有限。即使是已有的文本,因語言和傳遞方式甚至自然災害破壞等因素,開發利用的效率不高。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一方面是原先分散的村落和學校等人群集聚區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是網絡游戲和影視音樂劇等娛樂活動愈益普及,這對玉樹民間故事以村落、家庭為單位口口相傳的傳統傳播途徑是一個極大挑戰。民間故事是一種敘事文學,在日常生活審美和文化生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豐富生動的人物塑造、引人入勝的情節設置、緊接地氣的民風民俗等,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起,構成了一道亮麗的中華民族風情風景線。民間故事以日常語言講述日常故事,經過文字的整理和保存,只要在敘事方式上適當調整,就能突破時空限制,讓更多的受眾認可。戲劇是以動作、音舞等綜合性形式達到敘事目的藝術載體,具有寓教于樂的鮮明特點,是當今傳播媒介的重要符號。戲劇不僅能夠呈現民間故事的情節和人物,還能夠將民間文化的音樂、舞蹈、服裝乃至習俗、信仰等一系列凸顯文化特征的元素有機吸納。同時,戲劇對于民間故事的演繹能夠很好的消除因語言、文字等差異導致的理解障礙,也能夠通過演員的表演、舞臺的布景等元素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故事中蘊含的文化思想和價值取向。
三、青海跨文化戲劇交流的理論與實踐
青海民間故事的文化底蘊深厚,且具有極高價值。但它對國內大部分地區的公眾來說接受難度較高,存在一定的跨文化認知障礙。因此,采用跨文化戲劇的形式對民間故事進行重新演繹,是一段創新且充滿艱辛的旅程。
1、跨文化戲劇交流的理論依據
“跨文化戲劇”是西方學者最早提出的命題,源自于上世紀以來一些歐美著名導演的系列戲劇實驗。第一階段,用西方的觀念來重講東方的故事,或是用東方的藝術形式來講西方的故事,如中國的越劇演莎劇《王子復仇記》——以此尋求一種東西方形式與內容的融合。第二階段,內容的整合與深化,直接用人物和情節來反映角色之間及其背后的文化沖突,如電影《湯姆大叔的小屋》等。第三階段,關注的是內容和形式的滲透與轉化,思想和主題的建構與解構,突出代表有華裔美國劇作家黃哲倫的百老匯托尼獎名劇《蝴蝶君》。本文所指的“跨文化戲劇”,除了包含上述的理念和類型之外,更強調它是一種市場化、應用型的戲劇交流活動。將耳熟能詳的故事與喜聞樂見的形態,通過戲劇的跨文化改編,激活原本的小眾文化或傳統經典之活力,引發年輕人的廣泛興趣和追捧熱度。同時,不同地區、不同風格藝術家的參與,既保證了文本內容和形式上的跨文化融合,更促使了現場演出和反饋上的跨文化推廣。以民間故事為例,青海本土藝術家的認識,肯定比非本土藝術家更深入。然而,文化的差異性與共生性是同存的,共生性是彌合差異性的基礎,差異性又為進一步的溝通交流提供動力,并在相互碰撞中不斷借鑒與補充——不是在碰撞中使一種文化消失,而是在碰撞中使一種文化獲得新的闡釋、新的意義。于是,在保證本土藝術家有充分話語權的前提下,適度邀請一些非本土藝術家加盟藝術活動,在某種意義上說可能會更加擴大作品本身的解讀魅力。
2、跨文化戲劇交流的實踐探索
文明的發展因多樣才有傳播與學習的價值,因包容才有交流與互鑒的空間。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因此,運用跨文化戲劇的理念對原生態作品進行“設計和包裝”,在兼顧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同時,重點突出民間故事在舞臺呈現中的人性沖擊力、審美震撼力、思想輻射力,是我們堅持的重要原則。青海玉樹風馬兒童劇團,始建于2009年。它由薪火愛心基金發起,是三江源地區一個非盈利的專業劇團。該劇團以培養一代藝術新人為宗旨,搭建由兒童為主來弘揚傳統文化的平臺。近五年來,遵循“跨文化”的理念,劇團堅持進行“玉樹民間音樂收集”和“玉樹民間故事收集”這兩個項目的研究開發,為青海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交流、推廣作了有益探索。首先,劇團聯合了上海戲劇學院以及青滬兩地多名藝術家共同創作藏語兒童音樂劇《多杰》、《糌粑、贊吧!》《馬倌的本領》三部作品。上海戲劇學院是國家重點戲劇院校,在培養藏族藝術人才方面經驗豐富、成就顯著。其次,在作品思想主題體現上,演童劇但不滿足于只有童趣。以《多杰》為例,整劇通過一個七歲牧場孩子的夢,既揭示了草原環境遭損、游牧文化流失的嚴酷現實,又展現了只要不懈追求、孩子夢中的藍圖一定實現的愿景。這不僅引起兒童的情感共鳴,也引發成年人的思考深度。再次,在作品藝術風格上,用音樂劇來體現值得稱道。音樂劇是20世紀西方出現的一門新興藝術。它劇情簡單、氣氛熱烈,雅俗共賞、廣受喜愛。因此,選擇音樂劇來表現,將民間故事和音樂進行充分融合,《多杰》是一次有意義的突破。該劇音樂元素基于玉樹當地的敬酒歌等民歌,其音調和旋律浸染草原風情。詞曲作者由上海音樂學院兩位老師和藏族的仁青戰德老師創作完成。在大家協作下,音樂既有藏族民歌的淳樸和完整,又有現代美學的節奏和韻味,較好突出了孩子們的純凈心靈和美好向往這一主題。劇中舞蹈以玉樹伊舞為基礎進行編排。伊舞產生于舊石器晚期,智慧的藏族先民們為了表達情感,根據勞動號子載歌載舞。隨著藏語的出現,音樂升華成了歌,舞蹈中的這朵奇葩定型為伊舞。《多杰》的跨文化戲劇實驗演出,在國內多地劇院演出,受到觀眾的高度好評。應法國文化部邀請,該劇將于2018年8月作為阿維尼戲劇節參演劇目赴法演出,這將是一次提升青海文化品質、傳播青海藝術魅力的重要國際交流活動。
3、未來可提升的方向和建議
黨的報告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2]推進玉樹地區跨文化戲劇交流,是貫徹這一精神的重大步驟。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創新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西部地區傳統文化,不僅對于青海經濟和社會發展,而且也對于國家整體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它需要勇氣和膽略,也需要載體和平臺。為此,本文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希望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更多支持傳統文化發展的政策,包括將青海民間故事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錄中;二是著力保護現有的民間故事傳承人,用田野調查的方式將他們的口頭表述記錄下來,系統地進行歸類和整理;三是重視文化傳播教育,將民間故事進行歸類和整理后,選取編入當地中小學的藝術課程,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自信;四是引入市場機制,以打造青海特色的文化標識、文化品牌為目標,圍繞民間故事孵化創意元素并予以產業化的應用,深挖民間故事中的音樂、服裝、動物等系列資源,培育青海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五是鼓勵社會多元主體參與民間故事的創作提高工作。企業、院校或個人都可舉辦根據民間故事、民間音樂改編的戲劇展演、音樂比賽等活動;鼓勵民間基金成立文化發展專項基金,幫助社會、個人、團體等成立演出團體,并對接相應的文化輸出平臺;引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戲劇協會等國際組織和中央民族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等一批優質院校、院團對各項藝術創作進行指導。
【參考文獻】
[1]王志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民間故事的傳承發展策略探究——以“譚振山民間故事”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7.26(3)24-27.
[2]石德生.轉型期青海文化的特征及發展前景[J].青海社會科學,2004(1)54-57.
[3]何丹丹,王云松,劉巧云.面向文化創意產業的閩南民間故事活態傳承路徑研究[J].戲劇之家,2016(12)247-248.
[4]孫惠柱.跨文化戲劇:從國際到國內[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4(4)27-31.
[5]何成洲.“跨文化戲劇”的理論問題——與艾利卡•費舍爾-李希特的訪談[J].戲劇藝術,2010(6)84-91.
[6]王岳川.發現東方與中國文化輸出[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2(3)5-12.
作者:儲飛 單位:上海戲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