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新聞踐行群眾路線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抓細節,展現新聞亮點
一條社會新聞之所以能夠接地氣,吸引觀眾的眼球,關鍵就在于抓細節。只有細節到位了,整個新聞才會有亮點。電視新聞報道有著各式各樣的表現手法,其中對細節的表現是最為有效的手段,這也是其他媒體不具備的獨特表現形式,讓觀眾眼見為實是電視新聞報道的特色。我們知道,生活中的細節、事件中的細節往往稍縱即逝,這就需要記者具備很強的新聞洞察力,在復雜的新聞現場善于發現和捕捉細節。耐人尋味的細節是新聞的點睛之筆,鮮活的細節可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新聞過去很久了,盡管大家對新聞事件已經有些模糊不清,但好的細節卻讓觀眾久久不能忘懷。抓住細節,把細節放大,讓細節來豐富新聞事件,以此來增強新聞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例如,在《走基層——菜農葉碰大的科技致富路》這篇報道中,筆者所采訪的對象是一位樸實的農民,性格內向、話語不多,采訪中人物不能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如果單靠記者平鋪直敘地來講他如何自學農業科技知識,研發生物農藥,整篇報道就顯得死氣沉沉,沒有吸引觀眾的亮點。所以,筆者在采訪中更側重拍攝他的動手能力,果然,在我們的要求下,菜農老葉親自為我們配置了自己研發的生物農藥,為了證明這種藥物對植物和人體無害,老葉把藥劑用水稀釋后,親自喝了幾口來證明,而恰恰是這個被攝像機記錄下來的特殊舉動,無需語言的描述就使觀眾一下子就明白了生物農藥的無毒無害性,直觀感受到這位菜農對科技致富的執著以及強大的自信心。在另一則《病危孕婦凌雪珠的故事》的系列報道中,雖然筆者在報道中對事件的主人翁凌雪珠病情的嚴重性進行了詳盡的描述,但為了進一步讓觀眾體會到這場疾病對于一個農村家庭的巨大打擊以及沒錢治病的艱難,就增加了對她老父親的采訪。當凌雪珠的父親講到為了給女兒治病,自己把家里唯一一頭豬都給賣了后,老淚縱橫地蹲在墻角抽泣。采訪對象的真情流露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深深地感染了觀眾。社會新聞要把故事講好,講好故事細節是關鍵,抓好細節的根本是善于觀察和發現,并且很好地去表現它,有了好的細節就不愁沒有吸引觀眾的電視新聞了。
二、多體驗,讓新聞更具說服力
光說不練等于是在紙上談兵。同樣,社會新聞報道想要生動,具有說服力,記者就必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學會扮演一名新聞事件的體驗者,通過適度的親身參與,現身說法,使報道更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例如,在《海拔900米山村里體驗零下2度低溫》報道中,筆者一直以一名體驗者的身份,從下午到傍晚,從凌晨兩點到次日上午,在不同時段、不同地點,分別進行低溫現場體驗。同時,通過講述自己的身體感受,以及通過試驗水結冰的過程,讓觀眾直觀了解,低溫天氣對當地居民和農作物的影響。
在報道福廈高鐵通車時,筆者走進車廂,向觀眾詳盡介紹了車廂內的標準化設施,通過操作座位上的控制按鈕體現自動服務功能等,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乘坐高鐵與乘坐普通列車的區別,展示了動車的人性化設計及舒適度。但是如果僅僅站在動車外,介紹動車是如何如何的舒適,就會顯得蒼白無力。當然,體驗新聞事件時也必須注意一定要適度,不能因為體現真實而影響新聞事件的發展,甚至威脅到自身安全。例如,曾經有一名電視記者在做臺風報道時,為了體現風大站不住腳,竟然把自己和樹綁在一起,這樣的做法讓觀眾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記者身上,而忽略了對新聞事件本身的進一步了解。
三、善追蹤,在新聞發展中服務百姓
社會新聞是反映生活、意識、問題、現象,有深度、有教育、有傳播意義的事實新聞報道。老百姓無論是通過撥打爆料熱線,還是寫投訴信等方式反映的問題、現象大多都具有代表性,也是群眾期望解決的。所以,記者在接到這類的新聞題材時,首先就應該確立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的思想。在密切聯系群眾,客觀解讀新聞事件的同時,應當一心為群眾著想,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追蹤新聞事件發展的過程中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服務和幫助。例如,在《大白菜價賤傷農》的連續追蹤報道中,筆者先對大白菜生產過剩導致銷路成問題的情況進行了描述,隨后又將這個問題立即反映給了農業、工商等部門。通過輿論敦促,相關部門迅速聯系了幾家大型超市來消化這些滯留大白菜,順利解決了白菜的滯留問題,菜農的經濟損失基本得到挽回。本著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的思路進行新聞報道,就能獲得社會的廣泛關注和信賴。
應當注意的是,在接到群眾投訴的問題或反映的情況后,尤其是遇到糾紛類的問題時,記者必須把事實調查清楚,避免出現報道不實,對新聞事件的發展方向判斷錯誤,以偏概全等現象。因為缺乏公正性的報道,不但會激化社會矛盾,甚至會讓媒體失去公信力,更談不上服務大眾。總之,記者要做好社會新聞,就必須把群眾當成最好的老師,在采編過程中務必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要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群眾心聲統一起來,把正確的輿論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有機結合在一起,更好地架起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在新聞報道中要做到強化大眾視野、感知群眾冷暖、關注群眾訴求,把宣傳重點放在群眾的生產生活,群眾的創新創造和群眾的愿望要求上,及時地發掘和展示群眾生活當中感動人的身邊事。只有走進生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實現新聞工作價值的最大化。
作者:蔡江山單位:廈門廣播電視集團電視臺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