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由主義向馬克思主義的轉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目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中,西方自由主義思想不斷傳入,個人對國家的認識也變得復雜多樣,因此,通過考察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國家的認識與發展以進一步加深對國家的了解并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是非常有必要的。“陳獨秀作為早期共產主義者中最早關注和明確提出國家本質問題并試圖予以解答的代表人物”,[1]其對國家觀的貢獻尤為重大。陳獨秀國家觀由自由主義向馬克思主義的轉變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從抽象的國家向階級性的國家的轉變。第二,從資產階級共和國向勞農階級專政的國家的轉變。第三,從和平改革向暴力革命的轉變。陳獨秀國家觀的第二次轉變不僅對陳獨秀本人而且對整個中國的政局具有重要的影響。
1轉變的表現
陳獨秀在經歷了由民族主義向自由主義的轉變之后,又逐步實現了從自由主義向馬克思主義的轉變。一是從抽象的國家向階級性的國家的轉變。自由主義國家觀只是在抽象意義上談論國家,對于國家的階級性則毫無涉及。二是從資產階級共和國向勞農階級專政的轉變。陳獨秀向往西方的民主與自由,極力號召向西方學習,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然而,當陳獨秀認清資產階級的虛偽性時,逐步向勞農階級專政轉變。三是從和平改革向暴力革命轉變。陳獨秀主張以和平的方式對中國進行改良,然而,在內憂外患的中國,陳獨秀逐漸認識到階級斗爭、暴力奪權的重要性,實現國家觀由自由主義向馬克思主義的轉變。
1.1從抽象的國家向階級性的國家轉變在五四之前,陳獨秀主張抽象的國家觀。陳獨秀在《愛國心與自覺心》中說:“不暇遠征,且觀域內,以吾土地之廣,惟租借居民得以安寧自由。是以辛亥京津之變,癸丑南京之役,人民咸以其地不立化夷場為憾。”從中可以看出,陳獨秀極度熱衷于西方的自由主義,認為中國民眾只有通過學習西方的思想才能由愚昧走向科學,由保守走向進步。陳獨秀主張國家的全民性,認為西方的自由與民主屬于全體人民,國家是為全民服務的。然而,他并沒有看到西方民主的虛偽性,更沒有看到國家的階級性,使得民眾只是抽象地愛國,空喊愛國口號,不知道國為何物,沒有理解國家的本質并做出實際的愛國行為。在之后,陳獨秀逐漸認識到國家的階級本質。陳獨秀在《談政治》中一改以前的提法,“意識到國家具有鮮明的階級性”。[2]不久,陳獨秀又進一步深化了其階級性的觀點,認為國家“就是一切統治階級的所有物,誰取得統治權,誰便有權拿國家這一名義做統治全國人民之工具;國家權就是統治權,國家的利益就是統治階級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階級性的提出是陳獨秀國家觀轉變的重大標志。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本質屬性。因此,陳獨秀在認清資本主義國家階級本質的基礎上,對自由主義國家觀逐漸失去信心,為向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1.2從資產階級共和國向勞農階級專政的國家轉變辛亥革命后,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處境。此時,陳獨秀對西方的政治制度情有獨鐘,他表示“吾人寧取共和民政之亂,而不取王者仁政之治。[3]陳獨秀認為,在資產階級共和國中,民眾可以擺脫受剝削受奴役的窘境,獲得自由與獨立,實現自身的解放。陳獨秀之所以傾向于建立西方式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主要是因為他將其與中國的封建專制作了清晰的對比。一戰后,陳獨秀逐漸認識到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弊端。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以西方的三權分立為模板,實行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然而,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事實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因此,陳獨秀開始尋找新的政治制度。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陳獨秀看到工人階級的力量,積極主張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發揮工人與農民的力量,依靠工農聯盟奪取政權,而不是依靠西方所謂的民主與自由。他在《談政治》中也表示“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為現代社會第一需要”。我國是一個工人、農民占絕大多數的國家,因此,實行勞農專政有利于發揮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調動其革命力量,掌握革命主導權。總之,從資產階級共和國向勞農階級專政的國家的轉變是陳獨秀國家觀向馬克思主義邁進的一大表現。
1.3從和平改革向暴力革命的轉變五四之前,陳獨秀主張以和平改革的方式實行對中國民眾的教育,使其通過個人素質的提升,樹立愛國情感,獲得倫理的復歸,實現愛國心與自覺心的高度融合。然而“,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因此,以個人為本位的改良忽視了社會客觀環境的作用,對社會制度進行輕微的改良不但解決不了國民愛國心不強的問題,而且容易陷入抽象自由的環節中,使國民盲目地追求絕對的自由與民主。陳獨秀號召“平民征服政府,此時還停留在幼稚的階段,認為只靠和平的改革就能使平民的力量得到彰顯。五四之后,陳獨秀逐漸認識到階級斗爭的重要性。只有通過階級斗爭才能使受剝削受奴役的勞農階級獲得解放。在五四期間,學生的愛國運動遭到北洋政府的鎮壓,使得陳獨秀進一步思考中國的發展道路與發展前景。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陳獨秀認識到在內外交困的中國實行暴力奪權的重要性。總之,陳獨秀從和平改革向暴力革命的轉變是其摒棄自由主義轉向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標志。
2轉變的原因分析
2.1客觀原因第一,一戰的浩劫和巴黎和會的失敗使得陳獨秀對自由主義國家觀喪失信心。一戰結束后,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使得陳獨秀看清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巴黎和會上,西方列強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中國作為戰勝國,卻沒有獲得應得的權益。因此,陳獨秀對西方國家的態度由追捧逐漸轉向憤恨。面對中國備受壓榨的情況,陳獨秀重新思考學習西方的意義,在此基礎上逐漸了解西方的抽象自由與民主的實質。西方列強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對中國進行不斷地欺壓與封鎖。陳獨秀企圖通過向西方學習來獲取其對中國的幫助與扶持顯然帶有一定程度的幼稚與幻想。資本主義民主的虛偽性與欺騙性使得陳獨秀對自由主義國家觀產生了懷疑。第二,十月革命的影響和的開展使得陳獨秀開始關注馬克思主義,為向馬克思主義的轉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當陳獨秀對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產生懷疑與失望時,俄國的十月革命給處于迷茫的陳獨秀帶來了新的救國救民的思想。俄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采取武裝反抗、階級斗爭的方式對資本主義進行堅決地反抗,對中國具有重要的啟迪與借鑒意義。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開展了,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陳獨秀逐步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力量。事實上,國家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勞農階級專政的國家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利益,與西方的代表少數人利益的資產階級專政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此基礎上,陳獨秀逐漸轉向馬克思主義。
2.2主觀原因第一,陳獨秀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雖然陳獨秀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國家觀,但是他始終秉持著愛國精神,為國家獨立、人民解放而奔走呼號。當自由主義國家觀不能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不能使中國人民普遍覺醒時,陳獨秀必然要重新思考國家未來的方向。正是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支撐著陳獨秀在慢慢長夜中走出了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第二,陳獨秀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縱觀陳獨秀的一生,其思想的復雜性、多變性尤為明顯。就其國家觀而言,民族主義、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彼此交織,共同構成了陳獨秀復雜多樣的國家觀。針對不同的情況,陳獨秀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靈活的策略。陳獨秀與時俱進的精神在其國家觀的轉變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正是因為陳獨秀不拘泥于現狀,對出現的問題及時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尋找新的出路,他才能不斷地破舊立新,為實現新的轉變提供良好的契機。第三,陳獨秀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陳獨秀在認識到資本主義的弊端,了解到西方自由民主的抽象性后,開始向俄國的馬克思主義尋求新的救國救民的道路。其中,陳獨秀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對其實現國家觀向馬克思主義的轉變發揮了重大作用。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陳獨秀寫了一系列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如《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談政治》等,而且,在《新青年》的《俄羅斯研究》專欄中,馬克思主義也得到了極大的宣傳。
3陳獨秀國家觀第二次轉變的方法論意義
陳獨秀由自由主義轉向馬克思主義對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觀、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構建和諧社會、個人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1理論意義第一,有利于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觀,使國家理論開始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陳獨秀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在實現由自由主義國家觀向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轉變時,對普通大眾的國家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使得中國人民逐漸改變對西方的盲目崇拜,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自發組織起來反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維護群眾自身的利益,打破向西方學習抽象的自由、民主的幻想。陳獨秀主張國家的階級性本質,主張武裝奪權與階級斗爭,實行勞農階級專政,在此影響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觀逐步確立。第二,有利于認清自由主義的本質,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后,思想界出現了五花八門的社會思潮。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陳獨秀毅然選擇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作為指導思想。面對西方侵略壓榨我國的事實,陳獨秀認識到靠學習其制度與思想使得中國人獲得倫理上的覺悟只能治標不治本。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才能領導群眾運動取得革命性勝利。
3.2現實意義第一,就國家而言,我國作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旨在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與交流不斷增多。通過回顧陳獨秀第二次國家觀的轉變,有利于人民認清自由主義的弊端,吸取革命時期的經驗教訓,逐步向馬克思主義轉變。目前,我國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大力促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因此,處理好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同樣有利于國家治理能力的不斷改進。第二,就社會而言,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認為,國家不僅具有政治統治的職能,還具有社會管理的職能。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就不可能消除。其自由主義國家觀仍然不利于資本主義矛盾與沖突的解決,不利于社會和諧的構建。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強調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為人們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提供一個合理的解決機制,有利于人與人之間和諧社會關系的構建。第三,就個人而言,有利于人們堅定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我國目前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市場經濟迅猛發展,政治改革緩慢進行,文化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缺失已成為影響人們國家觀的重要因素。因此,通過對陳獨秀國家觀由自由主義轉向馬克思主義的探析,有利于人們明確方向,形成對國家的正確認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作者:郗鳳芹 單位:浙江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