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口遷移現狀及效果評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新疆流入內地省份的人口分析
1.新疆遷入內地的人口數量小于遷入人口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大量的新疆人口不斷涌入內地各省份,但遷出新疆的人口比遷入人口少,且數量處于波動狀態。1990年四普時,新疆遷入內地的人口為63.83萬人,占當時新疆總人口的4.21%,高于遷入新疆的內地人口;2000年五普時,遷入內地的人口為15.63萬人,占當時新疆總人口的0.85%,遠低于遷入新疆的內地人口;2010年六普時,新疆遷入內地的人口為29.73萬人,占當時新疆總人口的1.36%,也遠低于遷入新疆的內地人口。2.新疆遷入內地的人口性別差異不明顯從性別看,新疆遷入內地的人口中,男女比例基本相當。2010年,遷往東部地區的人口中,男性占48.26%,女性為51.74%;遷往中部地區的人口中,男性占51.56%,女性為48.44%;遷往西部地區的人口中,男性為52.18%,女性為47.82%;遷往東北地區的人口中,男性占51.56%,女性為48.44%。3.新疆遷入內地城市的人口較多,農村較少從遷出去向看,2010年新疆遷出的人口中,遷往城市的人口較多,遷往東部地區的總人口中,遷入城市的占79.94%,遷入鄉村的占20.06%;遷往中部的總人口中,遷入城市的占65.08%,遷入鄉村的占34.92%;遷往西部地區的總人口中,遷入城市的66.77%,遷入鄉村的占33.23%,遷往東北地區的總人口中,遷入城市的占90.5%,遷入鄉村的占9.5%。4.新疆遷入內地發達地區的人口多,相似地域遷移人口多發達地區的經濟繁榮程度,總是對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大部分出疆人口都選擇遷入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這與新疆人口遷入內地的主要原因是務工經商不謀而合。根據六普數據,新疆遷出人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遷入這些地區的人口占46.05%;而遷入寧夏、青海、西藏、貴州、山西、內蒙古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則相對較少,只占總遷移人口的3.63%;雖然遷入西南地區的人口總數不多,但由于優越的自然生活環境等原因,遷入到四川的人口與廣東相當,占到8%以上,見表5。從人口遷移的區域來看,東部地區對新疆遷出人口的吸引力最強。2010年,遷往西部地區的新疆人口為8.13萬人,占總遷移人數的27%;遷往中部地區的人口為3.21萬人,占11%;而遷往東部地區的人口為17.56萬人,占59%;遷往東北地區的人口有0.82萬人,占3%。雖然西部地區的經濟不如中部發達,但遷入西部的新疆人口卻明顯多于中部地區,這也說明人口遷移不僅受經濟因素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等其它因素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5.多種因素誘使新疆人口遷入內地新疆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不僅為本地人提供了便利,也加速了和內地的交流,成為人口遷移的催化劑。近年來,自治區各級政府對人口遷移的政策性干預力度相對減弱,這為人口的自由遷移創造了條件。歸納起來,新疆人口遷入內地有以下四個原因:一是經濟型流動人口的遷移。改革開放以來,東中西部的經濟差距加大,中東部尤其是東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新疆人口遷出的一大誘因。二是學習型人口的遷移。大部分通過高考或者其他形式的考試走出新疆的人才,習慣了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繁華和生活方式,使許多從新疆考入中東部地區的大學生選擇留在了中東部地區。三是新疆與中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也使一部分高層次人才,為了追求更好的個人發展空間和實現個人價值,想方設法地走出新疆,調入中東部地區。四是新疆的產業結構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傳統的制造業不斷的縮小,由此出現的剩余勞動力,一部分被本地區的其它行業吸收,而其他則選擇遷出新疆,去經濟更為發達的地區就業。
二、新疆省際人口遷移的效果分析
人口遷移對流入地經濟有貢獻,對于流出地貢獻也很大。新疆省際人口遷移既可以促進遷移地區的經濟社會效應,也會帶來一些經濟社會問題。
(一)內地人口遷入新疆的遷移效果1.內地人口遷入新疆的經濟社會效應首先,促進了新疆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一方面,外來人口將內地的經商經驗與技巧帶到了新疆,打破了原本單一、傳統的經營模式,使經營的項目和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從而促進了新疆經濟的繁榮。另一方面,外來人口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體,給新疆各個領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繁榮了新疆的市場。其次,促進了民族的融合,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內地不同省份人口的遷入,給了各個民族更多相互接觸和相互了解的機會,促進了相互間的溝通,增進了各個民族之間的感情,最終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和諧發展。再次,促進了人口遷移省際之間的文化交流。遷入新疆的人口來自于祖國的各個地區,他們帶來了本民族、本地區的文化和新的技術,擴大了新疆與其他省份的技術與文化的交流與學習,從而促進了新疆文化的大繁榮。最后,豐富了當地的勞動力資源,有效地緩解了本地區勞動力缺乏的現象。新疆地廣人稀且物產豐富,從內地遷入的人口彌補了新疆本地勞動力的短缺狀況,為新疆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基礎。2.內地人口遷入新疆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遷入人口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難度。遷入新疆的人口中,少數長期定居新疆,大多數人口屬于流動或者半流動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對城市的教育、文化和城市管理提出了挑戰。其次,遷入新疆的人口來自于內地的各個省市,由于生活習慣及地理環境的差異,可能造成遷入人口心理上的落差,容易產生一些婚姻、犯罪等社會問題。再次,遷入人口文化素質對經濟的長期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與遷出新疆的人口相反,遷入新疆的人口文化素質偏低,從而導致了新疆人口的低素質擴張。最后,農業人口遷入促進了新疆農業的發展,為新疆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但人口遷入地區開墾種植能力的不斷提升,也給新疆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二)新疆人口遷入內地的遷移效果1.新疆人口遷入內地的經濟社會效應一是為遷入省份的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新疆的外遷人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智力勞動者,包括有經驗的技工、考入中東部地區的大學生或者大中專生等;另一類是體力勞動者或投資者,遷出新疆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目前的經濟狀況。這兩類人對遷入省份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當地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做出了貢獻。二是由新疆遷入內地省份的人口,在經歷了外地激烈的競爭后回到新疆,帶回了外地相對先進的思想和技術,有利于改變傳統觀念,進一步推動新疆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是促進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融合。任何一個民族和地區要想獲得發展,封閉自己是沒有出路的。流出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一方面吸引外地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傳播發展著民族地區的文化。伴隨著城鎮化的進程,新疆少數民族人口流入城市,擴大了民族間交往的廣度、深度,這使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影響,也使民族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2.新疆人口遷入內地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由于管理體制整體上不夠完善,特別是對少數民族就業、培訓和勞動關系方面的培訓體制不健全,少數民族遷入城市后,由于風俗習慣、飲食習慣、文化宗教的差異,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當地的社會中,遷移的人員在當地缺乏歸屬感,容易引起一些社會矛盾。二是加重了遷入城市的社會負擔。新疆大量人口遷入內地各省份,使得人口本來稠密地區的人口負擔加重,教育、住房等壓力不斷增大。三是由于少數民族的特殊性,當地政府在給遷移來的新疆人口創造就業機會時,會存在一些文化、飲食和培訓等方面的障礙。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新疆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通過人口省際遷移,原先社會文化形態和經濟生活方式實現了變革,這對于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省際人口遷移不僅促進了新疆的經濟社會發展,也使民族關系在人口遷移和流動中得到了豐富和發展。跨地域、跨民族的人口流動,給新疆地區經濟帶來了勃勃生機,越來越多的新疆人走出世代生活的家園,融入市場經濟的浪潮。當然,新時期新疆人口省際遷移仍面臨許多挑戰,流動人口對社會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影響全面而系統,引導人口有序遷移是關鍵。推動新疆人口省際遷移有序流動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新疆人口省際遷移的協調機制運用“需求導向型”的市場規律對流動人口進行必要的政策指導,以避免因盲目流動而造成的短期行為,可以促進外來人口遷入地經濟的持續發展。新形勢下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利用對口支援機制,建立新疆與內地省份的人口流動協調機制;另一方面,應借鑒20世紀50-60年代向新疆移民的成功經驗,通過政府間協調,采取一定的優惠政策,從中、東部地區選擇素質較高、愿意獻身新疆建設事業者進行移民,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口流動的重要補充形式,改變新疆對勞動力,特別是高素質勞動力供給不足的現狀。
(二)采用靈活人口政策吸引外省優秀人口充分把握外來人口帶來的人口紅利,積極吸納優秀農民工在城鎮落戶,實現由普通勞動力向人力資本的轉變,為新疆大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提前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結合新疆實際情況,適當地、有選擇地從中、東部地區進行移民,特別是積極遷入新生代農民工。圍繞就業有崗位、居住有場所、子女有教育、參保有辦法、發展有平臺等目標,推動居住證轉常住戶口、積分落戶等戶籍制度改革,引導符合條件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逐步實現其與城市居民身份統一、地位平等、權利一致。
(三)實現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必須注重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走向共同富裕與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城市流動人口會給所在城市帶來一定的社會沖突,而消除社會沖突的主要政策投入是城市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各級政府部門應該為維護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而向全體居民提供均等的服務。特別是要加大流動人口的培訓和開發力度,對于進城求職的農村求職者、返鄉農民工因地制宜地開展培訓,通過技能培訓等引導流動人口的合理流動。同時要不斷創新人口流動轉移支付制度,積極落實中央對流入地流動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獎補機制。
作者:劉追陳艷單位: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