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下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大學生作為新生力量對他們的管理既不能沿襲傳統教育,又不能照抄西方教育。這種社會現狀使得新時期的高校德育工作困難重重,除此之外大學生因其年齡及閱歷所限,在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時尚不成熟。大學生在世界觀、價值觀方面的不成熟,需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進行新時期的德育工作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大學生指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年齡處于18~24歲之間的群體。受其年齡的限制,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完善。經常有不成熟的行為和想法,影響自身發展及人際關系,造成不良影響的原因,除自身個性追求偏差,還有社會因素。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社會復雜多變,信息量層出不窮。若沒有一雙“火眼金睛”,難免在物欲橫流的社會“大染缸”中沾染不良習慣。進入大學是他們走向社會的緩沖階段,因其所存在的可塑性若是能進行良好的引導和規范其行為,可以更好地為社會輸送優質的人才。
一、高校大學生德育水平
高校德育工作的修正及完善需要先了解和研究現代大學生德育水平所處的階段。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筆者從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大學生公德意識及公共場合行為習慣
公共生活較私人生活最大差別就在于,在公共生活中的個人行為會對社會其他成員產生或大或小的聯系。大學生在公共空間所進行的行為具有開放性和透明性。當今世界不僅僅是地域上的密切聯系,更有互聯網時代所特有的公共生活的滲入。大學生日常活動范圍已經大部分時間仍是以校園生活為主。大部分大學生在助人為樂及保護環境方面態度漠然。主要體現在:食堂就餐后垃圾不能自我處理;寢室交往及衛生習慣,對于公共物品愛護欠缺。對于校園綠化設施及教室教學設施的不愛護。有一部分有“公家的東西”不用愛惜的錯誤想法。大學生除了校園生活,還擁有社會生活。在公共場合,對自我約束力較差,做出了不符合大學生形象的行為,引起了社會的重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較差,因立場不堅定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不能在集體的利益與個人的利益發生沖突時做出合理的判斷從而做了錯誤的選擇。公德意識淡薄,沒有較強的公德心是上大學生在社會公德方面的體現。
(二)大學生在家庭關系中所表現得情況
目前,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從出生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拜金主義、溺愛子女、家庭暴力及漠視老人等問題影響大學生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形成。大學生是否能正確處理家庭關系,即與父母,兄弟姐妹的關系,在此過程中與家庭成員相處模式有很多問題。如,情緒不自控,向父母亂發脾氣,父母沒有滿足的不合理要求,不從自己檢討反而責怪父母。對于祖父母關系淡漠,任性而為。(三)大學生個人品德狀況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前,對于大學生活的初步判斷僅局限于上大學之后可以“自由自在”的態度上。進入大學后,窩在寢室打游戲,看電視劇,餓了定外賣等等線上活動占據一天大部分時間已經成為大學生活的常態,學習上以“60分”萬歲,不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休息時間黑白顛倒,跟隨“不逃課不大學”的大流。沒有自己的目標和學習計劃,生活上惰性極強,遵循“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生活態度。學期末,妄圖通過其他途徑獲得及格。大部分學生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檢討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在不良社會風氣及不正確價值觀的影響下,失去了目標和追求,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跟隨大流,失去了不甘落后的斗志。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新時期的德育工作
(一)學校更正教學中出現的錯誤心態在大學教育中,老師不認識同學,同學記不住老師的姓名這一現象已經成為常態。老師在教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德育水平知之甚少,在一些場合發現的學生不好的行為,先入為主,武斷的判斷學生的綜合情況,這種做法有失偏頗。應當予以更正。
(二)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剛進入大學的學生,都經過了高考殘酷的篩選。在十幾年的學習生活中,學生學習是主業,也是生活的全部。大多是同學在生活習慣上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選擇較少,除了學習之外,父母包辦已經見怪不怪。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將學習放在了第一位,對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如自理,自立的養成并沒有過于重視。按實際情況來說,并不需要過于重視。但進入大學之后,學生面臨種種選擇,來自生活、學習方面的壓力紛至沓來,長期的生活習慣使得他們在獨立生活時,似乎困難重重。新時期的德育工作需要抓住學生在這一時期的實際情況,根據馬克思之主義哲學-物質世界的永恒發展理論。借力使力,首先,對剛進入大學學生的德育水平進行評估分析,將最為普遍的問題提取出來討論解決方法。因材施教,對于即使糾正自己所不良習慣的同學予以肯定,而對于那些思想上不進步的同學要多關注。平時要注重宣傳道德教育對國家,對社會,對自身的重要意義。
(三)堅持用聯系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看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指出,事物的聯系是客觀和普遍的。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對大學生德育水平現狀的看法是人們頭腦中的聯系觀念,不過是對客觀世界普遍聯系的反映。這種現狀存在有其特有的時代性,如果否認聯系的客觀性,用主觀隨意的聯系來代替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這就是唯心主義。學校在為提升學生德育水平而努力的時候,要尊重其客觀性,前人的經驗固然重要,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引導學生道德水平向前進步時,應當明確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體。沒有現代社會的對于學生成績,學歷的追求也不會有這些問題的發生,學校德育工作所面臨的問題有其時代特色。任何一個事物都是這個統一體中的一個部分、成分或環節。學校德育工作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改進。總之,世界上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人類的實踐和科學的發展雄辯地證明了聯系的客觀普遍性。學校德育工作應當改革創新,不能拘泥于形式。
(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學校開展德育工作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要求學校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校開展德育工作要在肯定物質決定意識的前提下,承認和發揮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這是根本點,也就是說,學校在進行德育工作時要采取各種方法,來推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學校要正確認識,并且要嚴格遵循客觀規律,只有從實際出發,把握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的規律,并且要遵守學生在分析思考問題時的思維規律,才能形成正確的意識;只有在正確意識的指導下,學生自覺地進行符合客觀規律的行動,才是正確的行動,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如果學生不能正確地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將會遭到客觀規律的懲罰而一事無成。世界是發展的,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若不尊重客觀規律,對學生來說,小則遭受挫折,大則葬送前途。學校教育要立足于物質性的實踐活動,通過講座,授課等形式將物質轉化為意識,而意識轉化為物質的橋梁與途徑,是由客觀引出主觀,并使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性活動。用理論化的語言說,離開實踐,高校德育工作將是一盤散沙,不能形成強有力的力量,鼓舞學生自發的改進自己。除此之外,學校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物質技術條件和手段,用來為學生進步提供基礎。因此,要通過宣傳等手段,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自發的注重道德水平的提升。
(五)量變與質變
對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進是量變轉向質變的過程。是事物發展的兩種不同狀態。量變是指事物量的規定性的變化,是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或場所上的變更,表現為不顯著的變化。它表現為事物的穩定、平衡、均勢、靜止等狀態,體現了事物的連續性。高校在改進學生德育工作時所設計的方案,是量變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做基礎。而質變是事物質的規定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表現為穩定、平衡的破壞,統一體的打破等形態,體現了事物的非連續性,是事物連續性的中斷。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實現飛躍,不能急于求成,要腳踏實地的改進。量變和質變都是由事物內部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引起的,學生對于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有很多不理解及問題。其次,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相互依賴。學校德育工作取得進展,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因為質變不是憑空出現的,它需要一定的量變為基礎。這說明了事物變化總是從量變開始的,只有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發生質變,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另一方面,量變也依賴質變。質變體現了和鞏固量變的成果,只有質變才能使量變得以完成。質變是原來量變的終結,又是新的量變的開端,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進行著新的量變。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正是這兩種狀態的循環往復、相互交替,才構成了事物永恒發展的過程。在學校工作取得進展時,要繼續改進,不能將成果功虧一簣。
三、總結
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不僅要總結經驗而且要尊重客觀規律。在工作取得較好進展時,注重量的積累,為質變打好基礎。在一系列工作中,要積極推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讓學校德育工作得到較好的發展,為社會輸送道德水平的較高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金煒.論高校體育的道德培養功能[D].北京:北京化工大學,2015.
[2]盧曉霞.90后大學生道德建設問題探究[D].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13.
[3]丁潔.傳統道德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力探析[D].合肥:安徽財經大學,2012.
[4]張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道德情感的培養[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2.
[5]王蔚.大學生對日常行為的道德歸因[D].廈門:廈門大學,2002.
[6]胡金富.大學生情商與道德的相關性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7.
作者:杜亞穎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