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發展歷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理論界關注并研究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尤其是十八大又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所以,全面把握和透徹理解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理論背景與發展歷程,用其指導我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人學;自由;異化
馬克思的人學思想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在廣泛繼承前人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形成的,他超越了傳統人道主義構建起自己的人學大廈,并深入到社會現實和革命實踐中。馬克思的人學思想是人類實踐經驗成果的總結,是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論。因此,繁榮市場經濟就要繼續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更好地促進社會成員全面、自由發展,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內涵。
一、馬克思人學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兩大背景
(一)青年黑格爾派對人的現實社會存在的批判與揚棄
青年黑格爾派是黑格爾哲學解體后出現的一種思想流派,主要繼承和沿襲了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兩個主要思想,即“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和自我意識。馬克思在柏林大學不但積極參加了黑格爾派的哲學運動,而且成為了青年黑格爾派的一個內部成員。可以說,青年黑格爾派的觀點是馬克思人學思想形成的思想土壤。黑格爾努力把歷史的現實和哲學引向了一條完全和解的道路。如果只有理性的東西才應該是現實的,那么,非理性的東西就是不現實的,非理性的現實就應被批判,這就要求必須變革和否定現實。黑格爾的這種立場被青年黑格爾派所繼承,但是它拒絕走黑格爾所提倡的哲學與現實的和解之路,決心走理性批判現實的道路。在馬克思看來,最重要的是對現存世界進行批判。但是,沒有一個哲學家提出關于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系問題,甚至沒人想到要提出。所以,“盡管青年黑格爾派思想家滿口講得都是‘震撼世界’的詞句,而實際上他們是最大的保守分子”。這樣,在馬克思那里關于青年黑格爾派提出的核心問題,就轉換為如何去批判、否定和變革現存世界。這本質上就是對不合理的現存世界進行揚棄。馬克思人學思想從形成到發展與這一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密切相關。可以這樣說,從《博士論文》到《德意志意識形態》,其中的人學思想都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而這些人學思想的發展過程及實質目的,在于把自我意識的批判變成實踐的批判。
(二)人的異化和人的解放是馬克思所面臨的時代課題
時代提出的重要課題,最終需要理論做出答復,這是任何理論產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的人學理論正是在回答這一時代課題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馬克思所創立的人學,是與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競爭和工人運動的此起彼伏相適應的。自由競爭雖然使整個社會的生產力獲得了巨大發展,但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缺陷無法避免,這種制度把人當成機器,工人階級是被嚴重異化的存在。這種異化就是工人階級被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所奴役。這一事實引發了馬克思兩個方面的思考:一是如何產生了工人階級的異化及其后果?二是人從這種異化勞動中解放出來的基礎和條件是什么?《手稿》以后的馬克思人學思想,大都致力于對以上兩個基本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目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過勞死”、職業病、抑郁癥等嚴重危害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身體健康和家庭穩定,城鄉居民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物價的不平穩、房價的非理性上漲都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生活負擔。這些現象的頻頻出現正是由于以人為本理念的缺失。民為邦本,上述問題如果不解決,就會影響社會穩定,動搖國家和諧發展的根本。
二、馬克思人學思想形成過程
(一)抽象的自由理想對現實的抗爭階段
馬克思最早關于人學的探索,主要體現在他的《博士論文》和《萊茵報》時期所寫的文章和從事的具體活動中。此時,個人自由、理性對現實的批判、人同周圍環境的關系是貫穿于馬克思的人學思想中的三個基本要素,而這三個要素又統一于一個核心思想,即一般性的自由理想對現實的抗爭。促使馬克思去研究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差別,并以此作博士論文主題的,主要是在這種差別中體現出來的關于個人自由原則的自然基礎性論證。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對“個人自由”作了詳細的論證,馬克思欣賞并認同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原子論。眾所周知,宇宙中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如果能夠證明自由就是原子的本性偏斜,那么,人的本性也是自由的,這個結論就從自然基礎上得到了印證。出版自由和勞動人民在現實社會中的自由平等問題是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直接談論的。他的理論著眼于人的自由本性,任何階層的個人天性上都是追求自由的。顯然,馬克思這里主要是從人的類本質出發對自由進行的論述,雖然他已經意識到物質利益對個人自由造成的影響。可以看出在《博士論文》至《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只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抽象性的人學思想原則,他對人的問題探討還停留在一般原則的層面上。
(二)個體與類的矛盾及其揚棄———一種人學理想方案
人的類本質和現實存在的分離、對立是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思維方式,他把上帝或宗教的本質歸結為人的“類本質”,主張從人的“類本質”出發來衡量和理解現實。顯而易見,費爾巴哈關于人的“類本質”的理論正與馬克思的一般自由理想觀念相契合。所以,馬克思很快就轉到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立場上,從人或人的本質出發來理解和說明現實。后來,馬克思從人的“類本質”和個人的現實對立來說明個人的社會性、個人的社會本質以及人和社會的客觀關系。在這一時期,馬克思探討人的問題角度與方式有了較大變化,通過對人的自我異化、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以及人的社會性問題的探索,他提出了關于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的任何可能性的理想方案。當然,理想方案的制定與實現,必須有相應的現實基礎。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人的全面發展內涵是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全面發展既是人民群眾的奮斗目標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手段,馬克思的人學理論歷久而彌新,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三)立足于社會關系,構建人學理論綱領
馬克思著重從社會分工方面探討了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并著重探討了人的實踐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屬性,對社會本質作了深刻揭示。人學理想方案確定之后,為了為其提供理論支撐,馬克思從社會關系和生產方式出發對人類社會進行科學研究,從而確立了實現人學理想方案的理論綱領。指出了生產資料和生產資料生產者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創造和推動社會歷史變革的主體,只有他們才是人學理論綱領的實現者。勞動開創未來,人民創造歷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美好未來的開創,都必須借助實踐主體———人民的創造活動。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才能最終實現中國夢。
(四)科學革命的人學
人學的革命化和實踐化要求人學思想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上,否則,這種人學思想的結局只能是變成空想。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從個人和社會經濟關系相統一的立場出發,全面系統而又深入研究了人或個人問題的各個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學的人學思想理論。重新梳理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對于我們貫徹十八大精神,真正做到為多數人謀利益,使所有人真正成為命運和社會的主人至關重要。21世紀是一個變革和發展的時代,從人學意義上說,它是中國人民不斷追求自我解放和個性發展的過程。從“以人為本”再次可以看出,當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人的發展。因為,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是中國變挑戰為機遇,提升綜合國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序言[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25.
[3]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19.
作者:陳品艷 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