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文化“走出去” 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如何將“文化負載詞”這一特殊詞語準確無誤地傳達出去至關重要,梳理當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情況顯得迫在眉睫。從研究的階段性、題材和視角三個角度梳理了當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現狀,以期對該類詞的翻譯研究提供宏觀上的參考。
關鍵詞:中國文化“走出去”;文化負載詞;少數民族題材作品
文化“走出去”戰略,是指通過發展文化傳播、文化貿易促使中國的文化產品進人國際市場,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在獲取文化產品出口和投資收益的同時,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1]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提升國際競爭“軟實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戰略。翻譯作為多元文化溝通和傳播的橋梁,在這一偉大戰略實現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文化“走出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普通的翻譯問題,不能盲目地認為只要把中國文化作品和文化典籍翻譯成外文,中國文化就“走出去”了。事實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尤其是少數民族題材小說中存在大量的區域特色的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terms),即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2]因此,在對外翻譯中,譯者如何處理這類特殊詞語,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準確無誤地傳播出去,以便真正達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一、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的階段性
在國內,“文化負載詞翻譯”在2000年以前鮮有提及,2000年以后呈增長態勢,2015年之后呈迅猛增長態勢并以每年達百余篇的數量增加。從“中國知網”檢索情況來看,在此20年間(1998-2018),“中國知網”收錄的以“文化負載詞翻譯”為主題詞的相關文獻1022篇。其中,課題組檢索到期刊論文505條記錄,碩博士論文402條記錄,所有1022條記錄中有34篇論文為省級以上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以下為本文從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的階段性、題材和視角三個層面分別展開論述。縱觀國內學者對文化負載詞翻譯的相關研究,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5年以前,探索階段。此階段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文化負載詞翻譯的探索。(陳喜榮,1998;張紅艷,2000;王恩科,2002;鄭仲春,2002;李兆國,2003;李廣榮,2004;王莉,2005等)其中,1998年陳喜榮首次論及文化負載詞翻譯,從功能語法語境理論探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并給出語境理論指導下的文化負載詞翻譯形式,這是目前國內有關文化負載詞翻譯的開山之作。張紅艷(2000)以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的兩種英譯本作對比,逐一評析了各類文化詞的翻譯,并從兩位譯者處理的得失中,總結翻譯文化負載詞的幾種常用方法。張偉(2001)通過分析文化負載詞在具體例句中的翻譯,指出由于文化差異和詞匯空缺現象的存在,在翻譯過程中文化負載詞內涵的失落往往是難以避免的。2005年之前的有關文化負載詞翻譯的相關研究數量不多,而且大多是文化負載詞翻譯技巧等簡單嘗試和探索,大多是泛泛而談,成果不甚明顯,核心期刊數量為零,但有學者的研究觀點頗有見地,至今仍有借鑒意義。第二階段:2006-2012年,討論和爭論階段。2008年,奧運會在中國舉辦,北京2008奧運會吉祥物“福娃”這一文化負載詞被英譯為“Friendlies”引發了較大的爭議和討論,“福娃”英譯之爭激起了各類學者和翻譯者探討我國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和影響因素。這一階段,王銀泉(2006)發表于《中國翻譯》第3期的《“福娃”英譯之爭與文化負載詞的漢英翻譯策略》被認為是此階段大量相關研究產出的開端。[3]在“中國知網”檢索到的相關論文在2007年迅速增加為23篇,幾乎為前十年相關研究數量總和,此后幾年呈連續增長態勢。同時,部分學者的相關研究開始具體化、深入化,從不同的視角、理論開始探討各類語境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實踐,從宏觀方面的探討進而朝著微觀研究方向發展,其中以各類文學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數量最多,各類核心期刊發文呈增加態勢。(郭靖文,2008;劉一鳴,2009;錢亞旭,紀墨芳,2011;郭旭明,2011;王靜,2012)第三階段:2013年以來,成熟和多產階段。經過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發展,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幻、國內經濟的發展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文化“走出去”戰略成為建設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經之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自十八大以來,不斷推出促進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其中《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關于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先后印發,統籌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傳播和文化貿易,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進文化“走出去”的力度空前加大。這一階段,受國家政策影響,各類學者積極響應,相關研究迅猛增加,每年的相關研究都超百篇。研究領域涉及文學作品、政宣文本、古詩詞、電影字幕、飲食文化、醫藥典籍等各個領域,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涉及英語、法語、日語等多國語種,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超過前十年的總和,其中16篇為核心。綜上所述,我國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經歷了20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的來說,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的效果還不盡人意,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需進一步深入。
二、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的題材
近20年(1998-2018)關于文化負載詞翻譯的國內研究成果從研究的主題、文本、題材來看主要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學作品、電影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邵文芳,2011;郭靖文,2008;林森茂,2012;張碩,2017;管月,張白樺,2016;謝菲,2016;魏志榮,2008;張彩艷,2014;劉一鳴,2009;汪紫微,2014;胡蘭,2012;張蓓蕾,2014;康婧,2017;李佳,2007,等)二是醫藥典籍、古詩詞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榮高悅,等,2016;劉袁,2015;廖慧華,戈玲玲,2010;楊平,2014;賈茹,2016;余立霞,2016;吳純瑜,王銀泉,2015;李蕾,2015;蔣繼彪,2015,等)三是飲食文化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孫立平,2017;張艷艷,2015;朱丹,2013)四是區域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洪莉,2012;李雙梅,曾傳生,2015)總的來說,文化負載詞翻譯的相關研究涉及諸多題材,其中以各類文學作品的相關題材研究數量最多,涉及到《紅樓夢》《狼圖騰》《論語》《京華煙云》《紅高粱》《駱駝祥子》《邊城》《活著》等諸多文學作品。隨著中醫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關注,中醫類醫藥典籍蘊含的文化負載詞翻譯也漸漸受到學者的關注,成為研究的熱點。區域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相對較少,僅有洪莉(2012)從生態翻譯視角探討了閩南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以舉例說明、橫向對比的方式嘗試探討了文化詞語英語的新途徑;李雙梅,曾傳生(2015)以生態翻譯理論為指導,從生態翻譯三維原則—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這三個層面探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綜上所述,我國的文化負載詞翻譯已經如火如荼地進行,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通過上述研究,我們發現大多研究是基于漢族題材,而作為我國文化輸出重要的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題材小說中文化負載詞的相關研究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背景下,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翻譯需求也有所增加,而少數民族題材小說中會遇到大量的民族文化負載詞,如何將受關注較少的少數民族題材小說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出來值得我們關注和深入探討。
三、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的視角
在西方,語言學理論和翻譯學理論的快速發展為國內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提供了多種視角,近幾年,國內學者和研究者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對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從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的視角來看,文化負載詞翻譯主題詞檢索發現到的相關研究主要從目的論、圖示理論、化境論、文本類型理論、順應論、功能翻譯理論、模因論、異化與歸化論、接受美學、關聯理論、文化翻譯理論、框架理論等不同角度探討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和方法,對該領域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李樹典(2016)在目的論的指導下,選取了中國儒家經典《孟子》作為研究對象,以詹姆斯•理雅各的英譯本為例,探究其文化負載詞的翻譯。[4]梁倩(2013)從文化圖式理論角度出發,以詹奈爾《西游記》英譯本為例對《西游記》中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進行分析;張蓓蕾(2014)從關聯順應理論的視角對清朝作家沈復的《浮生六記》三個英譯本中所包含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進行分析;柯云英(2015)從功能對等論的視角出發,統計并分析了《酒國》中的文化負載詞所采取的翻譯策略;張楠(2017)進行了基于模因理論的《蛙》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研究;郭旭明(2011)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出發主張和維護漢語所負載的文化在全球語言文化生態系統中的民族身份和全球語言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5]蔣繼彪(2015)以羅希文《傷寒論》英譯版本作為語料,以文化翻譯觀為指導,通過具體例證探討《傷寒論》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和方法;吳純瑜、王銀泉(2015)以生態翻譯學為指導,嘗試探究《黃帝內經》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綜上所述,國內學者積極響應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倡議,積極開展文化負載詞的各類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經驗缺乏,大部分是以個案研究為例,對文化負載詞的總體性研究尚不充分。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大多采用或套用相應的理論來解釋翻譯的方法和策略,而不是通過全面、詳細的分析現有的優秀譯本來歸納和總結文化負載詞所采取的翻譯策略,進而找出和歸納翻譯規律。大多采用西方翻譯理論指導我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而對國內知名學者,如廖七一、王佐良、胡文仲等提出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的相關研究較少。
四、結束語
翻譯是弘揚和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作為翻譯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國的文化“走出去”絕不僅僅是漢語題材,而應包括大量的、區域特色的少數民族題材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應加強少數文化題材作品英譯工作。本文對民族文化負載詞英譯策略進行了探討和梳理,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有積極的意義,以期為文化負載詞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符合我國大力倡導的“走出去”文化戰略。
參考文獻:
[1]張翼.從翻譯的角度看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J].考試周刊,2014(61):75-76.
[2]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3]王銀泉.“福娃”英譯之爭與文化負載詞的漢英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6(3):74-76.
[4]李樹典.目的論視角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D].成都:西華大學,2016.
[5]郭旭明,鄧楠.全球化語境下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生態翻譯[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150-152.
作者:王玉蘭 單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