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生態變革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總是在一定的語境生態中展開的,網絡新技術塑造了新的網絡化語境,構成了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最為重要的語境生態。網絡化語境下由灌輸主體、灌輸內容、灌輸中介、灌輸對象以及灌輸環境組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生態系統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從整體上重塑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生態,故而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當深刻把握信息化條件下的灌輸生態變革,以更好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
關鍵詞:信息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灌輸生態
一、信息化條件下理論教育必須堅持灌輸原則
理論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先導,對社會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馬克思說過:“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11對于無產階級所領導的人民群眾革命斗爭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而言,這種理論只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在人民群眾的頭腦中自發產生的,也不是在革命斗爭與生產實踐中自發形成的。正如列寧所說:“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2]317因此,列寧提出,社會要領導工人運動和群眾運動,就必須堅持灌輸原則,從外部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原則自提出以來,已經過去了很長的時間,但是其基本精神、基本原則依然沒有過時,依然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原則。但灌輸并不是單純的理論說教,而應當隨著實踐的發展和變化而不斷調整灌輸的策略與方法,尤其是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特別是各種自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依賴傳統的黨控媒體和組織體系來進行自上而下的理論灌輸,受到了很大的挑戰。西方國家憑借信息霸權,通過跨越沒有國界的網絡,大肆傳播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對我國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青年大學生“對于社會的基本認識,對游戲規則的把握,甚至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90%以上的影響是來自傳播媒介”[3]。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重視信息化條件下堅持理論灌輸原則所面臨的這些新挑戰,在堅持理論灌輸原則的前提下,對理論灌輸的各個環節進行深入研究。
二、信息化條件下理論灌輸生態所面臨的挑戰
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過程是一個由灌輸主體、灌輸內容、灌輸中介、灌輸對象以及灌輸環境組成的一個生態系統,這一生態系統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這就決定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過程中,必須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生態的分析。網絡化對灌輸主體、灌輸內容、灌輸對象以及灌輸環境幾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無疑重塑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的整體生態,因而網絡化語境下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應當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原則的前提下,根據變化了的灌輸生態環境做出新變革。第一,從灌輸主體來看,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條件下,灌輸主體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各種途徑與形式灌輸給客體,在這樣一個過程中,灌輸主體的地位是權威性的,代表著社會對灌輸客體進行要求,也代表著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灌輸的過程也是一個權威彌散的過程,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的主流意識形態散播過程。灌輸主體的權威地位得到制度化的支持,其所灌輸的內容也得到主導意識形態的支持,這些都為灌輸主體實現對灌輸客體的有效灌輸創造了比較有利的條件,也是我們黨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教育中,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效的重要原因。但是在網絡化環境下,灌輸主體的權威地位受到了多重挑戰。首先,灌輸主體不再享有知識與信息的優勢地位,因為網絡已經為灌輸對象提供了新的不易受控制的知識與信息來源,灌輸對象可以通過網絡自我學習,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灌輸對象已經不再把灌輸主體視為唯一有權威性的信息與知識來源。其次,灌輸主體所要灌輸的馬克思主義主導意識形態,也因為網絡化條件下多元思潮的沖擊,網絡信息傳播的特點使得網絡上多元思潮、多元意識形態泛濫,從而使得灌輸主體的灌輸難度進一步加大,對于理論灌輸的科學性、方法的有效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也對灌輸主體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灌輸主體除了應當精通所要灌輸的馬克思主義主導意識形態以外,還應當熟悉其它多元社會思潮、多元意識形態,能夠做到知己知彼,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灌輸對象自覺抵制多元思潮、多元意識形態的影響,更好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再次,網絡信息技術革命也大大提升了灌輸客體的主體性,其思想自由度、學習成長自由度、個體發展的自由度等進一步提升,這對灌輸主體更好地把握灌輸對象,更好地在變化了的環境下提升灌輸的有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從灌輸客體或從灌輸對象來看,有學者指出了灌輸對象所發生的新變化:“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對灌輸的接受程度下降;批判思維日益發展,對灌輸內容的科學性要求加強;物質追求逐漸攀升,對理論灌輸的需求呈現出弱化的傾向;思想觀念更加開放,對灌輸途徑的多樣性需求增強。”[4]這些新變化都需要我們重新認識所要灌輸的對象。
如前所述,受教育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得到很大提升,而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過程中,往往強調教育者的主導地位、權威地位,以及由教育者如何向教育對象進行理論灌輸。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教育關系展開的過程中,雙方不是平等對話的主體,受教育者處于被動地位,因而在教育的過程中,往往由于受教育者主動性不足,學習投入不足,甚至使得受教育者產生逆反心理,而使教育過程受到影響,教育效果也不盡人意。在應對策略方面,往往局限于改進教育方法、優化教學手段、拓展教育形式,等等,這些努力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往往由于對受教育者個體重視程度不夠,不能將其當成平等的對話主體來對待而產生種種問題。“馬克思主義的‘灌輸論’既重視主體的導向作用,又重視教育客體的能動作用。但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注意灌輸教育的方法,忽視教育對象的能動作用,形成了由主體到客體單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把灌輸教育這種非常必要的教育理論變成了形式呆板、言之無物、脫離現實、令人厭煩的形式主義,形成教育客體對教育主體及其內容的逆反心理和行為。這與馬克思主義‘灌輸論’的本質和宗旨是背道而馳的,必須堅決反對。”[5]灌輸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基本原則,并非只是強調自上而下的灌輸形式,而是強調先進的理論必須通過灌輸才能夠為灌輸對象所了解和接受,它是相對于個體思想意識的自發性產生而言的,它也需要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接受心理、接受意愿,等等,也可以是以對等關系展開的一個過程。而網絡化環境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則因為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大大提升而更加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更應該是一個以對等主體關系來展開的灌輸過程。在網絡信息技術革命大大提升灌輸客體主體性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灌輸理念來處理灌輸主體與灌輸客體之間的關系,如教育學中從交往的角度對于教學過程主客體關系的分析,就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單純從主體———客體的關系模式來談論教學過程中主客體關系,就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因為無論何方為主體,均是以排斥對方的主體性為前提的。”[6]176由此可見,對于師生關系的認識要從單一的“主———客”范式轉向“主———主”范式,即從主客體向度轉到主體際向度,這凸顯了現代教育向后現代教育轉變的時展特征[7]。因而,網絡環境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也有必要實現由“主———客”范式轉向“主———主”范式,即應該更加尊重灌輸對象在灌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第三,從灌輸內容來看,盡管網絡化環境下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所應灌輸的內容依然應當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當然也是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雖然20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主義運動遭遇嚴重挫折,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但是一些重要的思想家仍然堅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時代價值和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命力是建立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之上的,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對于指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當代中國,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是指引中國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理論武器,也是當前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的主要內容。但是,在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過程中,面臨著多種西方思潮及西方意識形態的挑戰,西方社會思潮借助網絡大肆向我國傳播,與我們黨爭奪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安東尼•葛蘭西指出:“在保持整個社會集團的意識形態上的統一中,意識形態起到了團結統一的水泥作用。”[8]25如果意識形態發生了混亂,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受到沖擊,就會對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網絡化背景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不僅不應當削弱,反而應當進一步加強,正如美國政治學家奧勒姆所言:“任何社會為了生存下去都必須成功地向社會成員灌輸適合維持其制度的思想。”[9]365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同西方國家爭奪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就應加強對全社會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可能從人們的頭腦中自發產生,故而必須要堅持灌輸原則。此外,網絡上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也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一定程度上被稀釋和沖淡,并且網絡上的低俗信息更是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灌輸也會產生諸多負面影響,這些挑戰都需要我們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第四,從灌輸中介來看,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主要是通過課堂灌輸、官方控制下的媒體宣傳以及黨的組織灌輸等途徑來實現,在這樣一個網絡化的時代,這些途徑或中介依然重要,依然是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的主渠道,但是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實質上是特定信息的定向傳播過程,而網絡本身又是一個便捷的、高速高效的信息傳播技術與傳播載體,時至今日,網絡已經發展到Web3.0時代,也就是從過去Web1.0時代的以門戶網站為傳播中心向外輻射傳播信息到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是信息傳播中心的新階段,個體不但是信息接受的中心,也是信息傳播的中心。
這一方面反映了網絡化背景下灌輸對象主體性的提升,同時也反映了重視網絡這一信息傳播技術與載體的重要性。由此,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一方面要積極應對網絡思潮與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和滲透,同時也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拓展到網絡新空間中去。指出:“思想宣傳陣地,社會主義思想不去占領,資本主義思想就必然會去占領。”[10]300-301從灌輸中介或者途徑來看,網絡環境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要在傳統的灌輸領域外重視網絡新空間的網絡灌輸,在網絡空間中加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力度,從而在網絡空間中更好地影響灌輸對象;同時,也應當重視網絡技術的應用,將網絡新技術作為宣傳、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有效途徑與形式。說過:“互聯網的應用,使信息達到的范圍、傳播的速度與效果都有顯著增大和提高。世界各國爭相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加強和改進對外傳播手段。我們必須適應這一趨勢,加強信息傳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積極掌握和運用現代傳播手段。”[11]西方在運用網絡技術工具傳播西方價值觀與西方意識形態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強大的傳播能力,其所傳播的意識形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因此,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傳播過程中,要重視對網絡技術的應用,以更好地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網絡灌輸。第五,從灌輸環境來看,網絡信息技術革命已經深刻地重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毫無疑問,也深刻地影響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的整體生態,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下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就不得不考慮網絡化語境及其對灌輸環境的改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與利益分化,人們的思想愈加解放,價值觀日益多元,西方各種思潮與意識形態借助于網絡媒體也在中國傳播甚廣、影響甚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并侵蝕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的效果。在網絡傳播的信息中,西方的文化與意識形態等信息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并借助網絡傳播工具大肆向世界傳播。“在當今的互聯網上英語內容占95%,英語在國際交流中的主導地位推動著西方文化的傳播。美國當代著名文化理論家杰姆遜(Fre-dricJameson)指出,現在第一世界掌握著文化輸出的主導權,他們可以通過傳媒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強制性地灌輸給第三世界,而處于邊緣地位的第三世界只能被動地接受,他們的意識形態受到不斷的滲透。”[12]西方通過網絡技術將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散布到整個網絡,沖擊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我國的主導地位。另外,互聯網上有大量的色情信息、暴力信息、黑色信息(指制造社會混亂),據報道全球已有近50萬個黃色網站[13]465。網絡上良莠不齊的信息對于網絡受眾也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弱化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而受眾對負面信息接受的越多,也就意味著越遠離馬克思主義,就越容易受到各種負面信息的影響。此外,當下文化中特別是網絡文化中的“泛娛樂化”傾向,也對網絡受眾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產生了負面影響。
三、信息化條件下堅持理論灌輸原則的啟示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態,使得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及其灌輸的有效性面臨著很大的沖擊和挑戰。“歷史地看,黨的意識形態領導方式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中萌芽,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中成型,在銳意進取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調整,但仍不可避免地帶有單向強制灌輸和直接宣傳鼓動等舊的烙印,因此必須在新形勢下盡快提高思想文化工作者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網絡媒介素養,盡快打開基于網絡環境的意識形態工作新局面。”[14]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當重視研究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信息化語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節在信息化語境下所面臨的變革與挑戰,從而針對這些挑戰,自覺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方式方法、話語體系、策略手段、媒介載體等各個方面的變革,探索信息化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新特點和新規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原則的前提下,進行針對性的變革和創新。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寧.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喻國明.傳媒的負面影響與青少年教育[J].中國青年研究,2005(2):1.
[4]楊芷英.淺談新時期灌輸客體的變化與灌輸理念的更新[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4(3):36-41.
[5]譚希培,王方紅.論網絡環境下的灌輸教育[J].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4):22-25.
[6]楊小微.現代教學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7]尹艷秋.“交往“視野中的教學本質論芻議[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1):43-46.
[8]宋惠明.當代意識形態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9]安東尼•奧勒姆.政治社會學導論[M].張華清,何俊志,孫嘉明,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10].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1999年2月25-27日)[EB/OL].
[12]王岳川.后殖民話語與文化政治詩學[EB/OL].(2009-09-19)[2017-05-16].
[13]劉樹秀.信息霍亂:世紀末的冷面殺手[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14]梁剛.論網絡時代的意識形態領導權問題[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3):184-187.
作者:黃一玲1,2 單位:1.同濟大學,2.西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