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文化品牌的塑造途徑及原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紅線女及其粵劇流派藝術的形成,提出新時期中國文化品牌塑造的兩條途徑與四項原則。
[關鍵詞]紅線女;粵劇;文化品牌
紅線女是一代粵劇宗師,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她創造的“紅腔”“紅派”藝術被譽為嶺南文化瑰寶,紅線女及其粵劇流派藝術也被視為廣東最亮的文化名片和中國文化的品牌。2013年紅線女逝世之后,眾多主流媒體進行各種宣傳報道,花城出版社推出《懷念藝術大師紅線女》《永遠的紅線女》,廣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當代嶺南文化名家紅線女》。這些報道和著作主要圍繞紅線女的三個方面進行敘述:一是介紹紅線女多姿多彩的人生,二是介紹紅線女的藝術特色及其創新,三是介紹紅線女粵劇流派的形成。三種著作資料豐富、線索清晰,揭示了紅線女是如何成長為粵劇宗師、嶺南文化名家乃至中國精神風骨的全過程,讀后所獲良多。今天,對于紅線女的紀念和回憶,理應有新的視野與新的格局。本文的問題是:紅線女及其粵劇流派藝術是如何成為中國文化的品牌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本文借助商業品牌的管理思路,討論作為國家文化品牌的“紅線女及其粵劇流派藝術”的塑造過程。
一、文化品牌的基礎與定位
(一)文化品牌的基礎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粵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廣東乃至嶺南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粵劇出現于明朝嘉靖年間,融本地歌謠、小曲為一體,唱腔音樂靈活,表演形式多樣。在20世紀30—40年代涌現了薛覺先、馬師曾等五大流派,創作出許多優秀劇目,在廣東、廣西、臺灣、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和美國、加拿大等海外華僑聚居地深受歡迎。紅線女出身于粵劇家族,深受熏陶。紅線女創作和演出的劇目內容,有不少是各地代代相傳下來的經典劇目,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如《搜書院》是海南流傳的經典故事,是著名瓊劇劇目;《焚香記》是流傳甚廣的明代傳奇作品;《昭君出塞》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
(二)文化品牌的定位
從1947年到1955年,紅線女走的是表演粵劇和拍攝電影兩條藝術之路。她在演戲的同時,先后拍攝了《審死官》《慈母淚》等90多部電影。這不僅為她很好地開拓了藝術視野,也極大地激活了她的藝術創造力。當時的香港電影市場已經完全商業化,為了取得更大利益,粗制濫造、不顧藝術質量的作品充斥著整個香港電影市場。紅線女組織了真善美劇團,但香港粵劇受眾小,在商業市場上舉步維艱。1955年,紅線女參加國慶觀禮。在這次慶典活動中,紅線女見到了總理以及梅蘭芳和程硯秋兩位京劇大師。在拜訪何香凝老人時,何香凝對她說:“回來吧!回來工作好!”①紅線女下決心回大陸發展粵劇事業。1956年,時任廣東省省長陶鑄向紅線女提出,希望她以演粵劇為主,每年可以拍一部電影。就這樣,在香港電影市場與國家召喚之間,紅線女選擇后者——潛心研究和發展粵劇。1958年,國家主席在接見紅線女時,肯定了紅線女從香港回廣州工作這條路走得對,贊揚紅線女變成了勞動人民的紅線女。從1956年到1961年,黨和國家為紅線女提供了優越的工作環境和演出平臺,也給了她很高的政治地位。紅線女的《昭君出塞》《搜書院》《荔枝頌》等多部劇目獲得大獎,紅線女被選為人民代表,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還兩次隨廣東粵劇代表團到朝鮮、越南進行友好訪問演出。這一切,奠定了紅線女及其粵劇流派藝術成為中華文化品牌的良好基礎。
二、文化品牌的產品創新
如果說創新是文化品牌塑造之核心,那么,紅線女對粵劇的創新,經歷了從個人最初無意識的角色創新,轉變為有意識的內容創新、唱腔和表演技巧等多樣性創新。
(一)在內容上的創新
紅線女對傳統粵劇進行整理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紅線女塑造了一批生活在社會底層、受盡欺壓卻又勇敢抗爭、發奮向上的婦女形象。這些人物出身不同,生存環境不同,經歷不同,但她們都正氣凜然、潔身自好、重視名節。紅線女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告訴人們,就算我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就算我們歷經磨難,依然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勇敢抗爭、潔身自好,并為之奮斗不止。如改編的傳統戲《李香君》《搜書院》《關漢卿》等,都是此類作品。紅線女還新編創作了一批帶有時代氣息的作品,如《白燕迎春》《荔枝頌》等。紅線女在改編過程中的大膽改革與創新,為傳統戲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在唱腔和表演技巧上的創新
紅線女擅長吸收借鑒,創新傳承,從瓊劇、京劇等各種地方戲以及西洋歌劇中吸取精華。她的唱腔多變,唱時花腔、小腔較多,被譽為“花腔女高音”。紅線女擅長通過清晰的發音來表現詞曲的主次和鮮明的音樂形象,常常在看似漫不經心的情況下加上一個粵語俗字作助語,使人物形象和音樂特色脫穎而出。紅線女獨創的“紅腔”奧妙無窮,自成流派。紅線女表演的身段動作,“很少搬用整套的傳統程式,而是善于把傳統程式分解、拆開,根據所表現的人物、劇情的需要,經過選擇、改造和提煉,又重新組合,然后運用到所演人物的身上。因而無論大、小的身段動作,都有鮮明的目的性和節奏性”①。紅線女對音樂伴奏進行創新。“有小型的粵樂樂隊,又有大型的民樂樂隊;有時候以民樂伴奏為主,有時候又以中西混合音樂伴奏為主,如用交響樂伴奏的《昭君出塞》和鋼琴伴唱的《豪唱大江東》。”②晚年的紅線女,為了拓展粵劇的生存空間,將粵劇《刁蠻公主憨駙馬》制作成粵劇動畫電影。2004年,粵劇電影動畫片《刁蠻公主憨駙馬》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美術片獎”。
三、文化品牌的維護與建設
塑造文化品牌的最終目的,是要尋找一條文化與經濟發展、文化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途徑,表明一個國家或民族所倡導的文化理念,以促進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的實現;所以,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各級政府注重對紅線女及其粵劇流派藝術進行品牌維護與建設,打造出特有的、具有個性化和差異化特征的文化產品。
(一)流派的建設
說到紅線女及其粵劇流派藝術的發展,不能不提到“小紅豆粵劇團”的建立。1990年,在粵劇非常不景氣的年代,紅線女在各級領導的支持下,策劃成立小紅豆粵劇團。她教徒弟們說戲,教他們身段和眼神,也教他們唱腔;既教旦行,也教生行。紅線女培養了郭鳳女、歐凱明、黎駿聲、蘇春梅等一批粵劇舞臺新星,為紅線女及其粵劇流派和整個粵劇的傳承發展奠定了基礎。小紅豆粵劇團也積累了一批演出劇目。在1991年春天,粵劇團到江門、新會等地共演出了25場,場場成功。1996年,廣州市委、市政府為更好地傳承發展粵劇,也為了表彰紅線女對藝術事業的貢獻,在珠江新城興建了“紅線女藝術中心”。中心集收藏、展覽、展演一體,以展出“紅派”藝術成就和研究“紅派”藝術為主,是開展國內外藝術交流的一個頗具審美和實用價值的標志性文化設施。紅線女藝術中心的成立,正式宣告了紅線女及其粵劇流派藝術成為廣東、嶺南乃至中華文化的品牌。③
(二)公益活動的開展
為建設和發展粵劇,紅線女參加了許多公益活動。早在1943年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紅線女就跟隨馬師曾劇團,在廣東和廣西等地參加抗日救亡宣傳、義演籌資等愛國活動。多年來,紅線女除了經常帶領粵劇團在廣東、北京、香港、澳門等地外,還多次帶領廣東粵劇團出訪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進行系列公益性的演出、訪問、交流、講學等活動,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讓世界了解粵劇,在海外華人中引起極大轟動。公益活動擴大了文化品牌的影響,對于文化品牌的塑造功莫大焉。
四、新時期文化品牌塑造的途徑與原則
(一)兩條途徑
一種是有中生有。在經過長時間發展的原生文化基礎上產生一個文化概念,然后將其品牌化、產業化和市場化運作。這個原生文化的內核,可以是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的一種,既可以來自歷史文化名人、名鎮、名勝等,也可以來自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紅線女及其粵劇流派就是這樣產生的文化品牌。一種是無中生有。在商業品牌基礎上產生,迪斯尼即為一例。1926年,迪斯尼處于動畫片的小工作室時代,可以稱為小文化或小眾文化。經過兼并、收購等各種資本運作,在全產業鏈上進行了成功的商業化,進而形成文化品牌。這個過程可以歸納為小文化—商業化—文化品牌。
(二)四項原則
其一,中華文化特色是品牌產生的基礎。要立足本土,充分挖掘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塑造出有深厚文化基礎、有獨特價值理念、有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的文化品牌。最近,《金星秀》和《爸爸去哪兒》等綜藝節目被停播;科教類《詩詞大會》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百心百匠》受重視,可以看出國家對文化品牌塑造的導向,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發的。粵劇作為廣東的文化名片和嶺南文化的一種象征,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粵劇主要流行于嶺南粵語方言區,除了演唱語言是粵語外,粵劇曲目也很有特色,由本地文化融合其他地方戲曲音樂而成。在這個意義上,紅線女不僅僅是粵文化的代表,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
其二,選擇德藝雙馨的創立者或代言人有利于品牌個性化塑造。創立者或代言人必須是道德品行高尚、文學藝術成就卓著的文化學者或藝術家等。各種消費在不斷升級,中國人口眾多,消費升級空間巨大,在精神消費領域的文化產品價值更是難以估量。紅線女正是通過其個人高尚的品格、卓絕的技藝、豐碩的藝術成果,塑造出極具穿透力和凝聚力的紅線女粵劇流派藝術,把受眾群體打造成精神聯合體、利益共同體。這既是對品牌精神內核的打造,也是品牌與市場經濟結合的關鍵。
其三,多樣化創新是品牌塑造的關鍵。創新不能浮在表面,要在專業領域里持續、深入開展創新,才能使品牌獲得長遠發展的動力。在應用創新成果、開發新的文化產品時,應在把握市場需求的同時把品牌差異性放大,由此推出獨一無二的新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促使品牌利益最大化。人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文化品牌的內容也隨著人民的需求不斷創新發展。紅線女在傳統粵劇基礎上獨創的“紅腔”“紅派”藝術,是其他地方戲曲和其他粵劇表演者永遠無法代替的,具有排他性。
其四,公益活動有利于品牌影響力、輻射力的擴大。文化品牌要取得長遠發展,就要面向大眾、服務大眾,要通過開展系列公益性活動,提升文化品牌的影響力、輻射力、號召力。紅線女經常在海內外參加演出、訪問、交流等各種公益活動,其粵劇流派藝術的受眾不僅僅包括嶺南地區,也包括中國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等國家。紅線女及其粵劇流派藝術的功能已不僅僅是觀賞娛樂,更是祖國大陸與海外僑胞聯系的一種精神紐帶。這也是近二三十年來,其他地方劇種日漸衰落,而粵劇卻能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鐘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