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使命與境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值此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主辦,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研究所承辦,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協辦的第十八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于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在華中科技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上海財經大學、黑龍江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具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點的高校、科研機構及其他相關單位的學者共計200余人與會。本屆論壇圍繞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使命與境界進行了多維研討,旨在通過回顧、反思人類社會發展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中國共產黨革命和建設史,科學總結歷史經驗,合理前瞻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更好地把握時代脈搏和指引當代社會實踐,深度透析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價值與現實使命。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意蘊及其當代價值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范疇,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其他舊唯物主義哲學的根本標志。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瘪R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品格在于深度地“介入”現實問題并以“改變”世界為宗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積極融入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在從“解釋世界”向“改變世界”的轉換與交融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檢視和反思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意蘊及其當代價值有助于在新時代深化和拓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理論視域。
1.重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旨趣。正確地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及其理論內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可忽視的理論視角。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張曙光梳理了西方哲學史上的實踐觀,指出馬克思的實踐觀是對歷史上的實踐觀的批判性繼承,并對馬克思的實踐觀進行了深度透析。他認為,把握馬克思實踐觀的主要內容,需要對以往哲學家們的觀點進行批判性重釋,在此基礎上將其擴展和提升為實踐哲學的基本形態,并從“自為性”、“生活性”、“社會性”、“歷史性”、“世界性”五個基本維度對實踐哲學進行了綜合分析?;趯嵺`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中共中央黨校龐元正分析了馬克思的實踐觀創新與創新實踐觀的建構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特殊意義。他考察了創新思想的起源、創新實踐的作用、人類社會實踐的走向,指出人類社會的實踐應從繼承性的實踐、常規性的實踐向創新性實踐轉變。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建華通過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文本解讀,探討了馬克思實踐觀的理論意蘊。他認為,馬克思提出的“改變世界”意指將“現實世界”革命化,使“理想世界”變為現實。對馬克思而言,“現實世界”是充滿著自我異化的市民社會和不自由的世界,而“理想世界”則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充分發展、都可以實現自我的世界?!案淖兪澜纭钡倪^程就其本質而言是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過程。安徽師范大學余在海追溯了馬克思實踐概念的起源。他指出,馬克思的實踐概念起源于對黑格爾辯證法的神秘形式及其哲學基礎的批判,而不是直接誕生于對康德“實踐理性”的批判性改造,學界將馬克思實踐概念“康德化”的嘗試,切斷了馬克思實踐哲學與黑格爾實踐哲學之間的內在聯系。
2.實踐標準的討論及其當代意義。1978年掀起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從理論上澄清了長期以來人們在思想上的困擾和疑惑,開啟了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歷史序幕。經過40年的不斷發展,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轉變,中國社會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重新審視實踐標準討論不僅是新時代深化和拓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視域的需要,而且也是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必然要求。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王曉升認為這場大討論不僅發揮著解放思想的作用,而且已在不同程度上融入我們的精神之中,成為指引中國社會實踐的行動指南。實踐標準大討論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一次偉大啟蒙運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進程。同時,他也強調在重視實踐標準的積極社會效應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實踐標準被庸俗化的可能性。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賀來立足于馬克思經典文本的角度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進行了哲學上的反思。他指出,紀念實踐標準討論40周年,其中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哲學應以何種方式改變世界?這需要充分發揮哲學的反思批判性,針對現實社會實踐及時轉變思維方式,以此為基礎“改變世界”。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進行了歷史定位。他強調,實踐標準問題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論域,通過這場大討論恢復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傳統,由此引發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彰顯了哲學在“改變世界”中的特殊指導意義。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吳向東強調了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他認為,觀念的變革是社會變革和制度變革的先導,實踐標準大討論拉開了思想解放的帷幕,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充分表明了思想解放在推進現實的進程中的重要價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馬俊峰認為,實踐標準問題的討論為改革開放奠定了理論基礎,人們從“兩個凡是”的思想迷信中解放出來,直面中國社會中的現實問題,并深層反思造成這些問題的歷史和思想根源。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與現實使命理論
只有扎根于現實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和回應使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而且也引領著中國社會乃至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走向,構成新時代文明的活的靈魂。與會學者圍繞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形態及其在當代中國社會中所具有的特殊價值進行了深入研討。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態演變與內在邏輯。要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精髓,必須全面厘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態演變與內在邏輯。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白剛回顧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演變過程。整體上來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經歷了從“辯證唯物主義”到“實踐唯物主義”,再到“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哲學”的轉變。這種轉變蘊含著從“客體論”到“主體論”,再到“存在論”和“價值論”的轉換邏輯。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基本立場,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邏輯與各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邏輯相互交織,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態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蘇州大學哲學系莊友剛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以來的歷史進行回溯,指出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任務和要求的變化促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不斷豐富、更新和轉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同理論形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生成的。西北工業大學曹瑜通過揭示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基本向度及其存在論意蘊,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人本邏輯與科學邏輯,再現了唯物主義從抽象走向具體的發展進程,還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刻內涵與發展邏輯,并對現當代西方哲學關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存在論之爭進行了回應。江蘇師范大學曹典順對后現代哲學對傳統形而上學的解構進行了分析,指出后現代哲學并未瓦解傳統形而上學,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對形而上學進行重構,也就是說要走向現代性哲學之后。后現代哲學的經驗根基以馬克思實踐哲學為理論基礎,就此而言,它必將消解于馬克思實踐哲學。
2.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使命。黨的報告指出,中國社會已經進入新時代。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社會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具有什么樣的歷史使命?與會學者圍繞這些議題進行了多維研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郭湛教授強調,新時代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引,深入研究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把握其中隱約可見的規律,引領中國社會乃至人類世界的發展,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必然使命。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李景源就如何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進行了闡述。他指出,要讓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普遍的信仰,必須研究如何使主義“道成肉身”,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理論視角,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維度。北京師范大學哲學思維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韓震認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成功地改變中國,關鍵在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進程進行了深度的反思,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適合中國社會現實的發展道路,實現了救亡和啟蒙的雙重功能。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任平指出,新時代對馬克思唯物史觀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為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深刻闡釋新時代的中國邏輯,并以中國方案繪就人類文明道路新前景。唯物史觀也應以此為契機,不斷拓展自身的理論視域。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童世駿認為,交往是理解馬克思哲學的重要維度,也是馬克思哲學實踐觀的重要內容。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就其本質而言是通過交往手段的改進和交往方式的改變來實現預期目標,與交往理論有著緊密的關聯。中共中央黨校韓慶祥針對中國社會已經進入新時代這一判斷,強調解釋這個新的歷史方位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承擔著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雙重功能,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提供方法論指引。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雋鴻飛就新時代如何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進行了論述。他認為,將社會史和思想史的研究統一起來,實現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有機結合,通過多重反思闡明當前社會歷史發展狀況,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合理路徑。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本研究與考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解讀是理論研究的起點。南京大學哲學系唐正東認為,《資本論》中對唯物辯證法的自覺運用和對客觀矛盾運動規律的自覺意識,能夠為自覺摸索和追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提供重要的哲學方法論啟迪。華中師范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牟成文對《資本論》中的精神解放意蘊進行了深度的闡釋和挖掘。他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通過對資本運作規律的考察,揭示出了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進行剝削的機制與秘密,向無產階級展現了他們的悲慘境遇,預示了無產階級最終將推翻資產階級統治這一基本走勢,這個過程就是無產階級精神解放的過程。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高廣旭考察了《資本論》對市民社會的“政治哲學”重構,這種重構以個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辯證關系為著力點,既突顯了資本主義經濟生產方式的內在限度,又揭示了資本主義政治公共性的內在困境,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理論。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鄒詩鵬認為,馬克思對市民社會及其利己主義的批判過程中蘊含的政治解放、社會解放和人類解放思想,對現代性論域下的社會文明和社會精神的培植具有重要意義。華僑大學王福民以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為切入點,系統闡述了《共產黨宣言》的當代價值。他指出,《共產黨宣言》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規律和無產階級終將取代資產階級而登上歷史舞臺的發展趨勢,高度地概括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時至今日,《共產黨宣言》依舊閃耀著真理的光芒。南京大學哲學系孫樂強對馬克思“機器論片段”語境中的“一般智力”問題進行了探究。他首先對“一般智力”范疇進行了理論追溯,然后考察了“一般智力”及其作用形式和“一般智力”與價值的關系問題,以此探尋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及其當代意義。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魯克儉通過文本分析,指出《萊茵報》時期馬克思遇到的對物質利益發表意見之難事促使馬克思的思想從早期的一般自由主義向自由共和主義的轉變,這種思想上的轉變為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的歷史出場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與國家治理的哲學反思
恩格斯在致韋爾納•桑巴特的信中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與時代的深度對話中孕育出了自身特有的社會認識方法論體系,并將這種方法融入現實的社會實踐之中,成為指引社會發展的方法論原則,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覺與歷史、現實和未來相交融。
1.新時代社會認識與認知正義。社會認識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重要分支。社會認識論的拓展深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理論形態與研究視域。新時代繼續推進社會認識論研究不僅能夠為我們更好地認識社會提供方法論指導,而且也是社會認識論研究范式自我變革和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當代社會實踐的現實要求。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吳畏將傳統社會認識論視為辯證的社會認識論,探討了分析社會認識論的存在及其可能性。他認為,人類社會的變革和國家治理的重大變化有一個認識論和知識論的前提,即認識和知識范式的變革。可治理性社會突現和可分析的社會認識論是分析社會認識論出場的理論和邏輯依據。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何丹考察了戴維•埃斯特蘭的“認識論程序主義”對真理與民主的調和。她指出,根據戴維•埃斯特蘭的觀點,真理與民主并非是水火不容的,真理強調的是實質正義,民主強調的是程序正義?!罢J識論程序主義”認為存在著獨立于程序的“公共善”,存在著獨立于解釋的事實真理,以及獨立于程序的標準,是實質公正和程序公正之間的一種平衡。正是由于這種平衡,調和了真理與民主之間的沖突,為“治理型民主”提供了理論借鑒。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哲學院魏書勝指出,馬克思的社會認識論不是現成系統的認識理論,而是蘊含在馬克思認識社會的思想成果背后的、把握社會關系本質的思維方式與思想方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超越了傳統的認識論,強調了認識主體的不確定性與差異性,批判了將認識主體抽象化和絕對化的做法,在社會實踐的多維互動中確立起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范式。
2.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的國家治理。對國家治理問題進行哲學上的反思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來審視國家治理,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國政法大學李德順指出,法治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維度,但是,如何建構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治理論呢?他認為,要從中、西、馬三個方面來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以此為國家治理服務。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曉明從哲學的角度對治理問題進行了理論檢視。他指出,全球問題和世界秩序的治理背景是現代性所開啟的,現代世界秩序的邏輯依然是權力邏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對于新型世界秩序和國際關系建構而言,是一種建設性方案。北京大學哲學系豐子義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的視角探討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問題。他提出,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是國家治理的根本目標。南開大學哲學院王南湜對國家治理進行了前提性反思。他指出,認識社會是治理社會的基礎,然而,當前在如何認識社會方面我們還存在許多問題,其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是在認識社會過程中我們還未從西方的知識結構和概念系統中真正解脫出來,致使我們在認識社會時還存在著偏差,為此,有必要對中國社會進行重新認識。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林劍認為,探討國家治理現代化首先有必要對什么是治理、什么是現代化以及國家治理現代化應貫徹什么樣的理念這些問題進行澄清。此外,國家治理還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不能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在治理的方法和治理的手段方面要有科學性。南開大學哲學院閻孟偉對市場化改革中的私有制問題進行了考察,將私有制分為以剝削他人為主的私有制和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他認為,籠統地講“消滅私有制”是欠妥的。馬克思所謂的消滅私有制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內涵,需要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是長期的歷史過程。就此而言,否認市場經濟和市場化改革的做法,從本質上來看就是否認了消滅私有制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從而使之淪為空談。
3.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反思。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直面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困境與挑戰的理論勇氣和理論自信。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丁立群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了檢視。他指出,面對當代如此復雜的國際局勢和世界形勢,中國共產黨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是對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理論和全球化理論的創造性發展,體現出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廈門大學哲學系徐夢秋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逐步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但如何創造條件并推動其踐行和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也是當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予以重視的問題。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胡劉基于馬克思對全球化的歷史哲學審視,探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法論問題。他強調,馬克思的全球化理論為我們應對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提供了科學合理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指引,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具有方法論意義。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康渝生從理論和現實雙重維度考察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從理論維度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馬克思“真正共同體”思想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體現。從現實維度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集中體現了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王雨辰從環境治理角度探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代價值。他指出,在如何治理環境這個問題上,西方思想界主要有“深綠”、“淺綠”和“紅綠”三種基本主張。其中“深綠”和“淺綠”秉承了“西方中心主義”的價值立場,忽略了生態問題的整體性;而“紅綠”雖然摒棄了“西方中心主義”價值立場,但是這種思潮具有濃厚的后現代特質,排斥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難以找到環境治理的有效路徑。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以“環境正義”為價值取向,主張通過對話協商的方式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以此來解決全球環境治理中面臨的難題。
作者:熊治東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國家治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