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契合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存在的前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具有深切的契合性。思想與鄧小平理論是這種契合的光輝典范,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傳承創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推動其與社會主義相契合,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為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資源和創新路徑。
關鍵詞:
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引領著全國人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然而,馬克思主義若要實現中國化,與中國現行的社會主義相契合,必然要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路徑,汲取與創新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智慧。運用唯物主義方法,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如何同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中國深刻融合在一起的,對我們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契合的歷史必要性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落地生花,不是偶然的,它從下至上地促動了革命,革命的成功推動它從民間走向執政,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如果沒有它與中國社會在歷史性、政治性和道德觀等方面的契合,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是中國社會政治、傳統文化于現生的一個基本的無法否認的事實。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究竟是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的?!薄皼]有理論思維,的確無法使自然界的兩件事實聯系起來,或者洞察二者之間的既有的聯系?!蔽覈跉v史長河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與倫理綱常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與馬克思主義一樣,我國很早之前就非常注重理論的現實意義,早已脫離了空談理論,成語“紙上談兵”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嗎?然而,理論并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真正的實力,我國在清末受到外國列強的入侵,中華文明慘遭蹂躪,這是中國之殤,是世界之殤,野蠻最終在文明面前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人民并沒有在戰火中沉淪下去,中國人民開始了一條尋變之路,一批批青年用鮮血鋪就了一條通往真理的道路,這條路就是馬克思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從文化的視角,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避免停滯不前、固步自封,必然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取得進步。馬克思主義自傳入中國來,便開始與中國歷史文化迅速的融合,然而快速的融合并不順利,“它既要超越中國舊有文化的局限,又要植根于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土壤;既要滿足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需求,又要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因此,只有當馬克思主義內化為一種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新文化,才能被中國人民所接受,成為救國的真理?!痹陂L達百年的時間里,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明相互影響和促進,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揚。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契合的具體體現
1.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優良品質作為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短短八個字的校訓,將中華文化的精髓進行了完美的概括。中華文明歷經千百年,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包容力,就是因為一代代中國人秉承古人教訓,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精髓,以包容心態對待新生事物。佛教的傳入和中國化就是典型例子。清軍入關,并沒有選擇廢農耕,而是重農耕,滿族融入漢族地區的先進社會經濟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也證明了中華文明有著極其優秀的品質,無法被外界文化所消滅。改革開放新時期,這兩句卦辭與馬克思主義有機結合,成為共產黨人領導我國人民向共產主義目標邁進的不竭動力。經歷了改革開放,我們見證了我國是如何在以鄧小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徹底地擺脫了貧困和愚昧的社會生產、生活狀態。直到今天,我國生產力得到全面的釋放,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并著手處理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矛盾,為實現后期更大的發展鋪平道路。
2.一脈相承的人本精神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由人構成的,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通過滿足自身需要而實現自身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在馬克思看來,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正是共產主義所實際內含的最高目的和終極價值。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始終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目標取向。我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發展了屬于中國人民自己的社會主義,這種發展與我國傳統文化“人本”思想相適應。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黨深刻總結和吸取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經驗教訓,把人的全面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堅持以人為本,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從而不斷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作為四大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并沒有走向衰亡,正是始終貫徹著這種“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人本精神融入我國國情,西為中用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完善。我們堅信,在以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定能夠實現它宏偉的目標。
3.超越階級的和合精神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不同的理念,也經歷過不同民族的統一管理,但是,中華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并沒有消失,而是逐漸地發揚光大。這都歸功于我國文化的包容性,它能夠允許不同理念的存在,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將這種不同的理念進行融合,變為己用。這種“和合”的精神,不僅對我國有著深刻的影響,對世界各國應該也有著借鑒作用。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克服了千難萬險,帶領全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面貌和中國人民命運。鄧小平說:“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國現在還會是四分五裂,沒有獨立,也沒有統一。”憶往昔崢嶸歲月,西學東漸,馬克思主義在創立之初與中國文化在時空進行激烈的碰撞與融合,多年以后,這碰撞的火花在中國形成了燎原之勢,并開出了鮮艷美麗的花朵。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成功運用的典范,是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偉大勝利。
4.自古以來的大一統思想大一統觀念源遠流長,高度統一在歷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直到近代依然得到許多思想者的強烈擁護,康有為的“大同世界”,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等都是這種大一統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新中國成立后,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把統一中國看成自己的歷史使命。鄧小平說“凡是中華民族子孫,都希望中國能統一,分裂狀況是違背民族意志的?!?0世紀末,我們實現了香港、澳門的勝利回歸。關于臺灣問題,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發表講話,全力促進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強烈的國家統一觀念成為中華民族的心理習慣,成為凝聚民族力量、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精神力量。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本質屬性是大眾化,是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社會實踐需要并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的思想武器,與具有推動歷史發展、民族凝聚、國家統一等作用的大一統思想,其核心之處是相同的。馬克思主義作為從西方引進的新思想,能夠在新中國傳播開來,并成為我黨的指導思想,讓全黨全民族奉為圭臬地貫徹并執行著,其內在的動因主要表現在兩個需要上: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發展及其價值得以體現的需要,二是中國解決實際問題和獨立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三、、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契合的影響
我國第一代領導人——作為唯物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充分利用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二次加工,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形成可以為中國所用的社會主義理論,這種理論在鄧小平手下被運用的淋漓盡致,30余年來改革開放的成果就是最好的證明。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施拉姆曾在中國社科院一場報告中說到,同志是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者。許全興指出:“事實上,哲學思想才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真正繼承者和弘揚者,思想才是當代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思想將把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思想經過鄧小平繼承后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是憑空想象而來,而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中國哲學思想一貫強調實事求是,秉持注重實踐的知行觀。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運用傳統辯證法中的矛盾思維和持中貴和思維,對傳統知行觀思想進行了發展創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國兩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自力更生是立國之本”等思想都是這種創新的生動體現。鄧小平使用辯證的唯物主義方法論為新中國的改革開放找到了一條合適的道路,那就是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之后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根據不同的時代要求和國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在理論創新和理論發展方面都作出了各自的獨特貢獻,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的奮斗目標提供了基本遵循。
四、對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青年學生最有生氣、最肯學習,處于人生智力、體力和創造力的高峰,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提高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青年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加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資源。比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老子的“道”、孔子的“仁”、孟子的“義”、晏子的“忠”、尾生的“信”等等,都為青年學生形成重理想、重道德、重氣節、重修養、重誠信和培育剛正不阿的優良品格注入了充滿人格理想和人文精神的文化內涵;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藺相如的“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蘇武“牧羊節不辱”等等,對于培養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操,都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孔子的“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賈誼的“民者,萬世之本也,不可斯”、唐太宗的“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等等,對于培養青年學生關心他人、胸懷天下,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都有重要啟示意義??傊?,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疇,是弘揚傳統文化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有效路徑。只有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汲取傳統的養分,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深厚的歷史與現實基礎。
當前,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作為公共必須課的高校還不多?;谥腥A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契合性,把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可以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創新。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笨倳浀倪@一號召,也是我們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指針。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愛國愛民、胸懷天下、敦厚信實、勤勞勇敢、先義后利、團結一心、自強不息等等道德觀念,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大任務。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必須身體力行,不容稍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28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300.
[3]鄒愛華,田子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歷史啟示.光明日報,2004-11-1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248.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62-63.
[6]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70.
[7]許全興.與孔夫子[M].人民出版社,2003.251.
作者:謝偉光 單位:遼寧省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