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水平直接關乎社會和諧,決定著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能夠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供重要的保障,也可以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供“由心而治”的新思路。新時代社會心理服務建設要完善服務工作效果評估機制和監督機制,實現社會心理服務的專業化、制度化、長效化,形成全民重視培育積極心態的共識,提升社會心理服務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化工作水平。
關鍵詞:社會心理服務;治理格局;體系建設
黨的報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1]49。心理是人的行為趨向的“發動機”和“調節器”,深刻影響人的行為選擇和偏好。心安是民安的前提,民安是國安的基石。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引導大眾改善心理健康狀況,提高國民心理素質,有利于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
一、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1.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必要條件。個體心理健康程度、價值觀、安全感、社會心態等因素對精神生活質量有重要影響。社會心理服務可以幫助個體認識心理和行為發展規律,有助于民眾身心和諧,引導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黨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保?]49美好生活的需要既包括物質生活需要,又包括精神生活需要。如果說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準,那么國民主觀幸福感指數(GNH)則是一個能夠反映國民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的指標。目前,幫助民眾增強獲得感,提升國民主觀幸福感,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體驗,不僅是經濟領域的問題,而且在社會心理領域同樣面臨機遇和挑戰。運用社會心理服務,探索個體的認知動態、心理關系及影響其社會決策的集體動力性心態,建設人民群眾的“心理賬戶”,可以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必要條件。
2.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供重要保障。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要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必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俄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普列漢諾夫曾指出,要了解某一國家,只知道經濟是不夠的,必須知道如何以經濟研究社會心理;對社會心理若沒有精細研究,思想體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解釋根本不可能[2]。社會心理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密不可分。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能夠從人出發、從心出發,了解群體心理對經濟行為的影響、社會運行與停滯的心理層面問題、群體在政治上的思考、情緒和行為等,并據此進行心理技術層面的干預,為國家發展提供新思路,因此,能夠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供重要的保障。
3.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提供“由心而治”的新思路。隨著我國經濟及社會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國民個體素質和文化水平都有明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加快、競爭激烈,導致部分群體心理壓力倍增,抑郁、焦慮、憤怒、反社會等不良情緒不斷蔓延。當這部分群體的不良情緒長期得不到疏解時,他們就會逐漸產生負面心態,進而形成不良的社會氛圍,甚至導致突發性事件發生,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應對社會治理新局面、新問題,應“以社會心態作為出發點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3],了解社會群體特點以及社會運行規律,積極探索適應社會治理需要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思路和模式,近而防范社會公共安全風險,化解矛盾沖突,構建“由心而治”的新思路。
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1.心理服務的標準規范不夠明確。當前,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工作機制、工作流程、工作職責等內容有詳細的指導意見,但是由于社會心理服務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對社會心理服務的標準、效果評估機制和監督機制的規范還不是很明確,需要后續出臺一些指導性意見。例如,對社會心理服務的服務標準沒有明確界定,心理服務應達到的精細化程度、服務水平如何沒有統一標準等。
2.服務體系監督和效果評估機制不夠健全。目前,對心理服務體系的考核指標尚未根據社會心理服務的工作特點設計,對不同部門的實際工作和工作人員缺乏細化考核評價標準。主要表現在上訪率、民轉刑率、犯罪率、精神障礙人士肇事率等方面,有些僅是行政指標,以此來作為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的考核指標顯然不夠科學精準,難以對心理服務工作進行全方位的測評考核。因此,政府部門亟須根據社會心理服務的工作特點設計專業化考核體系,同時應考慮到不同部門社會心理服務的工作性質,對工作人員進行科學、全面、有效的評價。
3.民眾對社會心理服務的認知度有待提高。社會心理服務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很多人對此存在著認識誤區。第一,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等同于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沒有意識到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對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第二,諱疾忌醫,明知自己需要心理援助,但懼怕外界貼標簽,會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因此,即使是有心理困擾也絕對不會主動去接受心理咨詢服務。第三,對心理疾病缺乏自知力,如部分單親母親、留守人員、失獨父母等特殊群體,即便出現抑郁、焦慮、恐懼、孤獨等不良情緒,甚至出現嚴重失眠、大量脫發、神經衰弱、幻聽幻視等癥狀,仍然意識不到這些是心理問題的癥狀,或壓抑,或任其發展,或僅僅當作是身體疾病進行治療。這些群體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專業疏導,往往會由最初的輕微心理疾病發展成為身心疾病或者嚴重的精神疾病。第四,當前多數組織提供心理服務比較被動,基本上都是根據來訪者的需求來開展心理疏導,旨在解決已經出現的心理異常,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主動預防策略容易被忽略,從這個角度來講,社會心理服務的內涵應進一步豐富。
4.專業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從事心理服務的一線工作人員經過系統培訓取得心理咨詢員證書后,開始嘗試將心理學的原理和技術運用在工作當中,但是離真正有能力獨立開展心理服務還有一定的距離。當前社會心理服務工作隊伍中,大部分為醫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教師,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婦聯工作人員和媒體工作者等,具有專業心理學背景的工作者相對比較少。如何科學制定人才引進標準和培訓長期計劃、如何將心理學知識長期運用在群眾工作中、如何對專門從事心理服務的人員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等,這些都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來給予保障。5.部門聯動、配合完成工作模式有待規范。第一,各部門共同完成工作的聯動機制有待完善。單純依靠心理服務,并不能解決所有實際問題,應正確認識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作用邊界,切勿將其“萬能化”。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在矛盾化解、風險管控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但不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社會心理服務和行政事務只有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第二,社工、志愿者及社區力量有待繼續發掘。由于社工和志愿者隊伍工作機制不健全,在經費、場地、工作機制等方面存在種種限制,特別是現行的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和資金管理方式中沒有對志愿服務的專項經費專項規定,很多志愿者隊伍和社工隊伍并沒有完全發揮作用,一部分志愿者由于種種原因甚至無法參與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此外,社區在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蘊含的能量也未完全發揮出來,基層社會心理服務網絡也未完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1.細化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標準,完善工作效果評估和監督機制。第一,制定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崗位說明書。崗位說明書是對崗位的要求與規范,也是員工需要認真遵守和考核的基本標準。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崗位說明書包括八項內容:職務基本信息、職務目的、管理權限、工作關系、心理服務工作責任范圍與影響程度、工作業績衡量標準、任職的基本要求和高績效的要求、薪資收入標準與變化的條件與要求[4]。社會心理服務工作采用定人定崗,按照崗位說明書要求招聘工作人員,讓專業的人去從事專業工作。第二,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機制。首先,要建立源頭心理防控機制與心理預警機制,主要注重日常群眾心理建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當群眾遇到事情開始有負面情緒時,要及時了解群眾情況和需求,疏解情緒,調適心態。其次,要建立危機心理干預機制,主要針對特殊群體出現突發心理狀況或突發事件時的心理干預。最后,要建立危機后心理援助機制,對于經歷突發事件的重點群體進行長期心理援助,防止情緒波動。第三,制定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平臺建設標準。各地總結示范聯系點經驗,探索可行的模式。包括中心如何掛牌、如何進行制度建設、組織機構如何設立、工作室如何建設、測評系統如何建設以及資料如何歸檔等。探索“社會心理服務+”的融合思維工作模式,將社會心理服務和當前重點領域工作結合起來?!?”表示一種聯結關系,可以理解為建立連接,建立可以合作的通道,是一種取長補短的深度融合。例如“基層黨建+社會心理服務”“扶貧攻堅+社會心理服務”“信訪工作+社會心理服務”等。第四,逐步建立更專業的精細化測評指標。政府部門要打破以前只重視行政事務目標,單純采用犯罪率、上訪率、民轉刑率等結果指標來考評心理服務工作效果的現狀,應從個體心理健康指標的變化、行為模式的改善、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等方面,使考核標準更具有針對性。要認識到社會心理服務并不是萬能的,并不是購買服務之后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對社會心理服務要有更加理性的認識。因此,要加強部門聯動,增強社會心理服務工作部門和信訪辦、黨建辦等部門的聯系,協同工作、共同努力,才能使社會治理達到預期的效果。
2.建設專業人才隊伍,實現社會心理服務的制度化、長效化。第一,普及心理學知識,加強心理服務工作技能培訓。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普及心理服務工作知識,培訓部門和專業認證部門要提高培訓與審核標準,全面培訓工作人員的能力素質,不僅有專業的基礎知識培訓,而且有解決實際復雜心理問題的能力素質培訓,旨在建立專業心理服務工作隊伍。培訓要制度化、長效化,實行崗前培訓、定期督導相結合,確保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化水平和職業道德。第二,公務員招考應加大對社會心理服務相關專業知識的考核力度。為提高社會心理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在招考公務員時,應加大社會心理服務相關知識的考核,把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作為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的重點領域。同時,可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政法綜治干部及社會心理服務工作人員進行全方位、多層次輪訓,強力推進心理咨詢師和社會工作者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實戰能力的提升。第三,調動社區和志愿者的力量?!吧鐓^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單元之一”[5],培育社區心理服務類社會組織,依托社區力量開展心理服務。社區可以采用心理輔導、專題沙龍等方式,通過幫助民眾改善行為、加強心理健康宣傳、關注特殊重點群體等來開展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提升社區治理水平中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可以將社會心理服務納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組織完善、平臺健全、人員完備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網絡。政府部門加強聯動、協同工作,為志愿者提供有效便捷的服務平臺,建立當地社會心理服務專業人才志愿者信息系統,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組織更多志愿者提供社會心理服務,完善志愿者服務機制。通過這些舉措,建立志愿者心理工作技能提升的長效機制,引導志愿者在心理服務中面對不同特點的各類群體,能夠更加靈活地提供精細化的服務方案。
3.大力普及民眾心理健康知識,對特殊群體給予重點關注。第一,在社區(街道)加大心理健康知識宣傳。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心理健康篩查,了解居民心理健康狀況,提出針對性建議。例如,政府鼓勵各類媒體在重要時段和版面開設心理學科普項目,加強宣傳范圍和力度,使民眾掌握心理健康知識;組織心理疾病防治、家庭和諧與子女教育、職業倦怠的預防與治療、塑造陽光心態共享幸福人生等專題講座;各級政府部門也可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心理咨詢專家、精神科醫師開展知識普及講座和培訓,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等。第二,對特殊群體給予重點關注。對篩查中存在心理問題或疾病的重點群體,制定定期干預方案。例如,專門開設心理健康課,設立個體心理咨詢室,加強重點人員對社會心理服務的認識,掌握社會治理的心理學規律,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對諱疾忌醫的人員,可適當進行思想工作,提高其心理服務接受度;對不愿尋求面對面心理援助的人員,可開設心理熱線、網絡咨詢等進行心理干預等。
4.科學運用新媒體優勢,提升心理服務的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化水平。第一,推行心理健康網絡平臺試點工作。引導群眾通過手機APP和電腦登錄平臺使用測評資源進行自評;心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可對轄區群眾進行他評,并建立心理檔案。同時,實行動態心理健康檔案分層管理模式,真正實現個體與整體動態結合、時間與空間動態結合、網絡與現實動態結合。第二,注重本土化心理測試的開發。我國在經濟發展、教育理念、文化等方面與西方存在較大差異,直接翻譯的國外量表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民眾。因此,需要對量表進行修訂和本土化,使測評標準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另外,心理測評對測驗環境、測試人員的要求較高,而且人的心理結構具有復雜性,所以必須注重與服務對象進行一對一訪談才能保證測評質量。第三,網絡平臺要注重心理調適功能開發。設立心理調適體驗模塊,例如肌肉放松、冥想放松、音樂放松等,將身心健康指標監測與壓力舒緩、在線心理咨詢等功能集于一體;心理服務工作者也應積極加強跟群眾的平臺互動,爭取提供個性化心理服務;也可通過生物反饋技術、腦波干預等先進技術的運用,幫助服務對象更好地掌握心理調適技術。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著作選集(第3卷)[G].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15-16.
[3]王芳,劉力,許燕.聚焦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的社會心理學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S1:98-107.
[4]董克用.人力資源管理概論(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82-86.
[5]時勘,郭慧丹.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在社區的探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4-02(006).
作者:林悅 單位:中共鄭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