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資本主義起源的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資本主義起源一直是學界爭論紛紛,莫衷一是的問題。本文對當前新流行的關于資本主義起源幾種學說作扼要介紹,借以對我們認識這一問題,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關鍵詞:
資本主義;資本主義起源
資本主義,源于資本,原初指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即:私人業主占有生產資料,通過雇傭勞動力生產,以獲取利潤,也即常說的雇傭關系。但是,資本主義到底怎么來的,目前依然眾說紛紜。除我們熟悉的馬克思的資本主義起源學說外,還有兩種學說:
一、馬克斯.韋伯和桑巴特的精神起源論
馬克斯.韋伯和桑巴特,都是德國人。前者著有《現代資本主義》,后者著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兩人都認為:資本主義起源于人們精神和觀念的變化,即資本主義精神。但對資本主義精神,兩人的理解則完全不同。桑巴特把資本主義精神分為:“企業精神”和“市民精神”。“企業精神”是最初始的,主要表現為人們最初對金錢、貨幣的“貪欲”追求。這種追求,通過“冒險”、“探險”與擴張侵略觀念相結合,形成所謂的“征服的精神”,也即“企業精神”。可是,“企業精神”不能單獨產生資本主義,還須“市民精神”的配合。由于資本主義產生,必須把貨幣和交換價值原則注入商業中,所以,“市民精神”所包含的經濟的合理性、個人的節儉、準確地計算等觀念,恰為“企業精神”提供了金錢、貨幣“所需要的準確計算”。由此,“企業精神”和“市民精神”相結合而形成的精神、倫理觀念,創造了資本主義。至于資本主義精神怎么創造資本主義:桑巴特先提出了“需求經濟”和“營利經濟”概念。認為:在前資本主義制度時,占支配地位的是“需求經濟”:即人對物品的自然需求。那時,人們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為了滿足某種需求。可在資本主義方式下,“營利原則和經濟的合理主義”成為支配地位,經濟形態也變為“營利經濟”;經濟的目的主要是追求利潤。從而,營利、競爭和合理性作為一種經濟觀,形成資本主義精神的重要成分。營利導致了競爭;而競爭又“使一切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活動傾向于合理化”,即資本主義企業經營方式的合理化。這種精神改變了人們的精神觀念,形成新型“企業家”。接受“這種精神的人,將其轉化為行為,便創造出資本主義新的經濟生活和經濟組織。”韋伯也認為資本主義起源于一種精神倫理觀念。這種精神、倫理觀念源于受西方宗教和倫理觀念影響的合理化觀念。這種合理化觀念滲入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因此,尋找資本主義起源,就應通過分析其宗教和倫理觀念。這種宗教和倫理觀念,就是新教,尤其加爾文教。首先,新教的“天職”觀念,造就了資本主義勤奮工作的精神。按加爾文教:上帝要求每個人必通過勤奮工作才能光大上帝所賦予的榮譽。因此,人要得救,就不能只靠個人善行的積累,而應依靠勤奮工作、生活節儉、財富積累,此即“天職”,并以勤奮所得成果來證明上帝拯救的意旨。其次,新教要求人們為善。使人們的生活目標、行為日益明確化、合理化。行為的合理化與“天職”精神相互促進,形成一種全新的生活觀念。受這種生活觀念的支配,人們努力奮斗,并盡可能算計行為所獲得效果的價值。于是,一種以專注的現實目標、克儉的生活作風、勤奮努力工作和合理的行為算計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精神產生。進而,這種精神,又影響到人們的社會行為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天職觀念,培養出大批盡職、勤奮的資本主義企業家和政治官僚及雇傭工人,形成獨特的資產階級經濟倫理。同時,由于上帝的保佑,人意識到只要不超越正確的界限,使用財富無可指責,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追求金錢利益。于是,對經濟的追求逐漸取代對天國的熱忱。宗教的根系慢慢枯萎,最終為資本主義的世俗精神所取代。
二、厲以寧的資本主義起源論
厲以寧,中國經濟學家,著有《資本主義的起源》。他從比較經濟史角度,先將產生資本主義的母體------封建社會分為剛性和彈性體制,然后,再將資本主義分為原生型和非原生型兩種類型,以此來解釋資本主義起源。剛性體制社會,等級制和身份制嚴格,社會流動不易,應變能力很差;彈性體制社會,等級制和身份制不嚴格,社會流動性強,權力結構易變化,社會應變能力強,遇到危機可自我調整。原生型資本主義,即由封建母體內部自然生發的資本主義,如:西歐國家;非原生型資本主義,即依靠外部力量推動而生成的資本主義,如:日本、朝鮮等。在厲先生看來,兩種資本主義產生方式其所以不同,完全在于封建社會母體內部剛性體制和彈性體制的不同。剛性體制中,由于權力結構固定,行使權力的方式僵化且不容易改變。各權力間也易滋生某種“異己力量”。后隨著這種“異己”力量的不斷發展壯大,與體制內的權力中心發生沖突,最終促使封建社會逐漸分解,并逐漸孕育出資本主義因素。對非原生型,按厲先生對日本資本主義產生的解釋:日本封建社會是剛性體制,由于“缺乏體制外的權力中心與異己力量以及當時所處的國際環境”,使它只能“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加之,過渡主要“是由體制內轉向體制外的”,所以,封建殘余十分嚴重。以上對資本主義起源的看法,是從不同的角度立論。這些觀點的提出,無疑對我們認識資本主義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厲以寧.《資本主義起源》[M].北京:商務圖書館,2004.1.
[3][德]桑巴特.《奢侈與資本主義》[M].王燕平,侯小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作者:彭曙耀 單位:咸陽師范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