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的問題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其理論方位、科學性質及意識形態等諸多問題上均面臨挑戰、質疑與詰難,這雖對其指導地位與旗幟功能沒有構成十分嚴重的威脅,但極易造成思想混亂、內在割裂或變相消解。基于此,從理論上梳理和分析這些挑戰、質疑與詰難的理論實質與回應路徑,對于我們杜絕西方哲學思潮的種種反向滲透,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時代精神,筑牢思想防御體系,并實現自我超越和自身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思潮;時代精神;詰難;回應
當代中國在實現現代化和繼續推進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及多元異質的文化交疊涌現,而此時西方思潮的過量引入給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了種種負面影響。當代西方哲學的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化不期而遇并產生了強烈的思想撞擊,尤其是催生了后現代主義哲學、后后現代主義哲學、新后代主義哲學等多元異質思潮,它們雖然沒有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地位和旗幟功能構成嚴重的威脅,但極易造成思想混亂、內在割裂或變相消解,甚至否決中國道路的理論依據、文化自信。無論是為了捍衛還是發展抑或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杜絕西方哲學思潮的種種反向滲透,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時代精神,筑牢我們的思想防御體系并實現自我超越,分析當前面臨的這些否定和詰難,探究回應路徑,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的挑戰與詰難的理論意義透析
馬克思主義哲學如同其他任何理論學說一樣,不是憑空產生的,不是馬克思恩格斯心血來潮、閉門造車的結果,更不是離開人類文明發展大道的褊狹宗派理論,因而既不是什么無根的浮萍,也不是什么鏡花水月,更不是什么空穴來風。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它產生的特定時代,它是時代和實踐的精華。19世紀上半期,馬克思、恩格斯深深扎根于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定經濟事實中,對當時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經驗教訓、自然科學發展的一系列新成果進行了科學總結,通過批判、汲取人類認識史和思想發展史上一切積極優秀成果,特別是通過批判繼承德國古典哲學家們的思想成果,才最終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既是人類思想史、認識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或自我革命(因為它終結了一個舊時代,又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又是對錯誤敵對思潮的有力回擊和批判(因為畢竟它與西方哲學的各個派別具有本質差異)。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產生之日起,就始終面臨諸多的質疑和詰難,始終處在與各種錯誤敵對思潮的碰撞和斗爭之中,它正是通過與諸多質疑、挑戰和詰難的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從而得以展開、得以自我生成的。可以說,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其實就是同各種錯誤敵對理論斗爭的歷史,就是在不間斷地回擊和批判各種挑戰、質疑和詰難的歷史。時下,無論是堅持捍衛馬克思主義哲學抑或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無論是為了研究當代社會實踐發展提出的新問題抑或是為了總結各門具體科學發展的新經驗、新成果,都需要我們正視并從學理上認真仔細地梳理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面臨的諸多挑戰、質疑和詰難,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之進行針鋒相對的回擊和反駁。
從某種意義上看,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閾中的確存在著各種挑戰和詰難,這些挑戰和詰難試圖“通過楔入各種解構力量,混淆馬克思哲學與舊哲學的差別,以成就它的另類形象并淡化其意識形態功能”[1]。若從哲學發展史的視角來看,一些“反馬”思潮出于階級偏見、立場不同和其他政治原因而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攻擊詆毀,或者試圖通過附加各種多元異質文化因子,運用篡改、割裂、歪曲或附加的手段而對之造成精神內傷,消解或變相消解其深層的學理結構,使之陷入自我崩潰性的邏輯中。而一些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則往往基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路徑、研究視角、研究問題的側重點等各種不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合理性、合法性、當代意義及其出場路徑問題,產生了各種各樣無意的誤解、誤讀、曲解和偏見,這同樣對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存在和發展提出了諸多帶有實質性的挑戰和詰難,構成了制約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向深層次開拓的理性障礙。現在看來,當下面臨的這些詰難,不是所謂的“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鞏固和發展”,而是對它的自我削弱和自我顛覆;不是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獲得了普遍生長、文化間存在,而是強行地將它拖向自我纏繞的理智洞穴中,窒息其文化靈性,破壞它的生長機制;不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的理性謀劃與合理的思想營建,而是將之押解到文化的邊緣和褊狹的社區互動中,企圖使之在小化、窄化、異化中走向自我終結。
二、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視閾中存在的種種詰難及其實質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地位所受到的挑戰與詰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地位不是任何人憑個人意志能夠確定的,而是由社會前進的規律所支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這個宏大歷史背景的基礎上所建構的,是以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自身解放為根本宗旨的思想體系,是無產階級要求自覺改造世界的一種理論表現,是人類發展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自我革命。作為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如同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一樣,它的歷史地位也不是一下子確立起來的,“遠遠不是一下子就鞏固了自己的地位的”,“這一學說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經過戰斗”[2]1,它是在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和直面諸多反對、污蔑中獲得確立的。當然,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蓬勃發展,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挑戰和質疑也采取了迂回曲折、相對隱蔽的方式和方法,從原來的“編造歷史,捏造事實”“斷章取義,偷換概念”“道德綁架,借刀殺人”“自我標榜,攛掇成果”[3]四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慣用手段,轉變為“跪著造反”“靜默拒之”“陽奉陰違”等變相消解的手段。現當代以來,隨著世界形勢的巨大變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地位日益提高,雖然西方思潮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公開歪曲、顛覆和抨擊仍在繼續,但他們慣用的手法是用他們自己的哲學框架、思想平臺來改造、修補、重讀、重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造成他們所需要的各種西方版、后現代版、后后現代版的哲學形態,并因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修正主義。“東歐劇變”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出現了一次重大的波折,當時有很多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過時了、無用了、應該被終結了,其實這完全是一種主觀臆斷,只是表明他們背離真理必然會自釀苦果、自取滅亡。事實上,在當代世界,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對人類歷史給予合理的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是我們時代的哲學:它是不可超越的,因為產生它的那些歷史條件還沒有被超越”[4]126,因為它具有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懷。當今資本主義世界的新變化,非但沒有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造成實質性的威脅,沒有推翻它關于資本主義的科學真理,反而為其終極關懷、引領未來提供了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發展契機,它的發展仍然在途中,必將贏得并見證于實踐與未來。把這一真理作為理論基礎并使之與中國實踐有機統一,是中國社會主義前進的內在需要和本質特征。
事實上,它早已被自覺地確認為我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原則的內容之一,我們致力于選擇和推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價值取向、基本制度、意識形態等一切內容,始終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內在靈魂和精神指向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每發展一步,歸根結底都離不開實事求是的“中國化”、離不開群眾立場的“大眾化”而進行艱苦卓絕的奮斗。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性所受到的攻擊與詰難。不少西方學者都污蔑馬克思主義哲學僅僅是基于某一或某些階級、政黨的利益需求而產生的斗爭理論或者“黨營策略”,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特定的階級性和革命性,沒有任何意義上的科學性,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扎根于眾多實踐事實之中的理論體系,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由于沒有自己特定的科學內涵,必定是一種不能行之久遠的政治標簽或政治符號。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最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社會、人類思維普遍發展的一般原則,是完備而深刻的偉大認識工具,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2]311。其科學性主要表現在它以辯證法、唯物論、歷史觀、時間觀等為思想武器,著重剖析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發展機制,形成了不同于西方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論證了社會前進的科學規律。這種科學性還表現在它是基于無產階級斗爭的實踐需要而產生的,并隨著這種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它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與理論總結。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5]16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階級運動相結合,真正使無產階級運動從自發走向自覺,為無產階級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哲學由于科學地闡明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推動力,揭示了人民群眾在人類社會進程中的主體作用等原理,體現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切理論和主張都致力于從根本上捍衛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通過實踐性、革命性、階級性彰顯出其科學性。其革命性、階級性與科學性是高度一致的,我們不能強調了科學性就忽視了它的階級性和斗爭性,當然也不能片面強調了其階級性和革命性而無視其科學性。再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識形態所受到的非難和挑戰。哲學是客觀存在,特別是該時代的社會關系的理性反映。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之下,在階級社會中,必然受制于特定的階級關系制約,總是從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所代表階級的利益出發來構建自己的哲學體系。哲學總是站在某一立場的哲學,它的命運同它所代表階級的命運休戚相關。本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識形態性就是指無產階級的黨性、階級性、政治性,它有否及有何意識形態性這本身并不成為問題,這對馬克思主義者來講也是天經地義、不言而喻的,承認它的意識形態性和承認它的科學性是內在一致的,承認前者并不妨礙同時也承認后者,譬如恩格斯講:“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的新派別,一開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階級的,并且從工人階級那里得到了同情„„德國的工人運動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者。”[6]313列寧也說:“唯物主義本身包含有所謂黨性,要求在對事變作任何評價時都必須直率而公開地站到一定社會集團的立場上。”[7]363其實,意識形態性是通過黨性——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對立和斗爭的派別性來表現的,作為一種具有堅定立場的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能達到所謂的絕對的價值中立,它勢必會受到哲學黨性的影響。強調其意識形態性旨在凸顯其唯物主義的方向和特征,旨在從思想路線上與舊唯物主義和一切唯心主義哲學保持原則界限。
另外,它的意識形態性也體現于服務大眾的階級立場上,體現在客觀、普遍、公正的發展方向上。社會是劃分為階級的,在階級中的個人都站在自己的階級利益上去看問題,不可能絕對地純粹地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實現什么價值中立。資產階級所謂的民主、自由、博愛不過是名義上“社會公意”的幌子,其實是假民主、空自由。而馬克思明確宣稱自己的哲學就是代表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是本質上真正站在了全人類的立場上來尋求完完全全的自由、平等的無產階級哲學。當前,世界形勢進入和平與發展時期,意識形態淡化的假象讓不少馬克思主義者都變得麻痹大意,他們看不到這背后的和平演變和意識形態方面的變相攻擊、滲透,看不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保持其霸權地位而采取的全方位遏制中國發展的意識形態侵入策略,這給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帶來了巨大威脅。在意識形態對社會科學乃至社會實踐仍然產生重大影響的今天,是放棄還是彰顯意識形態功能,這不僅是一個政治性很強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階級性很強的實踐問題;不是要想辦法怎樣去淡化、祛除意識形態的問題,而是如何選擇科學的或者非科學、偽科學的意識形態的問題。強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識形態功能是保持其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三、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種種詰難應保持的批判性回應
第一,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在回應時代提出的新問題、新矛盾過程中自覺超越其面臨的詰難與質疑。正如馬克思所說:“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8]203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成為吹響時代前進的號角,就必須及時響應社會發展的實踐需要,深刻解答當前最迫切的時代課題,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中體現時代性的哲學反思,運用時代變遷規律引領哲學的自我發展。唯有批判性地超越各種挑戰、質疑與詰難,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深深地融入中國當代的深刻變革中,與當代中國實踐保持密切關聯,準確領會和正確引導當前中國時代變革的前進方向,反映時展的前進要求,保持持久戰斗力和旺盛生命力。這樣,就必須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三化合一”,使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經過歷史洗禮和長期實踐檢驗中成為扎根于中國實踐、解讀中國問題的中國社會主義哲學,用切合中國問題意識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新成果武裝人民大眾,將中國實踐、時代精神和群眾路線的要求訴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長完善之中,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面對變化劇烈、環境復雜和時展所做出的必然回應。可見,批判超越各種質疑、詰難的過程,也就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化、世界化、全人類化的過程。
第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自覺地滲透于、斡旋于并活躍于當代哲學的一切論域中,在與之進行批判、對立中開拓活化自己的精神空間,使之真正成為現時代人民群眾的時代精神。在回擊各種“非馬”“反馬”“西馬”“后馬”的新挑戰、新沖突、新質疑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要捍衛自己的真理原則和價值立場,也要對當前的社會多元思潮及其催生的各種理性“雜草”進行反滲透,將其科學性和革命性的思想內涵賦予其中,以更實效的方式搶占精神領地和擴大影響力。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要以“馬魂―中體―西用”為探究范式,在高端引領和內在融通機制中整合各種思想資源,借助西方社會思潮的優秀思想因子不斷豐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內涵,合理汲取蘊含于西方哲學中的方法論智慧,借鑒西方哲學指導解決時代問題的經驗結晶,積極把整合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推向全球視野和時代前沿,實現“中―西―馬”哲學的交流與互動,讓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成為東方社會主義國家社會實踐變革的先導,也成為指引解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問題的內在靈魂。
第三,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回應、反擊和超越各種挑戰和質疑,就必須不斷地進行自我批判、自我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靈丹妙藥或者一成不變的千古教條,而是一直在同其他非科學哲學的斗爭和自我的反思中不斷把握真理。所以,我們不僅要堅持和捍衛馬克思主義哲學,更應該用時代檢驗后的科學結論指引當前的實踐,不能機械地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尋找新的發展問題的具體答案;我們要對自己的理論前提和理論原則進行自我審視、自我評價,探求其時代內涵,對其進行具有時代價值的論證。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自我思辨從經典原理中發展出更具生命力和說服力的內容,同時也要對自己基于特定實踐所形成的觀點、結論不斷進行自我篩選、自我剖析,將之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立場和探究規律的方法時刻對比,從而確保自我價值的正確方向和階級立場,保持自己與時俱進、與世偕行的創造活力。
第四,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非馬”“反馬”理論在實質上具有多方面的本質差異:二者階級屬性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而西方哲學反映的則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同階級、階層的社會利益和需求,總體上是在新條件下為適應資產階級的不同需要而產生的,是為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辯護的哲學體系;二者理論實質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范疇為核心而締造出的人民大眾的哲學體系,是與一切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有著巨大差別的實踐唯物主義,而西方哲學就其主流來看,無論采取任何形式,都沒有擺脫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陰影;二者社會作用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服務于人民的實踐哲學,它與西方哲學在發展傾向、研究專門化和純學術化上是完全對立的,西方哲學長期遠離社會實踐,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作用完全沒有可比性。
總之,無論為了捍衛、發展抑或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都要對形形色色的西方哲學思潮進行不妥協的批判,通過比較、鑒別和斗爭,區別其精華和糟粕,從而提升馬克思主義哲學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否則,不從理論上批判、回應、超越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質疑和挑戰,思想理論就會魚龍混雜、良莠不分,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受到精神污染,降低其自凈能力,限制并阻礙其科學發展。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朱榮英.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視域中的各種詰難及其理性實質[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8.
[2]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雪冬.認清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實質——兼論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建設[J].理論導報,2016(6):14–18.
[4]徐崇溫.薩特及其存在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朱榮英;胡爽 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