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人性假設理論對高校教育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教育,主要是人的教育,探究人性的基本問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起點。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假設理論對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一是固根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理論基礎;二是強底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樹立精神自信;三是明路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指明前進方向。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人性假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中共中央、國務院陸續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重要文件,也多次強調要堅定不移地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理念作為教育工作靈魂。教育,主要是人的教育,弄清人性本身的實然和應然問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的理論起點。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假設理論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假設理論的基本內涵
(一)什么是人性假設理論
人性假設理論起源于西方,學術界普遍認為,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設是人性假設問題的始基。人性假設理論的內涵極為復雜,從普遍意義上,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詮釋“人性是什么”,這是對人性的事實判斷,回答了人性的實然狀態;二是詮釋“人性應該如何”,這是對人性的價值判斷,回答了人性的應然狀態。基于這兩點,從內涵的豐富性上繼續延伸,人性假設理論的內涵還應包含理論演繹,即“以人性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作為理論建構的邏輯起點和意義歸宿”,[1]簡單地回答人性是什么、人性應該是什么這兩個問題還不是完整的人性假設理論,只有把它放置在研究其他命題的原點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性假設。在西方社會,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中,占據主流地位的人性假設理論是不一樣的,不同時期產生了“虛幻人假設”、“自然人假設”或“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等理論,它們對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管理學等多領域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是解釋人的行為活動的基本出發點,是社會科學理論賴以建立和展開邏輯分析的重要基石。
(二)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假設理論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假設理論開始展開的核心判斷,也是其區別于其他人性假設理論的實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解或者說對人性問題的看法是豐富的,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人具有自然屬性,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客觀事實判斷,是研究人類一切活動、分析人性的重要前提。第二,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馬克思主義還進一步指出,人可以通過實踐能動地改造現實世界,因而實踐的觀點又進一步豐富了人的本質的內涵。第三,人的社會本質不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歷史的變化發展中。因為人的本質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時刻發展著,而社會關系處于變化發展中,因此人的本質也必將處于不停的變化發展狀態。此外,馬克思主義提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的理想目標,我認為這是對“人應該是怎樣”問題的終極解答,這進一步豐富了人性假設理論的深厚內涵。
二、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假設理論對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固根基: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假設理論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能性點燃希望。在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假設理論中,人的社會本質具有歷史的、發展的特點,人的社會本質不是靜態的、不變的,而是隨著由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引起的社會關系的改變而不斷發展。人不是單個的存在于世界的孤獨個體,而是生存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因而人性本身具有可變性、可塑性的可能,具有向更善更美更成熟的狀態發展的可能,這就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強大的理論支撐,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存在價值和成功可能。當代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不成熟、立場不堅定的特殊階段,人格的可塑性極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端正和堅定思想立場、提高道德修養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二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假設理論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必須性提供支撐。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歷史唯物主義,把人推上了歷史主體的重要地位。《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解放全人類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人成為歷史的主體、革命的主體,擔當改造世界的重任。人必須通過實踐來不斷推動認識的發展,而認識反過來對實踐又具有強大的指導作用,這就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必要要求。人作為歷史的主體,需要通過間接經驗的傳授提升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須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來提供有效的經驗方法、正確的價值觀等意識形態,從而真正實現人類的解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假設理論中,奠定了必要且重要的存在地位。
(二)強底氣:為高校思政教育者樹立精神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更好地提升規范化、科學化、人性化,關鍵因素之一在于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綜合能力。當前,不少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師,不乏存在創新能動性不足、教育理念陳舊、自我價值感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追究其內在緣由,與該教師對思政課本身的價值期待,或者說對這門課會給學生產生多大的影響力這個問題的預期判斷有很大關系。忽略人性假設理論這一根本前提,沒有深刻地認識到人性本身是可以改變的、可以向更好的狀態發展這一重要理論前提,是造成思政課教師主體性迷失的原因之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假設理論不僅為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提供支撐,也為思政課教師樹立精神自信提供堅實保障。一是要堅定信念底氣。廣大青年“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自覺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4]在2016年青年代表座談會上如是說。思政教師擔當了大學生培養高尚品格的重要領路人,更要堅定理想信念,堅信能通過科學的方法和具體實踐幫助大學生端正價值觀、提升道德素養,真正在一尺講堂實現思政課程的重要價值。二是要增強能力底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提升思政課堂的有效性、吸引力,還需要思政課教師不斷加強自身能力建設。順應時勢、與時俱進,充實教育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研究教學對象個性從而因材施教;思想育人的同時,加強實踐育人,提升將說教融入實踐教育的本領,真正增強自身的能力底氣,努力用更豐富、更成熟的個人魅力感染學生、掌握課堂。
(三)明路徑:為高校思政教育途徑指明前進方向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馬克思主義的理想彼岸,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最高命題和根本使命,是人處于“自由王國”里的最高級形態。這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啟發我們要時刻把人的自身能力發展放在首位,以學生為本,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成效不高的問題,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每個大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若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學限于走形式、流于說教、模式單一,就起不到改善人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人的同時,更要理解人、關心人,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是確保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關鍵。二是科學運用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心靈啟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種多樣,要真正達到啟發思考、改善人性的目的,需要教育者尤其注重啟發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從靈魂深處展開人性思考,實現自我精神升華。2008年,一部德國電影《浪潮》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德國的一名高中教師賴納•文格爾為了上好“獨裁政治”這門課,讓學生們深刻理解什么是“納粹”,他決定組織全體學生進行一次納粹組織的模擬實驗。他們推選獨裁領導、設計統一的制服、口號、標志,模擬真正的納粹。原本這只是一個教學模擬實驗,沒想到卻激發了一大批學生對獨裁統治的興趣和熱情,最終釀成悲劇。這是一部反思納粹的電影,而這名老師的教學方法卻引來不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他采用的模擬實驗的教學方法,觸動了學生的內心,起到了驚人的感染效果,讓全體學生身臨其境,甚至改變了他們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中,我們尤其要重視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打動學生心靈,深刻觸動靈魂,擴大思政課的實際效果。三是合理開展實踐教學,啟迪學生融入社會。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啟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拘泥于課堂,而是要邁向社會,合理開展實踐教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具有社會性的人,要培養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改革創新精神、積極創建和維護和諧社會的當代大學生,堅決不能讓學生止步于課堂。思想育人的同時,更要實踐育人。通過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例如重走長征路、參觀革命紀念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鼓勵大學生團結協作、親身實踐、融入社會、體悟人生,這些都是讓思想政治課“活”起來的重要途徑。對受教育者是如此,對教育者本人更應加強社會實踐。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培育與時俱進的大學生,也需要教育工作者時刻掌握最新最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單純依靠課本、固守課堂開展思政課教學是不科學的,教育者應多開展調研、實地考察等實踐活動,走出課堂,從社會實踐中汲取養分,并最終回饋給課堂、回饋給學生,讓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真正實現德育樹人的重要價值。
三、總結
從高校思政教育視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假設理論對其的重要意義,讓我們重新將人本身放在了教育的前提、過程和目標的終極地位上,一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遭遇的迷失、迸發的希望和沉淀的精華都離不開對人性本質的不斷探索,這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取得進步的重要源泉。
參考文獻:
[1]魏則勝.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假設[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作者:郭曉雯 黃寒微 單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