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安全法學的創建與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比較安全法學定義和學科基礎
1.1比較安全法學的定義綜合文獻,提出比較安全法學定義,即以保護人的安全和身心健康為目的,運用比較學、安全學、法學、社會科學的原理、方法,以全球化的視角,研究不同時空的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建設制度、內容制定、技術規范、頒布實施、效果評價、更新修訂等以及它們的相互比較借鑒的一門交叉學科。根據比較安全法學的定義,其具有以下幾點本質屬性與內涵:1)比較安全法學的指導思想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安全科學、法學、社會學與方法學的理論與實踐是比較安全法學研究的基礎,而比較方法與解釋法是其研究的基本手段。2)安全法學為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產物,具有顯著的社會與主觀屬性,以安全法為客體的比較研究無疑受政治體制、歷史與發展、經濟文化與宗教習俗等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社會環境因素影響是比較安全法學顯著的特征與屬性。3)比較安全法學主要研究安全法理論與實踐,研究對象是不同時期、不同法系、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宗教背景下的安全法現象,包括物態安全法,心態安全法,制度安全法及行為安全法,具體如圖1所示,其具有極大的空間、時間跨度及維度;研究范圍是不同安全法體系或不同管轄權的安全法體系中的跨時空范圍之間的比較和法律法規在各種形態上的比較。4)解釋分析、比較分析是比較安全法學的主要活動。既包括對安全法律、安全法規與條例、安全技術標準,以及安全操作規程與制度及其結構的解釋,也包括對安全法現象所形成的基礎———政治、歷史、經濟、文化的解釋,挖掘安全法的內在構成,以更好的了解它的本質及其在社會中的真正作用。基于解釋分析進行比較分析,其具體活動是對不同法系、國家或地區的安全法現象進行全方位的比較研究,比較單元(對象)與比較維度是構成比較安全法學的基本活動要素,而比較單元之間的相似性、聯系性與可比性是安全法比較研究固有的屬性與基本準則。5)比較安全法學的目的是探索最佳的適合本國或地區的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文化和制度;其任務是通過對不同安全法系、不同國家或地區、不同宗教背景的安全法律法規形成與實踐進行比較分析,取長補短,借以發展、完善安全法學。6)比較安全法學是安全科學、比較學與法學等學科融合而產生的一門交叉性學科,是安全法學、比較安全學與比較法學直接相互滲透、有機結合的產物,具有典型的交叉學科屬性。
1.2比較安全法學學科分支體系安全法按照法本體層次與性質可以劃分為安全法律、安全法國際公約、安全法規與條例、安全技術標準與規范以及企業的安全操作規程與制度及5個層次,按照法生命周期與活動規律可以分為安全法立法與修訂、安全法頒布實施、安全執法與監督、安全法宣傳與教育、安全法評價,按照法律社會管理屬性可以劃分為安全法淵源體系、安全法建設體制、安全法管理體制等。基于上述安全法本體層次構建比較安全法縱向分支體系,基于安全法生命周期與社會管理屬性構建比較安全法橫向分支體系,如圖2所示。1.3比較安全法學理論基礎比較安全法學隸屬于安全法學,其方法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方法。比較安全法學是比較安全學和安全法學的交叉,比較安全學基于比較的視角研究安全問題,具有龐大的分支學科,同時,安全法律法規的形成與發展受到當時社會的政治制度、歷史發展、經濟狀況、文化發展、宗教背景的制約,為了剖析上述社會與歷史等因素對安全法律法規的影響機制,其必須得到人類學、哲學、語言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行為學、數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系統科學等的支持,其理論基礎源于上述學科理論的綜合、滲透與融合。
2比較安全法學研究的維度、步驟及內容
2.1比較安全法學研究的維度安全法學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進步,比較古今安全法之異同并探尋發展規律,有利于安全法的改革與完善,因此,比較安全法學的第一個研究維度就是時間維度;不同國家或地區因其獨特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背景,對安全的認識存在差異,從而產生的安全法律法規也存在差異,安全法作為法學的一個分支,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宗教背景對其形成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比較安全法學研究的第2個維度為空間維度;安全法律現象包括物態安全法,心態安全法,制度安全法,行為安全法,因此,第3個維度是知識維度,其維度如圖3所示。
2.2比較安全法學研究的內容綜合比較安全法縱向與橫向分支體系,結合比較安全法學的研究內容,按照比較的對象進行劃分,分為物態安全法、心態安全法、制度安全法及行為安全法4個方面,根據上文提出的比較安全法學研究維度,對其比較研究內容進行闡述與舉例,見表1。
3比較安全法學方法論體系、具體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模式
3.1比較安全法學研究方法論體系作為提供具體科學研究所必須遵循的一般性規律或法則的方法論,一直以來都是專家、學者研究的熱點。倪正茂提出比較法研究的方法論體系,但僅僅提到比較法學研究應采用的具體方法,各種社會學、心理學方法、邏輯學方法,并未真正建立起研究方法體系,曹瑩瑩等提出比較安全學研究的專業維、技術維、邏輯維和理論維,基于以上研究基礎,結合比較安全法學理論與實踐,提出其研究方法論體系,具體如圖4所示。其中知識維是比較安全法學研究內容范疇;技術維是比較安全法學研究過程;邏輯維是比較安全法學對象的確定依據,包括時間和空間定位;知識維是比較安全法學的理論基礎體系。
3.2比較安全法學研究的步驟及具體研究方法進行比較安全法學研究實踐時,不能忽略法律所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環境對其所產生的影響。基于安全法律的特點及比較法研究實踐,提出比較安全法學研究的步驟:1)提出問題。如“礦山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比較研究”(規范比較),“外國如何確保安全監管的執行效率?”(功能比較),需要用到的方法為社會調查方法、歷史法、文獻法等。2)資料收集。①先確定比較單元,待比較的轄區:本轄區、國外的下轄區,在步驟1)所提出的問題中,可以選擇具有先進礦山安全管理經驗的國家來進行礦山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比較研究,比如中國與美國、日本、德國之間的比較等等,選擇安全監管執行效率高的國家進行安全監管關于執行的法律法規比較研究,比如中國與美國、法國、加拿大之間的比較等等;②確定體系,步驟1)所提出的2個問題的體系是礦山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系,安全生產監管法律法規體系;③收集考察轄區資料,對規范比較來說,以法律規范為中心,收集盡可能詳盡的法律文件、制度和規則,對功能比較來說,以問題為中心,收集解決問題的各種辦法,這些材料應該包括單獨或共同構成法律生活形態的一切東西。需要用到的方法有觀察法、訪談法、文獻法、調查法、統計方法等。3)描述。對所搜集資料進行研究、整理,并用選定的符號記錄下來。并對所收集到的安全法律文化資料進行描述、概括,進行辨偽。4)解釋。對法律問題進行解釋,包含2方面內容:①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規范和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的結構的解釋,分別立足于比較單元所在法系、國度、地區,秉承中立、客觀、全面的態度,進行法律解釋活動;②對特定歷史、政治、經濟、宗教和社會發展等因素影響下轄區安全法律法規的產生、本質、發展、功能、形成等內在機制進行解釋性研究。需要用到的方法有歷史研究法、演繹分析法、解釋法、社會心理學方法、社會學研究方法、社會工程學方法、邏輯方法、信息論方法、系統論方法等。5)并列。確定比較所需的參照與比較的項目,礦山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比較研究的比較項目有:安全法理學基礎,安全法律工作者,安全法律組織機構,安全法律設施,安全法律概念,安全法律規范,安全法律體系,安全立法行為,安全執法行為,安全司法行為,安全監督行為,安全法制宣傳行為等等。安全監管執行比較研究的比較項目有:安全法律監督的主體,安全法律監督的對象,安全法律監督的程序,安全法律監督的實效等等。需要用到的方法有結構—功能分析法、層次法、分類法、對稱方法等。6)比較。對安全法比較單元相關維度與屬性進行比較。按照“并列”環節提出的比較項目分別進行中、外礦山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比較和安全監管執行比較研究。需要用到的方法有比較法、類比法、模型法、仿真法、實驗法等。7)結論。對比較過程進行分析與歸納得到比較異同等結果,對相同之處,探究規律,融合發展,不同之處,分析原因,借鑒移植。需要用到的方法有歸納法、演繹法、類比法等。
3.3比較安全法學研究路徑比較安全法學核心活動為對比較安全法客體(對象)進行比較分析,以期達到比較異同、借鑒移植與融合發展目的。基于文獻,考慮比較安全法學巨大的時空特征、多維度的研究方向與多層次研究目的,以及顯著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提出“以規范比較為起點,以功能比較為主體,以文化比較為輔”的多層次、綜合性的比較安全法學比較研究路徑(表2),以滿足對不同國家地區的安全法學現象與問題的不同目的、不同層次與不同方式比較實踐的需要。
4結論
1)基于比較學、安全法學、法學和安全學基本理論,提出了比較安全法學的定義,并闡述其內涵與理論基礎,并基于安全法本體層次構建比較安全法縱向分支體系,基于安全法生命周期與社會管理屬性構建比較安全法橫向分支體系,為比較安全法學發展奠定基礎。2)基于比較安全法學時空屬性與學科屬性,提出了比較安全法學的空間、時間及知識3個維度;根據比較安全法學的研究對象,提出比較安全法學4方面的比較研究內容與方向,即物態安全法現象、心態安全法現象、制度安全法現象和行為安全法現象,為比較安全法學比較研究指明方向。3)構建了四維體系的比較安全法學研究的方法論體系;分析比較安全法學的研究過程,并提出對應的研究方法,為安全法學比較研究提供手段。4)建立以規范比較為起點、功能比較為主體、文化比較為輔的比較安全法學綜合比較路徑,為比較安全法學研究提供具體的路徑。5)比較安全法學的基礎理論、學科體系及其方法論體系構建有利于系統地推動安全法學持續發展,開辟安全法學研究又一新途徑工具與領域,為國內外與不同行業等相關安全法律之間的比較借鑒與交流奠定基礎,但是比較安全法學學科外延、比較范式與應用實踐等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易燦南吳超胡鴻廖可兵單位: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湖南工學院安全與環境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