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制度的優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省級部門預算改革的推進,單位預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強,但有一些單位控制仍較為薄弱,主要表現:一是預算編制比較粗糙,大部分還沒有細化到具體項目;二是預算剛性不夠,計劃性、科學性不強,調整追加較頻繁,削弱了預算的約束控制力,預算執行與預算編制出現“兩張皮”現象。內部審計區別于國家審計和社會審計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服務內向性,這一特性決定了內部審計除了具有監督、評價職能外,還具有建設性職能。一些行政事業單位雖然設置了內審機構或兼職審計人員,但沒能發揮自身作用,一方面由于內審人員、機構都是單位領導委任,隸屬關系和經濟利益均受到單位領導人的制約,內審人員的監督行為構成一定約束,使用權內部控制失效不產生壓力;另一方面,內審還多為被動審計,對列入內審范疇的諸如重大經營決策的可行性、合理性、效益型評審;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性審計等方面,缺乏有效性審計,對單位內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及風險管理缺乏建設性意見。會計、審計相關人員在貫徹執行內部控制中承擔著重要責任,而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對單位經營活動各個環節實施有效監控的制度,它大大突破了財務會計的工作范疇,大大超越了財務會計知識領域,是投資、金融、市場、營銷、法律、材料、信息等多方面知識的融合,沒有相應的知識支持,內控不可能完全到位。缺少具備多方面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單位內控制度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發揮。
基于上述存在問題和不足,對完善行政事業的內控制度建設,提出以下幾點粗淺的建議。
1.完善單位內部控制環境。控制環境是指單位履行其控制職責、開展業務活動所處的氛圍,控制環境提供了單位紀律與架構,塑造了單位文化,是所有其他內部控制要素的基礎,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單位內部控制的貫徹和執行,以及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要改善內部控制環境,首先要注重單位文化建設,通過塑造單位文化可以影響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形成一種控制精神和控制概念,直接影響到控制效率和效果。在這種文化精神的影響下,行政事業內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定會得到明顯提升。
2.明確責任分工,實行崗位輪換。行政事業單位應根據權責利相結合的原則,明確規定職能部門的權限與責任,并根據各自任務和特點劃分崗位,即對每一個部門和人員在授予其權利的同時,必須明確其相應的責任,任何部門和個人都不得有超過內部控制的權利,并且要做到責任與利益掛鉤,過失與處罰對等。設置崗位時,必須考慮到授權崗位和執行崗位的分離、執行崗位和審核崗位的分離,保管崗位和記賬崗位的分離等,通過不相容職責的劃分,各部門和人員之間相互審查、核對和制衡,避免一個人控制一項交易的各個環節,防止舞弊行為的發生。同時對事業單位應建立崗位輪換制度,對關鍵的工作崗位實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輪換,在提高人員綜合素質的同時,也可以有效避免腐敗的發生。
3.加強預算控制。一是在部門預算編制環節,努力做到零基預算和細化預算,特別是在編制支出預算時,應當從單位實際出發,結合當年財力狀況,核定具體支出額度,明確各項支出的方向和用途;二是在預算執行環節,應進一步強化預算的剛性約束,在支付環節上強化預算執行,防止隨意調整和追加預算以及超預算、擴大預算范圍等行為的發生;三是要對預算執行過程進行跟蹤檢查。
4.加強內部審計管理。內部審計控制是對其他內部控制所進行的再控制,審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也影響著審計作用的發揮。行政事業單位應制定《內部審計工作規定》,明確審計職責、審計權限和審計程序,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進一步完善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在執行審計過程中,首先根據各單位經營管理狀況不同、風險狀況不同,在確定審計項目上應有所差別;再者隨著各單位環境的改變,會遇到許多以前未曾出現過的事項,需要更多地開展專題調查,在發展變化中不斷確定相應評價標準;另一方面,內部審計對所審計事項要敢于定性,敢于揭露,不能只停留在羅列事項、數據,或描述現狀、不進行評價的狀態,內部審計關鍵是要根據審計結果,提供一些處理意見或為領導提供建設性決策意見;此外,在完善審計操作流程、推廣使用先進審計技術與方法上,還要積極探索。
5.全面實行人員素質控制。內部控制主要采用信息反饋的閉環控制方式,在這控制方式中,最重要的是人與反饋。財會人員要能真正擔當起內控制度的重任,更新知識、提高操作能力就顯得刻不容緩。同時內控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矯正人的行為,需要相應的組織、制衡和協調工作能力,培養大批這樣的“全才”,需要單位及財會人員自身的不斷努力。(本文作者:張武群單位:河北省廣播電視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