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是實現本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是專業日常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具體引領,是學生順利獲取知識和提高素養的重要依托。“剛性”課程體系須兼顧國家教學質量標準和專業特色,“柔性”課程體系須兼顧社會需求和學生個性化要求。當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需要以國家教學質量標準為指導,體現行政管理專業特色;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貫徹OBE教育理念;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適應社會發展要求。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專業課程體系是一個專業中不同的課程,根據專業培養方案的要求,基于各課程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構成的有機整體。專業課程體系是實現本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是專業日常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具體引領,是學生順利獲取知識和提高素養的重要依托。隨著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行政管理專業呈現行政管理的系統化、行政決策的科學化、行政管理方法的定量化和最優化、行政事務工作的自動化的發展趨勢。為了適應專業發展的新趨勢,探討專業課程設置的內容和形式,特別是專業類課程體系的構建將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
一、行政管理專業“剛柔相濟”課程體系的內在要求
(一)“剛性”課程體系須兼顧國家質量標準和專業特色所謂“剛性”課程體系就是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不能隨意的設置。在這里“剛性”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兩層含義:其一,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符合教育部的相關規定;其二,在構建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時,需要符合本學科的邏輯要求,能夠反映專業自身的內在特征。在2012年,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發展需要,滿足社會對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需求,教育部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在專業目錄中,對行政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專業年限、核心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等重要問題做出明確規定,這對本專業建設發揮了指導性作用。在2018年,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在公共管理類國家質量標準中,對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規范、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效果以及質量保障體系等一系列問題作出了更加詳細的規定。眾所周知,教育部頒布的專業目錄和國家質量標準是在廣泛調研基礎之上、經過大量論證才形成的,因此它是構建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所必須參照的基本依據。
(二)“柔性”課程體系須兼顧社會需求和學生個性化要求“柔性”是相對于“剛性”而言的,如果說“剛性”課程體系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穩定性,那么“柔性”課程體系具有較強的伸縮性和動態變化性。在這里“柔性”課程體系也包括兩層含義:其一,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當適應當前國家政治改革、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要求;其二,在構建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時,需要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盡量適應社會對學生不同的能力需求,既要考慮學生眼前就業需求,又要兼顧未來職業生涯提升的素質要求。
二、目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問題
我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2000年以來在原有專科基礎上升級而來,由于辦學歷史不長,在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臨很多問題,培養的人才技術應用能力不強,不能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新需求。就專業類課程體系來說,通過對國內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最新培養方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核心課程設置標準不一,專業課程體系未能體現專業特色首先,在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行政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包括政治學原理、管理學原理、公共管理學(行政管理學)、公共政策學、法學概論(憲法與行政法)、公共經濟學(政府經濟學)、行政組織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等八門課程。在實際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中,地方本科院校核心課程設置呈現標準不一、隨意設置的特征。譬如,有的學校把人力資源管理做為選修課;有的學校把政府經濟學、行政組織學做為專業選修課程;還有相當部分學校沒有開設行政組織學。其次,在2018年頒布的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專業類課程體系包括三大類,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其中專業課程包括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而事實上,雖然有的學校把專業類課程體系分為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課程,但是大多數學校在培養方案中沒有對專業類課程體系進行細分,只是把專業課分為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最后,曾有學者對國內部分高校調查分析后認為,“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似乎很像一個‘松散的學科’拼盤,屬于其他學科的課程比重大約占到了73.04%”。[4]目前筆者對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培養方案觀察,這種狀況依然存在。專業類課程體系太過寬泛,涵蓋了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法學、統計學、秘書學、傳播學、會計學等領域的知識。由于總學分和學時數是有限的(2018年國家教學質量標準規定,公共管理類各專業總學分應控制在140-160學分之間),其它學科課程開的太多,勢必會壓縮本專業課程的開設。
(二)原理性課程有余,技能性課程不足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融入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教育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于2015年下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在意見中明確指出,辦學思路要真正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上來。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做好轉型發展,需要積極推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科學的專業課程體系。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普遍存在問題是原理性課程開了很多,絕大多數是政治學原理、公共管理學、政府經濟學、社會學、地方政府學等原理性課程,應用技能型課程非常少。就筆者考查的一些學校來說,雖然有的學校開設了辦公自動化、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和社會研究方法;有的學校開設了行政寫作與技巧、演講與口才、社交禮儀等課程,但是總體來說真正屬于直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只不過二、三門,這反映出一些地方高校還是以專業知識傳授為中心,而不是以能力培養為中心。
(三)專業課程體系僵化,與社會需求相脫節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這個目標最終還是要體現在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以及學生從事管理崗位所擁有的專業基礎知識、公共意識、公共精神和實踐技能。近幾年,由于國際和國內的影響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壓力非常大,就業質量不容樂觀。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畢業時一般有考研、考公務員、參加事業單位招考、參加企業招聘等幾種情況。筆者通過對本人所在院校的學生調查發現,學生們在選擇時首先考慮的考研,當自己不想或不能考研時就參加公務員考試或事業單位的考試,最后選擇到企業就業。考慮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是構建課程體系時的一個基本出發點。然而現在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僵化、封閉的現象,一方面不能體現學生個性化需求,譬如針對公務員招錄、考研設置的課程針對性不強;另一方面,課程體系仍然囿于狹義行政范疇,忽略了學生初次就業主要在中小企業的現實,對企業行政管理所需要的技能性課程開的不夠。
三、行政管理專業“剛柔相濟”課程體系構建思路
(一)以國家教學質量標準為指導,體現行政管理專業特色俗話說“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也不能隨心所欲的構建,也要實現標準化和規范化。首先,教育部專業目錄中所指出的屬于行政管理專業的八門核心課程一方面需要全部開設,另一方面對開設的順序要做出合理安排。其次,專業類課程體系在形式上以2018國家教學質量標準為參考,統一分為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專業課程再分為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至于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到底包含了哪些內容,這是隨后課程體系構建所必須認真討論的話題。最后,在專業課程體系的具體安排上,要避免“大而全”,無所不包的現象。長期以來,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有政治學和管理學的取向。筆者認為,政治學的課程要注意和公修課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相銜接,減少專業課中的政治學方面課程比重。結合地方特色和學校實際,開設與專業相關的其它學科知識。其它學科知識在邏輯上應該與專業核心課程具有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專業意識和技能,開設能反映行政管理專業特色的課程,譬如行政管理學、行政組織學、公文寫作、行政案例分析、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公共危機管理、行政管理思想史、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技術與方法等課程。
(二)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線,貫徹OBE教育理念OBE教育理念與傳統的教師主導教學模式不同,它是以學生為中心,堅持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線,將能力培養貫穿到專業課程體系當中,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能力。通過大學四年學習,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生一般需要擁有良好的政治鑒別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公文寫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政策問題分析能力、組織計劃能力、行政溝通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危機管理能力和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等等。很顯然,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來說,想通過短短四年時間,讓學生擁有這么多能力是不現實的。因此,這就需要根據行政管理崗位所需能力、專業培養目標和學院自身所擁有的條件,突出培養某幾方面能力,作為自己的特色能力。以筆者所在的學院為例,2018年修訂培養方案時,在對歷屆畢業生就業狀況、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狀況調查的基礎上,對本專業狀況進行了SWOT分析,最后把培養學生的政治鑒別能力、公文寫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作為重點。然后以能力為中心,構造專業課程模塊。在政治鑒別能力模塊本模塊打通了和公修課的界限,設置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實踐教學,軍事理論,軍事訓練,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政治學原理、比較政治制度等課程。在公文寫作能力能力模塊,結合通識課設置了大學語文、形式邏輯、公文寫作理論與實務、申論、行政文秘等課程。信息處理能力模塊,設置了高等數學、應用統計學、大學計算機基礎、辦公自動化、電子政務、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技術與方法等課程。
(三)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貫徹OBE的教學理念說到底還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既要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又要注重學生個性化需求。考研、考公務員、到企業入職這是當前行政管理專業學生所客觀面臨的幾種情況,并且每一種情況都有相當數量學生選擇。因此,在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時必須兼顧不同類學生的需要,通過“柔性”課程體系來實現。具體來說,其一,構建繼續深造(考研)方向模塊,滿足學生繼續深造的需要。這個方向模塊可以包括政治學基礎、管理學基礎、公共行政學、行政組織學、公共管理學、西方行政學說史、政治思想史、公共政策學、政府經濟學、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技術與方法等課程。其二,構建公務員方向模塊,培養學生行政職業素養和能力。根據公務員法的規定,公務員是“凡進必考”,國家目前也沒有對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生做出政策傾斜。因此,為了使本專業學生在公務員招錄競爭中脫穎而出,可以設置大學語文、形式邏輯、公文寫作理論與實務、申論、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市政學、行政法等課程。其三,構建企業行政方向模塊,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可以結合第二課堂和專業實習,設置演講與口才、秘書社交禮儀、商務溝通與談判、公共關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危機管理、社會調查方法、辦公自動化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危機管理等方面能力。
參考文獻:
[1]余敏江.“立德樹人”視域下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研究[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
[2]長江職業學院課題組.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的依據、原則和分類方法--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專業設置與管理問題的研究”[J].孝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2).
[3]趙衛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7).
[4]屈站.我國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對比分析--基于國內15所高校培養方案的實證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3).
作者:馬君昭 單位:平頂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