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模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增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效率對于提高國家科技創新能力,最終促進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功能的整體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依托耗散結構理論,分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的耗散結構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模型,最后推導出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的熵變模型并加以分析,以此闡釋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的機理。
關鍵詞:
知識轉移;產學研協同;協同創新團隊;耗散結構理論;轉移模型;轉移機理
1引言
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上升為科技創新,科技創新的重點是利用科學發現的成果進行新技術研發。因此,對科學新發現進行技術研發就需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協同創新。協同創新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以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教育部門為創新主體的價值創造過程【1】。協同創新的關鍵是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的有機結合,其實質就是知識的轉移活動。眾所周知,科學知識主要來源于高校(包含科研機構),而技術知識主要來源于企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匯集了來自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大量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為了實現科技創新,他們既作為知識源也作為知識受體不斷進行知識轉移活動,并將接收的知識加以有效吸收與充分利用,實現科技創新。知識轉移的概念第一次被Duncan提出【2】,在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研究熱潮,近年來團隊知識轉移漸漸成為知識管理領域關注的熱點,但對于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的研究還相當匱乏。本文依據系統論的觀念,采用耗散結構理論來研究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模型和機理,豐富了知識轉移問題的研究視角,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知識轉移效率,最終提高團隊科技創新能力。
2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的耗散性分析
2.1耗散結構理論1969年,比利時物理化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首次在理論物理與生物學國際會議上發表了名為《結構、耗散和生命》的論文,正式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正是這項成果使他獲得了197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該理論指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復雜系統,各元素的作用具有非線性的特點,正是這種非線性的相關機制,導致了大量離子的協同作用,突變而產生有序結構”【3】。耗散結構是在遠離平衡區的非線性系統中所產生的一種穩定化的自組織結構,其本質特性包括:系統是開放的、遠離平衡態的、存在非線性相互作用以及漲落現象【4】。這些條件對系統產生作用,使系統從無序到有序,從混沌到協同,最終演變為耗散結構。普利高津指出,耗散結構中的熵ds是指無序度,正熵表示“無序”,負熵表示“有序”;系統的熵由兩部分組成,即系統內不可逆造成的熵增dis(dis≥0)以及系統與外界交換能量、物質引起的熵流des,整個系統的總熵ds=dis+des【5】。只有當des<0,且—des—>—dis—時,ds<0,系統才會進入有序狀態,所以系統需要經常從外部環境吸收大量的負熵流以保證其有序。耗散結構理論的建立豐富了科學和哲學思想,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很多領域都得到廣泛的應用。
2.2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系統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體【6】。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也是一個系統,它是由知識源、知識受體、知識、轉移渠道構成的,各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通過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的充分共享和有效吸收與利用實現知識的高效轉移,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最終促進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功能的整體提升。其內涵包括三個方面:①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是由若干部分組成的,包括知識源、知識受體、知識、轉移渠道四部分,同時該系統還主要包括兩個子系統,即知識分享子系統和知識吸收子系統。②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有一定的結構,知識源、知識受體、知識、轉移渠道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知識源是知識轉移的發出方,知識受體是知識轉移的接收方,轉移渠道發揮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即:知識源將轉移的知識通過轉移渠道轉移給知識受體。③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有特定的功能,通過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的有效轉移,既可以提高學研方的科研能力、教學水平、社會聲譽、整體實力,也可以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長期穩定健康發展,促進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提高國家整體自主創新能力。
2.3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耗散結構特征
2.3.1開放系統開放系統是指系統與外界既有能量交換也有物質交換,實際上是負熵的過程。負熵的增加可以促進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更好的產生協同作用,使系統向有序的方向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作為人類社會系統,它需要外界環境不斷地提供各種資源、要素。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政府部門、信息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部門機構為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提供物質、資金、知識、信息等,實現外界環境對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的各種輸入。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也不斷對外界進行知識、信息的輸出。為了提高協同創新能力,知識不斷地從知識源流向知識受體,即知識不斷發生轉移和傳播;同時,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成果也不斷突破邊界流向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帶動產學研各組織、區域經濟乃至國家經濟的發展。在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過程中,團隊成員之間經常進行大量的互動和信息反饋,知識源會根據反饋信息隨時調整知識轉移的內容、數量、方法等,提高知識轉移的效果和效率。可見,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是一個具有輸入輸出且內部含有多重反饋環和控制變量的復雜開放系統,通過知識轉移保持系統的開放性。
2.3.2遠離平衡態的系統遠離平衡態的系統開放度很大且處于極不穩定的狀態,系統內部要素的流動和變化非常頻繁和劇烈,系統有可能進化、發展成為耗散結構。在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過程中,參與知識轉移的個體來自不同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不僅這些個體之間的知識要素存在很強的異質性,而且個體之間的要素稟賦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使得依附在個體上的知識要素的流動、變化十分劇烈和頻繁,最終導致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變化莫測,極易演化出新的知識體系,形成耗散結構。另外,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就是通過知識轉移提高系統的協同創新能力,因此特別重視創新,鼓勵來自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科研和技術人員充分進行知識共享,擺脫了人們思想上存在的各種“穩態癥”和保守意識。系統通過不斷地從外界獲取知識、物質、資金、技術、信息等來促進自身的優化和發展,不斷向更高層次演化,最終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遠離平衡態。最后,由于知識轉移本質上不可逆、知識空間分布不平衡、知識是動態的且不斷變化、一切知識系統都和外界環境有著密切聯系,導致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的過程必然伴隨著熵增,系統很難保持絕對平衡的狀態。
2.3.3非線性相互作用非線性相互作用是導致系統產生耗散結構的內部動力學機制,它是多種作用相互制約、耦合形成的全新的整體效應,會引起系統“新質”的產生。知識轉移是一項復雜的大腦思維活動,參與知識轉移的成員在文化融合、資源匹配、人員溝通等方面都存在著復雜的非線性關系。知識主體之間的關系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非線性關系,競爭主要是知識主體之間為實現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和既定的戰略目標而不斷進行角逐;合作則強調各主體通過知識轉移,重構、整合和優化內外部知識資源,實行有效的知識轉移并促進知識創新,提高競爭優勢。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不是單向傳輸的線性過程,而是諸多階段交織在一起綜合發生作用的復雜過程,是一種具有反饋回路的非線性過程。正是由于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內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即系統內各要素之間、子系統之間的競爭和協同,導致了系統的整體行為,使系統能夠演變為耗散結構【7】。
2.3.4漲落現象漲落指系統受到隨機擾動時發生的對現有狀態的一種偏離,通過對系統整體的對稱性造成長時間的破壞促進系統結構有序演化,其代表系統隨機探索新結構的一種趨勢【8】。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要從無序狀態漲落到另一個有序狀態,必然由系統內要素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來完成。系統內部的一個微觀隨機知識需求擾動就會通過相關作用放大、發展成一個整體宏觀的巨大漲落,使系統進入不平衡狀態【9】。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的非平衡特征,使得系統在外界環境的驅動下有規則的波動和隨機擾動相疊加,使系統出現新的漲落,輸入不同量級的負熵流。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內外部都有隨機的干擾出現,如:利好政策的出臺,信息、技術、知識、資金的聚集,新知識及創新產品的出現,合作關系的融洽等等。在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中,知識轉移受內外環境的影響出現無數個小漲落,當這些小漲落的影響程度到達臨界點時,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就會產生巨漲落,向更有序的狀態演化,最終形成新的耗散結構。
3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構建了耗散結構理論視角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模型,具體如圖1所示。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活動主要包括知識分享和知識吸收兩個環節,并包含轉移準備階段、分享和吸收階段、反饋階段。①轉移準備階段。在進行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團隊成員隨時會遇到困難,需要向他人請教,于是產生知識需求;積極尋找合適的知識源協商知識轉移,當雙方達成共識,知識轉移進入下一個階段。②分享和吸收階段。知識源從其自身的知識庫中篩選并整理相關知識,經過一定的渠道分享給知識受體;知識受體將分享的知識過濾、理解后吸收成為自己的知識并存儲到自己的知識庫中。③反饋階段。主要是知識源和知識受體間的互動和信息反饋,如果知識受體對吸收的知識不滿足或者由于知識轉移過程中的各種噪音導致知識損耗嚴重,知識受體就會不斷向知識源反饋知識轉移的效果,知識源會根據知識受體的知識吸收情況及時調整知識轉移的內容、數量、方法等。在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的過程中,系統內部會不斷產生熵增,系統逐步趨向不穩定;但在系統中還有大量的負熵流,一方面是同時擁有雙重身份的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互相吸收轉移的知識,并不斷從他們所依托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獲得大量的知識、信息、資源等,另一方面是政府、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部門輸入的物質、信息、知識、資金等;外部環境中負熵流的不斷輸入會抵消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最終導致系統的總熵減少,系統逐步趨于穩定。
4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機理
4.1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的熵變模型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是在知識分享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吸收,在知識分享和吸收過程中,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由于不可逆性會產生熵增,知識轉移系統只有不斷與環境交流,吸收來自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以及政府、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的知識、信息、資金、物質和能量,才能使系統的負熵流增加,進而發生熵變,最終導致系統不斷向有序化方向演化,知識轉移效率上升,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熵是對系統無序程度的度量,對知識轉移系統的熵變進行分析可以有效揭示其知識轉移的機理。
4.2熵變模型分析通過上述推導分析,可以得出: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必須不斷地從外部環境獲得各種知識、信息、資金、物質和能量,增加負熵流,并努力克服系統內部產生熵增的各種不利因素,降低系統內部熵增,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系統持續、穩定、高效地進行知識轉移活動,實現最終目標。根據公式(12),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存在四種情況:(1)dSKT<0,dSKA<0,所以△Q(S)<0。知識分享和知識吸收的負熵流都大于各自系統內部的熵增,即: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從環境輸入的負熵流大于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即系統從外界輸入的負熵足以抵消內部產生的熵增。這表明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由無序變為有序或有序度增高,即知識轉移活動正朝著有序的方向健康發展,知識分享水平和知識吸收能力都較高,知識轉移更加有序和高效,參與知識轉移的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能夠通過高效的知識轉移活動(包含傳遞、消化、吸收、利用的非線性的復雜互動過程)實現知識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協同創新組織整體協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dSKT>0,dSKA>0,所以△Q(S)>0。知識分享和知識吸收的負熵流都小于各自系統內部的熵增,即: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從環境輸入的負熵流小于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即系統從外界輸入的負熵不足以抵消內部產生的熵增。這表明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正處于不穩定和無序狀態,即知識分享水平和知識吸收能力都較低,整個知識轉移活動正朝著無序的方向發展。在知識轉移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無意義的冗余和協調成本,協同創新組織整體協同創新能力不斷下降,使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難以存在和發展。因此,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必須采取措施增加負熵流,使系統向有序方向發展。(3)dSKT<0,dSKA>0,在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中,知識分享水平較高,而知識吸收能力較差,還可以分為三種情況。①|dSKT|>|dSKA|所以△Q(S)<0,即:知識分享的效果暫時抵消了知識吸收的正熵。整體上看,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從環境輸入的負熵流大于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即系統從外界輸入的負熵足以抵消內部產生的熵增,即知識轉移活動正朝著有序的方向健康發展。但是,由于知識吸收系統從環境輸入的負熵流小于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使知識吸收能力較差,結果導致高水平知識分享產生的大量知識得不到最有效的利用,分享后知識的價值得不到體現,長期下去人們對知識分享失去興趣,會導致知識分享熵增提高。當知識分享的效果不能抵消知識吸收的正熵時,知識轉移系統從環境輸入的負熵流逐漸小于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知識轉移系統難以保持有序狀態,知識轉移效率下降,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減弱。②|dSKT|<|dSKA|所以△Q(S)>0,即:知識分享的效果暫時無法抵消知識吸收的正熵。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從環境輸入的負熵流小于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即系統從外界輸入的負熵不足以抵消內部產生的熵增,即知識轉移活動正處于不穩定和無序狀態。知識轉移效率下降,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減弱。③|dSKT|=|dSKA|所以△Q(S)=0,即:知識分享的效果正好抵消了知識吸收的正熵。也就是說,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從環境輸入的負熵流正好等于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即系統從外界輸入的負熵正好抵消內部產生的熵增。這表明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正處于某種特殊的平衡狀態,即知識轉移活動維持在一個穩定狀態。但是這種平衡狀態極易被打破,當知識分享子系統輸入的負熵流減少或熵增增加,導致dSKT﹥0,或者知識吸收子系統輸入的負熵流減少或熵增增加,導致|dSKT|<|dSKA|最終△Q(S)>0。一旦外部環境輸入的負熵流不能有效抵消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知識轉移活動效率就會下降,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就會走向無序,協同創新組織整體協同創新能力也會明顯下降。因此,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也要積極采取措施增加外部的負熵流,減少知識分享子系統和知識吸收子系統內部的熵增,使系統向有序方向發展。(4)dSKT>0,dSKA<0,在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中,知識分享水平較低,而知識吸收能力較強,還可以分為三種情況。①|dSKT|>|dSKA|所以△Q(S)>0,即:知識吸收的效果不能抵消知識分享產生的正熵。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從環境輸入的負熵流小于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即系統從外界輸入的負熵不足以抵消內部產生的熵增,即知識轉移活動正處于不穩定和無序狀態。知識轉移效率下降,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減弱。②|dSKT|<|dSKA|所以△Q(S)<0,即:知識吸收的效果暫時抵消了知識分享產生的正熵。整體上看,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從環境輸入的負熵流大于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即系統從外界輸入的負熵足以抵消內部產生的熵增,即知識轉移活動正朝著有序的方向健康發展。但是,由于知識分享系統從環境輸入的負熵流小于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使知識分享水平較差,結果可供吸收利用的知識有限,難以產生更有價值的創新知識,長期下去人們的知識吸收能力也會下降,導致知識吸收過程的熵增提高。當知識吸收的效果不能抵消知識分享的正熵時,知識轉移系統從環境輸入的負熵流逐漸小于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知識轉移系統難以保持有序狀態,知識轉移效率下降,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減弱。③|dSKT|=|dSKA|所以△Q(S)=0,即:知識吸收的效果正好抵消了知識分享產生的正熵。也就是說,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從環境輸入的負熵流正好等于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即系統從外界輸入的負熵正好抵消內部產生的熵增。這表明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正處于某種特殊的平衡狀態,即知識轉移活動維持在一個穩定狀態。但是這種平衡狀態極易被打破,當知識吸收子系統輸入的負熵流減少或熵增增加,導致dSKA﹥0,或者知識分享子系統輸入的負熵流減少或熵增增加,導致|dSKT|>|dSKA|最終△Q(S)>0。一旦外部環境輸入的負熵流不能有效抵消系統內部產生的熵增,知識轉移活動效率就會下降,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就會走向無序,協同創新組織整體協同創新能力也會明顯下降。因此,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也要積極采取措施增加外部的負熵流,減少知識分享子系統和知識吸收子系統內部的熵增,使系統向有序方向發展。
5結語
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不斷向外輸出知識資源,又從外部環境輸入大量負熵流(知識、信息、資金、物質和能量),當輸入的負熵流足以抵消系統內部不斷產生的熵增時,知識轉移的效果是最好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處于一種穩定、有序、高效狀態,系統更有利于實現其最終目標,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帶動區域經濟乃至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可見,在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活動中,減少熵增并增加負熵流是保證知識轉移高效進行的有力武器。因此,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可以通過完全開放和自我改造,減少和消除各類不利于知識轉移的因素,即減少熵增。同時盡可能多的保障外界輸入負熵流,盡管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自身不能控制外部環境,但是可以采取一定措施影響外部環境,通過不斷地增加負熵的流入,使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轉移系統整體實現負熵值,最終保持協同創新團隊穩定、有序發展。
作者:劉春艷 王偉 單位:黑龍江大學 信息管理學院 吉林大學 管理學院 吉林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