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口撫養比變化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由于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上半葉就已經經歷了人口變革和人口老齡化,故對人口年齡結構和消費或者儲蓄關系的研究較早。Nathaniel(1969)最早使用實證的方法研究撫養比和儲蓄率之間的關系,得出了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與儲蓄率之間均具有顯著的負相關性的結論。Thornton(2001)采用1956—199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分析美國人口撫養比對家庭儲蓄率的影響,研究結論表明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均對美國的個人儲蓄有顯著的負影響。Loayza等(2000)運用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少兒撫養比與老年撫養比的上升都將使得儲蓄率降低。近年來,國內學者也逐漸開始對我國的人口撫養比與儲蓄的關系進行研究。王德文等(2004)將中國的數據運用于Leff模型后發現,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對儲蓄率具有顯著的負影響,即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的升高均會造成儲蓄率的降低。袁志剛等(2000)通過數值模擬研究,發現人口撫養比的變化對儲蓄率是有影響的。唐東波(2007)運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人口年齡結構等因素對中國居民儲蓄的影響,研究得出不論是在短期還是長期,人口年齡結構均會對中國的居民儲蓄起到顯著的擴張性作用,并且人口老齡化會促進居民儲蓄增加。從以上研究可知,關于人口撫養比變化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的結論不盡相同,但綜合國內外絕大多數的研究可以發現,人口撫養比變化對居民儲蓄率確實是有一定影響的。
二、人口撫養比變化對居民儲蓄影響的理論機制分析
在很多以人口年齡結構和消費或儲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一般均是以生命周期理論(LCH)和家庭儲蓄需求模型(HSDM)作為該項研究的理論出發點,這些理論為研究人口撫養比變化和儲蓄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框架。由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論認為,理性的消費者總是根據其預期壽命和一生的收入水平合理安排消費和儲蓄的比例,以便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實現消費的最佳配置。在工作階段,收入逐步增加并且會大于消費,消費者此時會為今后的老年時代進行儲蓄積累;在退休階段,收入減少,消費會超過收入,人們又會用儲蓄支付消費,從而形成負儲蓄。生命周期消費理論也分析了其他一些影響消費與儲蓄的因素,比如高的遺產稅率會促使人們減少欲留給后代的遺產從而增加消費,而低的遺產稅率則會對人們的儲蓄產生激勵,對消費產生抑制,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會使儲蓄減少等。由薩繆爾森提出的家庭儲蓄需求模型則認為,少兒人口的數量和儲蓄數量之間存在替代關系,孩子可以被看作是儲蓄的替代物。當孩子數量較多時,用于子女的費用就會增加,人們會認為對于自己未來的養老會得到保障,從而作為養老保證的儲蓄就會相應減少;而當孩子數量較少時,則要增加儲蓄以防老。與我國的實際狀況相結合進行分析可以知道,在我國,由于當前人們的子女數量減少,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以及又沒有遺產稅方面的限制,這些原因均會使得人們傾向于增加儲蓄而抑制消費。
三、基于時間序列的實證研究
(一)變量的定義和數據來源本文實證分析人口撫養比變化和居民儲蓄率的關系,所涉及的變量包括:居民儲蓄率(s),居民儲蓄率=居民儲蓄/(居民儲蓄+居民消費);少兒撫養比(x1),等于0~14歲人口數與15~64歲人口數之比;老年撫養比(x2),等于65歲及以上人口數與15~64歲人口數之比。為了消除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我們先對變量取對數。選取的樣本數據為1990—2009年的我國少兒撫養比、老年撫養比和居民儲蓄率。經濟變量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人口數據來自歷年《中國人口統計年鑒》。
(二)變量平穩性檢驗為了避免虛假回歸,在進行數據協整分析之前先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對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的方法有多種,本文采用最常用ADF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所有變量均不平穩,但是一階差分均平穩,因此時間序列數據均是一階單整的。
(三)VAR模型滯后階數的確定VAR模型不以嚴格的經濟理論為依據,它采用多方程聯立的形式,對每個方程中的內生變量對模型的全部內生變量的滯后值進行回歸,從而估計全部內生變量間的動態關系。VAR模型除了要滿足平穩性條件外,還要確定滯后期[10]。本文對最優滯后期的選擇根據AIC和SC信息準則來確定,當二者達到最小時,此時的階數為最優階數。由lns、lnx1和lnx2的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可以看出:AIC統計量在K=1時最小(-13.85298),SC統計量在K=1時最小(-13.77114),所以滯后期為1。
(四)協整檢驗在確定了最優滯后期的基礎上,為了探索變量之間是否具有長期穩定關系,需要進行協整檢驗。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協整檢驗,檢驗結果見表3和圖1。表3中,r表示協整關系的個數。在5%的臨界水平下,跡統計量表明(32.64207>29.79707)應該拒絕沒有協整關系(r=0)的原假設,對應的接受存在一階協整關系,最大特征值統計量也是拒絕r=0,接受r≤1,即最多存在一階協整關系。結論是:在5%顯著水平下,lns,lnx1和lnx2之間存在一階協整關系。通過對AR根圖形(圖2)的驗證可知,VAR模型是穩定的。這說明lns,lnx1和lnx2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
(五)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上述的johansen協整檢驗得出了lns,lnx1以及lnx2三個變量間是存在協整關系的,但由于協整關系只能說明變量之間有因果關系,并不能具體指出因果關系的方向。為了進一步驗證變量lns,lnx1和lnx2之間的因果方向,我們對這3個變量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在滯后期為2時,從格蘭杰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出:(1)lnx1是lns的格蘭杰原因,而lns不是lnx1的格蘭杰原因,即少兒撫養比是居民儲蓄率的格蘭杰原因,而居民儲蓄率不是少兒撫養比的格蘭杰原因;(2)lnx2是lns的格蘭杰原因,而lns不是lnx2的格蘭杰原因,即老年撫養比是居民儲蓄率的格蘭杰原因,而居民儲蓄率不是老年撫養比的格蘭杰原因。圖2AR根圖形穩定性檢驗
(六)脈沖響應分析由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存在關系只是說明和驗證了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具體的影響過程和方向還可以借助脈沖響應函數進行分析,因此我們可以考察系統的脈沖響應函數(ImpulseRe-sponseFunctions),對分析結果進行相互補充。在圖3和圖4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間數(單位:年),縱軸表示居民儲蓄率受到各變量沖擊的響應程度,實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圖3居民儲蓄率在面對少兒撫養比沖擊時的脈沖響應函數由圖3可以看出居民儲蓄率對來自少兒撫養比的脈沖沖擊一直呈現負向效應,到第3年時達到最低值,之后負向效應逐漸減弱。這說明少兒撫養比的上升對居民儲蓄率的增長呈負向作用,并且在短期內,少兒撫養比變化帶來的作用大于老年撫養比變化所帶來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少兒撫養比的變化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逐漸微弱。由圖4可以看出居民儲蓄率對來自老年撫養比的脈沖沖擊在開始時呈現負向效應,但在第5年時又開始呈現正向效應,之后便一直呈現正向效應。并且從長期來看,老年撫養比變化帶來的作用大于少兒撫養比變化所帶來的作用。
(七)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分析是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度,來評估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下面利用已建立的向量自回歸模型進行方差分解分析,結果如表4。從表4可以看出,在前兩期,居民儲蓄變化率是最主要的貢獻因素,但是它對自身的貢獻率呈現出逐年遞減的趨勢,在第2期貢獻率為65.86%,而第3期下降為44.74%,此時已經不起主要作用。少兒撫養比的貢獻雖然在前2期很低,但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在第7期的貢獻率達到66.66%,但之后幾期開始緩慢下降。而老年撫養比對居民儲蓄率變化的貢獻在第4期開始逐年上升,這說明老年撫養比變化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是一種長期效應。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本文通過對中國1990—2009年的少兒撫養比、老年撫養比和居民儲蓄率三個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考察了中國人口撫養比(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變化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少兒撫養比對居民儲蓄具有負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在長期逐漸變弱;而老年撫養比對居民儲蓄率在前期有負的影響,而在中長期,則是一種正的影響。由實證研究的結果可知,從長期來看,由于中國人口政策導致的少兒撫養比在未來上升或者下降只會對中國居民儲蓄產生有限影響,少兒撫養比的變動不能解釋為中國居民儲蓄變動的原因。這可能是由于當前我國養育子女的成本較高,對子女的教育投入、生活投入等都需要大量的費用支出,故沒有多少剩余資金可用來儲蓄,甚至會產生負儲蓄的現象。而老年撫養比的變化則對中國居民儲蓄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并且存在正的影響,但是在當前影響不大,這可能是由于目前我國的老齡化現象并不是太嚴重。從1990—2009年的統計數據來看,老年撫養比有隨時間增長而逐漸增加的趨勢。隨著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以及預期壽命的延長,我國的老年撫養系數會進一步上升。在當前人們預期未來生活成本上升,以及養老保險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加劇會進一步強化居民的儲蓄動機,從而增加居民儲蓄,居民儲蓄的增加必然會使得居民當期消費的減少。目前我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均呈現下降的趨勢。長期由投資、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容易造成我國的經濟增長過熱和經濟結構失衡,這種狀況的長期保持顯然不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二)政策建議目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并且老齡化發展速度加快。由于我國人口政策的長期實施,盡管我國人口基數大,但未來仍有可能面臨勞動力人口短缺的困境。成年人口子女的減少、生活成本的上升以及養老保險制度的不完善等,使得老年人更傾向于預防性儲蓄而非消費。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尋找新消費增長點的趨勢下,如何發展老年產業經濟,使居民有意愿消費,是在我國人口年齡結構深刻變化背景下實現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課題。1.有效利用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人口老齡化盡管有弊,但也有利,人口的老齡化能夠積累一批科學和文化素質較高的人才,發揮老年人才的余熱不僅可以降低人口智力投資成本,更可以為成熟技術在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應用創造條件。2.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夠減少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預期,這能促進人們增加當期消費而減少為未來的生活所進行的預防性儲蓄。我們可以綜合國際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實踐的經驗和教訓,結合自己的國情,對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調整,使居民敢于消費,樂于消費。3.發展老齡產業,使老齡消費能夠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領域政府通過制定和完善扶持老齡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優惠政策,提高老齡人口的購買力,這也能緩解老齡化對經濟造成的沖擊。
作者:宋奇成袁凱單位:重慶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