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民本思想與群眾路線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民本思想
(一)民水君舟《荀子•王朝》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睆闹锌梢娒袼鄣乃枷?,到漢唐之際,思想更加完備。漢初賈誼在其《過秦論》中,總結秦亡教訓,肯定了民是邦國的基石,強調民的歷史作用,在其《新書•大政上》中說:“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碧瞥跷赫髋c唐太宗則明確地提出了民水君舟的思想。同樣鑒于隋亡教訓,對水可載舟可覆舟深有認識?!敦懹^政要》中載:“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以及“君,舟也,人,水也。誰能載舟,亦能覆舟”。漢唐的思想家,皆在總結前朝滅亡的經驗教訓中,來勸誡君以民為本,重視民在國發展過程中的固本作用,遂有漢、唐的繁盛。此闡釋民固邦本的地位,強調君民的互相滲透,更關注民生問題,民成為君須敬畏的對象和力量。
(二)民主君客明清之際,思想家們開始更多地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政治問題,尤其是君民關系,并開始以主客來探討君民的關系。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認為“,此無他,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指明君民應是民為主而君為客,或者說,君權應屈從于民權,凡以君權凌駕于民權之上,都有違人性。黃宗羲以民主君客的觀點來看待歷史的治亂。他認為“: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是故桀紂之亡,乃所以為治也;秦政、蒙古之興,乃所以為亂也;晉、宋、齊、梁之興亡,無與于治亂者也?!睔v史的主體是民而不是君,故應以歷史主體的取舍看待興亡,而不應以一家一姓的興衰來看待歷史的治亂。以黃宗羲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們,既不像先秦思想家只強調民在邦國中的地位,告誡君要得民心;也不像漢唐思想家強調民載舟覆舟的歷史作用,告誡君切勿虐民;而是強調民作為人的權利,真正地站在民的立場上來待民,是對于民權的宣誓和弘揚。這些奠基的民本思想,為近代直至現代的政治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作用,并在現代意義上彰顯其時代價值。
二、“群眾路線”理論
在探尋古代民本思想脈絡的過程中,可明晰地感受到民本思想對民的重視,同樣可映射到當下“群眾路線”的內涵。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眾路線”這個概念。期間“,群眾路線”一再提出,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到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把群眾路線確定為思想三個“活的靈魂”之一,并將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不斷的繼承發展中,群眾路線的內涵逐漸完善和充實,更具有與現代中國情況相符合的內在實質。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央政治局帶頭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而會議強調,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決策,是順應群眾期盼、加強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重大部署,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大舉措。在2013年6月18日召開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對全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進行部署;強調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這些內容和要求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尤其是以本民思想為代表的政治思想的發展,擴充了極具內涵的時代精神和價值。
三、當代民本思想———群眾路線的時代價值之和
正如前文闡述的民本思想,將民作為社會根基,作為水,作為主體來對待,都是在一種民本與君本相較衡的語境下來分析的。我們在看待民本思想的過程中,選擇性地揚棄其中的糟粕,不能仍以民君相對的“政治視角”,或者是民、君的概念對應來闡釋現代社會的現實理念。社會發展至今,是一個完整且有理論內涵的實體,自主選擇與其相應的理論,并不受人為操縱,只是社會在呈現這一理論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思想家來表達其想法;而這些思想家則是這個社會的眼睛和靈魂,是他們的參與讓這個社會有了足有綿延的“生命力”,而這個生命力則是民。換言之,就是現代社會我們所言的大多數人,即群眾;尤其是在復雜性充斥的現代社會,保持與群眾的一致,走群眾路線,是符合社會現狀和實質的產物。
如前言,群眾路線的理論源頭可以上溯到中國古代民本思想。不僅僅只是“民”和“群眾”在概念上的某種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內在價值的統一性。古代民本思想將民作為固邦的根基,作為興邦的本,告誡統治者要保民、貴民、厚民、順民、安民、愛民等,綜合起來就是要告誡統治者行仁政。然而仁政并不是看起來那般簡單,是一步步從對民的實踐中提煉出的精華,也是民本思想在發展中的匯聚。而群眾路線作為古代民本思想的延續,除了繼承民本思想中對于民的理解之外,更具價值的意義在相較于古代民本思想是思想家提出用以提點或者告誡統治者的施政方法或綱領,當代的群眾路線理論則是國家管理者根據自身管理需求提出的施政思想;相對于被動地接受某種思想進行管理輸出,主動地根據實況提出某種思想進行管理輸出,更利于我們在社會發展的洪潮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與社會的契合度。而對于社會的管理以及和群眾的關系,則會處于一個相對微妙的情境中,如荀子所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如此,我們所要面對的環節,已不再是水可載舟覆舟的問題,而是在水載舟的過程中,怎么可以使舟行進得更穩更快,因為當群眾路線這一理論提出并延續的時候,就已經證實我們選擇了一條正確并且會一直堅持下去的指導方略。
群眾路線與民本思想的相關聯,可從其思想的內在實質和涵義中找尋同妙之處。群眾路線作為民本思想的外延和延續,民本思想作為群眾路線的追溯和內涵,實則為一,以“民本”來概之,更有廣泛意義;但時代差異不同忽視,更為精確的思想異別有利于現實操作,此為二者之和。和中之別在于,民本思想褪去歷史長河歷練中的厚厚沉淀,化身為現代更具時代精氣神的群眾路線,從“神—君—民”的上轉下的理念模式轉變為下的理念模式,基線同平,對于社會的發展更有意義,更在于對社會階層的和。思想溯源,不只是探尋理論根基,更重要的是探求思想之和,從這種內在的思想之和轉化為外在的現實價值之和,以及轉化為對于整個思想集聚的結合體———人的內在充裕,將民(群眾)納入整個路線所關照的核心,這才是時代賦予思想的使命。
作者:王博單位:西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