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認知和滿意度下的衛生法學教學反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為了解醫患矛盾背景下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學情況,探求不同專業學生對衛生法學課程認識及滿意度評價,以探討制約衛生法學教育成效中的難點,為后續衛生法學課程改革提供參考。方法本課題調查選取某醫科大學開設衛生法學課程的2015級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形式,采用課程學習前后對比方式,了解學生對于衛生法學的認知度和滿意度現狀。結果學習之后認知效果提高不明顯,不同專業學生對衛生法的課程內容認知度普遍偏低,約在60%以下(P<0.05),這與學生對衛生法這門課程滿意度高形成鮮明對比。結論認知需要進一步提高,衛生法教學改革應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師資建設等方面入手,進一步細化不同專業的教學內容傾斜,以提高衛生法學教學成效。
關鍵詞:衛生法學課程;本科生;認知;滿意度
隨著醫學人才教育發展體系的健全,社會法制化進程的加快,醫藥衛生領域日益需要強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依法執業,這就要求該領域工作人員除掌握醫藥學知識外,更需具備基礎的法學尤其是醫藥衛生法律法規知識背景,而作為醫學及其相關專業的學生和工作者,學習衛生法不僅是一項工作需要,也更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必修課,面對醫患矛盾的白熱化,提高學生對衛生法的認知,進一步提高學生衛生法學基本知識和素養,增強學習興趣,是現階段關于衛生法學研究課題中值得探討的部分。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研究對象為某醫科大學2015級醫學專業、預防類、公共事業管理類本科生。
1.2研究方法
認知主要通過10道衛生法測試題(每題10分滿分100分)作為認知內容,認知題目通過專業教師評估從基礎知識、案例分析、相關法律常識等三大類中選定,為方便認知對比,課程前后測試題一致。認知標準是<60屬于認知極低;60~70屬于認知較低;70~80屬于認知一般,80~90認知較好;≥90屬于認知極好。滿意度主要通過兩個標準衡量滿意、不滿意。
1.3統計方法
由于數據量大,采用Epidata3.1錄入數據,導出Excel格式,再次從Excel中剔除不完整問卷(前后填寫不完全),使用spss24.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定量數據t檢驗、分類數據卡方檢驗,檢驗水準a=0.05。
2結果
2.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本課題共計發放問卷1300份,扣除請假或休學學生,收回1250份,回收率為96.15%,剔除填寫不全或者不符合邏輯的作答,共計統計分析1239份,使用率99.12%,涵蓋該校所有開設衛生法學這門課程的專業,包括公管、預防、口腔、臨床、食品、影像、麻醉,其中臨床專業涵蓋5年制和5+3培養模式共計787人,預防專業150人,公管專業79人,其他醫學專業(包括口腔、麻醉、食品、影像)共計223人,調查對象中女性人數713人明顯多于男性人數526人。
2.2不同專業的學習初衷
不同專業學生對衛生法學習初衷調查顯示,第一初衷是專業需要,第二初衷是執業醫師資格證,第三初衷是未來工作需要;執業醫師資格證對于臨床專業學習來說,有較大專業。不同專業間的學習初衷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把握專業需要十分重要(詳見表1)。
2.3衛生法學課程設置評價
課程開設及其內容合理性評價:調查結果表明,90%以上的學生認為開設衛生法學這門課程是必要的,認為十分必要的在課程結束后明顯上升,極少數學生認為學習衛生法學沒有必要。開設實踐課方面,各班級大部分學生認為開設實踐課有必要且明顯高于認為實踐課可有可無和無必要。課程內容方面,60%左右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選取合理,說明不同專業對課程內容的需求仍需進一步了解,課程內容的合理性仍需進一步改善。課程學時設置:衛生法學課程作為公管的必修課,有45個學時,在課程結束后調查中發現,55.7%的學生選擇正好,較第一次相比較對于學時正好的選擇比例明顯高于其他選項,但仍然存在22.8%的學生沒有確切意見;總體上大部分學生覺得學時的設置合理,少部分覺得學時偏多,極少部分覺得學時偏少,仍存在少部分學生沒有給予準確答復。不同專業對學時評價的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考核模式評價:調查結果顯示,各專業總體傾向選擇兩種考核模式,選擇較高的一種是期末70%+30%課堂表現、平時作業及考勤較課程;另一種是期末50%+50%課堂表現、平時作業及考勤較課程,雖然在課程結束后選擇7+3的模式略有下降,但總體傾向還是以7+3模式為主,這與目前的6+4的考核模式較相似,反映出學生更傾向期末考試,在考核模式設置中不建議將期末和平時差距拉開過大,應該在平時作業設置方面適當增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
2.4認知測試題回答情況
調查發現衛生法課程認知回答準確率普遍較低,課程開始前對衛生法相關知識點認識分數在50分左右,屬于認知不及格,課程結束后認識提高到60分左右。公管專業相較于其他專業認知度提高比例最大,問卷中涉及的題型包括固定知識點、法律規定知曉題、案例分析題,題型正確率在70%~90%的主要是固定的知識點和簡單的案例分析題,對于衛生法的相關法律條例和規定偏法學的一些知識點的正確率較低,以及有難度的案例分析題正確率較低。公管、預防、臨床課程前后的衛生法相關知識作答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其他專業課程前后認知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121>0.05)。因此,要側重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學習認知和學習態度的培養,而不是為了學而學(詳見表3)。
2.5衛生法學課程滿意度情況
課程學習后滿意度評價,總體上各班學生對衛生法這門課程都是滿意的,只有極少數表示不滿意,不同專業滿意度評價沒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即各專業對衛生法學課程一致表示滿意,但滿意度易受主觀性影響,應該結合對課程設置的需求更好的優化課程建設(詳見表4)。
3討論及建議
3.1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認知度在學習之后正確率僅在60%左右,屬于認知較低,主要表現在案例題、法律規定題正確率低,對案例判斷界定不清、專業性法律法規知識學習不到位。公管、預防、臨床專業衛生法學課程前后認知度有顯著性統計學差異(P<0.05),其他醫學相關專業認知提高不明顯,加大衛生法教學實施力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認知,但總體上教學成效不足,認知度還處于較低狀態。學生對衛生法課程滿意度較高,對學時、考核方式和課程內容選取方面大部分覺得正好。大部分學生學習這門課的初衷是專業要求,臨床專業迫于考醫師資格證的需求。關于衛生法學開設實踐課,60%以上的學生覺得有必要,在公管專業中呼聲較高;大多數高校的衛生法學教學開展主要是在本科教育,在教學中由于衛生法學是一門醫學和法學交叉學科,得不到足夠重視[1]。總體上認知和滿意度偏差較大,教學成效難點關鍵在認知能力,提高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的認知是現在亟需解決的問題。同大多數研究結果一致,醫學高校中仍存在衛生法教學成效不足、重視不夠的問題[2-3]。可能原因一是本身衛生法學作為交叉學科,自身在教學中的定位設計問題。二是課程的教學體系不健全,課程內容理論多實踐少,教學形式單一,法學知識難點不易掌握,教學方式亟待改進。三是學生不夠重視這門課程,沒有意識到衛生法學在實際工作生活中的作用,參與問卷調查積極性不高。四是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衛生法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沒有落實到教學成效實處。
3.2建議
一是樹立學科地位,構建教學體系,衛生法其實是一門既重實踐也重理論的一門課程,從專業要求角度來說應保證衛生法在醫學教育中的發揮基礎地位,強調法學的重要性,在教學體系中明確衛生法學的重要地位;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角度構建教學體系。從教學內容上看,衛生法學課程內容設置更強調模塊化分工[4],涉及到多專業與多軌道的醫學生,因專業培養目標各不相同,在衛生法的教學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問卷中有體現臨床醫學生因執業醫師要求而有興趣學習衛生法學,例如臨床專業多接觸醫師規范性法律法規、醫患矛盾的處理等,公管、預防專業多傾向理論知識的儲備,其次在模塊化分工中,合理把握和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在枯燥的醫學專業教學中可適當增加實踐課的比例,以更生動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5]。設置多學科的教師隊伍共同參與衛生法學課程教學,特別是在小組討論環節,通過對某個案例從不同方面分析、解讀,能夠提高醫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6]。二是在教學方式上,以學生為主的主動型教學模式一直是教育實踐所追求的最高目標,以“問題為中心、以案例為引導”的法學教育模式探索,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模式[7]。可以在案例教學中通過現場模擬、視頻教學等多形式讓學生多接觸相關真實、生動的案例,衛生法在醫學領域涵蓋醫藥衛生管理、醫院管理、衛生監督、醫患糾紛處理、疾病控制管理等方方面面,聯系醫學領域中實際發生的案例等現況去開展相關衛生法學研究,鼓勵學生對事件進行分析和提出解決措施[8]。改革教學方式,增加案例,補充熱點事件,注重課程實用性和時效性,不同專業在開展教學中可有不同傾斜。拓展平時成績的考核內容與考核方式,在平時成績的考核中,每章加入一篇案例分析,考察同學對每章知識點的理解、法律運用能力、組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等并計入平時成績。三是多方重視、多元教學、多形式并舉,衛生法專業教師應在加強自身法學知識和醫學知識中,也應多注意學生平時的學習表現,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的考核,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各專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任務;其次應加強對專業教師的考核,采取量化考核目標或各專業教師交叉互評教學成果,以提高教師對衛生法的責任心[9]。學校應該加強對衛生法學教師的繼續培養和教育,吸納法學專業的優秀教師來相互學習和探討,鼓勵學生開展相關的衛生法學知識競賽或者衛生法案例模擬賽等,予以學分獎勵。個別學校聘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負責人、醫院醫療糾紛處理辦公室負責人、檢察院工作人員等專業人士講授醫療糾紛與法律處理、刑法等課程,為師生開辦講座[10-11]。學生個人也應該將學習和實際相結合,充分認識到衛生法學在生活中的意義,以嚴謹、開拓的思維探究衛生法學在實際工作生活中的應用。堅持認知和滿意度并重的原則,多舉措并行的策略,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衛生法課程取得積極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趙丹,顏淵胤.論中醫藥院校衛生法學專業醫學課程設置的不足及完善[J].法制博覽,2015(28):66-66,65.
[2]李海軍,馮玉芝.專業認證視角下臨床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衛生法制,2017,25(3):33-36.
[3]張文英.高職院校衛生法課程學習的方法探討[J].亞太教育,2016(12):129.
[4]高蕾,李莉,李恒,等.基于模塊化教學的哈爾濱某醫科大學衛生法學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醫學與社會,2016(2):105-107.
[5]黃水群,陸春,韋文潔.案例教學法在護生衛生法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8,39(7):841-842.
[6]李書國,鄭愛軍,張丹,等.多學科聯合的短期培訓在衛生法學教學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11):17-18.
[7]徐青松.試論《衛生法學》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新思路[J].中國衛生法制,2010,18(4):26-28.
[8]王樹華.三省七校衛生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調研報告[J].醫學與法學,2016(1):92-94.
[9]趙曉佩,馬輝.衛生法學專業課程參與式教學方法探討[J].中國衛生法制,2017(5):34-38.
[10]宋娟,梅姍姍.提高衛生法學專業教學實踐性的途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27):177-178.
[11]王岳.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的“異化”現象探析[J].醫學與哲學,2017(11):69-73,85.
作者:張思思 劉平 林偉臻 單位:福建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