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兒歌與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的聯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兒歌以其淺顯明快的語言、單純趣味的主題、富有詩歌美和音律美的節奏深受嬰幼兒的喜愛,成為學前兒童教育的重要形式。為了進一步利用兒歌激發嬰幼兒語言學習興趣,奠定語言學習基礎,提高語言交流能力,應注重促進家庭教育的積極影響,提高幼兒園對兒歌的重視程度,加強社會宣傳增強兒歌教育的責任感。
【關鍵詞】兒歌;學前兒童;語言學習;兒歌教學策略
一、引言
語言是人類交流溝通的工具,是人與人信息與情感傳遞的媒介載體,人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學前兒童一般是指0-6歲還未進入正規學校接受教育的嬰幼兒童,這個階段也正是孩子語言接受與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因此對于語言研究學者、嬰幼兒教師及家長來說,如何更好地促進孩子語言學習的主動性、強化語言教學質量與效率是研究和關注的焦點,在這一期內,盡力給孩子營造一種良好的語言學習情境,讓孩子在學習和模仿中潛移默化地掌握語言溝通的技巧。兒歌是最適合嬰幼兒聽賞念唱的短小歌謠,它是嬰幼兒最早接觸、最易接觸的一種文學樣式。兒歌根植于民間文學的土壤,主要通過口耳相授、代代相傳的形式流傳至今。在學前兒童文學的百花園中,兒歌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與嬰幼兒的生活、娛樂、情感、語言、思維密切聯系。在人生的原初階段,文學最早進入兒童生活的方式就是兒歌,兒歌在人的嬰兒時期就開始進入他們的生活,幾乎沒有誰在孩提時代不曾聽過母親或其他長輩吟唱兒歌,不曾自己念唱過兒歌。毫不夸張的說,兒歌是韻語文學中小巧而美麗的貝殼,既在孩子嬰兒階段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又是孩子整個幼兒階段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二、兒歌的定義及特點
1、兒歌的定義
兒歌又稱童謠,它是專門針對嬰幼兒傳唱性的短小歌謠。有學者認為兒歌既具有兒童的年齡特征,又具有民謠的藝術風格,它是為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可吟可唱的簡短詩歌。因此,它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學前兒童,它的語言也必須與學前兒童的心智和情感特點相吻合。
2、兒歌的特點
對嬰幼兒來說,兒歌是主要靠聽覺感知的語言藝術,它以動聽的韻律、淺顯的語言、風趣的內容、口語化的風格、充滿孩童純真的情感和奇妙的想象來表現孩子眼中的現實世界與心中的幻想世界。兒歌的語言無處不跳動著水晶般玲瓏剔透的童心,閃爍著孩子天真活潑的稚拙美,把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表現得趣味盎然、充滿生機。因此,兒歌主要呈現出以下四個方面的語言學特點:(1)語言淺顯、明白易懂。嬰幼兒的生活經驗不多,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對世界的接受和認識也相對簡單。為適應嬰幼兒直覺感知的思維習慣,兒歌總是著力于對人、對事、對景物的具體描寫,常常利用比喻、擬人、夸張的修辭手法來突出它們的色彩、聲音和形態,讓嬰幼兒一聽就明白,方便幼兒接受。
三、兒歌對嬰幼兒語言學習的影響
兒歌是質樸易懂的口頭文學,引導嬰幼兒的語言學習與感知。兒歌簡單易學、富有情趣、充滿詩韻的語言特點使其成為學前文學教育資源最佳的首選。
1、奠定語言學習基礎
嬰幼兒由于知識有限、學習能力相對薄弱,難以接受較復雜文學作品。而兒歌恰恰巧妙地填補了這一空白,它簡單易學、便于傳唱,很有助于嬰幼兒在短期內接受并掌握相應的語言知識。常見的兒歌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句、六句、八句,但看似短小的兒歌卻能給嬰幼兒傳遞簡單的信息,幫助嬰幼兒認識和了解周圍的世界,活化了嬰幼兒的語言系統,對其語言基礎學習有很大的裨益。
2、激發語言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嬰幼兒只有從語言的學習中獲得興趣,那么他們接觸語言、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增強。兒歌音韻美和情感美的有機結合更能激起嬰幼兒對其模仿的興趣,加之絕大多數兒歌都是在孩子們平時的游戲中開展的,將兒歌有機地穿插進游戲中,既能讓小朋友們體會到游戲的樂趣,還能獲得語言能力的提升。
3、提高語言交流能力
兒歌是孩子們在游戲中交流最有力的工具。兒歌使用的詞匯與孩子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孩子在吟唱的同時不知不覺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到一定程度,語言能力的發展自然得到提高,當需要表達時,他們會脫口而出,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兒歌語言淺顯、明快、通俗易懂都是十分有利于兒童傳唱和模仿的,反復吟誦兒歌,既能幫助嬰幼兒很好地把握概念,認識事物,又能培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大大提升的語言的表達能力。
四、兒歌的語言教學策略
嬰幼兒的語言教學是學前文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培養嬰幼兒溝通學習的基礎性課程。對0-6歲的嬰幼兒,語言學習有很強的無意識性和隨意性,只有那些能足夠引起他們興趣的事物才能被他們注意和主動接觸。兒歌作為學前兒童文學百花園中最基礎的文學樣式,在幼兒教育資源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嬰幼兒教育的三方(家庭、幼兒園、社會)應自覺擔負起語言教育的重任,努力為孩子營造健康良好的語言教學環境,進一步促進兒歌對嬰幼兒語言學習的積極影響,發揮兒歌的語言認知作用。
1、促進家庭教育的積極影響家庭是嬰幼兒習得語言的第一場所,最初的兒歌也肯定是從父母的口中傳授出來的。父母的語言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因此提倡家庭對孩子的語言啟蒙從兒歌入手有積極的影響。一方面,父母應以身作則,起好表率,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有意識地搜集兒歌作品,在平時與孩子接觸的時間內有意無意地吟唱出來,加深嬰幼兒的學習印象。對于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根據孩子自身特點,創作一些簡單的兒歌,供孩子模仿學習。
2、提高幼兒園對兒歌的重視程度幼兒園是孩子語言學習的主要陣地,同時也是傳授語言知識的重要場所。首先,幼兒園應該加強系統性的兒歌教育與吟唱,重視兒歌教育對嬰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穿插簡單易懂的兒歌來傳唱,增加園本課程中兒歌教學的比重。其次,幼兒園可以采取豐富多樣的形式來開展兒歌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地與游戲相結合,并輔之其他教學方法,活化教學手段,提升孩子學習兒歌的興趣,讓他們在反復誦讀中將短時記憶轉化為永久記憶,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完成語言能力的培養與積累,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3、加強社會宣傳增強兒歌教育的責任感在嬰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社會的影響力作用依然十分重要,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源動力,社會有責任、有義務為學前兒童創造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出版社應不斷推陳出新,發行那些形象鮮明,匠心獨運,富有童心童趣,充滿正義感的兒歌作品和少兒音像作品,最大限度地發揮兒歌在嬰幼兒語言教學方面的積極作用。
五、結語
總之,兒歌是嬰幼兒心中的歌,它用嬰幼兒的語言唱出孩子們的真情實感,像音樂一樣滿足嬰幼兒吟唱聽賞的需要。兒歌和諧的音律,明快的節奏,如珠落玉盤,清亮悅耳,吸引著嬰幼兒流連忘返地徜徉在兒歌的天國中,盡情地享受兒歌的音樂美,同時它還可以很好地培養嬰幼兒的傾聽習慣,激發嬰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擴充詞匯量,訓練正確發音,從而提高語言表達和溝通的能力。因此,無論是在嬰幼兒教學,還是家庭社會的輔助性教育中都應重視兒歌對嬰幼兒語言學習的重要性,科學合理的培養嬰幼兒基于兒歌的模仿學習,從而構建嬰幼兒良好的語言認知系統。
【參考文獻】
[1]趙煥明.幼兒語言關鍵期的教育[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4.2.
[2]曾志平.傳統兒歌魅力探源[J].成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3.
[3]黃碧.淺談幼兒語言教育[J].重慶師專學報,2000.3.
[4]李瑩,肖育林.學前兒童文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10-39.
[5]陸茜娜.讓兒歌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發揮作用[J].語言研究.2011.12.
[6]黃路明.兒歌與學齡前幼兒語言教育功能[J].廣西大學大學同等學力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馬文博 單位:安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