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程造價司法鑒定存在問題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前,我國在工程造價方面的司法鑒定工作剛剛起步,相關的法律條文還不夠完善,鑒定工作人員通常來說都會面臨著無法可依、無據可查的工作困境。本文對工程造價司法鑒定進行了概述,并對相關問題以及對策研究進行了論述,指出了工程造價司法鑒定的相關問題,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議,旨在為工程造價司法鑒定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工程造價;司法鑒定;法律
1引言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工程建設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而這也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有關工程合同的糾紛案件。在諸多合同糾紛案件中,工程造價糾紛所占的比例相對來說比較大。對工程造價的確認工作一般情況下都是將案件的事實狀況當做是最主要的根據,這將會直接影響到案件的最終審判結果,從這一角度來說,便出現了工程造價司法鑒定環節。
2工程造價司法鑒定中存在的法律問題分析
2.1相關法律不完善,且缺乏法律意識
由于發展的時間比較短,因此我國在有關工程造價司法鑒定方面的法律存在一定的缺陷,只是在我國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的相關司法解釋等少數的法律條文中有著相關規定,缺乏可操作性的相關法律法規。比如說,有些鑒定機構的法律認識程度比較低,從而出現了為了個人利益而不顧法律精神的問題,從而導致最終的鑒定結果并不公正。
2.2對工程造價司法鑒定范圍、機構、人員等的規定不明確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工程造價的計算方式也更加多樣化,而這便對工程造價審價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國相關部門針對這一問題做出了人才準入機制,不過當前依舊對鑒定機構的工作人員進行多頭管理的監督模式,對于建設主管部門來說,它是工程造價鑒定機構的主要管理單位,同時選擇鑒定機構的權力則掌握在法院的手中。因為法院對工程造價專業并不夠熟練,對一些復雜的鑒定案件也不能夠做出及時準確的鑒定,而這也就會出現鑒定超過職業范圍的現象,比如說質量缺陷的鑒定工作等等。
2.3工程造價司法鑒定程序存在不足
工程造價司法鑒定程序還存在一定不足,舉證責任需要由提出鑒定申請的當事人來承擔,并且如果當事人不提出相關的申請,那么就不會啟動司法程序,但是如果當事人提出了司法鑒定申請,那么需要經過法院的審理同意后才能夠產生相應的效應。從這點上來看,司法鑒定的啟動需要法院、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機構來共同完善,即便是法院啟動了司法鑒定程序,那么也會因為訴訟當事人對鑒定費用所存在的分歧而導致無法啟動司法鑒定工作。不同的鑒定機構在資歷以及工作人員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便很難從訴訟雙方這里得到統一的意見,那么最終也只能夠由法院監督,兩者通過抽簽或者是搖號選擇,又或者是直接隨機選擇。
3對工程造價司法鑒定的思考與建議
3.1完善工程造價司法鑒定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對于工程造價司法鑒定工作來說,它是一項具有較強專業性以及技術性的復雜工作,而工程建設的本身通常來說都存在施工周期長、項目難度大以及定價繁瑣等諸多特點,因此需要嚴格的遵守相應的程序,通過完善的法律規范來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現如今,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法律規定還有著很多空白,對于這一點來說,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明確工程造價司法鑒定的相關程序和管理制度。比如說在修訂建筑法律法規的時候,通過研究來加入合理的司法鑒定實施法則,從法律的角度來保護當事人的權益。另外就是要統一協調各部門的管理工作。對于這一點來說應該由司法部門作為主導工作者,從而針對鑒定機構展開統一的考核,并且健全鑒定機構的資質審查工作,完善鑒定機構制度,對鑒定工作人員進行資格等級管理制度,從而進一步落實培訓考核的相關制度。
3.2規范工程造價司法鑒定程序
程序正義并不是司法公正的最終目的,不過存在問題的程序卻不能夠保證司法鑒定的公正性。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能夠維護實體公正的最有效的一個約束機制。借助工程造價行業的司法鑒定管理工作,來促進管理活動的專業化發展。比如說制定司法鑒定的發展路線,設定科學的準入條件、制定科學的機構資質分類模式,同時還需要考核相應的管理辦法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手段來為行政管理部門提供有效的監督指導。
4結語
對于工程造價司法鑒定工作來說,它即是造價的審價工作,還是司法活動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些鑒定機構會將工程造價的司法鑒定和一般工程造價的審價工作混淆在一起,這是缺少法律意識的表現,同時也會影響到以鑒代審的公正性。所以說我們在保證司法公正的同時,還需要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綜上所述,需要在今后完善工程造價司法鑒定相關法律法規體系、規范工程造價司法鑒定程序、改善工程造價司法鑒定實體,從而更好的完善工程造價司法鑒定。
參考文獻
[1]陳寶偉.工程造價司法鑒定若干問題的探討[J].經濟視野,2017(5):146~148.
[2]周吉高,趙虎陽.建設工程司法鑒定若干疑難問題的思考[J].中國司法鑒定,2014(6):80~84.
作者:劉萬君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