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委勞動就業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大通湖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局委、各直屬機構:
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有利于緩解當前企業用工難問題,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改善本地就業狀況,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切實做好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堅持“服務發展、人力資源優先,以用為本、創新培訓機制,深化改革、有利進城落戶”的指導方針,全面推行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進一步完善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的政策支持體系、就業服務體系和技能培訓體系,提高勞動力就地轉移比例,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加快后發趕超進程。至2011年,初步建立政府宏觀調控、企業公平競爭、中介組織提供服務的勞動力就地轉移工作機制;2011-2013年,每年通過各種途徑培訓城鄉勞動力6萬人;到2013年,職業學校畢業生本地就業比例達到40%以上,全市技工勞動力總數達到15萬人,其中高技工勞動力達到1.5萬人;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每年新增12000人以上,企業用工難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二、加強組織領導。市里成立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工作領導小組,由常務副市長任組長,市政府辦、市經信委、市農村辦、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規劃局、市建設局、市農業局、市統計局、市經濟合作局、市物價局、市廣電局、市房管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區縣(市)也要盡快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今年起,將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工作納入全市就業考核體系,領導小組對這項工作每季度進行一次通報,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查,年終進行考核評比。
三、整合和有效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全面推進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和縣級職教中心建設,實現城鄉職業教育資源、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市級要通過整合各類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建設一批高技能勞動力培訓基地;各區縣(市)要結合實際,以區域內條件較好的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為基礎,抓緊建設縣級職教中心,集中力量重點辦好一所以上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市本級的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由主管部門會同教育部門根據培訓要求,確定承擔培訓任務的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區縣(市)的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由縣級職教中心組織實施。上級下達有培訓項目和任務的單位,必須按照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工作領導小組的部署和要求,與職教中心銜接培訓計劃,確定培訓方案,配合抓好培訓的實施。本地企業急需的工種或需要培訓的員工,可委托職教中心開展訂單式培訓。職教中心要根據培訓項目確定培訓機構和培訓內容,制定培訓標準,監督培訓過程,保證培訓質量。
四、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建立和完善以職業學校為主體、企業為基礎、職業教育與企業培訓緊密聯系的培訓體系。圍繞重點產業發展,調整優化職業學校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有針對性地培養本地經濟發展緊缺和急需的技能型勞動力。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鼓勵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建專業和實習實訓基地。建立職業技術教育與在崗實踐鍛煉相結合的培訓機制,加快制定企業接收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制度。大力開展訂單式培養,實行學分制等彈性學習制度,為學生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創造條件。積極實施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加強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機制。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首位,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加強技能培訓的同時,大力培養勞動者的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職業精神,提高勞動力整體素質。
五、提高職業學校畢業生本地就業比例。職業學校要積極引導、優先推薦畢業生到本地企業就業。2011-2013年,市內公辦職業學校畢業生,在本地企業就業的比例必須分別達到20%、30%、40%以上。達到上述標準的,財政按當年部門預算全額撥付經費,并優先安排申報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和上級財政部門支持的其他項目;達不到上述標準的,視具體情況扣減除人員工資和基本離退休費外一定比例的部門預算經費,具體操作辦法由財政會同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制定。鼓勵技能型人才到本地企業就業,逐步實行具有中級以上技能的勞動力本地就業獎勵制度,完善高技工勞動力評選表彰制度,不斷提高生產一線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對職業學校畢業生在本地企業就業并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由財政給予學校一定的獎勵。
六、完善培訓資金管理和補貼辦法。上級下達的政策性培訓資金,按照“渠道不變、統籌使用”的原則,在確保完成上級下達的培訓任務的前提下,集中用于勞動力就地轉移培訓工作。培訓資金由財政部門統一管理。培訓任務結束,市本級的分別由主管部門和教育部門,區縣(市)的分別由主管部門和職教中心對照培訓標準、培訓要求進行驗收、核實并簽署意見,報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審批后,將培訓資金按照上級規定的標準撥付給承擔培訓工作的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對完成了培訓任務,并積極推薦培訓對象到本地企業就業的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在全額撥付培訓經費的基礎上,由財政給予一定的獎勵。
七、引導企業改善用工條件。積極引導企業更新用工觀念,調整用工標準,適當放寬年齡、性別、地域、工作經驗等限制,擴大用工范圍,增加用工選擇余地。協調企業按員工技能水平、貢獻大小確定勞動報酬,提高員工薪資待遇。引導企業努力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加強企業文化建設,關愛員工、尊重員工,提高勞動者的就業成功率和員工的穩定度。適當提高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提取比例,并將職業教育經費全部用于職工特別是一線職工的教育培訓。認真落實《勞動合同法》,進一步加強勞動監察執法,完善勞動仲裁制度,大力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指導企業建立健全黨組織、工會組織,維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
八、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就業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城鄉統一的就業統計制度,對符合條件的城鎮勞動者發放《就業失業登記證》,享受公共職業介紹機構提供的免費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政策咨詢等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基礎性工作,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統計和定期制度;加大投入,推進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盡快建立和完善高技能勞動力數據庫。加快農民市民化進程,農民工進城務工并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穩定就業3年以上,并在城鎮購房、租房居住的,可全家轉為城鎮常住人口。對農民工實行屬地管理,在編制城鎮發展規劃、制定公共政策、建設公用設施等方面,統籌考慮農民工居住、培訓、社會保障、子女入學、疾病預防控制等方面的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降低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繳費門檻。加強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重點解決園區公交車、有線電視、上網、郵政、儲蓄、農民工住宿等問題,改善就業環境。
九、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設。市、縣兩級要建立設施完善、服務優質的高標準的人力資源市場,并明確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牽頭,教育等相關部門配合,每月定期組織開展招聘活動。按照統一人員、統一經費、統一管理“三統一”和場地、機構、編制、人員、經費、工作“六到位”標準,建立市、區縣(市)、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積極支持各類民辦職業介紹機構發展,鼓勵職業介紹機構推薦本地勞動者到本地企業就業,職業介紹機構應由物價部門核定收費標準,實行有償服務。對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貢獻突出的職業介紹機構,財政可給予適當獎勵。加快制定支持職業介紹機構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強對職業介紹機構的規范化管理,促進職業介紹機構在加快勞動力就地轉移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十、建立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專項基金。市、縣兩級要優先保證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投入,建立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專項基金。基金來源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財政投入。從2011年起,市本級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專項用于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工作。各區縣(市)財政每年也要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對于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和職業介紹機構的獎勵資金,從財政安排的專項資金中解決,具體獎勵辦法由財政會同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研究制定。二是統籌各部門專項培訓資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農業、扶貧、殘聯、總工會等部門上級下達的各類政策性培訓資金,要按規定的用途、標準,專項用于職業技能培訓。三是其他支持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政策性資金。專項基金的籌集、使用和管理,由市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具體方案。