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效果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著力分析如何努力打造學生真心喜歡的思想政治課堂,讓馬克思主義入腦、入心。具體闡述了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活動中的方法、策略和措施,論述了課程教學中的關鍵和著力點。力求做到既嚴格管理,又嚴中有情、嚴中有愛、嚴中有理,將嚴、情、愛、理融為一體,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剛柔并濟,營造一個嚴肅、活潑、緊張、生動的教學課堂,實現育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教學;可信;可用;人文關懷;貼近生活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必修課,是新課程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的主干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擔負著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歷史使命。該課程通過系統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三觀”具有重要的意義。但與其他四門思想政治課程相比,“原理”課因理論色彩最濃、理論難度最大、理論基石地位最強,其教學難度相對較大。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理解、接受而且認同其概念、原理和理論,并最終轉化為學生自己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始終是高校“原理”課授課老師的追求目標。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原理”課的教學效果也一直是授課老師的努力方向。為此,在教學中更需要將授課與育人有機結合,將課堂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相互統一。
一、共同認識,走近你我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離不開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教學秩序。紀律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情感是課堂教學成功的紐帶,質量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育人是課堂教學最終的目的。紀律維護的是公平和秩序,但紀律是剛性的約束,需要情感的柔性去滋潤。紀律與情感相融合,學生才可能身心愉悅地學習,自覺遵守紀律。由于紀律是部分學生最不愿面對和接受的,離開人性不講究方式方法,學生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導致“人在曹營心在漢”,直接影響課堂效果,失去教學的本來目的和意義。而課堂是師生間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重要場所,為此如何將重情感與講原則并舉,剛柔并濟,綿里藏針,把握紀律與情感二者的“度”就是一門學問。因此在正式進入“原理”課教學前“立規”與“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第一次課在前言中從兩個方面入手,即“走近你我”和“走進課堂”,轉變、端正學習態度。共同認識,走近你我。從理念、勸學、聆聽、教學以及課堂性質、課堂要求和課堂設想等方方面面與學生溝通與交流。這里既有針對老師的內容,也有針對學生的內容,目的是為走近你我、認識你我,營造和諧氛圍,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責任感,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教學設計,傾聽學生的愿望和建議,師生共同制定學習規則[1],達成教學共識,教學相長。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多是合班課,少則2個班,多則3個班以上,學生來自于不同班級甚至不同的專業,其教學組織難度較大,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駕馭課堂,其教學效果必大打折扣,因此第一節課“立規”就非常重要。為了保證良好的教學秩序,第一次課不僅應讓學生明白該門課的具體要求、學期成績的構成及其細則,而且應讓學生清楚學期成績分布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由每一節課和每一個明細內容組成,并非是期末考試一錘定音,“我”的成績“我”做主,學會對自己負責。學生學科成績的每一部分的分值與給分標準堅持公開、公正、公平原則,整個過程公開透明,學期成績貫穿于每次教學中,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與自己的學習成績直接掛鉤,學生隨時可根據自己的變化算出自己的成績,學生要重結果必先要重過程。
二、消除誤解,走進課堂
消除誤解,走進課堂。學生要心悅誠服地學習這門課,必須要消除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馬克思主義的誤解,才能真正走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的課堂認識馬克思,認真解讀馬克思主義,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和精神實質[2]。在講授“原理”之前,需要澄清學生的認識誤區。從多年的問卷調查可知,學生每每在看到課表,拿到教材,頭就大了,人就醉了,認為痛苦的時光即將開始了,計劃著、忙乎著怎樣打發“原理”課的時間,這一切都是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誤解源于不了解,全球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都持續了一個世紀,學生對馬克思及其理論有誤解也并不奇怪。由于馬克思主義是官方指導思想,是執政黨的主流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教育常常被誤解為純意識形態的教化、教條式的灌輸,從而產生了本能的反感與誤解,甚至抵觸和抗拒。學生大多會認為在“原理”課授課中,空洞、枯燥、晦澀、乏味、蒼白、無力、抽象、說教、虛偽將充斥課堂,是一種煎熬與折磨、痛苦和不幸。學習“原理”課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許多同學甚至準備了很多方法和招數來打發漫漫無期的無聊課堂時光。因此,第一次課解決認識誤區,端正認識態度顯得尤為必要。但這個過程不應是生硬的、強行的、顯性的而應是間接的、溫和的、隱性的,不自覺的和潛移默化的,應講究方式、方法和技巧,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精髓在學習過程中漸行漸近地進入學生靈魂深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的觀點。作為老師無須急于對學生的觀點認識作出評判,只須將學生帶進馬克思的殿堂,讓他們去看、去聽、去尋找、去分析,讓他們在全面了解后再重新作出客觀的公正的評判。因此,老師需要以視頻、圖片、資料等為載體,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聲音中解讀馬克思。
介紹馬克思的生平,直面馬克思及其在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責難;思考在人類歷史上,誰是既擁有話語權又完全站在窮人立場上替沒有話語權的窮人說話的思想大師,誰在指證揭示資本的惡行,誰在鑒照我們人性的異化、物化的人生、生命的缺陷,誰在幫助我們開顯本真的生命,追求人的一切內外豐富性,計慮和守望此岸的圓滿;分析馬克思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為什么還會被西方評選為“千年偉人”,陳述馬克思對人類社會所作出的貢獻等等一系列的客觀事實。通過一系列的感性接觸,帶領學生走近馬克思、認識馬克思、了解馬克思、分析馬克思、解讀馬克思、回歸馬克思,將學生的困惑和盤托出交給學生自己解決,由老師啟迪、引導學生去獨立思考、獨立辨別、尋找答案,而不是回避問題,居高臨下地灌輸現成的結論。老師應啟迪學生分析思考:如果說一個偉大的人物,一個偉大的頭腦,一種偉大的思想,推動了全人類最偉大的進步,實現了地球上最不可思議的偉大的思想變革,這個人的思想我們是否應學習?如果說在人類社會近一千年歷史中,一個人的理論雖誕生于19世紀卻不停留于19世紀,雖產生于歐洲卻跨越了歐洲,經久不衰地影響世界,對其理論批判贊同之聲不絕于耳,一百多年來一直引起全球關注與爭議,這樣的理論我們是否應拜讀?如果說一個理論的思想魅力不是為少數人的一己私利,而是源于為整個人類的解放事業,使人類受惠,使人民受惠,這樣的思想是否值得我們推崇?帶著這樣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自發地去反思,讓學生根據自己確立的敬仰標準去比對馬克思,根據馬克思的貢獻去客觀地、正確地評判馬克思,通過自然浸潤認同馬克思,再到尊敬馬克思,熱愛馬克思,從而徹底消除對馬克思的誤解。這樣學生不僅對馬克思沒有了反感,而且還會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去捕捉馬克思理論中對他們有用的東西,立足于當代實踐,思考現實問題[2],真正走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課堂。
三、以人為本,真情關愛
人文精神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始終,人文關懷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維度之一,馬克思的全部思想洋溢著人文意蘊和生命關懷,因此講授“原理”課也應該而且必須注重情感投入,隨時體現人文關懷的價值傾向,堅持以人為本,處處充滿對學生的關愛,讓課堂教學成為育人的重要載體。回歸人文關懷,做到教學理念人文化。老師告知學生教育理念:教育本是生命與生命的碰撞與交流,真正的教育不僅應充滿人性而且還充滿智慧與啟迪。永遠歡迎同學們帶著真誠、善良、理解、信任與求知的心,走進老師的“原理”課堂,一起領略哲學的智慧、思想的魅力。歡迎走進老師生命中的每一位學生,期望大家能一起在學習中學會思考,洞見深刻,滋養生命,共同成長,“亦師亦友”是老師心目中理想的師生關系。回歸人文關懷,實現教學過程人性化。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并信任學生,加強學情研究,進而了解學生[3]。在“原理”課的教學中,由于時間短,課時少,內容多,理論性較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其他幾門思想政治課難度大,學生更需要老師的關愛,教學過程人性化能通過“身教”引導學生學“做人”。第一,老師在制作課件時就應注意體現人性化。首先,課件的每頁應顯示章節、目錄和對應知識點的頁碼,這樣即使學生在上課時短暫分神也能迅速回到教學中,跟上教學進度;其次,課件應由文字、圖表、圖片、音樂、視頻共同構成,如在相應知識點可在課件中嵌入相關知識背景圖作為該頁的背景或模版,或嵌入相關的音樂和視頻聲情并茂,產生視覺沖擊力,幫助學生借助形象思維的參與,理解掌握抽象思維的知識。例如通過《山不轉水轉》和《籬笆墻的影子》等歌曲讓學生自己解讀物質與運動的關系、相對靜止與絕對運動的辯證關系;通過剪接《馴鹿與狼的生死追逐》《禿頭的男人》的視頻幫助學生理解對立統一規律,質、量、度的界定,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第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滿人情味。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僅需要知識的教育,更需要“育人”的教育,需要潤物細無聲的心靈的引導。教育重在“育”,“教”作為一種方式手段是為“育”服務,其目的是要實現“育”,“育”的最佳途徑是引導、影響。老師對學生的關愛越是具體化、質感化,學生越能感受到這暖暖的、沉甸甸的關愛。例如:學生在課堂中,有些知識要點喜歡在書上勾畫出來便于復習理解,但有時學生聽課時不能及時找不到書上對應的知識點而跟不上教學進度,這時老師可以在講課時走下講臺,一邊講解一邊幫助學生找到書上的知識點,這樣一個小小的也許對于我們老師是非常不起眼的善舉,會被學生刻意放大去感悟,因為她傳遞的是一份善意、一份暖意、一種關懷、一種溫馨,學生經由他們的手將一個一個地傳播下去。第三,老師在育人過程中應充滿愛心。把老師的真心放到學生的手心,對學生進行心靈的塑造和影響,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體現人文關懷,也是“原理”課的目標之一。在大學,師生關系與中學有了很大變化。在中學,老師就是你的再生“父母”,無時無處不盯著你,想逃避老師的監督比登天還難。在大學,一切都變了,師生的接觸主要局限于課堂,課堂雖提供了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可能,但實際上面對許許多多的學生,盡管是在一個大教室里教學,也無法真正進行師生的交流與溝通,更不可能實現一對一的“對話”。而且在學生看來,大學老師上完課后,經常就不見人影了,老師就象天上的云,遙遠得夠不著。師生之間很難僅憑課堂教學變得親近,平時師生的交流也少之又少,因此借助網絡搭建師生溝通平臺,加強網絡聯系,既能將教書育人延伸到課堂之外,又能增強師生的相互了解,增進師生感情。發揮網絡平臺的時空無限性等優勢,利用微信、QQ、E-mail等網絡工具與學生進行網絡互動。在網絡空間中既可進行思想交流、信息傳播,又可進行學習合作、價值分享,師生既保持了共識又容忍了差距,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情感距離,這對于我們的教育就顯得尤為必要。由于網絡可以不限制時間地點,學生常常在網上關注老師動向、老師的QQ空間。老師可以借助自己的QQ空間傳播、激活正能量,影響學生、共享知識、啟迪智慧,讓學生接收你的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鳴;同時老師也可以走進學生網絡世界,通過虛擬世界看到自由而真實的學生,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增強師生互動,幫助解決學生的一些現實問題,進行情感投入,實現溝通無障礙。這樣,學生在一系列的網絡實踐中能夠逐漸思考、理解、領悟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本身就是流動的思想、心靈的追問、智慧的凝結、靈魂的享受。
四、貼近生活,真實可信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對具體生活的高度抽象與概括,學生在理解時有一定難度,而教材為突出學科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強調了連貫性和濃縮性,進一步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做到在保證教材體系完整性的同時,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枯燥的教材變為鮮活的內容;怎樣將抽象理論具體化,將理論回歸到生活之中,把重點講深、講透、講活,又要把內容講全面,充分展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魅力,是每個教師所面臨的挑戰。在教學過程中,教材是靜止的、平面的,而教學是生動的、立體的[4]。教材僅僅是我們的劇本,真正的導演是教師。因此能否上好“原理”課關鍵是看任課教師,教師的能力、水平和敬業精神決定教學的質量、效果。教師要上好“原理”課,首先自己要真信真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只有真信,既相信又自信,才會主動正視,積極探索,教學才投入,用情才真,才能烘托教學氣氛,真情打動、感染學生;只有真懂,才不會居高臨下灌輸結論,也不會回避問題隔靴搔癢,更不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學生也不會在不解與無奈中“被迫接受”空洞、枯燥、簡單的解釋。其次,在教學中分析、闡釋原理時,應貼近生活,還原生活,發揮實踐性的特點,將理論生活化、通俗化[5]。將理論滲透到生活之中,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本身就是真理,因為“真”所以可信;領悟到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不僅給我們理論思維提供了邏輯力量,而且還給我們觀察和分析問題提供了正確的方法。教育要實現其價值與意義,必須使教育的本質回歸到人本身,回歸于生活,走進學生靈魂深處。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跟蹤學生、了解學生、關注學生,把握學生的期待視野,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想知道什么、想尋找什么、思考什么、需要什么……借助課堂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情感困惑,才能釋放來自學生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與學生進行真實對話,幫助學生去追尋真、善、美,實現“原理”課的教學目標———傳播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例如:在解讀“矛盾”這個概念時,如果說從日常生活和經驗的意義上而言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現象問題,但哲學是從理性和邏輯推理來理解概念的,因此部分同學在理解上有難度。
在講解時,從理性上、字面上來解讀“矛盾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自身)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這一概念,不能抽象講解,必須還原生活,注意幾點:第一,對“關系”的理解,如我們生活中常用的詞語“消息”的消與息、“抱負”的抱與負、“痛快”的痛與快、“舍得”的舍與得、“危機”的危與機都體現了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始終不可分割的關系。也就是說,對立不是矛盾,統一不是矛盾,必須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才是矛盾。第二,對“自身”的理解,對立統一的關系,無論是事物內部還是事物之間都存在,即是事物自身存在的。就事物內部而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就體現了事物內部自身所存在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柔者,水也;剛者,水也。水之柔,在圓則圓,在方則方,輕風親近它,它便隨風而去;陽光親近它,它便扶搖直上。水之剛,無堅不摧,無強不克,滴水穿石,阻之不停,斬之不斷,正如李白所說“抽刀斷水水更流”。最柔的也是最剛的,最弱的也是最強的,柔與剛,弱與強是對立的兩面,二者有機地統一于“水”這一事物內部之中。而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成語剛柔相濟、柔中帶剛、以柔克剛、外柔內剛等都是對矛盾概念的具體詮釋。就事物之間而言也同樣存在著這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將原理與現實相結合,從現實中提煉理論,從生活中洞見規律。從理論上反思現實,反思生活,將社會現實作為教學的素材,在教學中做到既抽象又具體,既高度概括又還原生活,既有理論深度又能深入淺出,既有感染力又有說服力,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既能理解其概念又能將概念融于生活之中,服務于生活,在體驗中學習。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事例,在事例中找真理,在真理中找答案,引領學生在“原理”課的學習中樹立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而且將世界觀轉化為方法論,這樣不僅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實用性,提高育人效果,而且能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與實效性之間的矛盾,使“原理”課入耳、入腦更入心。
五、終極關懷,入腦可用
“原理”課“應當承載政治功能,但它卻不是政治本身;它具有工具性,但不能以工具性取代價值性”[6]。“原理”課中的哲學部分就是對價值的探尋,對存在的追問,對社會生活的反思,不僅是人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工具,更是人們改造世界、解剖現實的利器。改造世界體現了哲學的終極關懷———可用。哲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世界,它思考和昭示的是人們不斷追問的宇宙、人生的真諦。只有反思、追問,哲學才會非常亮麗有用;不反思、不追問,哲學就是無用之學。從哲學的研究對象可知,任何人都無法脫離哲學,都不能阻止和哲學發生聯系,所不同的僅僅是自發的、零碎的、樸素的、瞬間的與自覺的、系統化的、理論化的之分。也就是說哲學的有用既存在于民間的油鹽柴米茶的生活瑣碎中,更存在于治國平天下的大事中?!翱捎谩彪x不開世界觀的指導,行為的根源在于思想,用哲學眼光審視世界,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其最終目的是要將世界觀轉化為方法論。世界觀幫助人們認識人生、認識社會、認識世界;方法論幫助人們指導人生、改造社會、改變世界。哲學雖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不能直接地給人們帶來名譽、地位和財富,但它能訓練人們的思維,拓展人們的視野,提供科學的方法;樹立整體性思維,培養總攬全局的眼光,提供戰略性思維的世界觀。正如詹姆士所言:“哲學烤不出面包,但它卻能鼓舞我們的靈魂,使我們勇敢起來?!瘪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對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的歸納總結、概括提煉和高度抽象,揭示的是事物的共性、本質、規律,是在零亂之中整理出的一種井然有序的秩序,其內容源于生活,與學生生活世界的內容本是相通的,有必然聯系。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也是“原理”課教學的真正內涵,解決學生的困惑、迷茫、孤獨、悲傷需要“原理”課中哲學這把萬能的鑰匙。哲學不僅僅要“追本溯源”“窮究會通”,更要啟迪人們與宇宙萬物相處的方式。仔細審視我們所有的煩惱、迷茫、孤獨、悲傷,不外都是源于我們沒處理好自身與外界的關系,也就是說沒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即自然、社會、人生、自我,沒能有效處理好各種復雜的關系,于是煩惱、痛苦、失意等由此而生。而“原理”課教學就是要解決學生如何把握自我、如何正確對待人生的榮辱沉浮、喜怒哀樂,肩負著激發、調動學生從理論高度自覺意識到每個人都應追求自我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重任,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原理”課是他們在人生道路中尋求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
將“原理”課由抽象還原到具體,引導學生運用原理,充分體現原理的生命力———“用”即改造世界的實踐。實踐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用”的過程,有用無用只有通過實踐體現和檢驗,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思想與生命的成長,以學生學習、生活、情感等人生困惑為切入點,將高深的哲學原理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特別是學生個人實際融會貫通,以生活豐富哲學,以哲學透徹生活,讓哲學為學生服務,發揮其人生導航作用,彰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方法論功能。如:在講授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時,讓學生運用原理分析“每個人的人生支撐點究竟應在哪里?怎樣找到這個支撐點?怎樣學會處理好自己的個性與社會的共性之間的統一?”讓學生在分析中認識到只有找到自己的個性與社會的共性之間的統一,這一點才是你人生的支撐點。在學習否定之否定規律,理解辯證否定觀時以合作探究的形式,以疑引思,請學生審視今天中國的城市建設,思考各地的鋼筋水泥是否正在掀起一場無情的、可怕的、摧毀一切的海嘯?國家的過去是否正在被鋼筋水泥埋葬?我們的歷史是否正在被鋼筋水泥肢解?沒有靈魂的鋼筋水泥究竟需要國民付出何種心理代價?讓學生在反思、追問中尋找身為中國人的意義和身份,尋找正在被抹去的集體記憶,尋找逐漸被我們丟棄的歷史。“可用”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自始自終挖掘人文內涵,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案例討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點燃學生心中的精神烈焰,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熱情,培養學生反思追問的習慣,滋養或救治學生心靈,使教學內容與學生困惑形成共鳴,發揮其精神引領、價值引導、服務現實的作用。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到只有哲學才能給出社會存在問題的最終答案,才能啟迪智慧、洞見深刻、發現真理、印證價值。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理念應以育人為本,服務學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教”必須要對學生有用,體現對學生生命價值的關懷和思想發展的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充滿人性,真正入心;“教”必須遵循受教育者的本性,與受教育者的思想成長與人生發展的內在訴求相統一,形成思想共振、情感共鳴,對受教育者身心兩方面的成長有幫助、有指導,“教”也才能轉化為“育”,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熊曉琳,李海春.創新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吸引力: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研討會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2):120—121.
[2]丁國浩.試論“重讀馬克思”與“回到馬克思”再到“發展馬克思”[J].社科縱橫,2013(1):17—19.
[3]丁國浩.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的基本經驗與趨勢[J].前沿,2013(1):145—148.
[4]羊森,王德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2(11):139—140.
[5]秦霞,陳怡,江雪華.基于學科特性的思政課教學方法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6):83—86.
[6]韓迎春,鄒小華.從灌輸型到情感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指向[J].湖北社會科學,2009(9):186—189.
作者:謝雪梅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