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失范類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前我國社會失范的分類及主要現狀
“社會失范”,是對社會的這樣一種狀態的表述:社會的規范喪失了或者陷于混亂,社會中人們的行為失去了標準,整個社會失去了控制,呈現出無序化局面。社會失范是指由于社會規范缺乏完整、明確和自治的特征而導致社會的不正常狀況或曰社會病態。
關于失范與越軌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筆者以為,社會失范與越軌雖然都是對于社會規范的背離或違背,但并不是同一個概念。一種現象屬于社會失范,但未必就是越軌。而任何越軌都是一定的社會失范。即社會失范現象包含越軌現象和雖未越軌但通常被看成是反社會的或不道德的現象。可以說,越軌現象是嚴重的社會失范。本文所要研究的社會失范包括了越軌,是社會成員面對社會規范而難以遵從或遵從的成本大于收益或違反規范的行為會帶來更大的收益時,發生了違反社會規范甚至法律、法規等的行為而導致的社會現象。社會失范可以表現為許多情景,如社會秩序的破壞、離軌,犯罪現象的增多,社會生活中道德的敗壞、腐敗的盛行等等。
在本文中筆者選取了兩種在全國比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報紙——《人民日報》與《法制日報》,并通過對1980、1990和2000年這三年中這兩份報紙關于社會失范報道的文獻研究,按照失范發生的領域或性質,筆者初步將我國社會當前存在的社會失范分成經濟領域失范(即經濟失范)、政治領域失范(也可稱為行政失范)、道德領域失范(即道德失范)、知識領域失范(即知識失范)、治安領域失范(也可稱為秩序性失范)以及風氣失范等六種類型。并且根據對《人民日報》1980年、1990年和2000年關于社會失范內容報道的檢索結果進行統計以及分別對1990年和2000年的《法制日報》有關社會失范的內容報道隔月抽樣(每年以1月為起點),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到,1980年—2000年中國社會存在的失范現象的基本類型及其現狀為:
1.經濟失范:假冒偽劣(如假幣)、弄虛作假(包括偽造單位印章、標簽、公文、存單等,虛假包裝,制售假票據,彩票作假,仿制涂改國庫券,短斤少兩等)、亂收費(包括擅自設路卡)、亂罰款亂攤派、亂報銷、合同欺詐、利用稅務發票徇私舞弊、開空頭支票、虛開增殖稅發票、持匯票詐騙、高息融資、非法集資、惡意透支信用卡、非法吸存不還、收受回扣、強買強賣、出口騙退稅、票據詐騙、證券市場黑市交易(即倒爺現象)、私下倒賣外匯、無照經營(如無照行醫)、非法生產、騙銷、竊電、偷油、偷漏稅、投機倒把、非法販煙、挪用資金(包括個人挪用單位資金、企業挪用下崗職工生活費、挪用移民資金等)。據統計,1980年《人民日報》報道的經濟失范案例共47起,占當年社會失范報道的24.48%;1990年《人民日報》報道的經濟失范案例共86起,占當年社會失范報道37.89%;2000年《人民日報》報道經濟失范案例共169起,占37.22%。另外,1990年《法制日報》報道的經濟失范共39起,占當年上半年社會失范的14.55%;2000年經濟失范案例共109起,占當年社會失范報道18.29%。
2.政治失范(或行政失范):行賄受賄、貪污腐敗(如貪污公款)、濫用職權(包括利用職權謀私利、協助走私、非法食息)、干部等。據統計,1980年《人民日報》報道的政治失范案例17起,占全年社會失范報道的8.85%;1990年《人民日報》報道的政治失范共18起,占當年社會失范報道的7.93%;2000年《人民日報》報道的政治失范共52起,占當年社會失范報道的11.45%。另據對《法制日報》的統計表明,1990年《人民日報》所報道的政治失范案例共27起,占當年的社會失范報道的10.07%;2000年《人民日報》所報道的政治失范案例共56起,占當年的社會的失范報道的9.40%。
3.道德失范:包括捏造傳播謠言閑話(包括利用互聯網損害他人名譽、誹謗等)、哄搶、見死不救(即旁觀者的冷漠)、違法、環境污染(如違規傾廢、亂倒生活污水)、踐踏草坪、偷獵珍禽、違章搭建筑、無票扒乘貨車、收購死雞、虐待父母、撞人不救、誣告、代人摸獎占為己有、飛機上亂打手機、打騷擾電話、作偽證等。此外,尤其應該注意職務失范。職務失范是國家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活動時,實施了某種與其職責要求背離的行為。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行為人沒有履行或是沒有完全履行其職責范圍內本應當履行的義務,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了損害;二是行為人逾越職責范圍,濫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圖謀私利。筆者將職業道德的失范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執法機構失范,另一類是非執法機構失范。我們將后者簡稱為狹義的職業道德失范(即職業失范)。
在統計結果中,1980年《人民日報》所報道的道德失范案例共56起(其中職業道德失范36起),占當年該報所報道的社會失范案例的29.17%,其中報道的執法機構失范案例共4起,占2.08%,非執法機構的失范即職業失范案例共32起,占16.67%;1990年《人民日報》所報道的道德失范案例共26起(職業道德失范占了12起),占當年該報所報道的社會失范案例的11.45%,其中被報道的執法機構的失范案例共3起,占1.32%,非執法機構的失范即職業失范案例共9起,占3.96%;2000年《人民日報》所報道的道德失范案例共68起(職業道德失范占了40起),占當年該報所報道的社會失范的14.98%,其中被報道的執法機構的失范案例共10起,占2.20%,非執法機構的失范即職務失范共30起,占6.61%。另據對《法制日報》的統計表明中,1990年《人民日報》所報道的道德失范例共33起(職業道德失范共17起),占12.31%;其中執法機構的失范占6起,占2.24%,非執法機構的失范即職務失范共11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4.10%;2000年道德失范共71起(職業道德失范共41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11.91%;其中執法機構的失范共20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3.36%;非執法機構失范共21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3.52%。
4.知識失范:非法出版、盜版侵權(如技術侵權、侵犯商標專用權以及抄襲網頁廣告、抄襲產品說明書、抄襲申請書等剽竊他人之作的行為)、虛假廣告、假新聞、侵犯商業秘密、制造假證件假文憑、盜圖紙、竊取情報、假冒商標、網上知識產權糾紛、技術轉讓傳授制假、考試營私舞弊(包括替考等)等。由《人民日報》統計得出,1980年知識失范共5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2.60%;1990年知識失范共11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2.42%;2000年知識失范共3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1.12%。《法制日報》中,1990年秩序性失范共139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51.87%;2000年知識失范共24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4.03%。
5.秩序性失范:包括綁架勒索詐騙敲詐、拐賣婦女兒童、走私、殺人、黑社會團伙、路霸車匪、地痞鄉霸、海霸水匪、盜掘古墓文物、地下海關、盜竊、搶劫、強奸、隨意毆打、暴力抗法、、偷渡、非法拘禁他人、酗酒等。根據《人民日報》統計結論,1980年秩序性失范即嚴重妨礙社會秩序正常運轉的失范共52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27.08%;1990年秩序性失范共90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39.65%;2000年秩序性失范共144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31.72%。《法制日報》中,1990年秩序性失范共139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51.87%;2000年秩序性失范共327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54.87%。
6.風氣性失范:包括迷信(如墳墓吞噬良田;農村鬧喪、私辦公墓等)、賭博、販黃(包括網上販黃)、公車私用、公款消費(如公費旅游;公款吃喝)、請客送禮、、私設小金庫、超生、公房轉租、濫發統計報表、黨政機關干部經商辦企業(如外貿局長兼作私企老板)等。由《人民日報》統計可以看出,1980年風氣性失范共15起,占7.81%;1990年風氣性失范共7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3.08%;2000年風氣性失范共10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2.20%。根據《法制日報》結果,1990年風氣性失范共27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10.07%;2000年風氣性失范共9起,占當年本報報導的社會失范的1.51%。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是按照失范發生的領域及性質予以了分類,但這種分類依據不是絕對的。六種失范類型彼此間是互相關聯的。比如除了經濟失范以外,其它五種失范類型在一定意義上也都和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都是為了追逐一定經濟利益而導致的失范行為。又比如除了道德失范以外,其它五種失范類型也都與道德有著根本的聯系,可以說,所有的失范行為的發生究其根本,是源于失范者缺乏一定的道德或道德自律不強。
從以上的社會失范的類型及現狀可以看出,從1980年到2000年,社會失范的數量日益增多。其中經濟失范和秩序性失范上升的幅度最大。尤其是秩序性失范,從對《法制日報》的統計結果可知,這類失范案例已經占該報所報道的社會全部失范案件總量的一半以上,對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的危害也最大。此外,政治失范、風氣性失范以及道德失范的數量也不少,并且道德失范中的職業道德失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知識領域的糾紛也常見諸報端,其中學術性失范數量已經日漸增多。由此可見,在社會轉型與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失范的類型也已日漸多樣化,危害程度也日趨加深。
當前社會失范的特點及危害程度分析
1.我國當前社會失范的特點
保加利亞一位學者曾將社會失范劃分為積極失范和消極失范。他認為社會失范具有諸如符合歷史主義精神、階級性、社會傾向性、群眾性和傳播性等特征。但不同國家的社會失范都有其自身特點。即使是同一個國家的社會失范,其特點也會隨著時代的不同、科技發展程度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馬克思也說過,人們的行為歸根結底決定于他們的社會生活的社會歷史特點。
總而言之,我國當前的社會失范現象的特征主要是:第一,社會失范現象的數量與日俱增。李銀河在一項調查中發現,中國人存在著一種大概率價值觀。這種觀念相信絕大多數人的行為總是對的、規范的;而極少數的人的行為總是錯的、失范的。因此只要是極少數的行為就可能被認為是失范行為。但當前的社會失范已不再是極少數人的問題,甚至某種社會失范可能已經在一定的范圍泛濫了。第二,現行社會規范呈現二元化。許多失范現象公然盛行于實行所謂“第二規范”的“第二社會”。這時,失范行為雖然與社會的主流規范相沖突,但作為一種習慣行為,它與人們的傳統習慣以及各種群體的亞規范相契合;既是失范行為,也是一種符合規范行為,問題在于用什么規范的標準來衡量。第三,當前的社會失范涉及的領域擴大,形式日趨多樣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失范形式如制販假幣、假冒商標、網絡犯罪等,此外一些精神文化領域也程度不同地出現了失范。第四,當前的社會失范具有利益剛性。以往的社會失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片面抽象地追求行為價值標準而忽視甚至擯棄行為的利益實現,當前的社會失范則是一味追求利益的實現而不顧價值,具有強烈的利益剛性;第五,主體自身介入市場的程度不同,則它們失范的程度也不同。
除了具有上述的一些特征外,六種類型的社會失范還分別具有各自的特點。就拿當前比較嚴重的秩序性失范來說,作為一種危害社會治安的失范種類,其特點是:一是侵財失范上升幅度大;二是危害公共安全的失范增加;三是殺人這種極其嚴重的失范行為多;四是盜竊的行為在秩序性失范中的比例仍居高不下;五是一些失范現象比如暴力抗法、黑社會團伙等同以往相比在增加,危害程度更大,并且手段趨向多樣化。
2.我國當前社會失范的危害程度簡析
各種類型的社會失范對社會的危害都是相當大的。以經濟失范中的假冒偽劣為例,某些廠家商家或置制度與規范于不顧,或鉆制度與規范的空子,或躲在地方保護主義大傘下,或賄賂少數工作人員,致使假冒偽劣產品泛濫成災,消費者權益受到嚴重侵犯。非法活動不僅范圍廣、數量大,而且手段日益翻新,方式更加隱蔽和復雜。并且其惡劣影響不僅局限于生產和流通領域,還深刻波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政治失范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2000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去年以來打擊行賄犯罪的情況進行了通報。據統計,近年來檢察機關查辦的行賄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1998年為837件,1999年上升至984件,而2000年1月至11月就達1199件。行賄數額急升,從十幾萬元到數百萬元,甚至出現了千萬元的巨額行賄案。在腐敗瀆職方面,由于不廉潔行為的干部人數增多,出現了“法不責眾”的問題。腐敗現象的發展已使不少社會成員自覺或不自覺“參與”進去。失范行為者并非不知道規范的存在,而是見到別人那樣做沒事,便在不知不覺中加以效仿。
道德失范造成的危害是無規矩可言,對人們內心信念上造成的影響則表現為無所謂錯對,無所謂美丑,沒有良心的自責。社會責任感和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正在喪失。道德失范中的職業失范的最大危害在于損害職業形象,破壞了社會管理的合法性基礎。
風氣性失范侵蝕著人們的思想靈魂,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而吸毒、販毒、賭博、拐賣人口等秩序性失范則更使社會沉渣泛起,已經嚴重擾亂了社會治安。同時,這些現象的存在形成一種惡劣的社會氛圍,宣揚腐化墮落的生活方式,大大削弱了人們奮發進取的精神,給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來了極大的障礙。
知識失范相對于其他類型的失范,是近年來才逐漸凸顯的一種新型失范,但其對精神文化領域的消極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就拿替考現象來說,最近幾年的替考現象愈演愈烈,既違背了考試紀律,又造成教育質量下降,在社會上也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已經成為現行考試制度的毒瘤。
【參考文獻】
[1]楊振福,1993,《外國對失范行為的研究》,《國外社會科學情況》第9期。
[2]佟新,1996,《越軌社會學研究述評》,《社會學研究》第2期。
[3]李金,1991,《社會失控與從眾性逃避現象》,《中國社會報》8月。
[4]渠敬東,1999,《缺席與斷裂》,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