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三大表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戰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不僅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全球范圍內擴張,而且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形式也出現了很多新的內容。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愈演愈烈,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經濟全球化已成為資本運動的全球化,促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覆蓋到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同時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也向全世界擴展。在新的背景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不過跟以往不同的是馬克思、恩格斯所闡述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形式出現了存在領域的擴展化、轉嫁方式的隱蔽化、影響范圍的全球化等一系列新的特點。結合時展的趨勢和資本主義新變化總結和梳理主要新特點有助于我們更進一步認識資本主義在20世紀80年代后發生的諸多新變化,有助于我們把握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研究20世紀80年代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三大表現形式的新變化,應將早期資本主義作為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新變化的邏輯起點,早期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階段的三大表現形式應是研究和分析20世紀80年代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三表現形式的基本參照物。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學說為立腳點,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展開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進行過深刻的研究,得出了有益的結論。認為,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由個人占有的生產資料變成了許多人共同使用的社會化的生產資料;而生產資料和經社會化的生產資料許多人共同生產的產品卻由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要求不斷地加快擴大生產資料和產品的社會化程度,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嚴重阻礙著生產資料正常地發揮作用。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矛盾,也是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基石。而這一矛盾具體表現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對立、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和生產能力的無限擴大與市場容量有限之間的矛盾三個方面。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闡述是研究20世紀80年代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表現形式新變化的理論基礎。資本在運動中不斷的增值,而這一本質使得它總要向外不斷的擴大自己的活動范圍,20世紀80年代以來愈演愈烈的經濟全球化正是由資本主義推動的,也突出體現了資本的不斷增值的內在驅動性。資本運動的全球化,使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和弊病擴散到全球,表現出了矛盾全球性的特征。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三大表現形式在20世紀80年代后表現得更加尖銳、更加復雜。
一、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之間的矛盾在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表現為在民族國家內有所緩和,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地激化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趨勢下研究當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現形式的新變化應當從個別到一般的研究,這里所說的“個別”是指個體的資本主義民族國家。“一般”是指世界范圍的資本主義國家。所以集中研究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內社會生產和全球范圍內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生產狀況。我們首先從個別國家范圍看,二戰后資本主義各國的社會生產的主流不再是完全的無政府和無序狀態,而是變得越來越有序有政府狀態。隨著民族國家內政府干預和股份公司的完善等等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個別企業自身的有序性,使個別企業生產的有計劃性與整個國內市場的有序性緊密聯系起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各國進一步加大對國民經濟的干預和調控,通過重稅、立法、行政干預和貨幣政策等手段使得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呈現出有序化和可調控的特點,所以大體上保持了個別民族國家內社會生產的有序發展。以美國政府為例,應對20世紀30年代初的經濟大危機,果斷的強化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調控。從羅斯福新政到1993年克林頓政府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議程》的計劃,投入4000億美元的巨資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等政策都充分顯示了國家通過干預和調控使國內的經濟有序化發展。其次,從世界范圍看,當前國際關系的主體仍然是民族國家,跨國公司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載體,主要通過跨國公司進行著國際貿易。具有勢力的跨國公司憑借著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利用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人才團隊實現資源在世界市場上的合理分配和再生產過程的調節,實現公司內部的生產的高度組織性和計劃性。但是個體的民族國家和跨國公司面對世界市場上的激烈的競爭的時候為占得先機,會根據自身攫取高額利潤的方式去生產和經營,力圖獲取更大的利益。這類競爭實際上超過了民族國家的調控范圍,基本上處于無序狀態的世界市場上。所以全球社會生產總體上處于無政府狀態。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個別民族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有組織性生產與全球社會生產的無政府之間的矛盾類似于在早期資本主義時期民族國家內的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之間的矛盾。民族國家盲目的擴大生產規模,促使全球范圍內供求失衡,加劇世界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由于跨國公司的強大的經濟實力,市場上過剩的產品,往往迅速影響到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生產和消費,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或政治動蕩。在當前的世界新的國際經濟秩序還沒有完全建立之前,個別民族國家和組織想要對全球社會生產加強干預和調控是不太可能的。在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之間的矛盾表現為在民族國家內有所緩和,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地激化。
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在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變現得更加復雜
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在二戰后,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各國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與早期資本主義相比表現的更加復雜,最具代表性的是出現了新中間階層,集中反映了當代資本主義階級結構的復雜化。在早期資本主義時期階級關系極其簡單,整個社會就分裂成兩大對立階級,即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然而在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兩大階級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的同時,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出現了常見的平等對話和合作共贏的現象,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關系不再是純粹的壓迫與被壓迫關系以及對抗與反對抗的關系。在階級壓迫、對抗依然存在的同時通過集體談判和共同決定制度來平等共處,促進協商與合作。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無產階級的社會角色和地位也出現了錯綜復雜的狀況,資本主義國家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都出現了具有特殊性的中間階層,出現了“中產階級化”的現象。資本主義國家主要的兩大階層中間出現了由政府部門的中級行政官員、國營和私營壟斷企業中的中級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公立科研機構、學校、醫院、社會福利機構和文藝團體中的科研人員、教師、醫生、社會福利人員、藝術家和文學家、擁有先進設備和科學管理的小企業主、企業中僅僅執行調度、組織和監督生產勞動和流通的中級管理人員等等組成的龐大的中產階層,并且人數在不斷的增加,而這中產階級很難說清是屬于資產階級還是無產階級。這一階級也成為了資產階級政黨主要的拉攏對象,從而提供有利的政策,這也加快無產階級的“中產階級化”趨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戰后資本主義各國為了緩解勞資矛盾,加大政府干預和調控,大多資本主義國家都出臺各類福利政策后使得貧困的人民群眾的生活不僅都得到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生活質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貧困階層的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但這并不表明無產階級已被消滅。這一切恰恰反映出了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表現的更加復雜化的特點。貧富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固有的社會問。近年來貧富差距越來越加劇。據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2000年美國人權紀錄》稱,20世紀末期,美國經濟處于有史以來最繁榮的時期,到2000年底已持續增長118個月,但貧富兩極分化嚴重。1%最富有的美國人擁有全國財產的40%,有3200多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占總人口的12.7%,高于其他大多數工業化國家。8年前美國沒有社會保險的人數是3000萬,現在已多達4600萬。6個美國人中有1個人沒有醫療保險。英國的貧富懸殊情況也相當嚴重,20%的人平均占有的國民財富是最窮的20的人的10倍。貧富差距不斷的拉大使越來越多的人被全球化、現代化所拋棄。弱勢群體看不到希望,產生絕望的情緒,敵視社會,成為社會動蕩的源頭之一。
三、生產能力的無限擴大與市場容量有限之間的矛盾在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不斷的加深
早期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社會有效需求不足,供給過剩的經濟危機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到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一表現形式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無限擴大與市場容量有限之間的矛盾不僅沒有緩和,反而隨著全球化的加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展而不斷的加深。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中資本的積累是為了進一步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擴大生產規模,獲得更多的利益而積累的,是由資本的本性所決定的。而資本的積累是通過相對剩余價值和絕對剩余價值獲得的,是建立在剝削工人階級和壓迫勞動人民的基礎上,所以一方面不斷的加劇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相對或者絕對貧困狀態,使得全球范圍內貧富差距更加嚴重。眾所周知,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劇的過程中,財富越來越集中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兩極分化愈益明顯,從而導致在全球范圍內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有效需求和能夠實際支付的消費日益萎縮。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獲得高額利潤,借助科學技術利用先進的生產力在全球范圍內無限的擴大生產,以便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獲得更多的利益。這是由資本的本性所決定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道:資本為了謀求利潤必然是“無休止的運動”,因為“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者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如果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干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因此,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開始瘋狂的投資,無限的擴大生產規模,不斷的加劇世界生產能力無限擴大趨勢。同時在全球范圍內盲目的生產必然導致全球范圍內的生產相對過剩。一方面貧困不斷的加劇,另一方面生產無限的擴大,人類整體的消費能力和市場容量遠遠趕不上全球規模的生產擴張速度。資本主義扭曲的生產與消費的關系下資本生產能力遠遠超過了全體消費能力的形成速度,而社會有效需求趕不上產品的生產率時必然會引發全球性的經濟動蕩或危機。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能力的發展遠遠超過社會有效需求時,生產能力的無限擴大與市場容量的有限之間的矛盾便更加激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從20世紀80年代資本主義發展到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更加激化,而且基本矛盾的表現形式與早期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形式相比,均已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這些新變化無法改變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私有制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三大表現形式的新變化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不斷演化的結果。這些新變化并沒有觸動資本主義制度,也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集中反映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說明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學說仍然適應。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形式的新變化意味著在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矛盾都不同程度的呈現出激化的趨勢。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的新變化終究無法改變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新的矛盾不斷地激化只會加速其滅亡的過程。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更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從目前來看資本主義尚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所以不會瞬間滅亡。同時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低潮中不斷的自我發展,進行著獨立的探索。社會主義國家應韜光養晦,快速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縮小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差距,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實現社會主義運動由低級到高級不斷的發展,促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再次復興,在全世界凱歌猛進。
作者:文明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 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