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長期性原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人類就從另外一個角度,即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規律對自己賴以生存的社會形態進行探索,進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路徑。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從低級到高級必將經歷五種社會形態,而資本主義社會作為第四種社會形態,必將被更高一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形態所替代。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就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認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會導致經濟危機無法克服。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幾十年來的工業和商業的歷史,只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系、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系的歷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復中越來越危及整個資產階級社會生存的商業危機就夠了。在商業危機期間,總是不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產品被毀滅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造成的生產力被毀滅掉。”[1]278這表明:“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的發展;相反,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系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了這種關系的障礙。”[1]278這就充分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基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無法克服的分析,認為資本主義的喪鐘已經來臨。然而,歷史的發展并沒有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預言的那樣,相反,資本主義在與社會主義的競爭中逐步站穩了腳跟。尤其是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原來的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紛紛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并沒有滅亡,反而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那么,資本主義的喪鐘為什么沒有敲響,反而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時期?是什么原因能夠使資本主義獲得長期發展呢?
(一)通過一系列改革,使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得到緩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是一個社會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依據這一原理我們可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與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無法克服的矛盾。但這種無法克服并不代表在一定時期內甚至在更長時期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不存在適應的一面。馬克思、恩格斯曾經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1]275從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論述中可以看出,當代資本主義之所以還能繼續向前發展,在于資產階級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得到了緩和。第一,調整產權關系,在堅持資本主義私有制不變的前提下,普遍讓員工持有股票,這樣就能夠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能夠緩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使資本主義制度變得富有生命力。二戰之后,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通過股權分散化調整的方式,即通過允許和鼓勵員工購買股票的方式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據統計,美國股民占美國總人口的46.5%,加拿大是25%,英國是17.5%,法國是10.1%,日本是9%。持股人數的大大增加,使有產者隊伍急劇增加,這樣就有利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穩定。第二,調整勞資關系。資本主義國家在堅持不損害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原則下,采取了包括允許部分工人參加企業管理等多種方式,改善勞資關系。如歐共體各國都普遍實行了共同決定制度,這一制度要求企業必須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進入董事會,否則就是違法行為。在美國,自1983年起,美國各大公司開始實行與工人分享利潤的做法,即當利潤超過10%的時候,就應該把超過部分中的10%轉讓給工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第三,改革分配關系,出現了以中產階級為主的比較穩定的社會結構。二戰之前,資本主義國家的收入分配與工人階級沒有多大關系,完全由資產階級主導,所以當時的工人階級生活相當貧困。二戰之后,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進行收入分配改革,開始全民參與個人收入分配。在企業方面,資本主義國家不斷調和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矛盾,通過提高工人收入在初次分配上的比重,同時國家也加大了國民收入二次分配調節的力度。當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每年通過稅收能夠集中起來的國民收入大約在三分之一以上,而在這三分之一的國民財富中,大約有60%要用于貧困救濟、免費醫療、失業補貼、養老金發放、教育等社會福利開支。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一系列改革,不僅緩和了勞資關系,而且也增加了工人階級的收入,壯大了中產階級的陣營,從而有利于緩和資本主義社會各階級之間的矛盾。第四,對上層建筑進行局部調整。資本主義國家在堅持資產階級根本統治不變的情況下,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會管理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調整。一是加強政治制度法制化。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憲法和法律,把國家權力結構中各權力主體的活動都納入了法律軌道,這樣既協調了資產階級內部的矛盾,也緩和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二是資本主義國家增強了管理經濟和社會的職能。二戰之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認識到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性,故而通過一系列的經濟調節政策(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降低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危害,從而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借鑒社會主義制度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隨著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日益顯現,特別是近三十年來中國的高速發展,為那些陷入低速發展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借鑒。近來年理論界提出的所謂“中國模式”,可以說正是資本主義國家對其自身發展模式的反思和對中國發展道路的肯定。那么,資本主義國家都借鑒了我國哪些有益的經驗?第一,用計劃手段彌補市場經濟的不足。二戰之后,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計劃經濟手段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使得其經濟運行更加有序和可控,這種計劃經濟調節的方式,彌補了單純市場調節帶來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有利于經濟的平穩運行和資源的合理配置。第二,大力發展國有經濟。二戰之后,歐美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緩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與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紛紛發展國有經濟。有資料顯示,英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分別在煤炭、造船、電力、鐵路、郵政、電信等領域實現了100%的國有化,對鋼鐵、航空業實行了75%的國有化經營。通過發展國有經濟,為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資本主義國家履行好國家職能提供了物質保障。第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二戰之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福利政策更加系統和完善。目前西方國家每年把國民收入的將近20%用于貧困救濟、免費醫療、失業補貼等,工人和貧困人口的生活費用來自國家再分配的比例越來越大。例如,瑞士是典型的“福利國家”,幾乎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享受到相應的社會福利,其工人收入中就有三分之一來自社會福利。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緩和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三)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生產力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和勞動者。在勞動工具方面,科技革命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勞動工具,如電子計算機、機器人、核能、人造衛星等;在勞動對象方面,科技革命擴大了勞動對象的廣度、加深了勞動對象的深度,從而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在勞動者方面,科技革命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創新人才。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使得當代資本主義依然處于穩定發展時期,在較長時期內資本主義依然會與社會主義共處、競爭。那么,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發展的長期性?資本主義發展的長期性對于我們而言又有哪些啟示呢?
三、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長期性對我國的啟示
(一)要樹立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社會主義相對于資本主義而言,是一個嶄新的事物,新事物剛剛出現力量一般都比較弱小,但它由于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因而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對此我們要充滿信心。鄧小平曾經意味深長地說過,社會主義制度鞏固和發展的過程需要我們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這不僅是對社會主義制度完善的歷史定位,而且也是對資本主義走向衰亡的歷史定位。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評價,主要是以那個制度能使人民生活更自由、更富裕來衡量。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時間,那確實還需要很長時間。主要原因有這樣兩個方面:第一,當代資本主義制度還有很強的自我調整能力;第二,社會主義發展起步比較晚,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因此,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說,就必須對資本主義的發展長期性保持一個正常的心態。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資本主義發展觀。列寧說:“沒有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沒有戰勝資本主義的保證。”[2]16所以說,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不用怕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在當今發展的穩定性,并不能說明它會青春永駐、長生不老。
(二)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本質和現象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對基本范疇,本質和現象之間的辯證關系是: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根本性質,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所以,我們應對資本主義的表面繁榮和發展,以及資產階級所采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目的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我們應當看到,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采取的自我改良和調整,目的不是為了無產階級的利益,而是為了更好地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同時,資本主義國家的這種調整和改革,并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統治的根基,同時,也沒有否定馬克思主義對于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預言。
(三)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由于我們建設與發展起步晚,經濟相對落后,我們要贏得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比較優勢,就必須做好艱苦的積累,要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我們的綜合國力,不斷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奠定戰勝資本主義的物質基礎。
總之,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面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能被資本主義發展的表面繁榮所迷惑,也要從我國實際出發,不斷尋找差距,努力發展自己,以此贏得未來在與資本主義競爭中的最終勝利。
作者:董繼超 單位:西安航空學院 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