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區養老服務供需現狀及策略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增加,在當今的養老現狀下,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老年人對養老的需求,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則應運而生。近年來,杭州市對于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不斷引起社會各階層重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養老事業發展仍不全面,也沒有系統的運作服務鏈。本次筆者通過結合杭州的某個社區為例,通過問卷調查以及實地研究的方式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認為針對杭州市養老供需問題的解決應該主要從老年人的精神建設和物質建設兩個方面入手,同時需要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社區服務的供方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站在老年人的立場上轉變發展的觀念,以老年人健康養老幸福養老為出發點,發展更長遠更有效的社區養老服務。
關鍵詞:社區養老;供給與需求;養老資源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老齡化進度加快,據我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總人口超過13.6億,其中60周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2.22億,占總人口的16.1%,65周歲及以上人口1.44億,占總人口的10.5%。而通過近十幾年來研究發現,我國養老主要以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三種模式為主,且都存在一些問題。以社區養老為例,社區養老目前在逐步轉向社區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以家庭養老為核心,社區服務為依托,專業化服務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等服務,但仍然存在著社區資源與養老需求供不應求的現狀,在社區人員管理、醫療保健、精神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
二、社區養老,供給與需求相關理論概述
1.社區養老的概念。“社區養老”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同時在為居家老人提供照料服務方面,又以上門服務為主,托老所服務為輔的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的養老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在于:讓老人在家里并能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還能得到社區有關服務機構的專業人士為老人提供的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
2.供給與需求相關理論概述。供給,指把生活必需的物資用品,財產等給需要的人使用。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供給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的變化。該學派主張復活“供給自創需求”的薩伊定律、通過減稅刺激投資,增加供給以及主張控制貨幣,反對通貨膨脹。需求是指消費者(家庭)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時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某種商品量,需求是購買欲望與購買能力的統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就人類的需求層次提出可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三、杭州市社區養老供需現狀以及存在問題
1.杭州市老年人口情況。通過2016年浙江統計年鑒信息顯示,目前杭州市共有老年人口1524267人,其中上城區有95234人,下城區有100906人,江干區有94379人,拱墅區有82200人,西湖區有116339人。隨著杭州市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在十二五時期全市老年發展呈現出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以及失能化的“四化疊加”趨勢,而社會和家庭的養老負擔也隨之不斷地增加。預計到2020年,杭州市戶籍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將會達到180萬人以上,老年人口約占杭州市總人口的24%以上,而80周歲及以上高齡人將會突破30萬,與此同時還會在原來“四化疊加”的基礎上加劇家庭小型化以及少子化趨勢。
2.杭州市社區養老需求情況。以杭州某社區為例,通過實地訪談以及發放問卷的形式調查研究得出:老年人對于社區服務主要以日常生活需求,家政需求以及醫療需求等方面以上門服務需求為主,其中對于家政需求里的清潔打掃需求高達35.8%,而對于送餐上門以及買菜購物的需求則分別達到了27.9%和29.9%,在醫療需求方面則主要以社區慢性病患者的需求為主,而這其中對上門測量血壓的需求達36.8%,對于測量血糖的的需求則達到了36.3%。針對以上的結果表明,該社區的老年人口對于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量十分可觀,而且對于需求服務的要求較高。
3.杭州市社區養老供給情況。由于杭州市的老齡化程度也在不斷的增加,政府以及社區各階層面臨的養老壓力越來越大。面對逐漸加快的老齡化進程,在“十三五”期間,杭州的重點養老服務業規劃項目就有十四個,截止2020年底,杭州市計劃打造200個面積較大,功能齊全且具有10張及以上日托床位和餐飲功能的綜合型養老中心。而民辦方面則要求養老機構床位數比例要達到70%以上,同時護理型的床位比例不得低于60%。杭州市政府不斷推進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于2016年新建了641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新改擴建50家400平方米以上,功能齊全的綜合性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為了能夠進一步實現杭州市社區醫養結合的建設發展,已經搭建起相關的市級智慧養老服務監管平臺,開通了杭州市內的智慧養老服務熱線。同時杭州市人力社保局還積極支持與鼓勵培訓專業的養老服務人員并給予相應的補貼,支持民辦專業人員培訓機構、在杭高校護理類專業與職業學校對于該方面的招生,為全市提供養老服務就業崗位約8萬個,以此來共同促進社區養老服務事業的不斷進步。
4.供需之間存在的主要問題。盡管政府大力推進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鼓勵學校和企業培訓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但老年人層面的需求與社會所能提供的資源方面仍有較大的缺口,社區養老的供給與需求之間仍然存在矛盾。
4.1現實存在的醫療需求與社會醫養服務供給差異大。老年人本就屬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對于看病難的情況更是不利于他們的養老。在社區發展過程中醫養結合的并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需要社區老年人的認可以及配合,專業人員提供的上門服務,而提供上門醫療服務的人員是需要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才才可以達到推行社區醫養結合的目的,也才能真正的了解到老年人對于醫療方面的需求,同時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有專業的了解,從而進行記錄在案,對癥下藥。
4.2社區養老服務的專業人員過少,且專業程度不高。養老服務的發展需要有耐心且細心并在專業護理康復等專業化方面專長的人員,對于這方面人才的培養,我國沒有得到很高的重視,在近年來由于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增加才越來越意識到這一點,目前仍然需要加大對專業性人員的培養以達到社區養老的需求。
4.3社區老年活動單一,設備資源不齊全。對于社區老年人而言,精神層面的滿足同物質層面的滿足都很重要。有些老人因為外在原因長期見不到自己的子女后代,而有些老人因為喪偶的原因而選擇獨居。在這種情況下老人的內心會產生孤獨寂寞的感覺,不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而社區設備不齊全更是嚴重影響到了老年活動的開展,限制了其活動的多樣性。
4.4社區養老服務社會認可度不高,老人參與度低。由于我國傳統文化根深蒂固,部分老年人對于社區養老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對其認可程度不高,從而拒絕社區養老服務,導致社區養老工作的開展存在難度和阻礙。而社區養老服務發展還不夠完善,不能全方面的滿足老人的需求,導致老人參與程度不高,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社區養老事業的發展。
四、對于社區養老服務供需問題提供的建議及策略
1.加強社區醫養護建設,積極宣傳健康養生知識。在社區里推行醫養護的發展建設,讓老人在生病時可以及時得到治療,在平時也能得到定期的健康醫養服務,政府需要大力構建智慧醫療的平臺,加強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的建設,完善社區信息服務系統,社區則應該經常性舉辦健康養生知識宣傳的活動,讓老人在了解自己健康方面問題的同時注重合理飲食、適當運動還能保持心情的舒暢。
2.政府放寬政策推動政企結合,加強社區精神文化建設。政府對于社區養老發展實行宏觀調控,可以和企業簽訂相應的協議,使企業按條約辦事。同時積極支持民間企業開辦專業性培訓機構并給予補貼,擴充社區養老服務的人才隊伍,引進醫護專業人員進行上門服務,合理利用社會提供的各種可用資源。在社區內可以建設小劇院,每周定期在劇院播放老人喜聞樂見的節目視頻,或是鼓勵老年人能夠積極參與節目表演,以實際行動來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3.推進社區養老服務系統化規模化發展,構建杭州特色服務模式。杭州的各個城區以及縣、市的經濟文化發展情況各有不同,所以各個地區的老年人經濟收入和經濟承受能力也不相同,文化接受程度也不相同。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需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區的地域條件、發展情況及老年人口的需求缺口,同時預測該區域未來的發展前景,合理利用各地區的資源,進行系統化規?;慕ㄔO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條件下的社會效益最大化。
4.定期開展家庭性活動,定期和老人進行良性訪談。社區開展家庭性活動,邀請社區老人的子女參加,有利于老人與子女后代之間培養感情,彌補因外在原因不能相處的遺憾,社區積極走訪老人家庭,對每家每戶老年的情況能詳細了解并記錄在案,針對特殊情況特殊對待,讓老人有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晚年幸福感與滿足感。
參考文獻:
[1]王花玲,陳雪萍,劉炳炳.杭州某社區老年人健康狀況及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調查[J].健康研究,2017,38(1):22-24.
[2]高麗靜,高凱東.老齡化背景下社區養老狀況調查及對策:以杭州市為樣本[J].未來與發展,2015,(07):35-40.
[3]朱浩.城市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效率機制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當代經濟管理,2017,39(01):18-24.
作者:粟亞瓊;榮超(通訊作者) 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