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廣西北部灣區域,有這樣一個民族,他們依海而居,善良淳樸,能歌善舞,富有濃郁的海洋文化氣息,這個族群便是廣西獨有的少數民族———京族。京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自遷徙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江平鎮巫頭島、山心島、氵萬尾島(現今被稱為“京族三島”)至今,受漢族多元文化的影響,其民族文化便一直在秉承與借鑒中發展,以形成較為完整的傳承、發展機制,在此過程中,以民族為共同體,其內部成員在汲取與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時,便彰顯出民族文化習得與傳播的過程,這個過程傳播中介者可以指個人,也可指家庭或族群,需依附于特定的載體發揮其作用,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等,以民族音樂學的視角概而言之,即一種傳承場域,例如京族哈亭、文化廣場、民族節慶等。傳承場域作為一種傳播載體,它的形成涵蓋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等交互性的選擇。眾所周知,人是一切創造性、再生性物體的主宰者,民族文化的產生自然也不例外,這就突顯了尋覓族群文化本源的重要性。追溯歷史,了解京族源流的發展脈絡,筆者認識到,京族作為中國與越南的同源民族,曾多次涉海遷徙至中國,其中三次遷徙流傳較廣。其一,據氵萬尾哈亭舊祭文記載“洪順三年,貫在涂山,飄流福安,立居鄉邑”,據《京族史歌》②記載“年號洪順三年間,先祖漂流到福安”,都講述京族在洪順三年(越南年號,公元1511年)從越南涂山(今越南海防市附近)遷徙福安(今氵萬尾)、巫頭、山心地區,距今已有500余年,以蘇、阮、黃氏居多;其二,據《京族海洋文化》記載,紅坎村與潭吉村的祖先由越南先安、永安等地流浪至北部灣畔,并在兩地駐留生存,大約于1610年前遷居此地,距今已有400余年,其中紅坎村有阮、潘、范、劉、吳、陳、李等姓,潭吉村阮、裴、黎、陳、曾等姓,距今已繁衍了八代;其三,據京族文化持有者蘇維芳老師口述,恒望、米漏、竹山的京族祖先由越南清化、建安、涂山等地先遷徙到江平班埃村,因不適,又遷徙至此地,距今已有170年的歷史,有黎、阮、陶、裴、陳等姓氏。
三支遷徙路線,因遷徙時間、遷出、遷入地及族群的不同,在傳承場域的發展過程中,各地的文化積淀難免迥異。就海洋文化而言,遷徙于氵萬尾、山心、巫頭的一支,其哈亭、吃亭等文化傳承場域的建立,以及京族字喃、民歌、獨弦琴的承襲與發展,較好的保留了京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此外在宗教信仰方面,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呈現佛道共濟的局面(祭祀儀式上經文道佛相雜,京族法師多重信仰,即信奉諸神又信奉他們的祖先),由此形成了京族三島民族文化的格局特色。后遷入的兩支群體較于早期族人則不同,紅坎、潭吉兩地在文化藝術上如同氵萬尾、山心、巫頭等地建哈亭、過哈節、唱哈歌,但信仰方面有所不同,如紅坎村將100多棵大松樹當作神靈來祭祀;潭吉有屬于自己的城隍廟,供奉城隍公公;恒望、米漏、竹山更有特點,因遷入之前受原來越南當時法國殖民時期思想的影響,只信奉天主教,不辦祭祀活動,不信奉他神,只誦天主教經文。以上三次遷入族群文化的不同表現,足以證明傳承主體———人的重要性。縱觀各遷入群體發展現狀,各島目前大體上繼承了早遷于此的先祖們世襲相傳的文化,同時在發展中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不斷的吸收、交融、發展。鑒于氵萬尾島京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更具有本源性特色,是局內外學者研究京族音樂文化的重要聚集地,同時該地域具蘊含著豐富的音樂文化及多樣的傳承途徑,由此在本文中,筆者將氵萬尾京族作為主體對象(以下簡稱京族),以研究其音樂文化的傳承模式。
一、京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場域
場域理論起源于19世紀中葉,最早于1975年由法國學者皮埃爾•布迪厄在其著作《科學場域的特殊性》提出,他認為:“整個社會空間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場域,每一個獨立的場域都是由社會成員按照特定的邏輯要求共同創設而成的,是個體參與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具有作用生成和停止的邊界。”從皮埃爾•布迪厄場域理論中可以看出,場域是由社會成員依據具體的邏輯關系而形成的統一體,其形成受人、民族、自然、文化等屬性的影響,而賦予場域不同的功能(如:傳承場域),并以不同邊界形式出現,這種形式可虛(如家庭式、歌唱式)可實(如節日式),在少數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不同的傳承場域以不同的方式演繹著它的功能性和社會意義。在京族,其較為重要的傳承場域當屬儀式空間———哈亭與節慶———哈節,其共同為京族音樂文化的發掘、傳承、創新提供了保障,促進了京族音樂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過程。
(一)傳承的儀式空間———哈亭哈亭作為我國京族最富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筑物,據相關資料記述,源于京語語義“哈”意為“歌”,“哈亭”又稱之為“歌亭”,其建立于十八世紀末,距今已有200余年歷史。哈亭作為京族文化的傳承實體,受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的影響,哈亭早期構建主要以稻草、木質材料為主;至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石質材料構架的元素;時至今日,伴隨著哈亭在民俗活動、宗教信仰及旅游展覽重要性的體現,其材料使用、設施構建及占用面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外觀布局來看,紅黃相間的哈亭,亭頂呈“八”字形,四周“龍”型飛檐,正中布“雙龍戲珠”木塑,亭前門口處有木柱支撐的擴展平臺,門框上方掛有“哈亭”的匾牌字樣,兩側寫有關于哈亭建造的情況及每年哈節舉辦的內容流程。內部構建方面,主要由神廳、左右偏廳及過道布局而成,整體呈“品”字形。神廳主要為哈節祭祀的主場所,內含一主壇,從左到右依次陳列著高山大王、點雀大王、鎮海大王、廣澤大王、興道大王的神靈神像,主壇后背靠畫有雙龍拱日圖案的墻壁,墻壁上寫有“五勝威靈”的字樣,與神像相映襯,主壇前有一張用于祭祀的供桌,供桌前設有用紅布書寫的民族英雄杜光輝的牌位。左右偏廳主要為哈節鄉飲互動與“坐蒙”的場所,四周墻壁懸掛有京族紀實的資料,內容用喃字或漢字書寫,多與哈節相關;此外偏廳其間立有20根柱子,柱子分為圓形柱與方形柱,圓形柱鑲嵌于左右偏廳的墻體之中,方形柱整體立于左右偏廳的內部,兩種柱體裸露部分都有用喃字記載的楹聯,楹聯內容豐富,由京族的前輩撰寫并流傳下來。從哈亭外觀布局及內部構造的呈現,可體現出京族文化所蘊含的意義,其作用主要為適應宗教及當地的生活習性而建立,是集京族神廟與祭祀于一體的活動場所。在京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哈亭在賦予傳統神圣色彩的同時,京族的音樂文化也與之相得益彰,就參與的普遍性、時效性、統一性而言,京族人民已將哈亭視為他們心靈的歸依、思想的殿堂,凸顯出哈亭作為京族音樂文化實體傳承場域的意義所在。
(二)傳承的節慶場域———哈節哈節作為京族最具特色的民族節日,又名“唱哈節”,哈節作為京族祭祀與文娛于一體的節日,由祀神、祭祖、文娛、鄉飲四個主要環節組成,各個環節與之相伴的便是“哈歌”。“哈歌”作為“哈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唱哈主要包括“敬神祖、慶豐收、求平安、傳文化”等內容,其內容的呈現,涵蓋京族的宗教信仰、民俗風情、社會歷史、文化藝術等多層面,意在體現京族人民對信仰的崇拜,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哈節作為京族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自1985年恢復以來,哈節伴隨著京族的時代性發展的步伐,已經與京族相伴30個年頭,因此,“哈節”作為傳承場域,最能直觀體現出京族文化的時代風貌與文化精髓,是時效性京族文化呈現的重要窗口。1.“哈歌”的活態傳承哈節中“哈歌”的內容包羅萬象,形式較為規范,為哈節或哈亭及其它廟宇中既定演唱的曲目。自哈節恢復以來,“哈歌”緊隨京族時代性的發展步伐,不斷地創新發展,形成一種京族文化活態傳承的方式,縱觀近幾年京族哈節中的“哈歌”態勢,其活態傳承概況如下。表演時通常由3-7名哈妹身著民族服飾,手揮兩條竹片邊敲邊用京語唱哈,唱哈相互交替反復,每次持續15分鐘左右,過程中哈妹言雅舉止,演唱的哈歌必須有固定的詞與調,有歌書等實際記載,題材主要歌頌神圣、先祖的豐功偉績的史歌、敬神歌,這兩種哈歌的題材都較為嚴肅,用詞講究,注重押韻,其中“京族史歌”主要歌頌京族源流的歷史,傳揚出較多的人文色彩,唱哈的內容較為貼合實際,并流傳至今,擁有較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例如京族史歌《京族統領蘇光清》,京族人民為感激蘇光清組織京民抗擊侵略,而尊奉其為民族英雄,時至今日,他一直被傳揚歌頌;“敬神歌”在哈節各項儀式中尤為重要,敬神歌的歌譜又稱為祝詞,內容主要歌頌神靈的恩德,請求賜福消災,保佑全村安平,物產豐美,來表達對神靈及祖先的敬奉之心,也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寄托之情,例如哈節祝詞《人人來拜神》《美景顯現全村莊》等。由此可見,“哈歌”與京族文化相輔相成,其所表達的形式、意蘊乃至信仰,體現了“哈歌”在京族文化傳承場域“哈節”中的重要性。2.京族本源性的文化傳承(1)“歌性”民族的顯現據京族歷史紀實,京族是一個以歌傳情、以歌會意、以歌交流的民族,他們出海捕魚要唱歌,節日慶典要唱歌,婚喪嫁娶要唱歌等,許多風俗習慣都與唱歌聯系在一起,幾乎是無人不會歌,無事不唱歌的生活狀態,唱歌已經成為京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方式。據資料統計,京族民歌題材豐富,類型多樣,僅歌調即達30余種,每一種歌調都有內涵不同的意義。就歌的類型而言《京族民歌選》一書按內容將京族民歌歸為引歌、唱哈詞、禮俗歌、海歌、兒歌、苦歌、情歌、敘事長歌、新歌九類,在《京族白話情歌對唱》一文中又將京族情歌分為初逢歌、請問歌、勾妹歌、思情歌、戀情歌、打魚歌、買花歌、爭辯歌、訴難歌等15類,可見京族民歌的多樣性、普遍性所在,也正是這種態勢,形成了京族本源性文化標志之一。縱然在歷史前進的步伐中,京族受多元文化的影響,京族唱歌的態勢已經失去原先的普遍性,但作為其本源文化的縮影,在哈節這個傳承場域之中,無論就唱哈內容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性還是參與唱哈人員的普遍性而言,都能顯現出京族哈歌的重要性,管窺前瞻,以此延伸,京族本源性唱歌的文化習俗得以傳承發展。(2)自然生態的頌贊京族作為我國唯一的海洋少數民族,早期漂泊不定,依海而居,后遷徙至陸地,開墾荒地,形成農耕與海洋雙重的生活習性,但受技術、生產力條件的限制,京族早期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在這種生存環境之中,京族在各種自然災害的束縛下,不得以賦予自然靈性所在,向自然祈求,屈服,以維持京族人民的生活。正是京族在經歷了這樣的生活,在與自然融洽的過程中,對自然必然產生一種親和力與贊美之情。在傳承場域哈節之中,歌頌自然的哈歌也比比皆是,例如京族的主題歌《京島是我的故鄉》中描述“安莨是我的故鄉,柿枝飄拂柿子香;屋前又有一桃園,哥愛美景入享樂;屋后又有橄欖園,若哥愛景情不忘”等,內容中都抒發了對自然美景的真摯贊揚,同時此歌作為京族哈節的主題曲,可見其內容的重要性,由此京族傳承場域哈節,也突出了京族歌頌自然的本源性特征。(3)宗教信仰的延續京族的源流發展,洋溢著眾多的神話故事與人物傳說,神話故事有鎮海大王鏟除蜈蚣精造福京民說,有歌仙教習歌唱誕生京歌說等,人物傳說有守衛邊疆京族英雄杜光輝,保家衛國英雄蘇光清等,從某一角度來講,種種傳說故事的流傳,必定有其意義和價值所在,其可能是真實的物質存在,也可能是一種精神信仰的寄托。總之,傳說的流傳已經融入京族文化習俗之中,并以一種固定形式,對京族文化意識及宗教信仰產生長久的影響。例如:京族祖先為感激鎮海大王鏟除蜈蚣精,而尊奉其為護島神,時至今日,一直供奉于哈亭之中,此外如同鎮海大王一般都有著屬于它們的傳說故事,高山大王、廣澤大王等信仰神亦是如此,可見京族人民自始便對神靈及祖先懷有崇高的敬仰之心。由此,虔誠的敬奉神靈以求得民族豐收、平安、幸福的信仰,也體現其民族本源性的特征。回歸傳承場域哈節之中,哈歌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多以歌頌贊揚神靈為多,以求得精神寄托,例如:京族哈節唱詞“驅風撥云觀星辰”、“吾鄉民求年富貴”、“向神求財又求子”等內容,都體現出哈歌中對神靈的寄托與崇拜之心,至此為據,哈亭作為承載哈節的場所,其內部所供奉的諸神靈,恰于哈歌所唱的內容相對應,由此,傳承場域哈節便凸顯出京族的另一本源性特征———宗教信仰的延續。
(三)傳承的群聚互動———歌堂京族作為一個喜歌愛歌的民族,也有屬于自己的歌會,并以“歌堂”為載體。歌會雖有別于“田野式”等生態場所為承載的歌圩,但在京族局內人來看,歌堂內對歌的呈現,便為他們群聚對歌的民間集體活動。在氵萬尾京族,歌堂與哈亭雖相鄰,功能卻有所不同。哈亭內僅可傳唱哈歌,而其它各類的民歌在歌堂內則是可以廣為傳唱的。歌圩作為京族民歌傳唱的表現形式,每月逢十之日于歌堂內舉行,恰逢節日時則會連續2-3天的對歌活動,愛好唱歌的人(以老人與哈妹居多)歡聚歌堂,唱禮俗歌、情歌、敘事長歌等,以歌傳情,以歌會友,歌頌生活,歌頌未來。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每月30號越南的歌手代表會參與到歌圩交流之中,與氵萬尾京族一樣,傳唱屬于他們的民歌。同時,因民族語言相近,中越歌手在交流中你來我往的對歌歡唱,為歌會增添了一份多彩的音韻。歌堂作為京族民歌日常的承載場所,在這一特定的文化傳承場之中,使京族音樂文化得以充分展現、交流與傳播,呈現出歌堂作為京族音樂文化傳承場域的重要性。傳承場域作為京族音樂文化藝術內部傳承的載體,雖存在形式與傳播內容不一,但作用如同,都促進了京族音樂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并進一步發掘了京族的文化本源與功能屬性,在多元化社會的發展語境中,使京族的傳統文化賦有時代性,突顯出哈亭與歌堂兩個傳承場域的重要性。
二、京族傳統音樂的傳承人現狀
京族的音樂文化作為一種活態的、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產生與發展依賴于傳承人的行為。在京族,喃字(歌譜)、獨弦琴、京族民歌與哈歌作為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出現相對應的傳承主體———京族喃字傳承研究者蘇維芳與獨弦琴傳承人蘇春發,通過他們自身的努力,塑造出豐碩的音樂文化的成果。
(一)字喃研究人———蘇維芳作為京族字喃研究中心的主任,蘇維芳從2002年退休至今一直致力于京族喃字的研究與保護,參與京族喃字挖掘、傳承、研究、保護、流傳、交流等六項中心任務的實施開展工作,曾多次參與中越京族文化的民間交流,組織參與京族哈節的節慶活動,采訪京族喃字與民歌的文化持有者與有效知情人,獲取了豐富的田野一手資料,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出豐碩的成果。1.人物素描參與收集喃字資料的人員共有7位老人,他們分別是:氵萬尾島的阮進余、杜福朝、蘇維紹(健在)、蘇錫章,山心島的阮繼儒、劉振添(健在),巫頭島的何崇熙,至2015年6月尚健在2位。民歌搜集始初采訪80多位歌手,一人多則采訪20次,少者幾次,共采集2500余首民歌,原有被采訪的歌手尚健在的不足一半,其中會唱哈歌的主要為以下八位年長的哈妹,分別為氵萬尾島的杜福英、武瑞珍、黃玉英,山心島的劉楊歡、梁容英,巫頭島的裴永英、吳全秀、裴成娟,而目前僅有4位可以唱哈。蘇維芳通過采集工作獲取了豐碩的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整合資源,賦予了京族字喃普遍性、文學性、多樣性的特性,并在長期實踐中查缺補漏,訂正相關學者的錯誤之處,例如:京族無文字(喃字);京族最早居住于巫頭(無文字記載,當時從海上上島必須先經過氵萬尾);另在發表的著作方面,蘇維芳已參與出版10本文獻書籍,它們分別是2007年9月由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保護叢書出版的《京族喃字詩歌集》;2009年1月由中國百科全書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京族卷)》;2010年12月由香港科技大學出版的《京族哈節文獻匯編》;2011年7月由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京族哈節》;2014年6月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京族海洋文化》《魅力京島》《京族傳統敘事歌集》《京族史歌》《京族哈節唱詞》《京族社會歷史銘刻文書文獻匯編》。另《京族喃字大辭典》《京族傳統民歌(一)(二)(三)(四)篇》《京族百年實錄》待出版。結合文獻書籍精要的內容,筆者對部分書籍內容進行陳述。2.喃字簡述(1)喃字的發展演變喃字起源于越南,據《宋子珍》喃字本記載,南國(今越南)五代十國時代便已使用喃字,它是一種效仿漢字而產生的方塊象聲文字,也可稱為是派生漢字。在越南,受葡萄牙殖民統治及法國傳教士的影響,1945年8月改為拉丁文,不再延用喃字,在中國京族則一直延續著喃字的使用,并喃字繁體字簡化為簡體字,形成了屬于中國京族特有的文字代表。(2)喃字的構成與數量依據喃字效仿漢字而創造,喃字構造的方法主要分為四種:其一,象聲法,左邊表音,右邊表義,例如喃字“五”由一個“南”與“五”字左右組成,“三”由一個“巴”與“三”字左右組成;“通”由一個“木”與“通”組成;假借法,字體的模仿,例如喃字“梗”意為“桃”,“寬”意為“從”,“固”意為“有”;會意法,字意的分析并描述出來,例如喃字“天”由“天”與“上”上下構成;借漢字法,字形字義同漢字用法,如“竹”“木”“容”。據統計,喃字有7000多個讀音,12000多個字,讀音方面三分之二采用借漢字法,讀音同漢字,另三分之一為喃字讀音,同漢語一樣,喃字每個讀音都包含多個不同的喃字,多者則包含10多個字,例如:糖、塘、唐、堂、搪等字,喃字均為同一讀音,同時喃字多為一語雙關之意。(3)研究成果京族古籍分類:目前分為書籍類、文書類、講唱類、銘刻類四種。其中書籍類主要包括宗教經書和敘事歌書兩類,宗教經書已搜集“騎白馬”、“彌陀經”等70多本100多個科目。敘事歌有“宋珍歌”、“金云翹傳”等10本25個故事。通過這些書籍的搜集,便于加深對京族宗教文化與京語文學方面的理解和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文書類主要以“京族哈節祭文與相關文獻”為例,包含有氵萬尾、巫頭、山心、紅坎四地的祭文,祭文中多含有族譜、田契等相關信息,便于了解京族文化風俗。講唱類早起多以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經相關研究人員搜集整理,目前已有“京族史歌”、“京族哈節唱詞”、“京族字喃傳統民歌集”幾部分,其中依據民歌內容,又詳細劃分為“禮俗歌、海歌、文化文藝歌、家庭情感歌、情歌、勞動歌、道德教育歌、兒童歌謠”等八大部分,共有2450首民歌,歌的內容中呈現京族無處不歌的現象,體現出京族是一個“歌海”民族的特性。銘刻類以巫頭靈光寺銅鐘與氵萬尾哈亭內的對聯為例,其中哈亭中明代1530年手寫的對聯內容為“風云一遍白藤江上接威靈,社稷兩回青史邊中垂火烈”,橫批“上等英靈”;另一幅1888年蘇光清書寫的“古在南邦成原例山河之永固,今朝北國敬嚴存社稷之遺風”,橫批“圣躬萬歲”。對聯內容對了解京族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喃字的概述,我們可以了解京族喃字與漢字更為細致的關系,了解喃字發展、演變的過程,從而透析出京族社會文化、經濟等發展概況。3.喃字文獻在2009年1月出版的《京族古籍書目提要》書籍里,蘇維芳主要就古籍書寫的文字及宗教信仰情況做了詳細介紹,其中京族敘事歌全由喃字編寫,宗教經書種則出現兩種形式,一種為喃字形式,約占三分之一,其余為漢字形式,京族人士又稱為儒字;在宗教信仰方面,京族信仰涵蓋道教、佛教、東正教等多個宗教類別,其中道教居多,但不純粹,往往為道教、佛教兼濟,即受多元文化的影響,法事中,道教、佛教共濟,例如廟會中既有觀音菩薩又有水晶公主、柳杏公主的設立,同時喃字形式的道教經書與漢字形式的佛教經書共同顯現。在2014年6月出版的《京族史歌》,蘇維芳據相關史料記載證實,我國京族同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為同源民族,習俗相近,語言相同,例如在氵萬尾哈亭舊祭文中“洪順三年,貫在涂山,漂流福安,立居鄉邑”有據清朝光緒1875年氵萬尾島鄉約中記載“承先祖父,洪順三年,貫在涂山,漂流福貮安,立居鄉邑,壹舍村,各有亭祀”其中洪順三年越南后黎封建王朝建立的年號,即1511年,由此推斷,京族最早來中國已有500年歷史。京族富有濃郁的愛國精神,較為推崇民族英雄,在反帝反封建,反各種強盜、官僚主義當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其中,蘇光清作為京族統領,團結帶領鄉民反擊鴉片輸入,抗擊黑旗軍,為保鄉保國做出突出貢獻,深得京族人民的愛戴。京族哈節作為突顯京族民族意識及文化個性的表達,其散時展的氣息,應和時代的脈搏,在京族文化傳承層面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同時,京族哈亭也作為京族宗教信仰的象征和標志,一方面映射出京族道佛共濟的現象,另一方面其內部供奉“鎮海大王、高山大王、廣澤大王、點雀大王、興道大王”五位圣神,同時還供奉最早遷徙京族的12個家先,以及各年代先后加入先祖先輩的三種神:有功者、買厚者、圣神需要者,這種既供神又供祖正是京族長期文化積淀的特色之處。京族人民繼續祖先征服自然,戰勝邪惡,表達對建設美好家園、美好生活的追求,體現出京族人民勤勞善良、懲惡從正的優良傳統美德。
(二)獨弦琴傳承人———蘇春發現任京族哈亭亭長蘇春發,自五歲習琴至今,已堅守55余年載,“一弦捋春秋”作為獨弦琴資質較深的演奏者。2008年農歷六月初十(即哈節第一天),蘇春發被指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弦琴文化藝術的傳承人,時至今日,蘇春發在教習獨弦琴的道路上,受其叔叔蘇善輝、老師阮世和第一代獨弦琴演奏者的影響,將獨弦琴演奏藝術扎根于京族文化寶庫中的同時,把它推向舞臺、推向世界,在傳承與弘揚京族文化藝術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琴緣經歷蘇春發1955年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因家境清貧,五歲變隨從叔叔蘇善輝放牛,由此便拉開了其習琴的帷幕,但好景不長,蘇善輝在其7歲時過世,蘇春發便處于自學狀態。至11歲時,拜師于島上僅存的兩位獨弦琴大師———阮世和、阮其寧,在兩位老師的細心教導下,蘇春發經過長期的學習,不僅掌握了習琴制琴的技巧,還汲取了一些文化理念,認識到獨弦琴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傳承下去的重要性。之后,自1985年哈節恢復舉辦,獨弦琴作為京族民歌重要的伴奏樂器,蘇春發開始投入到獨弦琴的傳承與弘揚中來。在傳承層面,主要以教習為主,蘇春發以自己的家為教習地點,至2015年己教習200余名學生,其中不乏有得意門生,多次在比賽中得獎。如蘇春發的女兒蘇小燕、學生武洪羽、孫女蘇珊珊等。在弘揚中,主要以主持外出表演、比賽為主,自1996年蘇春發將獨弦琴推上上海旅游節至今,先后又多次在國內的大舞臺出現,例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春節聯歡晚會和2011年赴臺灣演奏等。此外,蘇春發通過對獨弦琴構造的了解,制造出多架獨弦琴的同時,將無線電應用技術融入獨弦琴的改良之中,形成一種可操控聲響大小的新式獨弦琴。蘇春發以自身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對京族獨弦琴藝術的傳承與弘揚,在教習的道路上,譜寫出他對京族藝術文化的真摯之情。2.傳承意義(1)傳承隊伍的構建京族藝術文化源于民間,由京族歷代居民所創造,其興盛或消亡,傳承人的角色至關重要。蘇春發自2000年便投入獨弦琴的傳承教習中,京族學校與自家客廳作為兩大教習場所,先后培養過200余名學生,充實了獨弦琴傳承群體的后生力量,為傳承隊伍的建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此外,為進一步促進獨弦琴等京族文化藝術的發展與傳揚,其以新的視角與構思于2012年正式成立“東興市京族獨弦天籟藝術團”,至2015年表演成員已達40余人,已婚女性居多,年齡多集中在30—40歲,承擔起了對京族文化藝術對外交流演出的工作。(2)“活態”傳承的實效活態傳承,一種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流傳的動態傳承方式。就民族音樂學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視角而言,歷時性中,非物質文化扎根于民間,與民眾生活相結合,以多樣性、生產性的方式去促進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共時性中則立足于橫向發展,將非物質文化走出家門,傳揚于其它地域。京族獨弦琴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保護對象,蘇春發突破以往單一的傳承模式,結合活態傳承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特征,通過教習學生、琴譜指法記載、獨弦琴制作、哈節獨弦琴演奏、建立“天籟獨弦藝術團”等多種舉措,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民族樂器的比賽,組織獨弦天籟藝術團參加國內外的演出與交流。如今,獨弦琴作為我國京族的代表性樂器,已被眾多了解京族的人士所熟知,這自然要歸功于活態傳承的傳播特性,當然更要認識到蘇春發對獨弦琴文化傳承的執著與追求。
三、中越歌手的民間往來
京族作為中越跨境的同源民族,在風俗習慣、社會文化及語言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哈節”同作為兩地重要的民族節日(越南萬柱于每年農歷的六月初一舉行,氵萬尾則為每年農歷的六月初九開展),為中越民間歌手往來搭建了交流的橋梁,同時,自2014年友誼村的建立始,中越民族歌手交往更為緊密。民歌作為承傳文化的載體,在長期的交往中,歌手以歌會意,傳遞文化訊息,形成了互動性、時效性、長久性的功能效應。
(一)交流概況據蘇維芳老師介紹,早在中越關系破冰之前,每逢哈節,京族三島就一直保持著與越南萬柱島相互邀請歌手進行交流的民間文化往來。早期氵萬尾哈節時無唱哈京民,正是越南萬柱的哈哥哈妹前來交流,才使氵萬尾京族產生了唱哈之人。隨著1991年中越關系友好化的實施,以及經濟、交通的日益發展,中越京族的交往不僅局限于哈節之中,更多的節慶活動也逐漸納入日常交往,其中還不乏有旅游團之間的項目。據蘇春發及蘇維芳老師介紹,自中越關系友好化至2014年,中越兩國的京族歌手每年常規交流3-4次,從2002年至今,氵萬尾共接待100多個越南團。2014年越南長尾區(村)與氵萬尾結為友誼村,交流次數更為緊密,氵萬尾每月30號組織的歌圩,越南代表隊都會派人前來交流。在中越各項交流活動中,除哈節在哈亭之內必須唱祭祀歌、史歌一類的哈歌外,其它交流場合則隨歌手興致,情歌、海歌、敘事歌等京族民歌均可歌唱,正是這種歌手間的友好交往,搭建了中越邊境的友誼橋梁,對中越之間傳統藝術文化的交流及后續影響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二)功能效用1.互動性所謂互動性,既兩個對象之間通過特殊的媒介而產生的一種往返活動,這個活動過程無論誰為信息的傳播源,最終受影響是雙向的過程,既兩者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影響。在中越京族歌手的交流活動中,有交流必然產生互動,有互動必然產生一種“共識”效應。中越兩國的京族音樂文化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民歌與哈歌內容中都包含大量的傳統文化藝術,從歌中都描繪出兩國京族的社會形態、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等風貌,如氵萬尾京族敘事歌《石生故事》《水晶公主》《柳杏公主》等都以氵萬尾京族長久流傳的民間故事為題材。此外還有禮俗歌、情歌、海歌等民歌,都顯現出中國京族的文化概貌,在交流互動中,無論就哈節還是歌圩的日常開展,兩國京族都在規定時間如期開展,都視其為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兩者在文化上都存在有認同與借鑒的態勢,并在此基礎上,兩國京族的文化達成一種共識效應。2.時效性所謂時效性,即事物在一時間段內屬性的變遷或發展的差異體現。在音樂文化中,時效性多是內容時代性氣息的呈現,創新性表現樣式的發展,總之,立足于民族音樂學科,時效性的呈現如同縱時性發展的規律,對傳統文化而言,是一個繼承推優的視角體現。在中越兩國京族歌手的交流中,歌圩作為重要的交流載體,時效性的功能效用在其內容與形式上得以體現。在內容上,得益于歌圩自由的交流模式,給歌手帶來即興性的創作空間,創作的同時與社會文化發展動態相結合。如情歌的對唱出現喜聞樂見的話語,敘事歌中出現國家的利民政策等。在形式上,則以較為正規的藝術團代替原先自發的個體組織。如氵萬尾京族獨弦天籟藝術團的建立,使交流活動變得更為專業、全面、系統。3.長久性所謂長久性,即較長的時間段內,某一事物或現象按照一定的程序保持其特性,并能將這種特性保留延續下來。在中越兩國京族歌手的交流活動中,其長久性的功能效應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就延續的長久性而言,這種交流活動從中越關系友好化前便一直在進行,至今歌手交流活動未曾中斷,一直處于傳揚交流的過程中;其次,傳統文化根基傳承的長久性,京族是一個愛歌喜歌的民族,在傳統文化傳承上,歌作為一種靈活的傳承載體,為京族的傳統文化傳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歌手交流活動中,以歌傳情、以歌交友、以歌會意,以歌的形式在潛移默化過程中被人所了解,賦予了京族文化傳承長久性的特性;最后,文化作為一種交流方式,是一種媒介,在中越兩國京族的歌手交流中,為中越兩國的文化交流搭建起了橋梁,促進了中國與越南兩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因此,兩國民族之間交流活動的意義是持續性的。立足京族,審視其發展現狀,不難發現,伴隨著中越邊境交往的日益密切,中越兩國民族在本著具有同源性民族的歷史關系文化遺留共性的基礎上,達成一定的交流范式,并進一步產生一些功能效用,以維系著兩國京族的良好聯系。
四、京族音樂文化產業的構建
在多元化社會的今天,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產業圈的構建,有利于其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縱然,我國現階段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如:文化破壞嚴重、傳承人才匱乏、發展資金不足等,致使音樂文化產業發展受到阻礙。但值得欣喜的是,在浩瀚的民族音樂海洋中,仍蘊藏著大量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結合當今人民對精神產品的追求,促使音樂文化產業的消費及結構調整,這對我國民族音樂的推廣與傳承帶來了機遇,從而帶動我國各民族內部音樂文化產業圈的構建。京族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海洋文化元素是其獨有的特色,在海洋文化的長期滋養下,京族人民創造出豐富的民族音樂,每種音樂都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有其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同時,作為跨境的同源民族,與越南廣寧省芒街隔海相望,憑借區域及語言等方面的優勢,邊境交流推動了我國京族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同時也激發了京族人民傳承本族傳統文化的意識。如今,在京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及外界環境的幫助下,為促進京族音樂文化的活態傳承,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京族人民從2002年始,以收集、研究、傳承、保護、交流、流傳六大戰略目標為核心,目前已形成多種開展方式,構成了京族文化產業圈的發展模式,并在發展過程中趨向于成熟。
(一)哈節旅游品牌的打造哈節作為集京族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文化藝術于一身的節日,凝聚著大量的京族文化藝術,是了解京族文化藝術的有效途徑,也是京族文化藝術“走出去”的重要平臺。哈節的旅游開發要從2006年談起,2006年哈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推動京族文化藝術的發展,東興市政府連續五年參與到京族哈節的籌辦之中,哈節活動開展聲勢浩大,極大的吸引了國內外游客,從而使哈節成為京族的標志性代表節日,形成京族文化宣傳的品牌。哈節品牌的打造作為京族文化產業圈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府主導參與、媒體報道宣傳方面極大地推動了京族民俗文化的傳播。
(二)京族文化藝術團的組建2009年,在蘇春發老師的組織下成立了“東興市京族人家獨弦天籟藝術團”,并于2012年正式注冊。藝術團現今有41人,氵萬尾分團約20人,巫頭11人,山心10人,女性34人,男的7人,其中巫頭全為女性,山心2男,氵萬尾5男;年齡多集中在30-40歲,其中年齡較大的有老哈妹黃英老師60歲,蘇春發老師60歲,年齡較小的是蘇春發7歲與10歲的孫女。藝術團多以京族最具特色的音樂文化作為表演內容,近幾年來,已逐漸成為中越文化交流的名片,并多次參與到國內外的演出,逐步成為了京族文化產業圈的構建要素。
(三)民間音樂數據庫的建設數據庫作為一種信息管理的新模式,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利用網絡發展的優勢,能有效地將音樂等表演轉化為一種數字化資源,然后利用其特性將信息資源進行保存與傳播。當今,網絡傳播速度之快,覆蓋面積之廣,形成了最為便捷的虛擬傳播平臺,它傳播的效用價值已廣為人知,正是這種趨勢,京族音樂文化研究者已意識到網絡傳播的重要性,可以為京族音樂傳播提供新的平臺,計劃建立京族音樂文化數據庫。目前已采集了大量的數據資料,例如蘇維芳老師等人撰寫的10本書、海珍老師錄制獨弦琴《海韻魅影》專輯以及采集歌手原生態的民歌音頻資料等,都為數據庫的建立做好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四)京族文化風情園的建立隨著氵萬尾金灘旅游業的日益興盛、人流量的增多,京族人士發現,在非節日期間,游客前往旅游僅是游玩,看不到京族文化的身影,為改變此現狀,將京族傳統文化與旅游業相融合,打造京族文化與京族海洋立體化、連鎖式旅游特色,京族人民通過政府的支持,尋求投資,成立“東興市京族文化風情園”公司,至2015年6月公司在建,于三個月左右投入運行,運行過程中與東興市京族人家獨弦天籟藝術團相結合,真正將京族文化與旅游結合起來,推動京族文化產業圈的發展。
五、結語
民族民間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多元化社會語境的影響下,京族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呈現著各民族間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通過文化圈多層次的構建,京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樹立民族文化自覺性,鞏固民族凝聚力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京族音樂文化藝術的區域空間中,受多元化社會語境的影響,為使京族傳統的文化藝術富于時代性,又不失其本質,京族形成了傳承場域、文化產業圈等局內與局外多向發展的傳承模式,構建出良好的傳承之路。雖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號召下,當地政府及外界媒體參與其中,京族音樂文化藝術被推到保護傳承的前沿,但傳承內容多停留在表象層面,甚至出現為打造京族文化品牌而偏離京族傳統文化的現象。相信京族在音樂文化傳承構建的過程中,會不斷地查缺補漏、攻克難關,創新性的構建出更為系統全面的傳承之路。
作者:賈恒存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