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媒體關注類案件在法學教學中的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最佳切入點媒體關注類案件對學生實踐技能要求較高。孟子說“徒法不足以自行”,霍姆斯也認為“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經驗。”法學教育是實踐技能教育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實踐技能成為衡量法學教育質量關鍵。法制新聞專業培養系統掌握新聞學專業理論、具備一定法律專業知識,具有較強新聞采、寫、編、評能力,從事媒體和法制新聞制作,適應公、檢、法、司及基層新聞崗位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其學科定位決定了法制新聞專業的法學實踐教學較其他法學專業不同,具有綜合新聞動態的捕捉把握以及法學的判斷分析的特點。較傳統案件而言,媒體關注類案件更吸引學生。為適應法制新聞專業法學教學的實踐需要,必須牢牢把握媒體關注類案件的動向,及時將最符合法制新聞專業的案件納入到課程實踐環節中來,通過辯論賽、研討會、新聞采編、法律宣講、在崗實踐等形式促使法學理論教育向實踐技能提升轉變,帶動法學教學實踐的深入,使之成為提高學生法學實踐技能最佳的切入點。
(二)普及法治精神最生動教材法治的精神在于公平、正義,在于維護法律的權威。媒體關注類案件在普及法治精神過程中發揮獨特作用。“必須始終提醒學生注意,法律乃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它絕不存在于真空之中。法學并不是社會科學中一個自足的獨立領域,能夠被封閉起來或者與人類努力的其他分支學科相分離。”新時期法治傳播方式更應緊跟時代,法制新聞專業法學實踐教學既要滿足法制新聞專業性要求,又要滿足法治精神的時代特點。法制新聞專業是法學和新聞傳播學在相互融合、滲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門新興邊緣性、綜合性、應用性學科。該專業既有新聞學的博聞靈動,又有法學專業的嚴謹周密,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必須及時更新實踐教學方法,在工學結合理念指引下,結合新傳媒時代的特點,密切關注社會熱點和焦點,運用法學思維綜合分析判斷,使媒體關注類案件成為普及法治精神的最生動教材。
二、當前媒體關注類案件在法學教學中的現狀
(一)部分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因循守舊,不敢大膽運用教師在法學實踐教學中不敢大膽運用媒體關注類案件原因多樣,既有媒體關注類案件本身因素,如案件性質復雜、敏感,事實和情節披露較少,案件尚未完全定性等原因;也有教師個人因素,如傳統教材案例成熟、甚至是經典、定型的案例程序和內容經得起公眾檢驗,教師對其內容爛熟于胸,講解游刃有余。媒體關注類案件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媒體關注類案件往往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往往更復雜、更敏感,一些案件甚至涉及爭議,尚未形成統一定性;其次是針對部分媒體關注類案件,部分教師擔心在權威機關尚未定性前,出現學理解釋與有權解釋矛盾的尷尬局面;再次是媒體關注類案件如何引入課堂,怎樣駕馭課堂,需要探索。由此導致,媒體關注類案件在實踐教學中運用并不廣,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二)學生對媒體關注類案件高度關注,疑問得不到滿足學生對媒體關注類案件興趣濃厚充滿好奇心。法制新聞專業學生十分關心媒體關注類案件的進展和結果,對整個過程充滿好奇,期待真相,樂于探索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踐,現實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是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契機。“案例教學法其服務的目標是職業的實踐法律群體,其優點在在于: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達等能力;有助于學生生動活潑的思考;有助于學生掌握職業律師的論辯技巧等。”學生的關注和期待是法學實踐教學工學結合的原始動力。如何把學生的關注轉化為運用法學思維對案件進行分析研判;如何把學生對媒體關注類案件的期待轉化為采、編、評、寫的能力;如何把學生對媒體關注類案件的表面問題,轉化為對案件背后法律制度設計;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回應學生對媒體關注類案件期待,實現法治新聞專業法學實踐教學根本目的。
(三)缺少適合課堂教學的案例,實踐教學困難重重媒體關注類案件復雜敏感,社會關注度高,需要慎重對待。否則,輿論方向的引導、法律觀點的角度、學生接受的程度等方面很難恰當把握。不解決上述問題,將媒體關注類案件倉促引入實踐教學,可能僅僅是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談資,無法達到實踐教學效果。雖然媒體關注類案件為學生所喜愛和接受,但是并非所有的媒體關注類案件都適用于法制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應該注意到,學生關注的焦點并非全部集中在法律層面,可能是案件的發生細節、案件的進展、涉及的秘密隱私等。但是,案件從發生到公開、從立案到判決需要一個過程,并非被媒體報道的就是全部的事實;案件的深入通常需要一個過程,往往很難馬上就觸及案件實質,因此難免出現以偏概全的現象。
三、新形勢下媒體關注類案件實踐教學的嘗試和探索
(一)要轉變觀念大膽嘗試,建設好校內與校外兩個課堂
1.工學結合、實地感受,推進校外課堂建設校外課堂建設是法制新聞專業法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參與法院庭審與報道、參加律所涉法案件研討、在實習基地頂崗試用等形式,使學生時刻保持法制新聞專業的敏感度和職業狀態,時刻關注周邊正在發生什么,發生案件進展到什么階段,應當如何評價和分析今后可能會發生什么等具體問題。因此,教學部門應該與有關單位建立合作關系,聘請法律和新聞界實務專家擔任導師,把課堂搬到校外,構建了學生積極向往的第二課堂。采用校外課堂教學模式,密切與法院、律師事務所、檢察院、電視臺、報社等工學結合合作單位合作,挖掘校外課堂潛力,提升實踐教學效果。2012年,合肥碾壓協警案一時成為街頭巷尾談論最熱的話題,《合肥晚報》、《安徽商報》、合肥電視臺第一時間等媒體輪番報道,學生亦高度關注。就該案件學生們進行了角色扮演、模擬辯論;組織了1個班的同學到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旁聽;旁聽結束后當場采訪當事人;與檢察院專家導師交流心得;現場撰寫法制新聞報道等一系列活動。學生們這種在“‘邊看邊學’、‘邊學邊做’、‘邊做邊學’中,循序漸進地接受系統的法律實踐教學訓練,提高運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事實證明,該案件的校外課堂工學結合效果明顯,學生積極性高漲,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和動手能力,達到了校內課堂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2.與時俱進、科技創新,活躍校內課堂在新媒體時代,案件來源更廣泛、傳播途徑更多元、表現形式更多樣、受眾理解更是見仁見智。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他們關注熱點、關心國家和社會生活。這時,利用新媒介把媒體關注案件引入課堂能夠使他們暢所欲言、理性思考、理論結合實際,手腦并用,激發他們的熱情,推動課堂氣氛鮮活生動。法學教學的最好平臺不是課堂僵化的概念、名詞、法條,不是教師自我陶醉的一家之言,而是新媒體關注的案件、是大眾關注的法庭、是暢所欲言的微博。新媒體時代已經對傳統法學教育教學提出了巨大挑戰,網絡、微博、微信、QQ、手機等新媒體技術突飛猛進,傳統法學實踐與教育方式越來越不適應新的要求,因循守舊的教學模式將直接影響法學實踐教育的效果和質量。提高法學實踐教育質量,就要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利用媒體,將媒體關注類案件引入課堂,讓學生體會從法律角度分析案件在實踐中的應用。
3.認真籌劃、周密組織,教學過程融入法學思維媒體關注類案件具有社會關注度高、涉及法學問題復雜等特征,解決部分教師不敢大膽適用和選擇范圍不寬等問題是提升法制新聞專業法學實踐教學的唯一途徑。無論從媒體關注類案件在學生中的影響度,還是從法學實踐性教學的本質出發,都要求大膽選用、認真組織、多樣教學,內外連動,充分發揮媒體關注類案件的現實價值和實踐意義。教師應用積極的心態對待校外課堂建設和媒體關注類案件引入課堂的實踐價值。精心設計,周密組織,認真籌劃,把法學專業性與新聞學靈動性有機結合起來,拓寬案件在課堂的適應范圍,拓展學生對案件的融入程度,使媒體關注類案件嵌入法制新聞專業法學教學,在案件中融入法學思維,在法學思維中體現案件的新聞性,使兩者成為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
(二)要強化參與意識和分析能力,快速融入角色
學生期待是實踐教學的原始驅動力,加強工學結合模式下的法學實踐教學,不僅要求案例選擇更貼近現實,同時要求積極回應學生的關注。為此,在法制新聞法學實踐教學中應該采取內外連動的實踐模式,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分析能力,弱化教師的單向講解。
1.融入角色只有參與才能體驗,只有融入才能感知。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學科,生活中體驗和感知更能加深對法學原理的理解。為此,在教學中通過模擬角色、旁聽庭審、現場采編、深度報道等形式,使學生快速融入角色。在融入過程中全身心感受法庭氛圍、感知證據意識、強化新聞視角,極大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和效率。
2.深度辨析法理辨析是法律人的思維模式,深度辨析讓法制新聞專業學生透過紛繁復雜案件,理性客觀分析案情。通過討論、爭論、辯論等明晰法學實踐中的證據意識和對抗意識。這個過程是法制新聞專業法學實踐教學必須重視的環節,報道不能僅僅是簡單膚淺的案情披露,更是法治傳播重要渠道。沒有深度辨析,不可能觸及案件表象掩蓋下的本質,無法達到法制新聞的教育和引導功能。
3.交流互動“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踐”,通過與報社、電臺、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機構的合作強化業務交流,讓學生體會媒體與司法機關以及律師事務所對同一問題上存在的不同認識,開拓學生視野。案件是變化發展的,要及時關注案件的發展動態,從公眾、司法行政機關、媒體等不同的角度分析案情,能更加深刻體會多角度、多維度、多途徑處理媒體關注案件的重要性。實踐中,學校強化了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的雙向交流與互動,積極利用兩個資源。構建了和諧發展、互惠互利、共同成長的良好合作關系,讓學生進入合作單位頂崗實習、在崗工作和課外交流;同時,合作單位的專家導師走進課堂現身說法、指導示范、進班入隊也成為制度。交流互動,促進了實踐教學的發展,及時解答了同學的疑問,回應了學生的期待。
(三)精心選用成熟案例,發揮教育導向作用
1.慎重甄別,選擇符合學生特點的案例媒體關注類案件涉及面廣,容易受到各方關注,進入課堂前應慎重進行甄別和選擇。一些案件涉及當事人隱私,應做好保密教育,務必杜絕對當事人的二次侵害;一些案件司法機關尚未判決,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和教育學生依法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尊重生效的法律判決等法治理念。樹立法律人和新聞人尊重事實、獨立思考、理性分析的思維,防止人云亦云。在案件選擇時盡量選擇公開報道、案件事實和證據較為充分的案件,避開涉及個人隱私、商業秘密等案件。如果必須涉及一定做好防范措施。對人肉搜索、偷拍跟蹤證據等涉及非合法手段獲取的證據材料要有排除意識,對刑法和訴訟法內容也要考慮在內。通過慎重甄別和合理選擇相應的媒體關注類案件,樹立法制新聞專業法學實踐教學陽光、理性、合法的意識。
2.強化導向,價值導向正確科學同志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強調指出,新聞輿論單位一定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黨性原則”。新聞媒體被稱為“第4種權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媒體的依法介入和監督有助于正義、公平、公正地對待媒體關注類案件,引導更多的受眾關注法治、關心社會。法學實踐教學要高度重視政治方向,要在每一個實踐案例中體現政治方向、z法治思維、程序觀念和保密意識,全面客觀分析每一個媒體關注類案件。把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具體細化在對每一個媒體關注類案件的選擇、把握和引導上,要周密安排、實現法學和新聞學高度的政治導向性。
3.勇于探索,在實踐中完善和提高王澤鑒指出,法學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使法律人能夠認識法律,具有法律思維、解決爭議的能力。法學教育改革的一項關鍵重點在于推進實例演習的教學方法。媒體關注類案件融入法學實踐教學是法學教育側重實踐的必然要求。法律實踐與法學理論一樣重要。目前,媒體關注類案件在實踐中,部分教師自身不敢大膽選用與學生關注度高漲之間的矛盾、如何有效利用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的問題、新聞傳播自由與個人隱私商業秘密保護的問題等,這些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完善。總之,在法學實踐教學中要堅持工學結合理念,把媒體關注類案件融入法學實踐課程教學中去,堅持導向正確,注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把法學一般原理與法學實踐經驗結合起來;把激發學生興趣性與調動教師能動性結合起來;以媒體關注類案件為紐帶,合理利用校內校外兩個資源。不斷在實踐中推進媒體關注類案件在法學實踐教學中的完善,提升法學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作者:王鵬程萬春梅單位:安徽審計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