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漢唐古典舞語言建構方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古代舞蹈教程》的方法論是漢唐古典舞流派和學科體系的核心,能夠有效的激活傳統的舞蹈資源,進行古典舞語言的構建。本文將探討這一方法在傳統審美形式構建和傳統審美形象塑造中的諸多特質。
關鍵詞:孫穎;漢唐古典舞;舞蹈創作;審美;舞蹈語言
漢唐古典舞以濃郁的古典形式美和傳統審美情調著稱。其定名為《中國古代舞蹈教程》(后稱《教程》)的作品語言建構方法作為該流派和學科體系的核心,能夠有效的激活傳統的舞蹈資源,進行古典舞語言的構建,并使“語言—形象”體現出了強烈的傳統風格韻味和審美特質。下面,筆者針對漢唐古典舞《教程》這個獨特的語言建構方法進行分析,以窺其要義。
一、漢唐古典舞的語言建構方法
漢唐古典舞藝術實踐是在歷史唯物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在面對古典舞的創作時,其著重考據、考證,強調古典舞語言和作品必須是有所依憑的研究、復現與創造,強調:“將古典舞做民族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去開發舞蹈文化資源,并從總體文化傳統去認識,解讀古代舞蹈文化的流程,在廣闊豐厚的文化基礎上創建當代的中國古典舞……將躺在書本里的‘舞蹈史’激活,孰幾近是的活現于當代。”因此,漢唐舞的舞蹈語言建構方法便圍繞著資源認定與開發,語言與形象建構的線性流程展開。在《中國古典舞評說集》中,孫穎先生對《教程》進行的整體性描述。該方法體現出了兩大塊,三步走的特點。即分成理論與實踐兩大部分;有著如下三個步驟:“1.理論研究(特定時代的政治、社會、禮法、思潮、宗教、文學、藝術等);2.形象解讀(舞姿的典型性、審美氣韻、動靜關系、連接可能性,解詞、造句、形成段落);3.驗證調整(將成型的語言與相鄰藝術的氣韻和時代的文化審美風尚進行對照,修正)”。以上步驟形成了“研究古典舞蹈資源——解讀古代舞蹈形態——構建古典舞語言體系——復現具有精準審美指向性的傳統舞蹈形象”的整體思路,目的在于傳統舞蹈語言形式的激活,其核心指向在于語言的“審美”建構,在于建構的語言必須體現精準的傳統審美韻味,即語言的內在屬性——“文化氣味”。
二、建構傳統審美形式
基于理論先行的漢唐古典舞語言建構方法從客觀實在出發依憑和參照歷史的社會形態、文化形態,將歷史文化、意識形態和審美風尚的研究與舞姿、造型的解讀融為一體,將精神層面(文史哲)與物質層面(舞姿形態)有機的融合,體現于舞蹈創作最為重要的要素——舞蹈語言。因此,基于精神與物質的融合,據《教程》建構的語言形式更是一種傳統舞蹈文化的審美形式,具有了典型的古典審美氣韻特質。從實踐環節來看,經過傳統文化審美特質的梳理和舞姿的選擇、提煉與解讀,漢唐舞作品中整體呈現出“‘半月’的舞姿,‘斜塔’的重心,‘虎頭蛇尾’的氣息,‘流動連接’的氣韻,‘突變’的走勢,‘頓挫’的發力,‘骨鯁’的內蘊和對動作力量、速度的追求”等舞蹈語言形式。這些形式中,可以看到漢畫像中“翹袖折腰”與“若俯若仰,若來若往……其少進也,若竦若傾”的形態特質;也能窺見敦煌壁畫中,飛天翱翔,盤旋環繞,“滿壁風動”的飛動之韻;更能感受到龍飛鳳舞,蜿蜒游走的華夏圖騰的情態之美。這里邊更飽含著博大宏放的漢唐精神氣度。這些內蘊共同化身于漢唐古典舞舞蹈語言形式當中,成為傳統典型舞姿截取和動律、動勢等動態鏈接的根據和基礎,決定了漢唐舞動作連接的簡單與繁復,路線的“圓”與直,重心的穩定與傾塌,力量的輕巧與樸拙,氣息的流暢與頓挫……這就是漢唐舞語言建構方法的關鍵:審美認知下的形態再生,始于審美而終于審美。另外,因歷史上各時代的審美特質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漢唐舞語言構建方法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賦予古典舞語言精準的時代審美指向性。這就體現在語言解讀過程中,對于動作連接的簡繁、輕重、圓直等方面的處理上。例如,同樣是“傾斜”形態,從歷史遺存來看,漢畫像中有,敦煌壁畫中也有;漢代傅毅《舞賦》有:“若俯若仰……若竦若傾。”唐代白居易評《霓裳羽衣舞》有:“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宋代梅堯臣《和永叔柘枝歌》有:“相迎垂手勢如傾。”不同時代都有著對于舞蹈“傾斜”特征的記載和描述。由此,這一形態就成為典型的主體語言形式在漢唐舞中廣泛運用。但在不同的時代氣韻背景下,該舞姿形態的解讀、整編與復現又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性。據漢代創作的《搶鼓》中,“傾斜”形態顯得粗獷與古拙,失重狀態下形成具有強烈動勢感的舞姿形態,充分顯現了漢代充滿力量和速度感的審美特質。唐代風格的《小破陣》中,“傾斜”的運用顯得更加的頓挫有致,“傾斜”化作了毅然決然的氣度與氣勢,開疆拓土的英武之氣與“內廷樂伎”的巾幗之風融為一體,唐代昂揚、自信、青春的時代特質儼然而出。由上述可見,漢唐舞《教程》的語言建構方法從資源與氣韻出發,建構起了具有古典風格韻律和傳統時代審美指向性的語言形式,為其作品整體形象的創造奠定了基礎。
三、塑造傳統審美形象
舞蹈創作的目的是為了塑造舞蹈藝術形象。那么,漢唐舞創作的目的便是建構起典型的傳統審美形象,塑造能夠代表中華古典人文精神的舞蹈藝術形象。這就是《教程》深入研究傳統社會形態和文化形態,挖掘古代舞蹈資源,激活傳統舞蹈語言的最終取向。首先,《教程》依據古代社會的發展進行了若干個歷史分期和“文化板塊”的劃分,并以此復現出古典舞形象的歷史線性流程。孫穎先生的理想是:“集中”“幾千年文化中最優秀的東西”,“作為古典舞的“神”和“魂”。漢唐古典舞作品創作中,形象塑造就遵循其理念,截取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意義的,能夠代表舞蹈藝術發展的階段性成就的形象加以研究和再造。創作中,有依據三代的“神道”祭祀和奴隸制舞蹈編創的男子群舞《鼎魂》,依據漢代《盤鼓舞》編創的舞蹈《搶鼓》,依據南朝“以舞相屬”風尚創作的舞蹈《謝公屐》,依據唐代《胡旋舞》創作的舞蹈《小胡旋》,依據宋代《渾脫隊》創作的舞蹈《玉兔渾脫》,依據元代《十六天魔舞》創作的舞蹈《度母天魔》……這些作品從原始到明清,圍繞著歷史上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進行創編,體現了漢唐古典舞創作中對于古代舞蹈線性發展脈絡的述求。不過,漢唐舞創作中,對于傳統舞蹈形象的復現并不是考古,而是為凸顯某種“審美”形象而進行的歷史文化形態的整合和再創造。比如,《踏歌》就是“取魏晉、以及南北朝的文化風韻和古江漢、秦淮的地域特色,同時參考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資料而編創的。”而《黃門鼓吹》這個作品以東漢黃門鼓吹署的樂舞為背景,雖“取材于歷史,但不拘泥于歷史,節目中的巨型平放堂鼓即是后世流行的一種鼓,嗩吶也是隋唐時期從西域傳入并流行與中原,為營造氣氛,兼取后世樂器以壯聲威。”1可以看出,漢唐古典舞語言建構的目的是進行多層次的資源融合以凸顯和強化所要表現的具有歷史發展代表性和典范意義的舞蹈文化形態的“審美”特質,是追求其整體審美情調典型意味基礎上的形象創造,這種建構是伴隨著發掘和繼承優秀的傳統舞蹈文化的線性特質而展開,其結果是創建起了一條中華傳統舞蹈審美形象的“美的歷程”。
四、結語
孫穎先生經歷將近五十年的積累和藝術實踐,從傳統文化資源出發,進行了舞蹈語言的解讀與構建,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傳統舞蹈形象的再創造。其創建的“語言—形象”的審美特性是凸出、精準而濃郁的。先生的這些具有傳統文化韻味和審美特質的漢唐古典舞作品已被業界廣泛認可和推崇。相信他整合資源,建構“語言—形象”的思路和方法也會對當下以開掘傳統舞蹈文化資源為主旨的舞蹈創作提供一定的參照和助益。
參考文獻:
[1]孫穎.中國古典舞評說集[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
[2]陳捷.漢唐古典舞創作語言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6).
作者:陳捷 單位:深圳大學藝術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